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一生的社交心理学 9787504494443

受益一生的社交心理学 978750449444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富军 著
图书标签:
  • 社交心理学
  • 心理学
  • 人际关系
  • 行为科学
  • 影响力
  • 说服力
  • 自我认知
  • 社会认知
  • 情绪
  • 沟通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ISBN:9787504494443
商品编码:3000989697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受益一生的社交心理学

定价:39.80元

作者:王富军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04494443

字数:270000

页码:30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如何成为社交达人?如何成为社交场上*受欢迎的人?其实人与人的交往,实际上就是人心与人心的交流。生活、工作、旅行、逛街……一个社交高手不论什么场合,都能尽情地运用巧妙的心理策略,其实社交并不难,你缺的只是一个心理策略。

内容提要


正如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85%则是要靠人际关系和他的做事技巧。”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人脉圈和交际能力被视为核心的“生存能力”之一,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和水平显得更为重要,甚至直接决定着其职业发展和取得成功的机会。

如果你想在社交场上更受欢迎,如果你想躲开社交场上的“明枪暗箭”,那么本书不可不读。不管是克服社交恐惧,还是如何看透人心,抑或是不同场合的心理博弈,都需要懂点“社交心理学”,本书对赢得信任、说服他人、心理操控、化解敌意等方面的技巧都有涉猎,并对其不同社交场合的心理博弈进行了非常具体的阐释,并给出了简便实用的方法,希望能够对广大读者有所启迪。

目录


作者介绍


王富军,心理咨询师,企业团队培训家,长期从事工作心理学和员工培训工作,多年来致力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研究,在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管理上领悟颇深。平时笔耕不辍,其文风犀利,观点新颖,思想深刻,是少有的“学、思、行”相结合的实践型学者。

文摘


序言



掌控人际:洞察社会动力,成就高效人际关系的指南 书名:掌控人际:洞察社会动力,成就高效人际关系的指南 ISBN: 978-7-5044-9444-3(注:此为示例ISBN,请根据实际情况修改) 简介: 在这个日益连接却又充满疏离的时代,人际交往的艺术与科学,如同空气与水一般,构成了我们生活质量的基石。本书《掌控人际:洞察社会动力,成就高效人际关系的指南》,并非一本空泛的“成功学”口号集合,而是一部植根于严谨社会科学研究,同时又高度贴近日常实践的深度解析之作。它致力于揭示隐藏在人类互动背后的深层机制,帮助读者从“自然反应者”进化为“主动设计者”,从而构建起更具深度、更少摩擦、更富成效的人际网络。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由无数互动构成的复杂系统。无论是职场中的协作、家庭中的温情,还是社交场合的周旋,都遵循着一套不易察觉的社会规则和心理驱动力。本书将带领读者,沉浸式地探索这些规则的构造,并提供一套可操作的工具箱,用以优化每一次的沟通、每一次的决策,以及每一次的自我呈现。 第一部分:理解人性的基本驱动力——我们为什么会那样行动? 人际互动的基础,在于对个体动机的深刻理解。本书将从人类演化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的角度切入,剖析驱动人类行为的几大核心引擎。 1. 归属感的刚需与排斥的恐惧: 深入探讨人类对群体归属的原始渴望如何塑造我们的态度和行为。我们将分析“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对个体心理健康和决策制定的深远影响,并教授如何识别群体边界,以及如何在维持个人独立性的同时,有效融入目标圈层。重点解析“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阐明向上比较和向下比较在自我评价体系中的作用与陷阱。 2. 认知捷径与决策偏差: 我们的日常判断大多依赖于大脑的高效“处理器”——启发法(Heuristics)。然而,这些捷径也带来了系统性的认知偏差。本书将详细介绍最常见的影响人际判断的偏差,例如“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我们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特质,而忽视外部环境;“光环效应”(Halo Effect)——一个优点如何不合理地提升我们对一个人整体的正面评价。通过识别这些偏差,读者可以学会审视自己的第一印象,避免基于不完整信息草率下结论。 3. 态度的形成、维持与改变: 态度是行为的预测因子,但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本书将考察“说服的路径”(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ELM),区分中心路径(逻辑说服)和边缘路径(情感说服)的有效性,为读者在面对异议或需要传递关键信息时,提供精准的说服策略。 第二部分:沟通的精微艺术——解码信息与构建连接 有效的沟通绝非简单的信息传输,而是一种精妙的“共振”过程。本部分将深入剖析语言、非语言信号以及情境反馈在人际连接中的作用。 1. 非语言信息的主导地位: 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接触乃至语调,构成了信息传递的“冰山水面之下”的部分。我们将详细拆解“微表情”的识别技巧,探讨空间距离(Proxemics)在不同文化和亲密关系中的含义,并提供一套系统的方法来校准自己的非语言信号,确保身体语言与口头表达保持一致,从而建立信任感。 2. 倾听的层次与深度反馈: 多数人认为自己会倾听,但真正的“积极倾听”远超于不打断对方。本书将引入“共情倾听”的框架,教授如何通过提问(澄清性、探究性)、复述(Paraphrasing)和情感标记(Labeling Emotions)来展现深度理解,有效降低沟通中的防御性,促使对方敞开心扉。 3. 冲突的结构与建设性解决: 冲突是人际关系的常态,关键在于如何管理它。我们拒绝采用回避或对抗的极端模式,而是引入“非暴力沟通”(NVC)的结构,教导读者如何清晰地表达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将指责转化为需求的表达,从而将冲突转化为共同成长的契机。 第三部分:社会环境中的自我定位与影响力 个体并非孤立的原子,而是存在于一个由社会角色、群体规范和权力结构构成的场域中。掌握如何在这一场域中有效自我定位,是实现目标的关键。 1. 印象管理与自我展示的策略: 从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出发,本书探讨了我们在不同场合如何扮演角色、管理他人对我们的看法(Impression Management)。我们不仅分析了“自我提升”(Self-Enhancement)和“自我贬低”(Self-Deprecation)的平衡点,更重要的是,指导读者如何根据特定情境,设计一套前后一致且真诚的“人设”展示方案,以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合作意愿。 2. 影响力、说服力与社会规范: 探讨社会心理学中关于影响力的六大基石原则(如互惠、稀缺、权威、承诺与一致性等)。读者将学习如何在合乎伦理的前提下,运用这些原则来提升自己的决策被采纳的概率,同时识别并抵抗不恰当的社会压力。特别关注“社会证明”(Social Proof)的运作机制,理解群体意见如何快速形成潮流。 3. 群体动力学:在协作中提升绩效: 无论在工作团队还是兴趣小组中,群体过程都会显著影响产出。本书分析了“社会助长效应”(Social Facilitation)和“社会懈怠”(Social Loafing)的形成条件。读者将学会如何构建高效的团队结构,设定明确的角色责任,并运用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团队成员的集体效能,避免“群体迷思”(Groupthink)对理性决策的侵蚀。 总结与展望: 《掌控人际》提供给读者的,是一套理解和导航复杂人类社会的地图。它要求读者放下那些基于直觉的、往往是错误的假设,转而采用一种更加系统化、基于证据的方法来观察和参与世界。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互动技巧的持续练习,读者将不再是人际关系的被动承受者,而是能有意识地引导互动方向的积极参与者,最终达成更深层次的理解、更稳固的合作,以及更令人满意的社会生活。本书不仅是一本理论读物,更是一份持续实践、终身受益的行为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读完了,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世界的大门,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前总觉得社交是一件很凭感觉的事情,有时候顺风顺水,有时候却磕磕碰碰,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在社交中感到困惑,是因为我们对其中潜藏的心理机制了解得太少。比如,书中提到的“锚定效应”,第一次读到的时候,我真的恍然大悟!想想看,我们在谈判、购物,甚至是在评价一个人时,是不是常常不自觉地就被第一个接收到的信息所影响,然后后续的判断都围绕着这个“锚”来展开?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的大脑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那么理性地在分析信息,而是被一些巧妙的心理陷阱所引导。还有关于“从众心理”的部分,也让我对很多社会现象有了全新的解读,原来很多人并不是真的认同某个观点,只是因为周围的人都这么想,所以自己也就不自觉地跟风了。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力量,有时候真的让人感到既神奇又有点令人不安。这本书没有给我直接的“怎么做”的技巧,但它让我看到了“为什么”,这种从根本上的理解,比任何技巧都更有力量,因为它能帮助我更自信、更有智慧地去面对各种社交场合。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很多方面刷新了我对人类行为的认知,尤其是那些隐藏在日常互动之下的心理驱动力。我一直对“归因错误”这个概念印象深刻。书里举的例子非常贴切,比如我们自己犯错时,总会找各种外部原因来开脱,而当别人犯错时,就立刻归咎于他们性格或能力的不足,这种“基本归因错误”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也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让我感到特别有启发的是,书中对于“社会认同”的探讨。我们渴望被他人接纳,渴望融入群体,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需求,但也正是这种需求,让我们在很多时候会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甚至牺牲自己的原则。这种对内在需求和外在表现的剖析,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一些行为模式。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但细细品味,都能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他试图通过这些例子,引导我们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自己和他人在社交中的真实状态。这本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它不直接给你答案,而是提供一种思考框架,让你自己去探索那些隐藏的规律。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带给我的触动是巨大的,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与人相处”的指南,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剖析和对社会运作模式的洞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认知失调”的解释。当我们持有两个相互矛盾的信念或观点时,内心会产生一种不适感,为了缓解这种不适,我们会不自觉地去改变其中一个信念,或者找理由来合理化这种矛盾。这一点在我生活中屡屡得到印证,比如一些人明明知道某种习惯对身体不好,但为了继续享受当下的便利,就会不断地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这种内在的心理机制,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人们会表现出如此矛盾的行为。另外,书中对“社会交换理论”的解读也让我茅塞顿开。我们与他人建立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在进行一种“成本与收益”的交换,我们希望从这段关系中获得比付出的更多的东西。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理性地看待人际关系中的付出与回报,也能够更好地把握关系的界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那些习以为常的社交现象背后的心理逻辑,从而能够更清醒地认识自己,更智慧地与他人互动。

评分

我最近在读一本关于人际交往的书,虽然书名听起来很宏大,但内容却非常接地气,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没有提供那种立竿见影的“社交秘籍”,而是从更深层次的心理学原理出发,帮助我理解人为什么会做出某些行为。比如,书中对“偏见”的形成和根源的分析,让我明白了我们是如何在不经意间形成刻板印象的,以及这些刻板印象又是如何影响我们对他人和世界的判断的。这不仅仅是关于“不该有偏见”,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偏见产生的心理土壤,这比单纯的道德说教要有效得多。还有关于“影响力”的章节,让我对广告、媒体以及各种营销手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原来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自己主动做出的选择,实际上是被一些精妙的心理暗示所引导的。这种对信息接收和加工过程的解析,让我变得更加警惕,也更能辨别其中的真伪。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拥有了一副“透视眼”,能够穿透表面的现象,看到隐藏在背后的心理活动。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对我影响非常深远,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我一直对“社会影响力”这个概念很好奇,而这本书的解读让我豁然开朗。它不仅仅是讲述了“如何影响他人”,更是深刻地剖析了“为什么我们会受到影响”。比如,“互惠原则”的运用,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总是难以拒绝别人的帮助,以及这种原则是如何被巧妙地应用在商业和人际交往中的。这种理解,让我既能够更好地运用它,也能够更警惕地识别他人对我的“互惠”行为。另外,书中对“承诺与一致性”的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一旦我们做出某个承诺,就会倾向于用行动来维护这个承诺,以保持言行的一致性。这一点在很多方面都能得到体现,比如商家利用小小的承诺来引导我们做出更大的消费,或者我们自己为了维持一个“好人”的形象而不得不继续付出。这本书教会我的,不仅仅是社交的技巧,更是理解人性的深刻洞察,让我能够以更成熟、更理性的态度去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