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 逍遥游、德充符

禅说庄子 逍遥游、德充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学成 口述
图书标签:
  • 庄子
  • 道家
  • 哲学
  • 逍遥
  • 人生
  • 智慧
  • 内省
  • 修身
  • 养生
  • 古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66853
版次:1
商品编码:1133160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逍遥游:秉大道之德而逍遥
  德充符:德行充沛的人生的境界
  《禅说庄子 逍遥游、德充符》由讲稿整理而成,语言幽默通俗。作者阐述哲理时多引用自身经历以及生活中的故事加以佐证,无形中拉近了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读此书,如同一位智慧的老者坐在你对面娓娓而谈,向你传授生活的经验。《逍遥游》中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由与逍遥的象征,影响深远。《德充符》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残疾人,但是在不同修为的人眼里,他们竟有残与不残的区别

内容简介

  

  《禅说庄子》系列丛书,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庄子》共三十三篇,本丛书以篇为单位进行讲解。《逍遥游》以“北冥有鱼”、“化而为鹏”的夸张描绘,提出了生命与精神自在逍遥的宏大境界,开启了迈向广阔天地的思考之门。庄子进一步提出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些在认识论上极为重要的问题,值得人们对社会生活和个人修养的局限进行反省。在这一篇中,庄子还提出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样与老子《道德经》相唱和的人生修为的高境界,配合后面“尧让天下于许由”等一系列寓言故事,提出一种高尚、优美的人生价值观念,这对中国后世的隐士思想和隐士文学以极大的启迪。《德充符》中,展开了对“形与神”关系的论说,用现代的思想来看,就是人类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三者关系的问题。庄子借“老聃”之口,提出了“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这样的至高境界,表现出对理性乃至生命的超过。

作者简介

  冯学成居士,1949年出生于成都。1969年在四川江油当知青期间,认识了著名的海灯法师。经其举荐,往参本光法师,后来更历参贾题韬老居士、离欲老和尚、遍能老和尚,并于2001年得到当代禅宗尊宿佛源老和尚的传承。近四十年来,冯学成居士于众多高明中殷勤参叩,饱览经史,深入禅观,从此意气风发,自在出入于儒学之正大、佛学之精微和道学之幽玄间。1992年起,先后在四川省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云门佛学院、河北省佛学院任教,往来于四川、广东、河北和湖北等地讲学。近几年在其开办的龙江书院、粤海书院开讲了大学、中庸、论语、易经、老子、庄子等讲座,旨在以国学为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曾出版禅宗等方面的著作二十余部。

目录

引子三十三篇中的最高境界
第一讲鲲鹏之变的精神内涵
昭昭生于冥冥
鲲是因地,鹏是果位
丹道里的北冥神功
光明与黑暗不二
鲲鹏展翅九万里
禅宗与庄子
感受地球的呼吸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第二讲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
水浅难泊大船
培植我们深厚的福德
通达无碍的本钱
蝉和斑鸠笑大鹏
凡夫不知圣人境
怎样提高自己的修为
第三讲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局限性
能耐都在因缘内
鲲化为鹏的过程
立志、炼性、开眼、致用
名家代表宋荣子
修炼宠辱不惊的定力
有所待就是缘起
不怕“破戒”怕“破见”
最高的修为境界
顺应自然,以游无穷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第四讲尧舜禅让天下的故事
骑驴觅驴的最老版本
中国哲学的名实之辩
皇上的卧室有多大
越俎代庖的由来
大而不当,往而不返
藐姑射山上的神仙
给自己的心投资
我们的心就是时空隧道
第五讲给中华民族一个更大的精神空间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从古至今的隐士思想
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
医治心灵创伤的妙药
到原始部落卖帽子
没用的屠龙术
巨型葫芦的妙用
臭椿树与黄鼠狼
善于用心的人不动心
《德充符》:德行充沛的人生境界
引言德充于内而形于外
第一讲不言之教,化成天下
残疾人王骀的追随者
借孔夫子之口打道家的广告
比生死更重要的东西
万变不离其宗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照镜子的妙旨
怎样才能“止”你的心
典范的力量是无穷的
宇宙万物都不放在心上
第二讲从形骸之内到形骸之外
重神而贱形的道家哲学
谁会甘心情愿去认错
安之若命的悖论
中学为养,西学为用
把命这个东西说穿了
精神、自然与社会
应该神交于形骸之外
第三讲叔山无趾见仲尼
亡什么也别亡心
就是要追求一个圆字
一个巴掌的两个面
禅宗公案里的生死不二
你去奈何桥上逛过吗
庄子对业力的处理方式
天之刑与人之刑
第四讲形全与德全
庄子与卡通美女
古代的头号大众情人
哀骀它是何许人也
生死两重天
全形之人与全德之人
鸟道玄路,羚羊挂角
春风入我怀,化作春水流
有形与无形之德
以德为友,相尚以道
第五讲有情无情,天与之形
注重无形无相之真精神
圣人也喜欢旅游
老天爷赐予的好伙食
人算不如天算
用我们这个身体作道场
庄子把脉给拿准了
诡辩术与养生家


精彩书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昭昭生于冥冥
  《逍遥游》这篇文章的展开,就是从鲲鹏开始,我们先来看文章吧。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北海那里有一条鱼,这个鱼名字叫鲲,这个鲲很大很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长。在一定的因缘下,鲲会化而为鸟,名字叫鹏。鹏的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啊。它一飞冲天、翅膀展开的时候,就像天边的云,那么辽阔,那么无边无际。
  就是这么一则故事,庄子展现出来的境界是什么呢?一般人看了,常常只是停留在故事本身,没有去故事背后寻找答案。我在成都时,《逍遥游》也讲过两三遍,但都没有录音。因为我知道,讲那两三遍也是我的一个学习和消化的过程。当我把内篇讲完了,外、杂篇也讲了近十篇,再回过头来看《逍遥游》,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看《知北游》,主人公游到什么地方了呢?游到了“隐弅之丘”。那么,庄子说的北游、北冥,到底是什么意思?
  《知北游》里说“昭昭生于冥冥”。庄子也讲因位成就,也讲大变化,也讲顿悟。凭什么这么说呢?就从这里。
  北冥,就是极北之地。我们都知道北极,有半年黑夜,半年白天。一般来说,北冥就是指北海。在古希腊神话故事里,冥王永远都处在黑暗之中。所以,北冥就是极北之地,是一片混沌,属于精神的黑暗之地。我们所谓的无知、无觉、无受、无想、无识的这么一个状态,即“无受想行识”的这么一个状态。只有黑暗,没有光明,因为没有知觉,所以就是北冥。
  虽然这里没有知觉,但并不是一潭死水!因为“北冥有鱼”,所以也不像佛教说的落入顽空。里边有“鱼”,就有一个最初的因在其中。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这是因;“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这是果。所以,这就是因和果的一种对应关系。因为处于“北冥”,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是视之而不见,触之而不觉,听之而不闻的状态。所以,“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如果北冥是光明的,是眼睛可以看到的,那我们用眼一看就知道了。太阳离我们那么远,我们都知道它的半径是多大。如果不知道它多大,那是因为看不清、道不明,只能感觉到它很大很大,所以“不知其几千里也”。
  “北冥有鱼”,其实就是指我们的精神处于不知、混沌的状态中。但是这里边有一个很伟大、非常高妙的东西存于其中。有的人说,我好蠢啊!我好笨啊!我告诉你,别怕自己蠢、自己笨,就在你蠢、你笨的地带里,就有条活泼泼的大鱼,这条大鱼就叫“鲲”。但这个东西并不需要在光天化日之下,不需要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之中。一旦我们清楚了,明白了,就不叫“北冥”了,这个“冥”就该用“明”来代替了。
  所以,我们把《庄子》后面的篇章看完了,再反过来看《逍遥游》,这其中的意蕴就展开了,就清晰了。不然,我们老是从字面上去看,就看不出《逍遥游》的妙处。
  ……

前言/序言


禅说庄子:逍遥游,德充符 一、 开启心灵的自由之门:逍遥游 《逍遥游》篇,是《庄子》这部充满智慧的哲学著作中,最令人神往、最能触动心灵篇章之一。它以极其生动、瑰丽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超越世俗羁绊、追求真正自由的境界。庄子笔下的“逍遥”,并非简单的放浪形骸,而是一种内在的超越,一种精神的解放。 篇章的开端,庄子便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的宏大意象,拉开了逍遥的序幕。这巨鱼化而为鸟,名为鹏,其翼若垂天之云,展翅高飞,遨游于九天之上。这鲲鹏的形象,象征着一种极大的生命力,一种不受限制的潜能。而它最终能“迁于南冥”,便是对“逍遥”的生动注解——一种跨越空间的自由,一种不受任何束缚的迁徙。 庄子进一步探讨了“小大之辩”。他通过描绘惠施与庄子关于“子之与妻,皆于于也”的辩论,引出了对事物相对性,以及“不知惠施之言,亦不知鱼乐”的深刻洞察。真正理解“鱼乐”的,并非执着于言语的辩驳,而是能够体会其内在的生命状态。这其中蕴含的,是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尊重,是对局限性认知的超越。 庄子对“至人”、“神人”、“圣人”的描绘,更是将“逍遥”的精神推向极致。他们“无我”、“无功”、“无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们“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默默地成就万物,却不居功自傲。他们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达到了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不以心捐道,不以智害真”,即不被外物所扰,不被智巧所惑,而达到内心宁静与通透。 “逍遥游”并非遥不可及的理想,庄子也为我们指明了通往此境的路径。他批判了世俗的“道”、“德”之争,认为这些都是人为的规范,反而阻碍了真正的自由。他提倡“反者道之动”,即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不强求,不逆行。他以“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于河,不过一瓢”,劝诫人们知足常乐,适可而止。 庄子借“指穷于西京,白马素马”,揭示了语言的局限性。真正的道理,往往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需要用心去体会。他通过“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讽刺那些局限于眼前、目光短浅之人。而“朝阳之明,而不见乎黑夜”,则喻示着那些固执于狭隘见解之人,无法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逍遥游”的精髓,在于摆脱功利主义的束缚,回归生命的本真。它告诫我们,不要被外在的名利、得失所累,而应专注于内心的宁静与安详。它鼓励我们,以一种超然的姿态,去看待世间万物,去体验生命的美好。 二、 涵养内在的德行:德充符 《德充符》篇,是《庄子》中另一部极具分量的篇章,它深刻地探讨了“德”的本质,以及如何涵养内在的“德”。与《逍遥游》侧重于外在的自由境界不同,《德充符》更关注精神层面的充盈与升华。 篇章开篇,庄子便以“德者,成也。治者, C也”的论断,点明了“德”的本义在于“成”,即成就、圆满。而“治”则带有强制、改变的意味,这暗示了真正的德行并非来自于外在的强加,而是源于内在的自然生成。 庄子对“虚”、“静”的推崇,是理解“德充符”的关键。他认为,“虚”是容纳万物的空间,“静”是观照内心的明镜。只有达到“虚而静”的境界,才能不受外界的干扰,才能清晰地认识自己,才能与道相通。这种“虚”,并非空无,而是“为而不恃,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德充符”也探讨了“形”、“神”的关系。庄子认为,身体的残缺并非德行的障碍,反而可能成为德行得以彰显的契机。他以“肩吾、蘧瑗、伯成子高”等人物为例,这些人的身体可能存在缺陷,但他们的精神却无比充盈,达到了“上与造物者游”的境界。他们的“德”,源于他们内在的精神力量,而非外在的形体。 庄子对“听”的独特理解,也为我们揭示了“德”的获得途径。“吾师乎!吾师乎!万物皆可为师”,庄子认为,真正的学习并非仅限于书本,而是要从万物中学习。而“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强调了用心灵去聆听,去感受,去领悟。这是一种超越语言的沟通,一种直抵生命本源的感知。 “德充符”也涉及了对“心”的修养。庄子提倡“坐忘”,即忘却形体、忘却是非、忘却功名,从而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这种“忘”,并非遗忘,而是超越,是对一切执着的放下。当心真正“坐忘”之后,便能“与德不离”,与德合一。 庄子对“不知”、“不德”的辩证看法,也发人深省。他认为,那些自以为“知”的人,反而可能失去了真正的智慧,而那些“不知”的人,反而可能保留了纯真与本真。同样,“不德”之人,反而可能因为不刻意追求德,而表现出更自然、更淳朴的德行。这是一种反向的智慧,一种对人类自以为是的嘲讽。 “德充符”的核心,在于强调内在精神的涵养与充实。它告诫我们,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心的丰盈,在于精神的独立,在于与万物和谐相处的智慧。它引导我们,通过“虚”、“静”、“忘”等修行方式,去培养一种超越物质、超越功利的内在力量,从而达到一种真正充实、安宁的人生境界。 三、 思想的交融与升华 《逍遥游》与《德充符》虽然侧重不同,但它们共同构成了《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逍遥游》为我们指明了精神自由的辽阔天空,而《德充符》则为我们提供了抵达那片天空的内在舟楫。没有内在的“德”的充盈,所谓的“逍遥”便可能沦为漂泊无依;而没有“逍遥”的境界,即便拥有了“德”,也可能被现实的羁绊所束缚。 这两篇思想的交融,在于它们都强调了“顺应自然”的核心理念。无论是“逍遥”地游于天地之间,还是“德充”于内心深处,都离不开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对自然规律的遵循。 《禅说庄子》将这两篇著作中的智慧,以一种更为直观、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它并非简单地解释字句,而是深入挖掘庄子思想的精髓,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对“逍遥”与“德充”的阐释,读者可以重新审视自身的生活方式,反思生命的意义,并从中汲取力量,去追求更自由、更充实的人生。 这部著作,旨在引导读者开启心灵的觉醒,认识到真正的自由并非物质的占有,而是精神的解放;真正的价值并非名利的追逐,而是内在的圆满。它是一本关于如何活出真实自我、如何与世界和谐共处的智慧指南,也是一扇通往内在宁静与生命喜悦的启迪之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视角是极其独特的,它成功地将古代哲学的精髓与当代人的生存困境进行了奇妙的连接。我之前尝试过一些励志类的书籍,它们往往过于强调行动和外在的成功,但这本书却反其道而行之,强调的是“放下”和“顺应自然”。它探讨了如何与变化无常的命运和解,如何在看似荒谬的境地中找到坚实的立足点。书中的一些论述,比如关于“德行”的培养,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要求你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而是教导你如何保持一颗本真、不被外界污染的心。我欣赏作者处理材料时的那种游刃有余的潇洒感,他似乎能看透事物表象背后的本质,并用极其凝练的笔触将其描绘出来。对于那些厌倦了线性思维、渴望更高维度精神探索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它让人明白,真正的强大,往往源自于对自身局限性的全然接纳。

评分

坦白讲,我一开始对这类哲学导读类的书籍抱有戒心,总担心会读到空洞的口号或故作高深的理论。然而,这本让我彻底改变了看法。它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不是平铺直叙地讲解概念,而是像在编织一张巨大的、充满生命力的图景。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对着某些句子反复琢磨,想象着作者描述的那个世界——那里没有等级,没有虚伪的攀附,只有万物自由自在地生长。书中的幽默感也令人称道,它用一种近乎戏谑的方式解构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让人在发笑之余,又感到一阵脊背发凉的清醒。这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场精神上的探险,引导我去探访自己内心深处那些被日常琐事掩盖的原始冲动和智慧。它提供了一种看待“成功”和“失败”的全新算法,非常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涉猎的读者,我深知翻译和解读的难度。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没有将那位古代先贤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像,而是将他还原成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甚至有些顽皮的智者。书中对于“境界”的描述,绝非纸上谈兵,而是结合了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场景,比如如何对待他人的赞美与批评,如何处理突如其来的变故。这些细腻的观察,让原本宏大的哲学命题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心斋”的阐述所打动,它不是让你空着脑袋发呆,而是一种主动的、高度专注的内在状态的培养,这对于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来说,是多么急需的技能啊。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人情世故的理解也深入了一层,不再轻易被表象所迷惑。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那些在现代生活中感到迷失的人量身定制的指南。我是在一个工作压力山大的时期偶然翻到它的,原本只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没想到却被其中蕴含的深邃智慧深深吸引。书中的语言并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古文,而是非常流畅且富有诗意的叙述,让人读起来有一种在林间漫步、心神舒畅的感觉。它没有直接给出“你应该怎么做”的命令,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精妙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思考自己与外界的关系,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宁静。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无用之用”的阐释,这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价值”的定义,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每天忙碌追逐的目标是否真的有意义。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卸下了一副沉重的担子,看待世界的眼光也变得更加开阔和包容。它不是一本让你立刻解决所有问题的“速效药”,而更像是一位智者在耳边轻声低语,指引你找到通往内心自由的古老路径。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仿佛拨开了一层又一层的迷雾。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韵律和节奏感极佳,即使是初次接触这类思想体系的读者,也能被其强大的磁场迅速吸引。它没有强迫你去接受任何既定的教条,而是像一个导游,带着你走过一片充满迷雾的森林,让你自己去发现隐藏在灌木丛后的秘密出口。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极端肯定,即便你看起来“一无所成”,在那个宏大的宇宙图景中,你依然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存在。书中的论证逻辑严密却又饱含人情味,绝非生硬的逻辑推演。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由”的真正含义——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事,而是拥有选择如何回应生活的能力。这本书,是现代人对抗精神内耗的有力武器,它教会你如何与自己和平相处,并优雅地度过一生。

评分

很棒!很棒!很棒!

评分

一股热气扑散而出,带着淡淡的馨香,极其好闻,宁静身穿雪白的睡衣走了出来,长发被浴帽包裹着,怕是刚刚洗过头,从帽子缝隙里还在向脸上滴着水,修长的脖颈裸露出来。

评分

还在阅读,解释得很有新意。

评分

喜欢的一系列书

评分

这套书很好,慢慢凑齐。

评分

很生动的《庄子》诠释,比注释版的实用!

评分

沟通中达成共识。

评分

还没看,应该不错,纸张不错,

评分

于善待“差生”,宽容“差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