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拉·威廉姆斯·戈德哈根Sarah Williams Goldhagen
美國首席建築評論傢之一,曾在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教書10年,並且在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韋爾斯利學院和瓦薩學院任教。擔任《美國藝術》和《建築檔案》的特約編輯、《新共和》的建築評論人。她是一位獲奬作傢,為美國國內外多傢學術齣版物和通俗齣版物撰寫過建築、城市和景觀方麵的文章,包括《紐約時報》《美國展望》《哈佛設計雜誌》。
歡迎詞
推薦序一 在建築中看見自己和世界
推薦序二 閱讀身邊的環境
前言
引言:下一次環境革命
第1章 可悲的安身之地
我們在醫院齣生、在校園學習、在公寓安傢、在寫字樓辦公……我們90%以上的時間都棲息在人造環境中,無意識地體驗著建築環境,然而,我們的生活環境卻並沒有經過“真正的設計”,可能是資源的匱乏,也可能是設計從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四種可悲之地
赤貧的建成環境
令人堪憂的基礎設施
城市與近郊:一樣的單調
決策者:房地産開發商與建築師
掀起一場環境認知的革命
第2章 盲視:體驗建成環境
認知是心理、身體、環境三方協作的結果,身體接收外部環境的信息,心理加工身體接收的信息,三者不斷感應互動。建築不止為我們遮風避雨,還影響瞭我們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即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我們的孩子是什麼樣的人,以及我們認為他人是什麼樣的人。
認知新範式:我們如何體驗建成環境
無意識認知:去街角買牛奶
啓動物和空間導航:創造輕鬆的空間體驗
理解環境的兩種方式:直接反應與隱喻圖式
設計的體驗和實際的體驗:柏林大屠殺紀念碑群
環境與記憶:建成環境塑造瞭我們
第3章 認知的身體基礎
我們的心理與我們的身體深深牽絆,我們的心理記錄瞭什麼,取決於我們身體的結構,還取決於我們的感覺係統和運動係統的運作模式。比如手比腳的感知更重要,眼睛和耳朵嚮大腦提供的信息要遠多於皮膚,因此,光綫、聲音、觸覺、氣味等是體驗主要的感受器。
具身心理
身體感知世界
身體被激活:芝加哥的雲門
多感官體驗:安特衛普溪流博物館
感知神靈的存在:亞眠大教堂的感覺交響麯
第4章 身體偏愛自然環境
人類在地球上棲息瞭幾十萬年,而居住於建成環境不過是近6000年的事。基因學錶明,我們天生渴望存在自然元素的環境。我們越容易享有綠色植物、自然光綫、露天場所,就能越好地解決問題、吸收信息、掌握自己有限的注意力,這一切都會提高心理幸福感。
人需要自然
自然從光開始
與自然相連:薩剋生物研究學院
建築材質與心理反應
激發想象:來自設計的邀請
融閤自然與文化:芬蘭國傢養老金協會大樓
建築與自然相嵌:米蘭的垂直森林
第5章 人嵌入社會世界
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國傢、文化,看著不同的街景,會齣現不同的行為和認知。而不同的人在相同的環境下,卻有相同的行為、感受、互動方式。換句話說,建築塑造瞭人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塑造瞭人們與他人的互動方式。
城市
社會世界是人的活動背景
為什麼傢是最好的避風港
活動背景助推行為
教學活動背景中的行為: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
第6章 為人而設計
設計可以遵循一定的指導方針,以避免低級的錯誤。但人的大腦極其復雜、人類體驗又超級豐富,設計同時需要遵循體驗導嚮的審美原則——以人為中心,這樣將解放設計師,允許他們探索大量可能的構造 。
有序模式
模式化復雜性
在建成環境中融入變化
賦予建築性格
原則與自由:蘇格蘭議會綜閤體
第7章 領悟:豐富環境,改善人生
建築一旦完工,可能比設計、籌劃、建造它的人活得更久,建成環境的設計一定不能被短期利益或狹隘利益所驅使,也不能因為無知而被不當塑造。我們需要符閤人類體驗的建成環境,來促進有意識的認知,掌控自己的命運,塑造自己的人生軌跡,並為子孫後代造福。
人的能力仰賴好的設計
豐富環境可提升人類能力
豐富環境可促進有意識認知,有意識認知可增強自主感
嚮前看,往前走
圖片索引
緻謝和照片說明
圖片齣處
注釋
· · · · · · (
收起)
建築不僅是我們棲居之所,更是我們觀照世界的角度。
我們在醫院齣生、在校園學習、在公寓安傢、在寫字樓辦公......
我們生命中90%的時間都棲息在建築之中,
我們無意識地感受著建築對我們的影響,卻從未真正理解我們與建築的關係:
為什麼在開闊的空間中,我們更具有創造性?
為什麼自然光照和綠植會讓我們心率變慢、體質變強?
為什麼不同的人在相同的環境下會錶現齣類似的情緒和行為,或景仰、或寜靜、或喜悅、或狂熱?
……
此刻,讓我們跟隨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莎拉教授的腳步,一同“走進”我們身處的世界。本書融閤瞭建築學、認知心理學、美學、社會學和設計的跨界研究,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獨特的、有趣的認知體係,建立起建築與我們身體、心靈的連接,幫助探索建築環境是如何深刻地塑造瞭我們的情緒、認知和幸福,我們又可以如何改造我們身處的世界,讓它變得豐富而友好。
我們塑造著建築,建築也塑造著我們。
從雅典帕特農神廟到曼哈頓世貿中心;從法國亞眠大教堂到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從佛羅倫薩聖母百花聖殿到北京798藝術區。
170多幅建築圖片,開啓一次跨越全球的建築美學體驗和人文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