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百家讲坛:地形(兵家分卷)
定价:29.80元
作者:宋一夫
出版社:现代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10614330
字数:
页码:16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地形,指地理环境,也是指军事战争所处的地理空间。兵家如何利用好作战空间,这对战争的胜负将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地形说在古代军事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关山川险要、战守形势的“地形”说,自古以来,就为兵家所重视,被认为是兵家行军作战时必须了解掌握的辅助条件之一。
目录
国学漫谈
地形
孙武·说地形
历史战例 偷渡阴平收巴蜀
峭岸陈兵何所惧
孙膑·说地形
历史战例 狭路相逢勇者胜
秦王水淹刘黑闼
吴起·说地形
历史战例 哥舒翰痛失潼关
临敌弃险败邙山
尉缭·说地形
历史战例 扼隧阻险为良谋
步骑相辅战襄阳
曹操·说地形
历史战例 弃舟陆行战锁江
将军一计定诸羌
诸葛亮·说地形
历史战例 审时度势收东越
李固渡宗泽鏖兵
赵蕤·说地形
历史战例 兵陷死地而后生
逆水溯舟战渭桥
《百战奇法》·说地形
历史战例 兵贵神速平萧铣
俞大猷威震倭寇
何良臣·说地形
历史战例 马谡拒谏失街亭
偏师寡众定西凉
《投笔肤谈》·说地形
历史战例 血战新亭救危局
束薪填壕破横屿
宋祖舜·说地形
历史战例 韦孝宽智守孤城
坚壁清野守宁远
顾祖禹·说地形
历史战例 火烧虢亭屈刘备
顺流直下破天堑
作者介绍
宋一夫,1955年生,哲学博士,编审。现任现代教育出版社社长兼党委书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学术著作有《二重结构理论》、《中华儒学通典》、《中华道学通典》、《中华佛学通典》等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文摘
偷渡阴平收巴蜀
曹魏景元四年(263年),魏军分兵三路进攻蜀汉,一路由征西将军邓艾总督诸军,直取甘松、沓中,直接攻打蜀将姜维的军队;再由魏雍州刺史诸葛绪带领军队攻打武街、桥头,切断姜维的后路;另外又派镇西将军钟会取道斜谷、骆谷、子午谷,攻打蜀国的汉中。
早在听说魏国将要发兵伐蜀时,在沓中屯田的姜维就给蜀后主刘禅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我听说钟会在长安一带整治军队,是要进犯蜀国,应该预先派张翼、廖化率领军队分别镇守在阳平关口和阴平桥头,以防忠于未然。”
这时,蜀国的朝政被宦官黄皓把持着,后主刘禅又是个昏庸无能的人,他们根本没把姜维的话当回事。等到钟会出兵向骆谷、邓艾向沓中进曩的时候,蜀国才仓促派廖化增援姜维,派张翼去防守阳平关。然而,为时已晚,很快阳平关就被钟会的军队打了下来。
邓艾出兵以后,直奔甘松、沓中,与姜维打了几仗,后来,双方在阴平一带相持。这时,钟会的军队已经攻入汉中,巴蜀门户洞开,姜维只得引兵后退,在剑阁一带与钟会对峙。
在钟会与姜维相持不下的时候,邓艾向朝中汇报说:“现在敌人已经遭受到不小的挫折,应该乘胜进军,从阴平小路过汉德阳亭,直达涪关,那里离成都只有三百多里,以奇兵直冲他们的腹心,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掩袭他们空虚的地方,必定破敌。”
十月,邓艾带着士兵踏上了阴平小路。这里说是路,其实很少有人走过,邓艾率领士卒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高山深谷之间步行了七百多里。
有一天,邓艾带着士兵正在密林中穿行,突然前军停了下来。赶到前面一问,原来前面是一处山谷,人根本无法下去。有几个士兵在将官的催逼之下,试探着向前,刚走几步,就跌到了山底。这时,邓艾的儿子邓忠走到他面前说:“父帅,这条路走不通了,我们再找一条路吧。”
“什么,再找一条路?这条路走不通,别的路就能走得通吗?如果在这大山里绕来绕去,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到成都?马革裹尸、舍生忘死是军人的本分,传我的将令,有后退者斩!”话刚说完,邓艾用一条毯子把自己裹上,从山上滚了下去。战士们也攀缘悬崖峭壁,一个接一个地到了谷底。
邓艾的军队到达了江油,蜀国守将马邈投降了魏军。这时,蜀国的大部分军队都在剑阁与钟会作战,后方已经无兵可调,无奈,只得由行都护卫将军诸葛瞻领兵到绵竹,列阵迎击邓艾。
邓艾派自己的儿子邓忠等人率兵攻击蜀军的右面,派行军司马师纂攻打蜀军的左侧。没有攻打多长时间,二人都败了回来,对邓艾说:“蜀国的军队不可以攻。”闻听此言,邓艾大怒,叱责说:“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胜败全在此一举,为什么不可以进攻?”说着,右手就摸向腰中的佩剑。一见邓艾要执行军法,邓忠、师纂赶紧回军奋力死战,后大败蜀军,杀死了诸葛瞻。
……
序言
国学漫谈
地形
孙武·说地形
历史战例 偷渡阴平收巴蜀
峭岸陈兵何所惧
孙膑·说地形
历史战例 狭路相逢勇者胜
秦王水淹刘黑闼
吴起·说地形
历史战例 哥舒翰痛失潼关
临敌弃险败邙山
尉缭·说地形
历史战例 扼隧阻险为良谋
步骑相辅战襄阳
曹操·说地形
历史战例 弃舟陆行战锁江
将军一计定诸羌
诸葛亮·说地形
历史战例 审时度势收东越
李固渡宗泽鏖兵
赵蕤·说地形
历史战例 兵陷死地而后生
逆水溯舟战渭桥
《百战奇法》·说地形
历史战例 兵贵神速平萧铣
俞大猷威震倭寇
何良臣·说地形
历史战例 马谡拒谏失街亭
偏师寡众定西凉
《投笔肤谈》·说地形
历史战例 血战新亭救危局
束薪填壕破横屿
宋祖舜·说地形
历史战例 韦孝宽智守孤城
坚壁清野守宁远
顾祖禹·说地形
历史战例 火烧虢亭屈刘备
顺流直下破天堑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古风与现代美学的完美融合,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那种做旧的纸张质感,配上雅致的字体,仿佛真的穿越回了古代的讲堂。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排版,留白恰到好处,让阅读的节奏感非常舒服,不会让人感到视觉疲劳。字体选择上,既有便于现代人阅读的清晰度,又不失传统书籍的韵味,这一点做得非常考究。而且,书脊的装订工艺也十分扎实,感觉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损坏。对于一个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光是拿在手上欣赏,就是一种享受。这本书的整体视觉呈现,完全配得上“国学”二字的分量,让人在翻开内容之前,就已经对作者和出版社寄予了极高的期望。这种注重细节的制作态度,在现在的出版物中已经不多见了,着实值得称赞。
评分我个人是那种对历史脉络和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军事思想非常感兴趣的类型。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非常清晰,逻辑性极强,从基础的“地势辨识”到进阶的“战场风水学”,每一步的过渡都像是精心铺设的阶梯,让人可以循序渐进地理解兵家对地形的精妙运用。特别是对一些经典战例中地形要素的剖析,简直是庖丁解牛,把那些看似玄奥的兵法原则,用具体的山川河流案例给解释得明明白白。我常常在阅读时,会忍不住拿出地图对照,那种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地理环境结合起来的顿悟感,是其他纯理论书籍无法给予的。它不是简单的概念堆砌,而是将“形”与“势”的辩证关系,融入到了兵家哲学的核心,读完让人忍不住想去实地考察一番。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既有古代典籍的典雅古朴,又不像某些古籍那样晦涩难懂,读起来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仿佛作者真的坐在你面前,用清晰而富有条理的语言,为你剖析兵家秘辛。作者在引用和阐述古代兵书时,往往会进行现代化的解读和归纳,使得那些陈年的智慧能够轻松地与我们当下的认知对接。这种“引而不发,点到为止”的叙述方式,既尊重了原典的权威性,又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的理解门槛。我发现自己读这本书时,经常会停下来,对某一句精妙的总结反复咀嚼,因为它不仅是关于地理的论述,更蕴含了一种看待事物、分析局势的底层逻辑,非常耐人寻味。
评分作为一本深入探讨“地形”与“兵家”关联的著作,这本书在史料的引用上展现出了惊人的广博和审慎。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每一处论断背后,都做了大量的文献考证工作,引用的典故出处清晰可靠,这对于追求知识准确性的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并非只是机械地罗列史实,而是善于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学派观点中提炼出关于“地形论”的核心共识与争议点。这种多角度的审视,让整本书的论述立体而丰满,避免了单一视角的偏颇。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古代军事谋划中“天时地利”的“地利”部分,有了一个更为系统和扎实的理解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军事史或地理学的范畴内,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环境决定论”在古代思维中如何被实践的深度分析报告。我发现,作者在论述地形对行军布阵的影响时,不经意间触及到了古代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顺应之道,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宏大的哲学思考。每一次深入阅读,都会带来新的感悟,比如某个特定山谷的走向如何塑造了某个民族的性格,或者河流的改道如何影响了一场战争的战略走向。它提供的洞察力,可以延展到商业决策、城市规划乃至个人发展的方方面面——即理解你所处的环境的内在规则,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前提。这是一本真正能让人“开卷有益”,并且需要时间去消化的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