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周啟晋先生整理编辑绍良先生论书文稿既竞,嘱我写一点感想,附缀篇末,闻命后十分惶恐。绍良先生是寰海内外僧俗两界学人至为景仰的大师,陋略如我之浅学晚辈,实在不够资格也没有能力承当这一厚意。惟思昔唐人杜牧尝有言日:“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我虽然没有正式执贽叩拜,但从二十多年前初次谒见先生之时起,为人为学,即一直矢心师法于先生,自忖或可忝列私淑弟子之末;又考虑到这是一本专门进述旧本古书的文集,其中还涉及许多典籍收藏的内容,而我在绍良先生教诲过的后学当中,于版本目录之学以及藏书赏书诸项雅事,聆受先生教益殊多,沾润恩泽既深,亦当负有绍述先生学业之责,故既不敢依循常理退避,只好妄自承用杜牧之宗师先贤的遗意,勉强在这里谈一谈受学的体会。
作者简介
周绍良(1917——2005),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编辑,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分会会长,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文化部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主要著作有《敦煌变文汇录》、《敦煌文学诌议》、《敦煌写本坛经原本》、《绍良丛稿》、《红楼梦研究论文集》、《唐才子传笺证》、《清代名墨谈丛》、《曹素公制墨》、《蓄墨小言》、《清墨谈丛》、《百喻经今译》,合著的有《唐代墓志汇编》、《红楼梦书录》等。周绍良先生是我国著名学者,其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在佛学、古典文学、戏曲、民俗、艺术、语言学、历史等方面均有自己独到见解,尤其是在佛学、红学、敦煌学及古文献学方面,更是造诣颇深,独树一帜,影响远播海内外。周先生亦是著名文物学家和收藏家,眼光独到,收藏多为精品,特别是对于清墨的收藏与研究堪称当代之大家。
内页插图
目录
《绍良书话》前言
《绍良书话》小识(代序)
序言 辛德勇
一、红学题跋
敦诚《鹪鹩庵杂记》跋
苕溪渔隐《痴人说梦》跋
张曜孙《续红楼梦》跋
《红楼佳话》跋
《<石头记>微言》跋
《<红楼梦>说梦》跋
舒元炜序本《红楼梦》跋
有正书局印《国初抄本原本<红楼梦>》跋
裕瑞《枣窗闲笔》跋
读《樗散轩丛谈》书后
二、墨苑序跋
《墨经》跋
《墨谱》跋
《墨史》跋
《墨表》跋
《悟雪斋墨史》跋
《白岳凝烟》跋
《曹氏墨林》跋
《摩墨亭墨考》跋
《鉴古斋墨薮》跋
《借轩手录》跋
《十六家墨说》跋
《知白斋墨谱》跋
《涉园墨萃》跋
《尘麝簃辛未墨录》跋
《意园墨录》跋
《墨苑杂说》跋
《还砚斋墨录》跋
《试墨小记》跋
《四家藏墨图录》跋
《霜华堂墨录》跋
《千笏居藏墨简目》跋
《墨林史话》跋
《墨林史话》(重编本)跋
《清墨谈丛》序
重印《程氏墨苑》序
记《宝相图》
三、读稗杂识
李笠翁的《无声戏》
李伯元传
《镜花缘》前后五十回
《老残游记》中的“白妞”
评《金瓶梅》之张竹坡
宋江词
李玄伯所藏百回本《忠义水浒传》
《古今小说》一刻四十卷天许斋刊本
《石点头》十四卷叶敬池刊本
新刊《出像天妃济世出身传》二卷三十二回潭邑书林熊龙峰刊本
新刻《全像牛郎织女传》四卷五十七则余成章刊本
《鼎锲全相唐三藏西游传》十卷刘莲台刊本
新刻《全像水浒传》二十五卷一百十五回富沙刘兴我刊本
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一百卷一百回容与堂刊本
《剪灯余话》四卷新安黄氏刊本
《剪灯新话》四卷新安黄氏刊本
冯梦龙的身世
“三言”作者的疑问
《品花宝鉴》的成书年代
四、话本与唱本
《如意册》跋
《万年欢》跋
《银河曲》跋
《双真记》
《掷杯记》
《伸都头威震河阳山,斗巡检拦截田庄道》
《振古奇哭》、《鱼腹斗龙舟》
《泗水鼎》
《补山园曲稿》、《雏莺阁曲稿》
《笔梦传奇》
《风月窟传奇》
《双鱼谱》
《莲花报》
《蕙江缘》、《返魂香》
《白云楼传奇》
《揭钵词传奇》
《鸳鸯镜》
《环影阁》
《翰墨缘》
《锦香亭》
《吊荆卿》
《牡蛎园》
《磊落杯》
《痴情记传奇》
《天开眼》、《齐眉案》
《谑墨樵传奇六种》
《天涯梦传奇》
……
五、宗教典籍
六、占卜书
七、其他书籍
精彩书摘
一、红学题跋
苕溪渔隐《痴人说梦》跋
《痴人说梦》,昔年得之于隆福寺街头小书摊。书仅一卷,嘉庆二十二年丁丑(1817)怀红楼刊本,题“苕溪渔隐撰”,附《槐史编年》、《胶东余牒》、《鉴中人影》、《镌石订疑》四种,附《大观园图》。
这是一本比较早的专门研究《红楼梦》的书,作者对于《红楼梦》是下过一些功夫的,像《槐史编年》,虽然姚燮(梅伯)在批阅《红楼梦》时也曾注意到这点,但单独提出编成一篇,却以苕溪渔隐这篇为最早而且是唯一的。作者用的是一百二十回本,但也看到了八十回本《石头记》,并且花了工夫作了一些校勘工作,写出札记,也是一种踏踏实实研究者的态度。
但苕溪渔隐姓甚名谁?却无从知道,仅从书首仙掌峰樵者序言中知道“丁丑之夏,遇苕溪渔隐于京师”,别的是毫无所记了。
因为作者自号为“苕溪”,必然是湖州一带人,翻检《浔溪诗征》,果然于卷二十二得之:范锴,初名音,字声山,号白舫,又号苕溪渔隐。有《浔溪纪事诗》、《湖录纪事诗》、《蜀产吟》、《感逝吟》、《蜀游草》、《续汉上题襟集》、《苕溪渔隐诗稿》及《幽花诗略》。
前言/序言
本师周绍良先生逝世后,哲嗣啟晋师弟为老师整理编集遗文,有《绍良书话》之作。中华书局慨允出版,责任编缉李森女史费了许多心力。作为一名先生的老学生,我十分感慨、感动。放晋师弟偕夫人赵立红女史亲临寒舍,交下复印的全书目次,并几篇作品样张,供我参考,派我写一篇读后记。这是义不容辞的事。爰勉力作一初稿,以供番核,如下:
老师逝后,我写成挽联一副,文为:
卅载薰陶,才获片羽支鳞,小子敢云门下长;
等身著述,遍及外书内典,先生不愧大师名!
我觉得,阐述一下此联内涵,就足以说明写作这篇“前言”的困难和我的心情了。
我追随老师,始于1975年前后,当时目的明确,就是为了学习敦煌变文。这在我写的几篇回忆中都有清楚的说明。老师尽心竭力,把我引进了敦煌学的殿堂。我为此终生铭感。老师交代给我的一些任务,我只完成了一部分。这是我始终感到十分惭愧和对不起老师的奖掖与提携的。就连我自己拜师时的单一目标,即中华书局给的任务,写一本《敦煌俗文学》小册子,至今也没有完成,为什么?我三十多年来逐渐体会到,我的精力与才能实在有限,同时完成几项工作是办不了的。当时,我在北大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正差,而且面临提升副教授、教授的两次冲刺。敦煌学的研究只能间歇性地进行,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及至我退休了,敦煌学界早已欣欣向荣,后起之秀早已超过我了。无奈,只可在完成一些项目后,向老师说明情况,退出第一线。这是我最感到对不起老师栽培的地方,也是我的终生遗憾之处。后来,特别在老师迁居双旭花园之后,我虽已退休,可是距离太远,只能在需要我办事的时候,借国家图书馆、中华书局、金申同志的车,隔三差五地走一趟。所作以事务性的和文书性质的工作为多。我一向避免参与各位老师的家庭与经济事务,以为如此才可维持长期稳定的师生关系。
《浮生一集》 引言: 在这光怪陆离的时代,文字如同一叶扁舟,承载着我们对过往的回溯、对当下的审视,以及对未来的期许。当喧嚣尘世将我们裹挟前行,总有一隅宁静,能让心灵得以栖息。是书本,是那些被时光打磨过的文字,给予了我们穿越时空的慰藉与启迪。《浮生一集》便是这样一本,试图在纷繁的生活中,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好,沉淀那些值得回味的思绪。它并非宏大的理论著作,也非激扬的时代宣言,而是如一位老友,在清茶一杯中,娓娓道来,与你一同品味人生的甘苦,感悟世事的变迁。 内容梗概: 《浮生一集》是一部散文集,内容涵盖了作者对生活、情感、自然、艺术等方方面面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悟。全书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像是一次深入心灵的漫游,邀请读者一同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体验他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所触碰的灵光乍现。 第一部分:光影流年——关于时间与记忆 这部分收录的文章,主要围绕着时间流逝的痕迹以及那些沉淀在记忆深处的片段。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笔触,描绘了那些被遗忘又被拾起的瞬间。可能是儿时家乡院落里一棵老树的斑驳光影,承载着无数个夏日午后的童年嬉戏;可能是某一个黄昏,夕阳将城市染成一片金黄,勾勒出昔日恋人离去的背影,淡淡的忧伤与甜蜜交织;也可能是翻阅一本泛黄的老照片,那些模糊的面孔,那些久违的笑容,如同被时光封存的宝藏,在不经意间重现生命。 作者并不回避时间带来的失落感,反而试图从中寻找意义。他认为,时间并非无情的刽子手,而是雕刻师,它在事物上留下痕迹,也赋予它们更深的韵味。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那些炽热的情感,虽然会随着时间淡去,但它们留下的印记,却构成了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的文章,会让你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自己的过往,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都可能在这其中找到共鸣,从而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理解生命的厚重。 第二部分:尘世情味——关于人情与冷暖 在《浮生一集》中,人情世故是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作者以一种观察者的姿态,审视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以及在社会大染缸中人性的种种展现。他笔下的亲情,不是一味地歌颂,而是细致地描绘了父母的辛劳与期盼,兄弟姐妹之间的嬉笑打闹与默默扶持,以及随着年龄增长,对亲情的理解与珍视。他会写到,年迈的父亲默默地为你打理着生计,那份深沉的爱,如同土壤般滋养着你;他也会写到,与儿时的玩伴多年后重逢,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那份共同的记忆,依旧能瞬间拉近彼此的距离。 爱情,是书中绕不开的主题。作者并没有将爱情描绘成童话般的完美,而是着力于那些真实的情感波动。从初见的悸动,到相处的磨合,再到离别的伤感,每一个环节都细腻入微。他会描绘,一个眼神的交汇,能点燃多少内心的波澜;也会写到,一次争吵后的和解,是多么珍贵的情感升华。即使是那些已经逝去的感情,作者也给予了温柔的怀念,他相信,每一次的遇见,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经历,即使结局不尽人意,那份曾经的真挚,也足以温暖余生。 此外,作者还关注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他写到,那些在街角偶遇的陌生人,他们或许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又或许会在不经意间让你感受到人心的凉薄。他并不做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试图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呈现一个更真实、更复杂的人性图景。这部分的文章,会让你对生活中的种种人情世故有了更深的体会,从而更加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在这个世界上安然前行。 第三部分:山水寄情——关于自然与风物 《浮生一集》中,自然风光不仅仅是背景,更是作者情感的寄托与心灵的归宿。作者热爱行走,热爱观察。他会用生动的笔触描绘,清晨薄雾缭绕的山间,伴随着鸟鸣声,唤醒沉睡的大地;他会描绘,雨后初霁的田野,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一汪汪雨水在草叶上闪烁着晶莹的光芒;他也会描绘,漫步在古朴的江南小镇,小桥流水,青石板路,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宁静的年代。 他对自然的观察,是细致入微的。一片落叶,在他眼中,或许蕴含着生命的轮回;一朵野花,在他笔下,或许绽放着不屈的生命力。他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与人类内心的情感世界巧妙地连接起来。当他身处壮丽的山河之间,感受到的不仅是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心灵的涤荡与升华。那些困扰着他的烦恼,在广阔的天地间,显得如此渺小。 这部分的文章,会让你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你会发现,大自然拥有着治愈人心的力量,它能够平复我们内心的焦虑,能够让我们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通过对自然风物的描绘,作者也传递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呼唤人们在追求物质繁荣的同时,不要忘记关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第四部分:笔尖上的舞蹈——关于艺术与审美 艺术,是《浮生一集》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作者对艺术有着深厚的热爱与独到的见解。他会聊到,一幅画作,如何在色彩与线条中传递出作者的情感与思想;他会写到,一段音乐,如何在旋律与节奏中触动听者的灵魂;他也会写到,一部电影,如何在光影与故事中引发观众的思考。 他并不拘泥于艺术的流派与形式,而是更注重艺术所带来的感官体验与精神启迪。他会分享,在欣赏一件艺术品时,那些令他心动的瞬间,那些引发他思考的细节。他相信,艺术是连接人类心灵的桥梁,它能够跨越语言与文化的障碍,让我们感受到共通的情感与审美。 这部分的文章,会让你对艺术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作者以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艺术的世界,让你不再觉得艺术是遥不可及的,而是能够融入生活,成为我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通过对艺术的感悟,我们也能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从而更好地感受生活的美好。 第五部分:哲思碎片——关于人生与哲学 在《浮生一集》的最后,作者将笔触伸向了更深层的人生思考。这些哲思碎片,并非是系统的哲学理论,而是他在生活感悟中的一些零星的思考。他会探讨,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快乐的真谛是什么?如何才能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他或许会引用古人的智慧,与当下的生活相结合,从而得出一些独到的见解。他或许会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来阐释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他的思考,是内敛而深刻的,不带丝毫的说教意味,而是通过一种温和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索。 这部分的文章,会让你在阅读后,陷入深深的沉思。你会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开始思考自己前进的方向。作者所传递的,并非是标准答案,而是激发你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你在寻找人生道路上,拥有更多的勇气与智慧。 结语: 《浮生一集》,顾名思义,它记录的是作者在浮生若梦的人生旅途中,所搜集、所感悟的点点滴滴。这并非一本旨在解决人生所有问题的“圣经”,而是一本陪伴你度过闲暇时光,在你迷茫时给予一丝慰藉,在你欢喜时分享一份共鸣的书。它如同窗外的一缕微风,拂过你的脸颊,带来清新与舒畅;它又如同炉火旁的一杯热茶,温暖你的心房,让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真实。 翻开《浮生一集》,就像走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安静角落。在那里,你可以放下一切的疲惫与焦虑,与作者一同漫步,一同感受,一同思考。它会让你明白,生活中的琐碎,也可以闪耀着动人的光芒;人生的曲折,也可以孕育出坚韧的力量。愿这本书,能成为你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亮点,让你在忙碌的尘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