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四库全书儒家类:扬子法言
定价:76.00元
作者: 扬雄, 李轨, 柳宗元 注
出版社:中国书店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4918762
字数:
页码:32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四库全书儒家类:扬子法言》十卷,汉扬雄撰。凡十三篇,篇各有序。通录在卷后,景佑初,宋咸引之以冠篇首,或谓始于唐仲友,非也。自秦焚书之后,孔子之学不绝如线,雄独起而任之,故韩愈以其与孟、荀并称。而司马光尤好雄学,且谓:“孟子好《诗》、《书》,荀子好《礼》,扬子好《易》。孟文直而显,荀文富而丽,扬文简而奥。惟简而奥,故难知。”其与雄者,至矣!是《法言》者,为拟《论语》而作。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真是没得挑,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对得起“全书”这个名号。我本来以为这种古籍影印本可能会有点晦涩难懂,但没想到排版上还是下了不少功夫,字号适中,间距也处理得比较合理,即便是像我这种盯着屏幕时间久了就容易眼花的人,阅读起来也算是一种享受。说实话,买它主要还是冲着“四库”的名头去的,希望能借此一窥汉代思想的精髓,特别是扬雄那套“仿古”的学说。虽然我对原文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但光是看着这些历代注疏者的名字——李轨、柳宗元,就让人肃然起敬。能把这几位大家对《法言》的解读汇集一册,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学术的厚重感。我正在尝试一点点啃读,希望能从这些注释中找到通往古人心中的那条路,而不是被现代的某些思潮带偏。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座知识的宝库,需要耐心和时间去探索。
评分初翻开这本儒家类的集粹,心里涌起一股对古典智慧的敬畏感。这绝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它要求你慢下来,去体会文字背后的那些时代烙印和哲学思辨。我特别留意了一下李轨的注释部分,他作为晋代的学者,其解读视角想必会带着魏晋风度的洒脱与对玄学的某种隐约的渗透,这与后世唐代柳宗元的阐发,必然会形成有趣的对话。这种跨越时空的思想交锋,才是阅读这类汇编本最迷人的地方。我试着对比了几个段落,发现柳宗元的笔法更加儒雅精炼,而李轨的则可能更为直白或侧重于字词的考据。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读者不必费力去搜寻散落在各处的批注,可以直接在同一个版本中进行比较和参悟。对于想深入研究早期儒家形上学的同好来说,这简直是不可多得的工具书。
评分我得承认,一开始被这本厚重的书名震慑住了,感觉自己像个蚍蜉撼树。但当我真正沉下心来阅读时,发现它并非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艰深学问。扬雄的《法言》本身就是一种对《论语》的模仿和延伸,其结构上的工整性,反而提供了一种阅读的节奏感。更重要的是,这本书里的注释体系非常完整,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比如,某个生僻的古代词汇,你不用翻阅大量的字典,翻到注释页往往就能找到解释,这使得阅读的连贯性得到了保证。我个人尤其喜欢那种在注释中夹杂着时代背景分析的段落,它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扬雄要那样说,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如何影响了他的哲学表达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用一种“打包”服务的方式,将复杂的学术脉络清晰地呈现了出来,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说实话,比我预期的还要好上一个档次。内文的墨色浓淡适中,没有出现那种廉价影印本常见的模糊不清或者重影现象,这对于阅读古文是至关重要的。我不是科班出身,主要凭着一股兴趣爱好来接触这些古代典籍,所以对书籍的物理感受要求比较高。能把《四库全书》中儒家类的精品以如此精良的工艺重现,本身就是对文化的一种尊重。我个人比较注重版本学上的考证,虽然无法对照原版,但从其注释的详尽程度来看,想必是经过了审慎选择和编排的。它不仅仅是文本的复制,更是一种知识体系的再构建,让现代人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些先贤的思想是如何层层递进,最终汇集成一条完整的儒学长河的。
评分说来惭愧,我平时阅读古文的速度很慢,经常需要对照工具书。然而,捧读这本《扬子法言》汇编本时,体验却大不相同。它提供的多重注释,就像是为每一个难点都配备了一位随侍的私人教师。柳宗元的解读,常常能一语中的地指出扬雄话语中的机锋所在,那份唐人对先秦哲学的深刻洞察力,读来令人心悦诚服。这种多角度的阐释,使得原本可能有些僵硬的古代语汇瞬间鲜活了起来。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地解读历史,而是被邀请进入了一个由扬雄、李轨、柳宗元共同构建的学术沙龙。这本书对于那些希望从“读古文”跃升到“理解古人思想体系”的进阶型读者,具有极强的引导和支撑作用,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深入历史语境的方法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