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4-16
我心归处是敦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樊锦诗
★ 2019年入选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名单
★ 2019年“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获得者
★ 2018年“改革先锋•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
★ 2017年《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荣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
1938年生,浙江杭州人。生于北京,长于上海。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1963年毕业后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工作至今。
曾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敦煌研究院副院长、院长;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兼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共十三大代表,历任第八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她是我国文物有效保护的科学探索者和实践者,长期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的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顾春芳
上海宝山人。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学、戏剧戏曲学、戏剧美学、电影学。
主要学术著作有《呈现与阐释》《意象生成》《戏剧学导论》《她的舞台》《戏剧交响》,出版有诗集《四月的沉醉》。
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
她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
却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光阴,
守护着荒野大漠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
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
她却说,我其实也想过离开。
然而,在每一个荆天棘地的人生路口,
她都选择了——坚守。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首度直面读者,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在北京大学考古系师从宿白、苏秉琦等考古名家的青春求学往事,与终身伴侣、武汉大学考古系创始人彭金章先生相濡以沫的爱情诗篇,五十多年坚守大漠、守护敦煌、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的动人故事……
本书独家收录了一批从未公开过的资料,展现这位传奇女性的志业与爱情、困境与坚守,解读敦煌艺术崇高之美,历数百年敦煌学研究的筚路蓝缕,披露莫高窟“申遗”及“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
##樊老师的传奇人生 其中能看到特定历史的重要时刻 敦煌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 还有作为一个普遍意义上的“人”所能达致的纯粹境界
评分樊锦诗口述自传,由北大艺术学院教授顾春芳老师撰写。冲着樊老,给4星。(书本身有拼凑内容之嫌疑) 这本书有很多敦煌本身的介绍包括敦煌的历史及艺术价值,历代守护敦煌的先辈们,如何抢救与保护敦煌,但我更感兴趣樊锦诗老师的个人经历(估计也就占30%),北大毕业来到敦煌,...
评分 评分##可能对于敦煌相对比较熟悉,所以整本读完了感觉也没增加多少对敦煌的再认识,给我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大多数读者都不太注意的“宿白三问”和"樊氏三答“。 一问:你怎么现在想起写考古报告了,你是为了树碑立传吧?一答:宿先生,我拿这个考古报告怎么树碑呀?考古报告能树什么碑? 二问:你写考古报告是不是为了树立政绩?二答:宿先生,您真了不起!居然还知道“政绩”这个词。我要是为政绩的话,就不知把多少升官的机会丢掉了。 三问:你是不是为了还债?三答(默认):这一次我不说话了,只是点头。还债,就是还债,确实是还债!我心下暗想,如果不把石窟考古报告做出来,这一辈子到敦煌来干什么来了?把院长当得再好也没用。 对于曾经做过行政管理工作的我,很能理解宿先生的那种担忧;行政管理工作很容易泯灭一个人的学术热情和追求。
评分##打分的时候很矛盾:樊先生的事迹和贡献一定是毋庸置疑的。后半文里多次提到对敦煌的保护和治理以及被多位领导者接见。具有那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特质。值得尊敬。可是本书的描写和架构实在是有些失望:整体的文风是偏写实和记录的,不知道是否模仿或学习(巨流河)的文风。尤其是在樊先生的回忆自己的家世的前部分,很朴素,有节制。之后开始写敦煌和莫高窟的就是大家都可以随便说上几句对敦煌和莫高窟的理解,太泛泛了 没有视角也没有观点。随便百度出的结果就拼拼凑凑的放上去了。再之后大量的篇幅介绍文物保管和条文如何保护,又像极了汇报工作材料,条块分明。可是缺失去了回忆录的内涵。高开低走,期间有感人肺腑的夫妻和家人的情义,但是编排的混乱和无序以及作者的失焦的高大全的流水账,实在是失望至极。
评分我心归处是敦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