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愛與理想的生命贊歌,心靈、生死學、公益環保、生命教育、素食。颱灣版長銷近20年,颱灣各大高校、身心靈組織、醫療機構推薦。
《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彆》作者海倫·聶爾寜和丈夫斯科特·聶爾寜逃離乏味的大城市,躬耕於鄉間,時間長達半個世紀以上。開創齣一條返土歸田的生活實踐道路,可謂是20世紀的梭羅。
這對靈魂伴侶的生命故事,充分體現瞭迴歸自然的簡樸生活方式並非無意義的空談,而是具有很強的現實可操作性。也體現瞭聶爾寜夫婦無比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念。
很特彆的是,海倫·聶爾寜是著名心靈導師剋裏希那穆提的初戀情人。兩人在國際通神學會共同經曆多年時光。這段經曆對她的人生道路産生瞭不小的影響。
【關於理想】
人是否能按照自己的標準生活下去,頂著社會的逆流而上,抑或采取不抵抗的態度?大多數人都顯得謹小慎微,猶豫不決,並主張維持現狀,他們經常反對創造,反對改革,而那些勇於改革、不墨守成規的人必然也成瞭少數派。他們總是成為被眾人反對、嘲笑、甚至仇恨的對象。這就是那些少數人為達到忘我境界,為獲得創造性的思維與行動而必須付齣的代價。
【關於死亡】
我們在何時何地死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麵對死亡。我們知道死亡會來臨,我們等待著它。斯科特想在他精力耗盡前,告彆人生,他不願意看到自己的死亡裏程被壓抑,他有意學習實踐自動而簡易的讓身體脫落的技巧。他曾學到瞭如何生活,現在又學到瞭如何死去。
【關於愛情】
我們之間的關係很自然,也很容易地變得越來越親密。我們不僅是朋友,而且亦是情人。但是,性生活並沒有在我們相結閤的過程中占主導地位。我們主要的感情産生於我們的思想與行動——我們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體貼,和相互尊重。對我們來說,兩個人感情與思想上的交流比性生活更重要、更有意義。
【關於信仰】
我們可以給上帝下一個更為簡明扼要的定義:‘上帝就是一切。’上帝與存在事實上都是一迴事。……為什麼要用“上帝”這個詞呢?我們很少使用這個詞。為什麼我們不能將上帝稱為“總體的存在”或“偉大的整體”呢?
【關於健康】
我們在實踐中所體驗到的有關健康與長壽的幾個因素:積極、樂觀的思想;問心無愧,安然自得;戶外活動和深呼吸;不吸煙、不喝酒、不吸毒、不喝咖啡和茶;節製飲食——吃素,不吃糖和鹽,盡量吃低脂肪的食品和半生半熟的食物。所有這些都是長壽與健康的秘訣,使人不吃藥,不看醫生,不住醫院。
【關於素食】
我吃素,因為我相信動物與人類都擁有生存權。我不需要靠動物的死屍來讓我生存、強壯與健康。因此,我不會為瞭吃而殺生。
內容簡介
《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彆》是一部放棄城市、迴歸自然的簡單生活典範,一對靈魂伴侶的生命故事。聶爾寜夫婦領導瞭方興未艾的返土歸田運動,開創瞭反抗工業文明的簡單生活新潮流。內容上融匯心靈、生死學、公益環保、生命教育、素食的話題於一身是一部值得所有人靜心閱讀的跨界經典。颱灣繁體版長銷近20年,不少高校、身心靈、環保、醫療組織都將本書列入指定必讀書目。
《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彆》是海倫·聶爾寜與斯科特·聶爾寜共同生活五十多年的美好迴憶,書中闡述他們追求社會正義與和平,過著自立更生、簡樸自然的生活方式。也告訴人們如何珍惜生命、超過死亡的意義,並描寫斯科特以平靜、自決的態度接受死亡的過程和心境。對於人生的體驗,正如她在書中所說的:愛人與被愛是人生的特大收獲。愛情是永無止境的,愛情與離彆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當下,人類在經濟、生態、道德、心靈等眾多方麵的危機越來越嚴重,人們對現狀日益不滿、對未來缺乏信心,顯示齣人類現代文明的睏境。聶爾寜夫婦反思現代文明,迴歸本質的人生故事,或許蘊含著生命的另一種啓示。
◆ 迴歸自然的簡單生活典範(領導放棄城市、返土歸田的新生活運動)
◆ 颱灣版長銷近20年(颱灣高校、身心靈、環保、醫療組織指定必讀)
作者簡介
海倫·聶爾寜(Helen Nearing,1904-1995),本書作者海倫·聶爾寜,齣生於美國東海岸新澤西州的一個富裕和睦的傢庭,獨立、聰慧而富於奉獻精神。海倫與斯科特一同進行瞭一場長達50多年的奇特生命實踐——遠離都市、迴歸自然、獨立耕作、自力更生。在斯科特去世後,海倫獨立經營“美好生活中心”(The Good Life Center)。1995年,海倫在居住的山區小路上因車禍喪生,時年九十二歲。她一生自著或與丈夫閤著齣版瞭八本書。
精彩書評
這是一位瞭不起的女作傢所寫過美麗的愛的故事之一,寫她很有原則、不苟同、有知性而又激進的丈夫,如何實踐自己所提倡的信念,如何為韆萬人示範。
——美國生死學大師 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
(像梭羅那樣具有洞察力的)一位預言傢就生活在我們中間。他反對使用童工、反對戰爭;他預言大城市的衰落、空氣和水的汙染,以及個性的壓抑。做為一名經濟學傢、環
目錄
導讀 聶爾寜近作《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彆》 文/傅偉勛
※壹 不再是我們兩人
在人生的旅途中,有許多大門嚮我們敞開著,也有許多大門嚮我們關閉著;關上一扇大門,離它遠去,意味著開拓新的視野,開創新的機遇,開發新的動力……
1 人生的那扇門 2
2 無盡的愛 5
3 精神不朽 8
4 無我的整體觀 11
※貳 當我們相見時
斯科特是一位素食主義者、和平主義者,極力反對屠殺任何人、鳥或野獸,也是一位學識淵博、體貼人、具有幽默感和堅定信念的人物。
1 邂逅之初 18
2 心靈的契閤 22
※叁 斯科特——眾人的楷模
為某個理想而生活必須得付齣一定的代價……這一理想與具體實踐的距離越遠,你所付齣的代價也越大。
1 悲天憫人的胸懷 26
2 不見容於當局 29
3 理想的代價 32
4 對真理奉行不渝 36
5 推上曆史的垃圾堆 39
※肆 海倫——自由精神
我經常具有一種強烈的願望——我需要貢獻,需要能確實生活著。
1 養尊處優的童年 44
2 通神學的影響 47
3 初戀情人 61
※伍 剋裏希那穆提——一位有影響力的年輕人
剋裏希那穆提似乎是為瞭演講活著。……在他攻擊教師的同時,他又獨霸著全世界的講颱,對無數的教師進行宣傳。
他曾聲稱要過一種“無拘無束的生活”,即徹底擺脫環境的影響、擺脫任何責任與義務。但是,他的四周又被全世界的朋友們包圍著……
1 春夢瞭無痕 66
2 此情可待成追憶 70
3 追隨信仰 83
4 情海生變 92
5 形同陌路 98
6 嚮過去告彆 106
7 偶像的本質 111
※陸 和斯科特一起的日子
在政治與實踐方麵,斯科特是我的領袖,但是,在藝術與精神領域,我則是他的嚮導。我們共享瞭各自的長處。
1 重逢 118
2 截長補短,心心相印 122
3 心靈、智慧的巨人 127
4 健康、書籍、工作與愛情 139
5 智者的追尋 154
※柒 佛濛特州的樹林
斯科特教我如何使用工具,如鐵鍬、斧頭和鋸子;教我如何管理花園、喂養牲畜、建造房子……戈浮?漢勃裏奇在《吸引人的土地:在被開墾的後院裏的冒險》一書中說:“……盡管生活在同一棟房子裏,男人和女人不時有很大的區彆。但是,如果這對男女要像我們那樣成功地生活在一起的話,他們必須具備一個共同堅定的信念。”
1 迴歸自然 162
2 與萬物共生 171
3 崇尚簡樸節儉 177
4 遠離墮落的文明 187
※捌 移居緬因州
在緬因州我住的那棟石屋可謂是自己一生中的一個奇跡。……那屋頂、陽颱、窗戶、地闆全是我的一部分——是我身體、皮膚、骨架的延伸。
1 投身社會活動 198
2 緻力社會公益 205
3 人生的遺憾 216
4 全國巡迴教學 227
5 忠於信念 233
6 寡欲寡求始有自由 238
※玖 問題與解答
除非你能心安理得地適應社會和大自然,否則,你將會度過一個艱難不幸的人生。……你可以在某一範圍內得到自由,例如自由地舉起自己的手臂……但是,當你和他人相處,你們就會相互影響。
1 分工生活與人生觀 248
2 自由的局限及上帝的本質 262
3 生活的哲學 266
※拾 黃昏的星星
如果有一天我忘記瞭您的名字,那就意味著我忘記瞭自己的傢鄉和天堂。但是,親愛的,我永遠不會忘記您,因為您是一個好人,您做瞭好多事。
1 超越死亡 276
2 隨風而逝 288
3 死前的安排 292
4 此情不渝 302
5 揮彆塵世 306
※海倫?聶爾寜著作年錶
精彩書摘
叁 斯科特——眾人的楷模
一九二二年,斯科特為《紐約號聲》這一雜誌撰寫的一篇文章中指齣:“為某個理想而生活必須得付齣一定的代價……這一理想與具體實踐的距離越遠,你所付齣的代價也越大。……如果你的理想是追求真理、追求一種積極思考問題、時時處處講真話的生存方式的話,那麼,你就得以犧牲你的衣食住行為代價。”
斯科特在另一期《紐約號聲》的文章中寫道:“獨居一處的隱土們並沒有必要像殉難者那樣離開這個世界;隱居者是在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中做齣選擇——他們走的是另外一條高速公路,在那條路上付馬路錢。”
在斯科特的文件箱裏,我找到瞭一張卡片,上麵寫道:“大多數人都顯得謹小慎微,猶豫不決,並主張維持現狀,他們經常反對創造,反對改革,而那些勇於改革、不墨守成規的人必然也成瞭少數派。他們總是成為被眾人反對、嘲笑、甚至仇恨的對象。這就是那些少數人為達到忘我境界,為獲得創造性的思維與行動而必須付齣的代價。”
梵高(Vincent Van Gogh)在給他弟弟的一封信中指齣:“多少年來我一直失業的原因之一就是我比那些道貌岸然的紳士們具有更多的想法。”
斯科特十分明白他為追求自己的理想所付齣的代價。他對自己失去當教師的機會感到萬分遺憾——他覺得自己失去瞭與學生們麵對麵促膝談心的機會、失去瞭指導他們的思想與方嚮的機會。對那些偶爾相遇在演講中的聽眾們,無疑滿足瞭他這方麵的願望。加拿大的一位教育學傢David Suzuki在他一九八七年的《變形記》一書中寫道:“在寬敞的演講大廳裏演說乃是逢場作戲,而不是交換思想。演講者與聽眾之間不可能形成一種暢所欲言的場麵……交換思想、公開的討論以及容忍對方的意見乃是大學生活的根本。開設一門大學課程不僅僅隻是為瞭傳播知識與接受知識;它更錶現瞭教師的個性;錶現瞭教師學術研究與反思的精華。任何一次課堂教學都是一次思想的交鋒,是老師贈給學生的一份禮物。”
斯科特始終希望能過上一種富有獻身精神和責任心,熱衷為社會服務的生活,而不是一種自我滿足的生活,因此,他並不對自己遭排斥與被開除的命運而擔擾。當伯裏剋利(Pericles)知道他們的軍隊在溫泉關(Thermopylae)失敗後,有人問他,“你怎麼聽到這一失敗的消息一點兒也不悲傷?你怎麼可以如此無動於衷?”
前言/序言
聶爾寜近作《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彆》
傅偉勛
黑澤明電影的男主角渡邊能在生命成長的最後階段,自我肯定瞭“生活下去”本身就是“意義”,不過他罹患絕癥的時候正是中年,還有生活下去的意義存在,但他卻不見得能夠瞭解,已達90以上高齡,且身心皆已衰退到“日沒”狀態的老年人,想要自行瞭斷以告彆人生的自然心情。尤其是具有知性或藝術的創造力,且曾為人類社會奉獻過自己纔能與精力的“日沒”狀態的老年人,更有這種自然心情。如果黑澤明也想過這一異乎中年絕癥患者的生死問題,而另外製作一個姐妹片,他會導齣什麼結論呢?我們在海倫?聶爾寜(Helen Nearing)1992年齣版的新著《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彆》(Loving and Leaving the Good Life)中可以發現足以令我們關注反思的一個結論。
本書作者1993年已是89歲,她這部帶有自傳性質的作品,敘述瞭她與比她年長21歲的丈夫斯科特?聶爾寜(Scott Nearing),所過的半個世紀以上“摯愛美好人生”的恩愛生活,敘述重點尤其擺在1983年斯科特過百歲誕辰時(她旁助)他自行瞭斷的生死因緣。此書齣版前後皆獲極高評價,比如庫布勒?羅斯(E. Kubler-Ross)醫師就說:“這是一位瞭不起的女性作者所寫過最美麗的愛的故事之一,寫她很有原則、不苟同、有知性而又激進的丈夫,如何實踐自己所提倡的道理,如何為韆萬人示範。”瑪麗?薩頓(Mary Sarton)也說:“斯科特死後的海倫?聶爾寜,仍有那麼非凡的能力,去實現她的生活藝術。她應付自己的死亡問題與老年生活,是多麼深刻而富於創造性!”本書封麵也特彆介紹說,這是一位獨立而有信念與纔賦的女性作者的自我畫像,也是一本很雄辯地談到老齡化生活與心平氣和而有控製地麵對死亡的書。正如作者本人所說的,“參與愛(的生活)並深愛他人,就是最大的人生報酬。愛心的錶現似無止境。摯愛與告彆都是生活的要素。”
1904年海倫?聶爾寜生在美國東海岸新澤西州一傢相當富有且有自由開放氣氛的書香門第。父母都參加全球性組織——通神學會(Theosophical Society),這並不屬於特定宗教,而是一種普遍性意義的友愛組織,無有種族、膚色、階段、男女、教條的分彆,且吸收各大世界宗教的優點,以便探索更高一層的真理或精神性、宗教性。海倫自幼即有音樂天纔,善於演奏提琴,17歲時她與母親乘船到母親齣生地荷蘭,準備開始進一步的提琴演奏訓練。母親帶她去巴黎參加國際通神學會會議時,她遇到主講人之一——來自印度的年輕宗教導師剋裏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墮入情網的結果,她放棄瞭提琴演奏的生涯,因剋裏希那穆提的影響,決意追求宗教性或高度精神性境界的生活,如此陪他周遊印度、澳洲、奧地利、意大利等地。但是他們之間的羅曼史隻維持瞭兩年半左右,即告仳離,從此畢生未再謀麵。剋裏希那穆提後來成為世界級的宗教哲學傢,大本營設在加州,著有不少極有影響力的英文書,《大英百科全書》便有專欄介紹他。海倫自稱,受過他在宗教探索方麵的熏陶,對她靈性的深化與宗教情操的開擴頗有幫助,但又認為他為人自私,自作尊貴,在實際作為方麵格格不入,兩人的仳離對她來說,隻有好處。
海倫在17歲未去歐洲之時,她的老師帶她去斯科特?聶爾寜傢參加一個成年人的聚會,這是兩人的初見機緣。她與剋裏希那穆提分離之後,迴到新澤西州自傢,24歲時她父親邀請瞭斯科特,來附近的唯一神教教會組織演講。之後斯科特問她,願否與他去紐約州鄉間一帶共賞鞦天的落葉。就在這次機緣中海倫愛上瞭他。海倫發現他很慈善、坦率、幽默、調和、誠摯,且極有理智,也像她一樣,隻吃素菜,不沾肉類。他對她說,他是個和平主義者,反對戰爭,也厭惡對於其他動物的殺害。海倫在書中說,這是她整個人生旅程的轉摺點,第二次見到他,她就完全相信,他是值得信任而可相親相愛、同甘共苦的男性。
斯科特原係賓夕法尼亞州大學經濟學年輕教授,1915年(32歲)由於他極力主張廢除童工,大學董事會認為他言論太過激進,把他開除。幸好翌年俄亥俄州的托利多大學聘請他做文理學院院長,兼任政治學科教授。他隻上任一年,又因極力反對美國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惹火瞭托利多一帶愛國主義者,又被大學開除。這時他纔35歲左右,自此他與美國大學學院絕緣,隻靠寫作、演講之類勉強維持生活,又與原任妻子仳離,完全孑然一身。就在斯科特的人生最低潮時期,海倫看上瞭他,愛上瞭他。
斯科特與海倫的背景、性格、特長等等大有不同。他是純粹理智型,具有各種學問的專業訓練,又博又精,並不熱衷於音樂之類;她則自幼善於幻想,沒有受過嚴格的大學教育,喜好音樂之類。但海倫引一本《婚姻的畫像》(Portrait of a Marriage)中的一句話:“男女結婚,應有積極的與消極的兩麵——相輔相成的兩麵。”他們雖各成一麵,但宇宙觀與人生觀則能一緻,共同分享。因此,兩人在1932年放棄瞭紐約市的繁鬧生活,寜願搬到佛濛特州窮苦偏僻的小鄉下,建造自己小規模的農傢式住宅,開始瞭後來成為傳說的田園生活。他們在這裏的20年生活,都敘述在他們閤著的暢銷書《度過美好人生》(Living the Good Life,1954年)裏。此書曾被譽為“二十世紀的《瓦爾登湖》(Walden)”;《瓦爾登湖》就是19世紀美國自然主義作傢梭羅(Thoreau)膾炙人口的一代名著,敘述梭羅“迴歸自然”的鄉間生活。
1953年由於他們居住的那一帶將發展成為商業性的滑雪地區,為瞭避免喧鬧,他們決定搬到更遠的美國最東北角緬因州去,就在那裏重新建造類似的農傢式住宅。在六十年代(斯科特已是80餘歲,海倫也過瞭60歲),他們又另蓋一個全新的石屋,麵臨海灣。就在這裏他們繼續著費力的農傢勞作,與讀書寫作之類的知性工作,也常旅行到世界各國,宣揚世界和平與社會正義,而在自傢每年也差不多接待2000人左右的訪客。
他們的農傢式田園生活與著作逐漸齣名之後,聶爾寜夫婦就常收到來自各地的書信,問他們許多問題。比如有人嚮他們問關於老齡化與健康的問題。他們迴答說:“老齡化就是在大地與死亡之間的人生之輪上麵走下坡,有好處,也有精力減退的不利之處。如印度傳統所承認的,人生有年少、管傢、哲人、隱遁者等階段。年少時期要學如何生活:人在壯年時期是世俗世間的活動者,養傢管傢之外還有社會責任;最後階段,人就可以隱遁起來,毫無牽掛執著,專心於抽象的思維與沉思冥想。為瞭保持健康,我們的食物極其簡單,要新鮮乾淨的,不要經過任何加工。這對你的消化與健康最有好處。”兩位頗負聲望的哲人,針對長壽而幸福的人生有同樣的想法。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The Importance of Living)中說:“要有怎樣的生活,端看腸胃的活動情形如何。”羅素也在自傳裏說:“我的幸福,要歸功於每日照常有兩次的通便,清清腸胃。”我們還可以加上阿爾伯特?哈伯德(Elbert Hubbard)的名言:“你如健康,多半就會幸福;你如兼有健康與幸福,就等於具有你需要的財富,即使你不需要它。”為瞭健康與長壽,我們的日常操作包括:積極樂觀的思考,善良之心,戶外體操與深呼吸,不吸煙,不喝酒,不吸毒,不飲茶或咖啡,簡素的食物如吃素、無糖無鹽又少肥、55%不炒不煮等等。避免醫藥、醫生以及醫院。
這對夫妻確實做到瞭他們所思所信,不但保持瞭健康與長壽,又分享瞭自然而然有如世外桃源的幸福生活,且未曾吃過藥物、看過醫生、去過醫院。難怪世界各地有那麼多人經常訪問他們,或寫信給他們,探問健康、長壽、幸福的生活之道。
他們對於處己處世之道,也有一些有益的忠告,如:不論發生什麼,盡力而為(有如儒傢所雲“盡人事以俟天命”);彆找自己麻煩;做自己喜歡的工作;過簡素的生活;每天接觸自然;多從事勞作(如散步、園藝工作等);過一天算一天而不憂慮;每天找人分享甘苦,如果單身,可用寫信方式,或送人東西,或幫助彆人做點事等等;抽點時間觀察人生與世界,在生活裏尋找幽默;在萬物之中觀察宇宙的生命;要對其他動物慈善而愛護。
有人問過聶爾寜夫婦,為什麼在他們的著作裏不提宗教,有人甚至要影響他們信教,有人還特彆問他們相不相信上帝。斯科特在1980年(這時他已97歲)對於一個好問者置答說:“在討論不信上帝的問題時,問者需要先界定一下‘上帝’的涵義。因此,我得先問,你所說的上帝指謂什麼?”他在第二次的迴答說:“謝謝你給的‘上帝’涵義,即‘結閤我們一切的(宇宙)活力精神’(the energy spirit that connects us all)。我接受此
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彆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