内容简介
人活在世上总是要同人打交道的,交流学就是研究这样一门学问的学科。在吴建民大使于2003——2008年担任外交学院院长期间,在外交学院开设了这门课程。《交流学讲章》结掏清楚,从两个方面铺陈开来讲述交流学的内容。首先是理论方蕊,分别从短时间交流,中等时间交流以及长时间交流进行叙述,以瞬间长度作为主线,中间穿插有吴犬使从事外交事业过程中的精彩案例。在第二部分,吴大使对过往的演讲名篇进行了分析,配上他个人的见解,精辟,深刻。
《交流学讲章》可以使读者理解交流学的基本理论体系,掌握交流所涉及的基本要素和常用手段。并通过大量的模拟案例促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亲身实践相结合,增强他们进行语言交流、非语言交流和跨文化交流以及处理与媒体关系的能力,由此训练大学生拥有良好的沟通习惯,态度和能力。
作者简介
吴建民,资深外交家。现任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外交学院教授,中国外交部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欧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等职。
吴建民出生于1939年。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59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他成为中国驻联合国第一批代表团工作人员。在他近五十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园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中国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等职。他曾于2003m2007年任国际展览局主席,是担任这一职位的第一位亚洲人。
2003年,荣获法国总统希拉克授予的荣誉勋级会“大将军”勋章。
近五十年的外交生涯,二十五年的驻外经历,形成了吴建民先生思维敏捷,视野开阔、语言生动,富有创见的独特风格。他学识渊博,温文尔雅,尤其善于交流沟通。他坚持不懈地利用一切机会,以外国人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把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极富活力和创造性的当代中国推向国际,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人活在世界上总是要同别人打交道的。打交道就需要懂得交流学。交流学是人人都需要的。
——吴建民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交流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第三章 短时间的交流
第四章 中等时间的交流
第五章 长时间的交流
第六章 从历史名篇中吸取营养——浅谈公众演说
第七章 与外国媒体的交流
附录一:感受与体会——担任四年全国政协发言人
附录二:当发言人的几点体会——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
发言人培训班上的讲话
第八章 如何进行竞争性陈述
附件一:阅览西班牙、希腊、意大利三国申办2008年世博会陈述材料前的说明
附件二:西班牙、希腊、意大利三国申办2008年世博会陈述材料(根据录音整理)
第九章 如何主持国际会议
附件一:阅览南京名城市长对话会材料前的说明
附件二: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市长对话会材料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绪论
一、什么是交流学
交流学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接触、沟通和交流的学问。
交流学与公共关系学、大众传媒学和公共外交学都不一样。公共关系学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门学问,公司需要向顾客推销自己的商品,就需要搞好同顾客特别是大顾客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一门如何同政府、公司、公众搞好关系,增进他们对本公司产品和本公司技术实力的了解的学问,即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学在改革开放之后传到中国,各大公司都设有公关部门,有公关小姐。从总体上看,公共关系学有比较浓厚的商业气息。
2004年2月,我作为国际展览局的主席,应俄罗斯政府邀请到莫斯科访问。莫斯科市曾经申办2010年世博会,但没有成功。当时,俄罗斯对申办2015年世博会有兴趣,所以请我和国展局秘书长去。2月13日,我在莫斯科举行记者招待会。
前言/序言
交流学讲章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评分
☆☆☆☆☆
后来,吴建民夫妇多次到她家赴宴,在她家见到了许多法国政界的顶级人物。有一次,她组织看电影,希拉克夫妇也到场了,她特意把吴建民夫妇安排在希拉克夫妇的旁边。
评分
☆☆☆☆☆
那一天的宴会简直就是政治讨论会,蓬皮杜夫人作为主人,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各路好汉”纵论天下大事。议论到一些热点问题,吴建民也“不客气”地加入进去,表明自己的观点。
评分
☆☆☆☆☆
评分
☆☆☆☆☆
评分
☆☆☆☆☆
参加这样的“政治讨论会”,一方面既听到了法国政界重要人物对国际问题的见解,另一方面,又可介绍中国方面的观点,使吴建民收获匪浅。因此蓬皮杜的家,是吴建民夫妇很愿意应邀前往的地方。
评分
☆☆☆☆☆
参加这样的“政治讨论会”,一方面既听到了法国政界重要人物对国际问题的见解,另一方面,又可介绍中国方面的观点,使吴建民收获匪浅。因此蓬皮杜的家,是吴建民夫妇很愿意应邀前往的地方。
评分
☆☆☆☆☆
为世界介绍中国来到法国后,吴建民就注意到在法国的一些报纸、杂志上经常出现对中国不友好的一类字眼。他感到这样的舆论导向,是法国民众对中国认知存在偏差的主因,应当寻找适当的机会做他们的工作。 当索邦大学(即巴黎大学)向吴建民发出演讲的邀请后,他对演讲做了认真的准备。为了给那些对中国持有偏见的人以较为强烈的冲击,他对开场白动了一番心思:
评分
☆☆☆☆☆
很不错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