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室内设计简史

中外室内设计简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承波 著
图书标签:
  • 室内设计
  • 设计史
  • 建筑设计
  • 装饰艺术
  • 西方设计
  • 中国设计
  • 设计流派
  • 设计风格
  • 设计理论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209331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8107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销量超过30000册

☆ 专门讲述关于个人和公共室内空间历史的书籍

☆ 内容完整,篇幅适中

 随着环境艺术学科的发展和深化,其理论的研究愈显重要。室内设计史是环境艺术学科的基础理论之一,但在我国却长期缺乏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和理论著述,本书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本书采用上、下篇的结构形式,以简洁的语言,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从史前文明直至近现代以来关于个人和公共室内空间的历史,篇幅适中,不臃肿累赘,以适合大专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师生及从事室内设计的人员阅读与使用。本书内容上涵盖中外室内设计的发展进程,可使读者在对比阅读中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内容简介

随着环境艺术学科的发展和深化,其理论的研究愈显重要。室内设计史是环境艺术学科的基础理论之一,但在我国却长期缺乏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和理论著述,《中外室内设计简史》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中外室内设计简史》采用上、下篇的结构形式,以简洁的语言,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从史前文明直至近现代以来关于个人和公共室内空间的历史,篇幅适中,不臃肿累赘,以适合大专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师生及从事室内设计的人员阅读与使用。《中外室内设计简史》内容上涵盖中外室内设计的发展进程,可使读者在对比阅读中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上篇 中国部分
第1章 原始社会时期
1.1 最初居住形式的演变
1.2 村落和宗教建筑
1.3 建筑装饰和室内空间
第2章 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
2.1 建筑空间的发展状况
2.2 建筑装饰和室内空问
2.3 家具与陈设
第3章 秦、汉时期
3.1 建筑空间的发展状况
3.2 建筑装饰
3.3 室内装修
3.4 家具与陈设
第4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4.1 建筑空间的发展状况
4.2 建筑装饰与室内装修
4.3 家具与陈设
第5章 隋、唐时期
5.1 建筑空间的发展状况
5.2 建筑装饰与室内装修
5.3 象具与陈设
第6章 五代、宋、元时期
6.1 建筑空间的发展状况
6.2 园林的发展
6.3 建筑装饰与室内装修
6.4 家具与陈设
第7章 明清时期
7.1 建筑空间的发展状况
7.2 园林的发展
7.3 建筑装饰与室内装修
7.4 家具与陈设
第8章 近现代时期
8.1 近代建筑与室内空间的发展概况
8.2 室内设计教育与学术研究
8.3 现代建筑与室内空间的发展概况
第9章 中国民居
9.1 北京四合院
9.2 苏州民居
9.3 皖南民居
9.4 浙江民居
9.5 高原窑洞
9.6 四川民居
9.7 福建民居
9.8 干栏式民居
9.9 蒙古包
9.10 维吾尔族民居
9.11 藏族民居
9.12 其他典型的民居形式
下篇 外国部分
第10章 原始社会时期
lO.1 旧石器时期
10.2 新石器时期
第11章 古代时期
11.1 古代两河流域
11.2 古代埃及
11.3 古代希腊
11.4 古代罗马
第12章 中世纪时期
12.1 早期基督教、拜占庭风格
12.2 加洛林王朝和罗马风
12.3 哥特风格
第13章 文艺复兴时期
13.1 文艺复兴的思想基础
13.2 意大利文艺复兴
13.3 欧洲其他国家的文艺复兴
13.4 文艺复兴时期的室内空间和家具陈设
第14章 欧洲17世纪和18世纪时期
14.1 意大利的巴洛克
14.2 法国的古典主义、巴洛克和洛可可
14.3 其他欧洲国家的发展
14.4 殖民时期与联邦时期的美洲
第15章 欧洲19世纪时期
15.1 工业革命与建造基础的新发展
15.2 复古思潮——古典复兴、浪漫主义
15.3 折衷主义
15.4 各种建造新思潮的产生
第16章 20世纪现代时期
16.1 现代主义的先驱者
16.2 现代主义家具和艺术装饰
16.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设计思潮
16.4 20世纪晚期的设计
第17章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室内空间
17.1 亚洲诸国建筑与室内空间
17.2 非洲、拉丁美洲诸国的建筑与室内空间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中外室内设计简史》旨在梳理自古至今,东西方室内设计的发展脉络,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设计理念、风格演变、技术革新以及文化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室内设计历史画卷。本书力求从宏观视角把握室内设计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并结合微观层面的经典案例,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知。 第一部分:西方室内设计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本书的开端,将把我们带回到遥远的古代文明。在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虽然尚未形成独立的“室内设计”概念,但居住空间的规划、装饰与功能性的结合已初见端倪。古埃及的法老陵墓和神庙,其内部空间的设计体现了宗教的庄严与神秘,墙壁上的浮雕、色彩的运用以及石柱的排列,都极具象征意义,营造出一种与神灵沟通的氛围。古希腊的住宅则更注重和谐与比例,多利克、爱奥尼克、科林斯柱式的运用,以及对自然光的引入,都展现了对空间美学的早期探索。古罗马更是将室内装饰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马赛克、壁画、雕塑的广泛应用,以及对浴室、庭院等功能性空间的精心设计,体现了罗马人对舒适与奢华生活的追求。 进入中世纪,基督教在欧洲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宗教建筑的室内设计成为主导。哥特式教堂的高耸穹顶、彩色玻璃窗以及精美的雕刻,不仅是为了满足宗教仪式,更是在营造一种神圣、超脱的氛围。与此同时,世俗空间的室内设计则受限于材料和技术,但城堡和宫殿的内部装饰,如挂毯、家具的陈设,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阶层和生活方式。 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室内设计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人们重新审视古希腊罗马的艺术与哲学,古典主义的设计理念再次复苏。室内空间的设计更加注重对称、比例、秩序和透视感。艺术家和工匠们将绘画、雕塑、建筑设计融为一体,创造出宏伟而精致的室内环境。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大师的作品,不仅体现在他们的绘画和雕塑上,也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室内装饰风格,如壁画、天顶画的运用,以及家具设计上的精雕细琢。 巴洛克时期(十七世纪),室内设计变得更加华丽、动感和戏剧化。追求奢华、宏大和视觉冲击力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大量的雕刻、镀金、色彩鲜艳的织物被运用到室内装饰中,家具的设计也变得更加繁复和夸张。凡尔赛宫就是巴洛克风格的极致体现,镜厅、皇家卧室等空间的极致奢华,无不彰显着皇室的权力和财富。 洛可可风格(十八世纪),则是在巴洛克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轻盈、精致和女性化的特点。曲线、不对称、自然元素(如贝壳、花卉)的运用,以及柔和的色彩,营造出一种优雅、浪漫的氛围。沙龙、音乐厅等私人空间的装饰尤为典型,如华丽的壁炉、精致的家具、丝绸的壁纸等。 新古典主义的兴起,是对洛可可风格过度装饰的一种反拨。它重新回归古希腊罗马的简洁、庄重和理性。直线、几何形状、对称的布局以及肃穆的色彩成为主流。受到考古发现和启蒙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古典美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部分: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演变与精髓 本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将聚焦于中国源远流长的室内设计传统。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与室内设计密不可分,从宫殿、寺庙到民居,都体现了独特的东方美学理念。 早期,中国古代建筑的室内空间设计,主要围绕居住者的等级和功能需求展开。不同于西方对雕塑和绘画的强调,中国传统室内设计更侧重于通过材料、色彩、线条以及家具的陈设,来营造和谐、宁静或庄重氛围。木结构建筑的特点,使得室内空间的划分更加灵活,而梁、柱、斗拱等构件本身也具有装饰性。 汉唐时期,建筑的规模和气势宏伟,室内空间的设计也体现出大气磅礴的风范。宫殿、官邸的室内,往往通过高大的梁柱、精美的雕刻以及色彩鲜明的壁画来彰显皇家的威仪。而士大夫阶层的住宅,则更加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园林设计与室内空间相互渗透,营造出清幽雅致的居住环境。 宋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也带动了室内设计的发展。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室内空间的设计趋于简洁、素雅,强调意境的营造。书房、茶室等空间的设计,更加注重细节的考究,如插花、挂画、香炉的使用,都体现了精致的生活品味。家具的设计也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如圈椅、罗汉床等经典器型的出现。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建筑和室内设计发展的巅峰时期。皇家宫殿的室内设计,集各代之大成,在色彩、纹饰、家具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故宫的太和殿、乾清宫等,其金碧辉煌的装饰、龙凤纹样的运用、精美的彩绘,都展现了皇家至高无上的权威。而江南的园林住宅,则将自然之美与人文意境完美结合,室内空间的设计追求“移步换景”、“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家具的制作也进入了鼎盛时期,特别是紫檀、黄花梨等名贵木材家具,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优雅的造型,成为传世的珍品。 中国传统室内设计,其核心在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空间的精神内涵,而非仅仅是物质的堆砌。留白、意境、风水等概念,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传统室内空间的设计。 第三部分:现代室内设计的兴起与多元发展 进入近代,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室内设计开始走向专业化和独立化。 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材料(如钢铁、玻璃)和新的建造技术,这极大地解放了设计师的双手,使得他们能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空间形态。早期,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试图回归手工艺的价值,反对工业化生产带来的粗制滥造,强调设计的原创性和人文关怀。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则以其流畅的曲线、有机形态和装饰性的特点,在室内设计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盛行,其特点是几何图案、大胆的色彩、奢华的材料以及对机械美学的推崇,在建筑和室内设计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现代主义的兴起,是对前几代风格的否定和革新。以“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为核心理念,强调简洁、实用、理性。包豪斯(Bauhaus)学派在这一时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教育理念和设计实践,深刻影响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等设计大师的作品,为现代室内设计奠定了基础。 战后,随着经济的复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设计的风格和理念更加多元化。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单一化和冰冷化的反思,它重新引入了装饰、历史元素和象征意义。解构主义则挑战传统的空间观念,创造出非线性的、动态的空间。 当代室内设计,呈现出更加包容和融合的态势。可持续设计、智能化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等成为新的关注点。设计师们不仅要考虑美学和功能,更要关注环境、社会和人的情感需求。跨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东西方设计理念相互借鉴,催生出更多新颖独特的风格。 第四部分:室内设计中的文化、技术与社会影响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影响室内设计发展的多重因素。 文化因素: 不同地域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风俗习惯、审美情趣,都深深地塑造着当地的室内设计风格。东西方在空间观念、色彩偏好、材料选择上的差异,正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技术因素: 新材料的研发、建造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如CAD、VR/AR),不仅改变了设计的手段,也拓展了设计的可能性。从古代的夯土、木构,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模块化建筑,技术的革新始终是室内设计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社会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方式的变迁、城市化进程、人口结构的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对居住空间的需求和期望。不同社会阶层对室内环境的追求也存在显著差异。 第五部分:经典案例分析与未来展望 为了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设计理念的演变,本书将精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室内设计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从古罗马的别墅到中国的古典园林,从巴洛克风格的宫殿到现代主义的住宅,再到当代的创新设计,每一个案例都将深入剖析其设计理念、空间组织、材料运用、装饰手法,以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最后,本书将对室内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在科技日新月异、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室内设计将走向何方?绿色设计、人文关怀、个性化定制、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合,都将是未来室内设计的重要课题。本书希望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梳理,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当下、洞察未来的视角,激发对室内设计这一充满魅力的学科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逻辑清晰得令人惊叹,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心血来构建一个完整且富有层次感的知识体系。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采用了一种近乎叙事的方式,引导读者穿越时空,去探寻室内设计思想的演变轨迹。从早期的功能性需求如何催生出最初的室内形态,到中世纪宗教氛围对空间表达的深刻影响,再到文艺复兴时期对人体比例和古典美学的回归,每一章节的过渡都自然流畅,衔接着前后的思想脉络。特别是关于不同地域风格的对比分析,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的装饰元素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文化、气候、材料可得性如何共同塑造了这些独特的设计语言。这种宏大叙事下的微观洞察力,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为什么”某个时期的设计会呈现出特定的面貌,而非仅仅记住“是什么”。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体量和专业性可能对初涉设计领域的新手构成一定的挑战,但对于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或专业人士来说,它简直是如获至宝。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空间为人服务”的核心理念的坚守。在某些篇章中,作者似乎刻意放缓了对纯粹形式的描述,转而聚焦于特定空间(如宗教场所、公共集会空间)如何通过设计来引导、影响甚至塑造使用者的行为和心理状态。这种从“物”到“人”的关注点转移,使得整本书的情感基调变得温暖而富有温度,避免了纯粹的技术或艺术史书籍可能带来的疏离感。每一次读完一个关于特定时代生活方式的描述,都会引发我对自身所处空间环境的重新审视,思考我们今天的室内设计是否真正服务于更深层次的人类需求。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从封面的材质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对美学毫不妥协的坚持。我特地选了精装版,厚重的纸张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让人对其中蕴含的知识充满期待。书脊的设计简洁却不失格调,金色的烫印字体在深色的封底上熠熠生辉,即便是随意放在书架上,也像是一件艺术品。打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量高清的彩图,无论是古典的巴洛克式穹顶,还是现代极简主义的直线条空间,都被细腻地捕捉了下来,色彩还原度极高,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着不同时代室内空间的气韵和氛围。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远超出了我阅读一般设计类书籍的预期。可以说,光是这本书的“外在美”,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载体,更是一件可以收藏和反复品鉴的印刷精品。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光影和层次感,这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巨大的愉悦。

评分

这本书最令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沟通古代与现代的桥梁。在讲述完漫长的历史沉淀之后,作者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将视角拉回到当代设计语境中,探讨历史元素如何在现代材料、技术和生活方式的约束下被重新诠释和利用。书中关于一些标志性现代主义大师作品的分析部分尤为精彩,作者并没有陷入对大师的盲目崇拜,而是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他们的作品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局限性与前瞻性。这种平衡的视角,让读者得以跳出纯粹的历史考察,去思考如何将那些穿越时空的原则,有效地应用于我们今天所处的居住环境中。它提供的不是一套死的模板,而是一套可以不断激活和变异的设计思维工具箱。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它绝对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入门指南”。作者在引用和佐证方面做得非常扎实,参考文献列表长得惊人,显示出作者严谨的研究态度。书中对一些关键设计流派的起源和发展脉络的梳理,特别是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之间的细微差别,进行了极其精准的界定和阐释。例如,书中对“工艺美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在设计哲学上的分歧,有着独到且深刻的见解,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深入理解设计史内核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阅读过程中,我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查阅一些背景资料,但这绝不是因为作者的表达晦涩,而是因为其提供的信息密度实在太高,每一个段落都富含信息量,迫使读者必须慢下来去消化和思考。

评分

但是书只放在书橱上是一种形式,藏在内心里,藏在脑海中,然后运用于工作、生活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藏书。说白了藏书其实就是在储备知识与快乐,书应该是越读越薄的,把从书中得来的越来越多知识合理的释放出来,才是我们买书、读书、藏书的真实目的。

评分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能写出精美、感人、意义深刻的文章来.

评分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我很高兴的告诉大家,我在京东商城买过无数的书。

评分

书买回来自然是需要读的,但是渐渐的我发现,读书的速度往往是赶不上买书的速度,直到现在书橱里依然有好几套书还没有与我有过“亲密接触”,有时候越放越不想读了,面对这样的书,自己心里也很愧疚与自责,怪自己当初就不应该草率的买回来,又对人家置之不理。好在我的书八成是都读过的,不然买书只是为了摆设,那就真成为附庸风雅的人了。

评分

很喜欢:..李泽厚1.李泽厚,他的每一本书几本上都有,这本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很不错,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贯穿论说了自先秦至明清的各种主要思潮、派别和人物。其中着重论证了中国的辩证法是行动的,而非思辩的,论说了秦汉时期所形成具有机反馈机制的天人感应宇宙观流传至今,庄子、禅宗的哲学是对人生作形上追求的美学,宋明理学作为道德形而上学仍具有重要价值,以及在明清时期思想中内圣与治法已出现分离,标志着中国式的政教合一将逐动摇,认为这是走向近代的重要趋向等等。孔子再评价关于孔子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意见分歧也许更大。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当时社会变革不很清楚,从而对孔子思想的性质和意义也就众说纷纭。本文无法涉及社会性质问题的探讨,而只想就孔子思想本身作些分析,认为其中包含多元因素的多层次交错依存,终于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个对中国民族影响很大的文化一心理结构。如何准确地把握和描述这一现象,可能是解释孔子的一条途径。本文认为春秋战国是保存着氏族社会传统的早期宗法制向发达的地域国家制的过渡,认为孔子思想是这一空前时代变革中某些氏族贵族社会性格的表现。但由孔子创始的这个文化一心理结构,因具有相对独立的稳定性质而长久延续和发展下来。一、礼的特征无论哪派研究者恐怕很难否认孔子竭力维护、保卫周礼这一事实。论语讲礼甚多,鲜明表示孔子对当时礼的破坏毁弃痛心疾首,要求人们从各方面恢复或遵循周礼。那么,周礼是什么一般公认,它是在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本文认为,它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原始巫术礼仪基础上的晚期氏族统治体系的规范化和系统化。作为早期宗法制的殷周体制,仍然包裹在氏族血缘的层层衣装之中,它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直接从原始文化延续而来。周礼就具有这种特征。一方面,它有上下等级、尊卑长幼等明确而严格的秩序规定,原始氏族的全民性礼仪已变而为少数贵族所垄断另方面,由于经济基础延续着氏族共同体的基本社会结构,从而这套礼仪一定程度上又仍然保存了原始的民主性和人民性。就在流传到汉代、被称为礼经、作为三礼之首的仪礼中,也还可以看到这一特征的某些遗迹。例如仪礼首篇的士冠礼,实际是原始氏族都有的成丁礼、入社礼的延续和变形。例如乡饮酒礼中对长者的格外敬重,如礼记所阐释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人孝弟。可见,孝弟以尊长为前提,而这种尊长礼仪,我同意杨宽古史新探中的看法,它不仅仅是一种酒会中敬老者的仪式,而且具有元老会议的性质,这在我国古代政权机构中有一定地位。中外许多原始氏族都有这种会议,如鄂温克人在六十多

评分

以前有“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说法,到我这里就变成 “书非买不能读也”了,在今天这个书价飙升的时代,买书已成为了一种很“奢侈”的消费行为,很多人宁愿在网络上读电子图书,也不愿意花这个“冤枉钱”。但是我却一直保持买书的“奢侈”习惯,我喜欢在书店里淘书带来的乐趣,更喜欢把买来的书捧在手中任意找一个时间来细读品味,思随书动,灵随书行,那种恬静、惬意的感觉是任何事情也比不了的。

评分

从最初的《读者》、《散文诗》、《青年文摘》等一些期刊的订购,到现在的诗歌散文、随笔小说、文史哲类的书籍,总之都是些人文类的,买书十几年下来豁然发现自己的书柜已多达六七百册了。男人买书犹如女人上街买衣服,不光是注重样式更注重质量,如果遇到一本品质高、内容丰富,很符合口味的书就像如获至宝一样。

评分

包装就个破袋子,书都折的乱七八糟的,都烂了,气死了

评分

很喜欢:..李泽厚1.李泽厚,他的每一本书几本上都有,这本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很不错,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贯穿论说了自先秦至明清的各种主要思潮、派别和人物。其中着重论证了中国的辩证法是行动的,而非思辩的,论说了秦汉时期所形成具有机反馈机制的天人感应宇宙观流传至今,庄子、禅宗的哲学是对人生作形上追求的美学,宋明理学作为道德形而上学仍具有重要价值,以及在明清时期思想中内圣与治法已出现分离,标志着中国式的政教合一将逐动摇,认为这是走向近代的重要趋向等等。孔子再评价关于孔子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意见分歧也许更大。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当时社会变革不很清楚,从而对孔子思想的性质和意义也就众说纷纭。本文无法涉及社会性质问题的探讨,而只想就孔子思想本身作些分析,认为其中包含多元因素的多层次交错依存,终于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个对中国民族影响很大的文化一心理结构。如何准确地把握和描述这一现象,可能是解释孔子的一条途径。本文认为春秋战国是保存着氏族社会传统的早期宗法制向发达的地域国家制的过渡,认为孔子思想是这一空前时代变革中某些氏族贵族社会性格的表现。但由孔子创始的这个文化一心理结构,因具有相对独立的稳定性质而长久延续和发展下来。一、礼的特征无论哪派研究者恐怕很难否认孔子竭力维护、保卫周礼这一事实。论语讲礼甚多,鲜明表示孔子对当时礼的破坏毁弃痛心疾首,要求人们从各方面恢复或遵循周礼。那么,周礼是什么一般公认,它是在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本文认为,它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原始巫术礼仪基础上的晚期氏族统治体系的规范化和系统化。作为早期宗法制的殷周体制,仍然包裹在氏族血缘的层层衣装之中,它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直接从原始文化延续而来。周礼就具有这种特征。一方面,它有上下等级、尊卑长幼等明确而严格的秩序规定,原始氏族的全民性礼仪已变而为少数贵族所垄断另方面,由于经济基础延续着氏族共同体的基本社会结构,从而这套礼仪一定程度上又仍然保存了原始的民主性和人民性。就在流传到汉代、被称为礼经、作为三礼之首的仪礼中,也还可以看到这一特征的某些遗迹。例如仪礼首篇的士冠礼,实际是原始氏族都有的成丁礼、入社礼的延续和变形。例如乡饮酒礼中对长者的格外敬重,如礼记所阐释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人孝弟。可见,孝弟以尊长为前提,而这种尊长礼仪,我同意杨宽古史新探中的看法,它不仅仅是一种酒会中敬老者的仪式,而且具有元老会议的性质,这在我国古代政权机构中有一定地位。中外许多原始氏族都有这种会议,如鄂温克人在六十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