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西西比河渗透了美国,通过暗藏在岩层深处的潮湿末梢,也通过威廉·福克纳。
这个密西西比河某处的居民,像一种颜色很深的水,他进入密西西比河,那河流的灰度增加了,大河最后进入大西洋,于是遥远的中国昆明,有一个叫于坚的读者读到威廉·福克纳的小说,那小说叫作《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这是一条鱼带来的。“一条鱼带来了玫瑰。”
《密西西比河某处》是诗人于坚最新长篇散文,也是他的第一部摄影集。
近几年,于坚一直试图在实验一种写法,他从“散文”回归到“文”,重返汉语言体系中的“文”的传统,没有文体形式泾渭分明的分野,既有随笔、散文、记叙文的笔调,也有小说式的片段、分行的诗和引文,它纷繁而致密,《密西西比河某处》正体现了于坚近几年对写作的新思考。
《密西西比河某处》不是一本游记,而是诗人于坚对异国文化的钻探,对异国之行、异国见闻的回忆和重构,在这部长篇散文中,于坚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重构独属于他的密西西比河,他遭遇的诗人、观赏的街景、回忆里的事物,它是混沌的、斑驳的,是“于坚体”的。
《密西西比河某处》同时是于坚的首部摄影集。于坚的摄影极有日常感,他以诗人的眼光记录他所看到世界,并且用诗性的文字贴近当下的情绪与灵感,让摄影以一种更加轻盈的方式回到大众身边。
##如果说于坚的诗歌字里行间都透出现实性意味,那他的散文则更能呈现出语言的自由性,他将现实生活这趟充满了阅读的旅行,变成一张自我满足的精神地图,在人类这部巨著之上填满了各种色彩。
评分##对于坚老师的喜欢很偏执,也很私人,因为我是昆明人的缘故,我读过的书有很多,但是能让我在频繁的颤抖中读完的有且仅有于坚老师的书,那种颤抖是乡愁。美国和云南,用文字连接两头,我看的到文字里一如既往的质朴真诚,也想到2018年夏天独自前往美国的那趟旅行,肯尼迪机场,曼哈顿得夜景,也想到2018年秋独自踏上英国求学之旅的自己,那样的青涩,慌乱,充满期待和小心翼翼的自己。当然我更想回家,回到云南,去往圆通山,去往文化巷,去往家。我在这本书的每一页都读到了过去我最想念的记忆。现如今因为防控缘故我在上海居家隔离,无论是纽约,格拉斯哥,香港,珠海,还是昆明,都成了我为之哭泣颤抖的“乡愁”。只有这里不是家,但这里也会在未来的过去成为家。
评分##好,写得是真好,毫无章法、毫无匠气,于坚仿佛在堆满杂物的大房间里随手抽出一点东西,吹吹灰尘,让人一下子被实物那柔和的金黄摇曳得春风荡漾。 诗人,其实就是巫师,只要有人存在,诗人就一定会存在。只是用不同的吟唱方式罢了。
评分##这就是一首长达16万字的诗!看过诗人的作品之后,我告诉自己需要定期读诗——诗人于坚把我脑袋里搭好的乐高积木全拆了,现在我的头脑哐当哐当作响,词语和句子撞来撞去~我是在被逼背英语单词、听英语和看英文小说的喘息间读这本书的,这时摸到方块字,汉语越发亲切可爱
评分##一套两册的合集,一本是于坚的长篇散文,挥笔书写他在美国的所见所想,一本是他按动照相机快门所拍下的美国摄影集。这真的是一篇如长河般的长长的散文,拢共16万字,没有章节分隔,从头到尾一气呵成,中间不时穿插一首诗歌,就如一个人跟你兴致勃勃地描述他的旅行见闻时,兴之所致便肆意高歌一曲。
评分##读着读着便让我有小小的触动,却无法像数学那样总结为1+1=2如此简单明了的归纳。书中的影集,将读散文时候的情绪具象化和发酵,再一次碰触那小小的涟漪,然后,便静悄悄地消失。果然散文如茶,淡淡地却又总让人回味一二。
评分##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关注,是于坚写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于坚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三言两语,即能勾勒出一个生活场景。在写作中,他结合日常生活的经验,驾轻就熟地运用语言。
评分##《密西西比河某处》就是于坚长篇散文和摄影集的套装,它分了一本散文集合一本摄影集,这样一套极具设计感的小书别具风味,让我们体会到一个诗人奔放的灵魂,不但文字超凡脱俗,就连出书都别具匠心。
评分##我不是白居易 也不是杜甫 写诗使我们异常 令我们完美 就像两匹正在嚼草的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