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从“美术片”到“泛动画”——中国动画范畴的转型与动画的软实力维度
定价:26.00元
作者:许元振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615414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放眼世界,每一个动画大国的动画产业都有其难以复制的独特之处,例如日本先漫画后动画的制作模式、美国强调动画的电影写实性的技术主义倾向等。反观中国的当代动画产业,唯有缔造“中国学派”的写意性艺术动画能够代表我们民族的特色,走向世界。那么,享有“中国学派”美誉的中国动画一度辉煌,为什么又跌入低谷?从产量上看,中国俨然已成为动画大国,为什么不是动画强国?中国动画该往何处去?怎样增强中国动画的软实力?在问题意识的驱动下,《从“美术片”到“泛动画”:中国动画范畴的转型与动画的软实力维度》以中国当代动画为研究对象,透过“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现象与纷繁芜杂的线索,抽取出主要的两个动画范畴,通过分析其历史演变,揭橥动画的内涵与外延,探析中国当代动画形态的演变轨迹与内在规律,探索其转型的必然性并进一步预测动画产业的未来走向。
目录
绪论
一、动画范畴的演变:从“美术片”到“泛动画”
二、相关研究状况梳理
三、本书研究方法和意义
章 “美术片”范畴的属性
节 戴着镣铐跳舞:事业化的文化体制
一、包销:事业化体制下的“美术片”产业
二、先验预设:体制下的艺术规則
三、“弱体制性”:体制內外的艺术家与作品
第二节 单一媒体化:以电影为媒体的动画传播
一、制作:模拟电影元素
二、内容:精英化
三、接受:单向度与集体化
第三节 审美乌托邦化:民族化的美术之“美”
一、假定性:基于中国民族化的美术性
二、写意化:赋予民间美术形式古典荚学的灵魂
三、程式化:借鉴舞台艺术的“表演”模式
第二章 产业化:“泛动画”的体制转型
节 产业主体:重新摆正自己的位置
一、:从市场的参与者到保驾护航者
二、企业: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泛动画”人:开垦面向产业的肥沃土壤
第二节 产业机制:“泛动画”的“场”及其转型
一、艺术“场”及其三种基本权力关系
二、艺术“场”的历史性及其张力
三、动画艺术与“场”的关系:
以孙悟空形象的历史演变为例
第三节 产业结构:创意的链条化
一、从创意源到动画直接产品:创作与制作分离
二、衍生产品:创意的跨行业延伸
三、“营销制胜”:创意进入消费环节
第三章 新媒体化:“泛动画”的媒体转型
节 新媒体动画:以计算机为“元媒体”
一、基于计算机“元媒体”的新媒体
二、“元媒体”催生的新媒体动画
第二节 动画内容的新媒体化:从制作到传播
一、新媒体作为动画制作的新工具
二、新媒体作为动画传播的新“渠道”
第三节 新媒体动画的接受转型与异化
一、分众化:根据新媒体的类型来切割受众
二、个人化与交互性:全球化3.0 Web 2.0传播环境下的超媒体动画人
三、异化:强制性与沉浸性
第四章 泛艺术化:“泛动画”的艺术转型
节 商业化:标准化的动画艺术
一、以受众为中心:商业类型化
二、“泛艺术”:内容的广场化
第二节 实用性:动画艺术的新维度
一、专业化
二、技术化
三、工具化
第三节 意义多元化:动画之熵的归零力量
一、动画之熵:从增值到下落的曲线图
二、动画熵曲线的意义
三、“泛动画”的评价标准
第四节 “泛动画”的艺术哲学合法性
一、“泛动画”范畴合法性的艺术哲学思想资源
二、从艺术哲学的视角进行审视:重勘动画的内涵与外延
第五章 实力化:“泛动画”产业的文化软实力维度
节 文化增值:文化产业层面的动画软实力
一、赋值:“泛动画”产品的文化符号化
二、符号生产:从文化符号到产业符号
三、展现吸引力:从产业符号到产业软实力
第二节 “走出去”战略:政治学层面的动画软实力
一、观念层面:倡导文化多极化理念
二、内容层面:重建中国动画的现代性话语
三、策略层面:锻造中国动画的议程设置力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初次翻阅这本《从“美术片”到“泛动画”——中国动画范畴的转型与动画的软实力维度》,就仿佛被作者带入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童年时那些充满浓郁中国风情的水墨动画、剪纸动画,如同温润的旧时光,在脑海中一一浮现。《大闹天宫》的孙悟空,《黑猫警长》的英勇,《葫芦兄弟》的奇幻,这些“美术片”时代的经典,承载了多少代人的记忆。作者似乎也深谙此道,开篇便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勾勒出那个黄金年代的图景,让人不禁怀念起那段纯粹而美好的艺术时光。但这本书显然不止于此。它并没有沉溺于过去的辉煌,而是敏锐地捕捉到,动画产业正在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从单纯的“美术片”概念,到如今涵盖漫画、游戏、衍生品等多元形态的“泛动画”,这种范畴的扩张,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更是背后产业逻辑、技术支撑和受众习惯的全面升级。读到此处,我不禁开始思考,那些曾经的“小人书”和如今琳琅满目的数字内容,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动画”的?这种转变,对于中国文化输出又意味着什么?书中的分析,就像一层层剥开的洋葱,让我在惊喜中不断探索。
评分我一直对动画抱有浓厚的兴趣,从童年时期追逐《舒克和贝塔》的影子,到如今在各种视频平台上畅游于形形色色的网络动画之间,我深切感受到了动画形式和内容的变化。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对于这种变化背后的深层原因和意义的认知空白。作者对于“美术片”到“泛动画”的转型过程的梳理,让我明白这并非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文化、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将动画与“软实力”紧密联系起来,这是一种非常前沿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通过阅读,我开始理解,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不仅能带来娱乐,更能潜移默化地塑造观众的认知,传播主流价值观,甚至成为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对于中国动画如何通过“泛动画”的转型,来增强其“软实力”,从而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让我对中国动画产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乐观和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停留在艺术创作的层面,更将目光投向了“软实力”这一宏大的概念。以往谈论动画,更多的是其文化价值、艺术感染力,但作者却巧妙地将其置于国家竞争力、文化影响力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这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其魅力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内容,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基因,以及它如何能与全球观众产生共鸣。当中国动画从“美术片”的时代迈向“泛动画”的浪潮,它所展现出的,已经不再仅仅是二维或三维的画面,而是更多地关乎叙事方式、价值观念、情感连接,乃至一种生活方式的输出。作者在书中深入探讨了这种转型如何提升中国动画的国际话语权,如何让中国故事以更加多元、更易被接受的方式走向世界,这让我看到了中国动画产业巨大的潜力和令人振奋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在当下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理解动画的“软实力”维度,对于我们认识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最深的感受是作者对中国动画产业发展脉络的梳理之清晰,逻辑之严谨。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国家大力扶持下,“美术片”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应运而生,到改革开放后,市场化浪潮推动动画产业的多元发展,再到如今数字化、网络化时代,“泛动画”概念的提出,作者层层递进,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代表性作品的分析,对于关键转折点的判断,都展现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泛动画”这一概念的界定和阐释,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动画片制作,而是将动画的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网络动画、IP开发、跨媒体融合等等。这种理论上的突破,为我们理解当下动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框架和视角,也让我对未来中国动画的发展充满了期待。这本书不仅是学术研究的硕果,更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引发共鸣的读物。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示是,动画早已不再是儿童专属的娱乐形式,它已经演变成一种强大的文化媒介,能够承载更复杂的思想、更深刻的情感,甚至可以成为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工具。作者在探讨“泛动画”的软实力维度时,所提及的诸如故事叙事、价值观传递、情感共鸣等概念,都让我深受触动。我回想起自己观看过的许多国外优秀动画作品,它们之所以能够风靡全球,除了精良的制作技术,更在于其能够触动不同文化背景下观众的共同情感,传递普世的价值理念。而中国动画,在经历了“美术片”时代的辉煌后,正面临着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以“泛动画”的形式,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书中对这一转型的深入剖析,让我对中国动画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也对动画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其巨大的潜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关于中国动画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蓝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