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序章 超越的消失——80年代曆史的相位
001 平闆化(flat)社會
006 “80年代”的神話
011 “80年代”的前與後
019 第一章 原宿——“80年代”年輕一代的狂歡空間
020 “竹之子族”的齣現
023 NHK《原宿24小時》——“巴裏巴裏”的身份認同
026 “搖滾一族”身份的意義
028 學校工廠中的腐爛的橘子
029 “不良”的社會方言
031 原宿“場域”的復數性以及語言使用的關係
033 從人稱代詞來看《原宿24小時》的視點
036 學校化社會的中心及邊緣
039 第二章 “泡沫經濟文化”的預兆——“80年代”年輕一代的組成
042 80年代這一曆史事實
045 MTV的齣現
049 媒體製造的流行(Popeye)
053 被排除的“青春”
058 第三章 “現在,就是這裏!”的鬥爭——80年代的“中心和邊緣”
058 走嚮“泡沫經濟文化”
061 70年代的情人節和1988年的聖誕老人
062 “泡沫經濟文化”的精神史背景
064 “學校化社會”的到來
066 從“癖壞感”到“卡哇伊”
068 “中心”的共同幻想及媒體的言論
077 媒體、技術的急速發展
079 “現在,就是這裏!”的戰鬥
082 “中心”的平闆化
083 非日常的日常化
086 平闆與公共空間
087 人格解體徵的時代
091 第四章 “泡沫經濟文化”的幸福探索——“禦宅族”與“澀榖休閑風”的分水嶺
092 “泡沫經濟文化”是什麼?
094 80年代的媒體(電腦、CD……)
102 全民時尚意識
106 泡沫經濟帶來的時尚激變
108 “進口商品”終於解禁
111 新興消費層:學生
114 學生消費的形式:“信用”財産
116 80年代的學生創業
119 “泡沫經濟文化”的低技術性
122 迴顧“泡沫經濟文化”的真實情況
125 “禦宅族”與“澀榖休閑風”的分水嶺
127 第五章 電視劇的變化——都市的背景音樂、城市的訴說
128 “後颱花絮”時代的電視劇
130 直到《長不齊的蘋果們》齣現為止的社會
132 《長不齊的蘋果們》的主張
134 偶像劇的分析:《男女7人夏物語》
137 電視劇反映的時代感
140 對話的原理(《長不齊的蘋果們》)
141 影像的敘事
144 對自我身份認同的挑戰
148 作為中心與邊緣的敘事
150 第六章 “沒意思就不叫電視瞭!”——“隧道二人組”和富士電視颱的時代
151 從小貓俱樂部到小泉今日子(曆史被改寫瞭)
152 消失的80年代西洋音樂
154 富士電視颱的文化
157 “隧道二人組”流派
159 《富士夜未眠》的齣道
162 後來的“隧道二人組”
164 “道隧”的儀式性
169 終章 壓抑中的解放——作為“戰後終結”的80年代
169 小確幸
170 80年代論的嘗試
173 2006年的“昭和”
178 讀懂80年代的關鍵詞
189 80年代年錶
217 後 記
· · · · · · (
收起)
當代日本文化的消費群體遍布全球。從流行樂到二次元,從奢侈品到禦宅族,越來越多在世界各地的人在受到日本生産的文化的影響。但這些文化現象是從哪裏發源的?又是在何時誕生的呢?
本書即把當代日本文化的重大轉型定位於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泡沫經濟繁榮時期。作者認為,日本80年代的特徵,即所謂的“泡沫經濟文化”,就是一種“超越性”消失之後産生的文化,是在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在價值觀被經濟化和世俗化之後的産物。本書討論瞭泡沫經濟文化從發端到繁榮再到轉型的過程,著眼於其前後時期的政治、經濟狀況與文化之間的關係,做齣瞭齣色且令人信服的論證,令人茅塞頓開。
書中不僅是一部齣色的社會學與文化學著作,它還包含瞭大量大眾文化的有趣實例,從奢侈品和流行音樂、時裝雜誌,到電視劇、搞笑藝人文化,可謂包羅萬象,是一部可讀性極強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