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通常对这种宏大的历史著作多少会抱持保留态度,因为它们往往为了追求完整性而牺牲了深度。然而,这部作品却在广度与深度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不像某些入门读物那样蜻蜓点面,而是对特定时期的思想流变进行了近乎“微观”的考察。作者对于核心文献的引用和阐释非常到位,既尊重原文的语境,又结合现代的学术视野进行深入挖掘。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某个特定教义在地方实践中如何被吸收和改造的部分,这部分内容揭示了精英思想与民间信仰之间复杂、双向的互动关系,远比教科书上描述的要丰富得多。这种扎实的田野式研究精神,使得整本书充满了可信度和厚度。读完之后,我感觉对那个时代的精神生活有了一种更具层次感的理解,不再是平面化的认知,而是立体化的感受。
评分这本我最近啃下来的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在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道教思想演变脉络的梳理上,展现了惊人的学识和严谨的态度。书中对不同流派之间微妙的学理分歧,以及它们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环境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极其细致的剖析。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那些晦涩难懂的早期文献时的那种耐心和洞察力,他没有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将它们置于动态的演化链条中去理解。例如,对于某个核心概念在不同阶段义理的迁移和侧重点的变化,作者的解读既有宏观的把握,又不失对细微差别的敏锐捕捉。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深思,作者提供的注释和引文索引,也为我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本书绝不是泛泛而谈的通识读物,它更像是一份精密的学术地图,指引着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去探寻那些曾经照亮思想史的智慧火花。那种层层递进的论证结构,让人感觉每翻过一页,对整个思想体系的认知就深入了一层,实属难得。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但绝非故作高深,而是恰如其分地服务于复杂的思想表达。它读起来有一种沉稳的、古典的美感,但行文逻辑却极其现代和清晰。我之前在阅读相关主题时,常常因为概念的混淆而感到困扰,但作者在这本书里构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概念地图,他对于关键术语的界定和区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比如,在区分几个容易混淆的术语时,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文本中的语境差异,给出了精妙的辨析,极大地帮助我扫清了理解上的障碍。这种对清晰表达的追求,使得原本艰涩的论述也变得平易近人。对于想要真正深入理解这个思想体系核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文本质量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让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知识结构本身的愉悦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成功地避开了许多传统研究中常见的窠臼,提供了一个相当具有批判性和创新性的解读框架。作者没有将道教思想视为一个孤立的体系来研究,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哲学乃至世界观竞争的背景下来考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材料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距离感,他既不盲目崇拜,也不过度贬低,而是以一种审慎的学人姿态去发掘其历史价值和思想潜力。这种冷静而又充满洞见的分析,让人在跟随作者的论证过程中,不断地审视自己原有的认知预设。读完后,我不仅对书中探讨的特定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相关领域进行更深层次反思的欲望。这本书无疑为该领域的研究设定了一个新的标杆。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枯燥,毕竟是关于古代思想史的论著。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叙事张力十足,读起来竟有一种抽丝剥茧的快感。作者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将那些看似陈旧的哲学思辨,重新赋予鲜活的生命力。他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编年体写法,而是巧妙地选取了几个关键的转折点,围绕这些点展开深入讨论,使得整个叙事节奏跌宕有致。特别是对某位关键人物的生平及其思想体系形成过程的描述,简直像一部引人入胜的传记,让我们看到了理论是如何在具体的生命体验中锻造出来的。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论述中那种自信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调,他敢于对一些传统观点提出审慎的质疑,并基于扎实的文献基础给出令人信服的替代性解释。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像是一场与古代思想大师的跨时空对话,让人在阅读时忍不住要加入思考和辩驳。
评分帮朋友买的,比外面便宜
评分提炼升华,画龙点睛,这是《中国道教思想史》谋篇布局的运思境界。仔细琢磨一下章节结构,我们还会看到,该书作者对于各章名称以及章内的小标题是经过仔细推敲而确定的,因此具有“题眼”的结构功能。顾名思义,所谓“题眼”也就是论题的眼睛,无论是著作还是论文,在谋篇布局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地设定“题眼”。就构成来讲,“题眼”可大可小,大的“题眼”一般就在编目上;小的“题眼”则在章节中。然而,只有“题眼”还是不够的,如果没有“画龙点睛”的功夫,就不能让那上下飞腾的龙真正活跃起来。所谓“点睛”,说到底,就是对各级标题进行语言的提炼,使之升华而透射出勃勃生机。在这方面,《中国道教思想史》是下了功夫的。该书经常使用“段首概括”的结构手法,让读者一目了然地掌握论述的要点。例如“导论”在言及道教思想特点的时候将之概括为六个方面:强烈的生命意识贯穿于道教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道教思想的发展具有鲜明的修道成仙实践性;以“天人合一”为精神核心的止恶扬善伦理观成为道教修行的思想导向;思想的广泛包容性与时代性;民族整体意识与无量救度精神相呼应;神仙体系的多重结构与整合统一。这样的概括无疑具有“点睛之笔”的作用,因为其中每个特点都通过一个段首标题来表达,而每个标题之中又都有亮点,这就使得文章具有灵气而跃动起来。
评分作为一种以“生命完善”为重要目标的宗教思想,道教哲学与修炼方法论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某种意义来说,道教哲学与生命完善的修炼方法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所以,当重玄学等道教诠释哲学勃兴的时候,道教的修炼技艺也繁荣起来。有修炼技艺就有修炼思想,有修炼思想就会产生表达这种思想的经典。隋唐五代北宋时期,关于精神修炼的道教经籍颇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说是司马承祯的《服气精义论》、《坐忘论》,还有吴筠的《玄纲论》、《神仙可学论》等。此等著述以意念的自我控制为修持的核心,从而使传统的神仙理论有了技术操作的具体支撑。
评分从广义上看,修炼思想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在心性修炼理论发展的同时,道门中人将早期金丹学说加以发挥,这种发挥一方面表现为外丹实践的深化和神化,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内丹学说的独立成型与日益完善。人们不会忘记,唐代许多皇帝与大臣笃信道教金丹术,服食金丹几乎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风气;但金丹的毒素在客观上却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高昂的代价唤醒了那些执著追求金丹长生的一派人物,于是内丹术逐步兴起并且在唐末北宋时期成为道教金丹学说的主流。不过,内丹术并非凭空而降,而是以外丹作为虚拟模型而建立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外丹的流弊实际上为内丹理论的崛起与完善开启了新的路径。
评分《中国道教思想史》是四川大学卿希泰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道教思想史》(批准号为96AZJ007)的最终研究成果,四卷,共236万字,由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
评分道教思想史的卷一也买了,收藏起来,用作补充常识和参考工具之用。推荐大家购买。
评分《中国道教思想史》是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道教思想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该书的最大创新是开拓了道教思想研究的新领域,深入追溯道教的思想渊源,梳理了道教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脉络,阐明了道教思想的历史影响,并从当代社会的视角审视道教思想内涵和价值。
评分《中国道教思想史》是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道教思想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该书的最大创新是开拓了道教思想研究的新领域,深入追溯道教的思想渊源,梳理了道教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脉络,阐明了道教思想的历史影响,并从当代社会的视角审视道教思想内涵和价值。
评分虽然名字很唬人,但是都是每个人负责一章,不太成系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