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 哲学
定价:78.00元
作者:普列汉诺夫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5201744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普列汉诺夫*,李天纲主编,张仲实译的《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精)/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种基本问题。包括马恩哲学的研究资料,存在与思维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辨证法与进化论,地理环境与社会的发展,社会心理与社会阶级斗争,现代科学界的新趋势等17节。书后附:注解、名词索引及人名索引。
目录
译者序言一 序言二 马恩哲学的研究资料三 存在与思维的关系四 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五 历史唯物论的方法论的意义六 辩证法与进化论七 生产力的发展与地理环境八 地理环境与社会的发展九 物质生活与观念形态一〇 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形式的变更一一 人类的意志与环境的改变一二 社会心理与社会阶层斗争(一三 现代科学界的新趋势一四 经济基础与文艺一五 思想运动与经济的发展一六 自由与必然一七 唯物论与目的论辩证法与逻辑(附录)注解名词索引人名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初拿到这本《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 哲学》,我被它扎实的文献考据风格所吸引。扉页上详细的出版信息和严谨的学术态度,预示着这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作为一名对近现代哲学史有一定研究的读者,我深知民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大量西方哲学著作的引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汉译文献”的聚焦,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文本搬运,更是一种文化的再创造和再理解。我非常好奇书中会选取哪些具体的西学要籍,以及这些译本是如何在中国学术界流传和被接受的。例如,一些核心概念的翻译,如“理性”、“自由”、“历史”、“阶级”等等,在当时的语境下,译者们是如何权衡和选择最恰当的汉语词汇来传达其原意的?这背后涉及到的语言学、文化以及哲学上的考量,无疑是极具研究价值的。这本书或许会为我们揭示,在同一个西方哲学概念背后,不同的译本可能带来不同甚至冲突的解读,而正是这种多样的解读,促进了中国思想界的讨论和发展。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某些重要哲学思想在翻译过程中的“变异”与“传承”,以及它们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实际影响。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严谨的学术品格和对历史文献的尊重。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爱好者,我深知民国时期是西方思想在中国大规模涌入并引发深刻变革的黄金时代。而哲学,作为认识世界、理解人生的根本学问,无疑是这场思想巨变的核心。《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 哲学》这个书名,精准地指出了其研究的重点:关注那些在民国时期被翻译成中文的西方哲学“要籍”,并且聚焦于它们所探讨的“基本问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具体的译本进行考证,例如,是哪些重要的西方哲学家,他们的哪些代表性著作,在民国时期被翻译了过来?翻译的质量如何?又是哪些中国学者承担了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如何通过阅读、翻译和讨论这些西方哲学文本,来思考中国的出路,理解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的。这些“基本问题”,可能是关于真理的本质,关于道德的根源,关于政治的理想模式,关于个体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关系,等等。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有望打开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思想世界的大门,让我们窥见他们是如何与西方思想进行对话,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属于自己的思想体系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历史感,封面上泛黄的纸张质感和古朴的字体,仿佛瞬间把我拉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民国时代。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思想史,特别是西方哲学如何在中国传播并引发深刻变革的历史很感兴趣。这本书的书名《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 哲学》直接点出了其核心内容,让我对它充满期待。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翻译文献的汇编,更可能包含对这些文献翻译过程、背景以及它们在中国思想界产生影响的深入探讨。我期待看到,在那个西学东渐的浪潮中,哲学家们是如何将那些晦涩复杂的西方思想,用中国人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阐释和传播的。翻译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智识的冒险,它考验着译者的学识、对原文的理解深度,以及汉语的表达能力。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窥见那些翻译家们的心血与智慧,理解他们为中国知识体系注入新鲜血液所付出的努力。同时,我也对书中收录的具体哲学流派和思想主题感到好奇,究竟是哪些“基本问题”引起了当时中国思想界的关注?是康德的认识论,黑格尔的辩证法,还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这些思想的传入,又对当时的社会改革、政治思潮产生了怎样的催化作用?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得以一窥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地图。
评分读罢这本书(的封面和简介),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学术图景:一间摆满了泛黄书籍的图书馆,几位戴着眼镜、表情凝重的学者,正在聚精会神地审阅着古老的译稿。这本书《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 哲学》仿佛就是这场学术“考古”的产物,它将尘封的珍贵文献公之于众,并试图从中挖掘出深刻的意义。我理解“西学要籍汉译文献”不仅仅是指那些被翻译过来的书名,更重要的是,它背后所代表的知识体系和思想脉络。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层层深入的学习过程,哲学作为思想文化的顶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本书很可能通过对具体的汉译文献进行梳理,来呈现西方哲学思想在中国传播的路径、方法以及不同学派的侧重。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讨论一些具有争议性的翻译,或者不同译者对同一著作的不同处理方式?这些差异,往往能折射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思想理解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此外,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对这些被翻译的哲学思想,在民国时期的社会现实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一些探讨,它们是如何影响了当时的教育、文学、艺术乃至政治运动的?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民国时期哲学翻译研究的一次重要梳理和贡献。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民族的思想发展,离不开对其中外来思想吸收和转化的过程的考察。民国时期,中国知识界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迎接西方文明,其中哲学作为西方文明的精髓,自然成为了重要的引进对象。然而,将西方哲学概念和体系翻译成汉语,并非易事。这本书通过收录和分析民国时期翻译的西方哲学要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文献基础。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基本问题”的界定,这是否意味着作者们在考察那些被翻译的哲学著作时,会聚焦于其核心的、具有普遍性的哲学议题?比如,关于认识的本质、道德的依据、政治的合法性、存在的意义等等。这些问题,无疑是人类思想史上永恒的追问,而民国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正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西方解答的引入,来反思和重塑自身的思想体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展示了文本,更可能引导我们去思考,在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些“基本问题”为什么会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他们又是如何通过这些汉译的西学文献来寻找解决之道,或者启发新的思考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