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憂鬱、 憂鬱、 憂鬱!
也許誰都沒有料到,郭敬明僅僅憑藉在《萌芽》雜誌上發錶的這篇小說,引發瞭巨大的轟動效應,相比其他任何一位新概念一等奬獲得者和更多的小說創作者,郭敬明的幸運之處在於,一篇奇幻小說讓他真正走入瞭《萌芽》幾十萬讀者以及齣版社的視野。
《穿越郭敬明》:獨一代的想象森林
穿過郭敬明
憂鬱的考古
從《幻城》開始的郭式憂鬱
獨一代憂鬱的反思
獨一代憂鬱之校園民謠
獨一代憂鬱之早期少年作傢
獨一代憂鬱之安妮寶貝
獨一代憂鬱之新概念族群
獨一代憂鬱之《我們最後的校園民謠》
獨一代憂鬱之日本漫畫《聖傳》
郭敬明憂鬱語錄
第二章 成人世界陰謀論
“孩子們”首先假定,成人世界中的一切都是骯髒的,充滿瞭陰謀。於是,“成人”與“孩子”的對立,也就被偷換成瞭“骯髒”與“純潔”的對立,“陰險”與“真誠”的對立。這種阿Q式的道德優越感以一種奇特的方式在獨一代身上流行開來。獨一代們幾乎不加思考地就迅速接受瞭這種觀點,在一個“當好人還是當壞人”的選擇題中立刻確定瞭自己的“孩子”身份。
穿過郭敬明:
附錄:女作傢莊羽vs郭敬明:到底誰抄襲瞭誰?
獨一代孩子的邏輯
獨一代偶像的陷落
我們為什麼失敗?
孩子和成人世界
成人世界陰謀論
教師的形象
第三章 想像力喪失
在現在的社會中,有瞭太多的精神消費品,電視,廣告,網絡遊戲,每時每刻都在用一種既成的形象來轟炸人們的所有感官。獨一代的孩子們,從小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裏,他們能夠接觸到的真正的想像力的資源少之又少,每天都要在成堆的作業中掙紮到很晚,即使有一些空閑的時間,也都拿來看看輕鬆簡單的動畫或是玩玩遊戲,哪裏還有想像的空間?久而久之,一些最為簡單的幻想也就大可以登堂入室,成為想像力匱乏的孩子們眼中的稀有之物瞭。
穿過郭敬明
何謂真正的想像力
獨一代的想像力是如何喪失的
獨一代想像力之漫畫
獨一代想像力之遊戲
獨一代想像力之武俠
獨一代想像力之奇幻文學
第四章 前所未有的自我主義
當獨一代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我們曾經常用“小皇帝”這樣的字眼去形容他們。這樣的比喻不是沒有道理的。“雙重標準”也好,“以自我為中心”也好,這些品質如果擱到皇帝身上,則一點問題都沒有。
提到“小皇帝”,我們無需再去講什麼“不要寵壞孩子”雲雲,這樣的話我們已經說過太多太多。事實是誰也不可能不去疼愛孩子,而把握尺度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難。倒是我們可以迴過頭來看看真正皇帝的生活,這有助於我們理解獨一代的處境。
穿過郭敬明
附錄:郭敬明《郭敬明迴復10關於驚奇的關於我的專題》全文
一切源於互聯網
雙重標準
孩子≠天使,成長≠墮落
“個人”≠“我”
獨一代是怎樣"獨"起來的
獨一代之自我主義
第五章 全民模仿
懸而未決的官司,最終的結果是給齣一個在文字領域是非觀念的判決。我們往往習慣地將思維停頓在“抄襲可恥嗎?”“抄齣來的成功算是成功嗎?”或者“法律人情種種睏惑”等幾個問題上,卻忽略瞭,獨一代對這個事件最基本的態度所反映齣的事實。
穿過郭敬明
看見獨一代
獨一代沒有抄襲
獨一代隻能模仿
如有雷同,純屬巧閤
全民模仿之同人作品
全民模仿之拼貼
全民模仿之套路
第六章 思維方式混亂與道德意識淡漠
“抄瞭”還是“沒抄”,其實根本不是我們要討論的重點。宏觀地看,郭敬明和莊羽隻是成韆上萬寫作者中的兩個,他們之間有沒有發生過抄襲,地球都照樣轉。然而我們無法忽視的事實是:郭敬明的支持者,獨一代的孩子們在判斷這個問題時體現齣的思維混亂,達到瞭何等程度。
穿過郭敬明
隻有混亂,沒有思維
順者昌,逆者亡
教育的缺失
獨一代之思維混亂
第七章 拿什麼來拯救你, 獨一代
在我們看來是道德意識淡漠,但是對他們來說並不是這樣。對他來說,所有的道德的規則是他自己來定義的。他首先假設自己一切東西的齣發點都是善良的,都是純潔的。於是凡是和他意見相左的東西都必然是居心險惡的。比如他覺得莊羽這樣是為瞭炒作自己,陷害郭敬明等等。他就非常順理成章地套用瞭一種道德的反映。如果他確信的那個核心是對的,那他産生這種舉動也很正常。所以關鍵並不是他沒有道德體係,他有道德體係,但是他把它的核心定為自己。
道德的標準
偶像崇拜
成人世界陰謀論:利己主義還是契約意識
個人空間和協作意識
我們如何教育孩子
想像力和追求崇高
· · · · · · (
收起)
其實想說的不是郭敬明。
本書關注一個群體,一個目前非常重要,在未來代錶中國的群體。而這個群體,在此之前從未作為一個獨立單元被認真看待過。
郭敬明的最新作品銷量已經突破百萬,與其他暢銷作傢不同的是,郭敬明已經在這個群體中成為偶像人物。他齣身於這個群體,他瞭解這個群體的特質,他的作品在這個群體中引發共鳴,而此前沒有一位作傢可以做到這一點。很自然地,他成為瞭一個標識。他的作品;凝聚在他周圍的廣大FANS;他的言行舉止、他的麻煩、他的快樂,在這個群體中引起的迴響;綜閤起來成為一個現象,透過這個現象。我們得以從一個極好的角度進行觀測。這是一項未有人做過的工作,我們認為極具意義。
這個群體無疑是非常年輕的,此前,我們習慣於以時間點來分隔群體,於是有瞭七零後、八零後,很快九零後就會走到颱前。然而,任何進行深入思考的人,都不會認同這樣草率的分隔方法,齣生的時間不反映任何問題。然而,我們又越來越深切地瞭解到,現在的少年、這些八零後、九零後和我們是極其不同的。從根源上尋找這種不同發生的原因,於是,我們稱他們為“獨一代”。
獨一代即獨生子女一代。上世紀70年代末期我國開始實行計劃生育,而大約在1980年左右,較為徹底的獨生子女環境産生,獨一代隨之誕生。無論縱嚮比較還是橫嚮比較,獨一代都是前所未有的,這決定瞭他們將麵對前所未有的問題和挑戰。和前輩們相比,獨一代有全新的社會環境和全新的生存環境,他們不再有兄弟姐妹,不需要分蘋果給弟弟吃,也不可能讓哥哥和他一起挖蚯蚓。個體和自我在他們身上無限放大。他們彼此之間有共同語言,他們和非獨一代有著巨大的鴻溝。
穿過郭敬明,我們看見獨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