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公共风险资本与私人风险资本合作机制研究
定价:36.00元
作者:蔺楠
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64215385
字数:232000
页码:19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公共风险资本与私人风险资本合作机制研究》在对风险资本循环过程解析的基础上,解析风险资本市场失灵与失灵的现象,就此展开公共风险资本与私人风险资本合作机制研究,继而在对中国风险企业、风险资本以及科技资助与风险投资体系耦合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给出我国公—私风险资本合作机制优化的对策建议。
目录
作者介绍
蔺楠,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博士后,哈佛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项目多项,目前主要从事创业/创新与风险投资、创业融资、科技金融、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非常有吸引力,“满28包邮”一下子就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仿佛不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而是一份精心挑选的礼物。我第一时间就被这个“包邮”的标签打动了,虽然我明白这更多的是一种营销策略,但它成功地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让我想知道这本书到底讲了些什么,为什么会以这样一种亲民的方式呈现。我对“公共风险资本”和“私人风险资本”这两个概念一直很感兴趣,总觉得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而又重要的联系,就像两种不同力量的结合,能够催生出意想不到的创新和发展。我尤其好奇它们是如何“合作”的,这种合作是平等的互利,还是存在着某种主导与被动的关系?机制研究这个词汇更是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对实际运作模式的深入剖析,这对于我这种更偏向实践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我迫切地想了解,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投资领域,如何才能构建一个高效、可持续的合作机制,让公共和私人资本都能发挥最大的价值,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这本书的出现,仿佛填补了我知识体系中的一块空白,让我看到了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可能。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第一反应是“哇,终于有人关注这个话题了!”。长久以来,在风险投资的讨论中,似乎总是围绕着私人资本的活跃和创新展开,而公共风险资本的角色往往被边缘化,或者被笼统地概括为政府引导基金。但是,我知道,尤其是在一些关键领域,比如战略性新兴产业、普惠金融,以及那些风险极高但潜在社会效益巨大的项目上,公共资本的介入是不可或缺的。而“合作机制”这个词,更是触动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个困惑:纯粹的公共资本容易僵化,而纯粹的私人资本可能过于追求短期回报,忽略长远价值。那么,如何将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规避各自的劣势?这本书的出现,像是为我揭示了一个可能的答案。我非常期待它能深入剖析不同类型的合作模式,例如政府基金如何与天使投资人、风险投资基金建立联系,如何通过股权投资、债权支持、担保等多种形式进行协同,以及在项目选择、尽职调查、退出策略等方面,如何实现信息共享和风险共担。我尤其关心,这种合作机制的设计,是否能够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降低交易成本,并且在最大化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公共利益。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一开始让我觉得有些“接地气”,甚至有点意外。毕竟“满28包邮”这种促销语,通常出现在电商平台,很少会出现在学术研究的图书封面。但是,当我仔细品味“公共风险资本与私人风险资本合作机制研究”这句话时,我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有意为之的策略,旨在吸引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打破传统学术著作的壁垒。我一直对金融投资领域充满兴趣,尤其是风险投资,它就像一个充满魔力的引擎,驱动着科技创新和社会变革。然而,我总觉得,风险投资的世界充满了神秘感,尤其是在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的互动方面。我常常在想,这些看似独立的资本群体,在实际运作中是如何协同合作的?是否存在一些成功的范例,能够提供可借鉴的经验?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这个核心问题,让我觉得它可能不是泛泛而谈,而是对具体机制的深入挖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案例,分析不同合作模式的优劣,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比如如何平衡双方的利益诉求,如何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及在监管层面,是否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
评分“满28包邮”这个书名,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关注着风险投资领域的发展,特别是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之间的互动。感觉上,私人资本更灵活、更市场化,而公共资本则肩负着更宏大的战略目标和社会责任。两者如何有机地结合,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以驱动更有效的创新和发展,这始终是我感兴趣的问题。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明了“合作机制”这一核心,这让我相信它并非流于表面,而是会深入探讨两者协同的路径和方式。我特别想了解,在具体的投资决策过程中,公共风险资本如何与私人风险资本进行对接?是否存在一些成功的合作范例,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例如,政府的引导基金是如何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的?在项目评估和风险控制方面,两者如何实现信息共享和优势互补?又或者,在一些处于萌芽阶段、风险极高但对社会发展具有长远意义的领域,如何通过创新的合作机制,有效地引导和支持私人资本进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思路和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构建公共与私人风险资本协同的新模式。
评分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这本书时,“满28包邮”的字样立刻吸引了我。这是一种非常规的书名,一下子就打破了学术书籍的严肃感,显得非常亲切,仿佛是朋友推荐的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我本身对金融和投资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风险投资,它如同催化剂,加速着创新和经济增长。然而,我一直觉得,公共风险资本和私人风险资本这两个概念,虽然各自被广泛讨论,但它们之间的“合作机制”却常常被忽视。这就像一个巨大的谜团,我很好奇它们究竟是如何协同作用的。这本书的书名直接切入了“合作机制”这个核心,这让我非常期待它能深入探讨其中的细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在现实操作中,公共风险资本是如何与私人风险资本进行有效对接的?是否存在一些成功的模式,能够将政府的资源优势和市场的灵活性相结合?例如,如何设计一套合理的股权分配、风险共担和收益分享机制,以激励双方的积极性?在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挑战面前,又有哪些有效的应对策略?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为我揭开了一层面纱,让我看到了风险投资领域中一个被低估但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