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万国学典故 (全彩印刷 图解版)9787511363787思,履

正版万国学典故 (全彩印刷 图解版)9787511363787思,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思,履 著
图书标签:
  • 典故故事
  • 万国典故
  • 文化典籍
  • 历史故事
  • 图解版
  • 全彩印刷
  • 思履
  • 正版图书
  • 知识普及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玄岩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63787
商品编码:2994324795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包含(二手旧书、新书)均为正版,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为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二手书籍,8成新左右,不缺页,不影响阅读和使用,发货前会再次检查。

二手书籍,没有光盘、学习卡等附带产品。

二手书籍,或多或少都有笔记和重点勾画,比较挑剔和习惯用新书的买家请谨慎购买。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典故 (全彩印刷 图解版)

定价:68.00元

作者:思,履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1363787

字数:

页码:44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典故一说由来已久,早可追溯到汉朝。据《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载:“亲屈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典故依据《辞海》解释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典制和掌故,二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这样看来,典故的释义要比掌故宽泛得多。一般来说,掌故要比典故更民间化、俚俗化、口语化;典故则更书面化、正规化,是正统文学的一个分支。

n


n

★现代手法解读 插图形象直观 图解简洁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n

★趣味性强 随翻随读

n


n

1. 本书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释、翻译,促进理解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将传统经典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

n

2. 书中配有大量彩色图片,逼真生动,图文集合,声情并茂。

n

3. 本书全新讲解,全新编排,全新包装,新颖的装帧,为读者呈现一套高品质的国学读物。

n


目录


言志篇 1

n

版筑饭牛 1

n

背水一战 1

n

不因人热 2

n

拆城记 3

n

乘风破浪 5

n

初生之犊不畏虎 6

n

气壮山河 6

n

人鼠之叹 7

n

听人穿鼻 8

n

行百里者半九十 9

n

一日千里 10

n

义无反顾 10

n

众志成城 11

n

情感篇 12

n

哀妇不忘故 12

n

爱屋及乌 12

n

悲心更微 13

n

不堪回首 13

n

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 14

n

长歌当哭 14

n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15

n

楚囚南冠 15

n

崔莺莺送郎 16

n

洞房花烛 17

n

范进中举 17

n

故剑之思 19

n

黄雀衔环 19

n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20

n

结草报德 20

n

举案齐眉 21

n

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 22

n

令人发指 23

n

六神不安 23

n

怒发冲冠 24

n

千里送鹅毛 25

n

千里姻缘一线牵 25

n

切肤之痛 26

n

青梅竹马 26

n

人琴俱亡 26

n

如丧考妣 27

n

如坐针毡 28

n

拭目以待 28

n

司马遇文君 29

n

天壤王郎 30

n

同仇敌忾 30

n

痛心疾首 30

n

兔死狐悲 31

n

想当然 32

n

一日夫妻,百日恩义 32

n

一往情深 33

n

怡情悦性 33

n

忧心如焚 34

n

泽神委蛇 34

n

昭君出塞 35

n

中流击楫 35

n

种花一年,看花十日 36

n

惴惴不安 37

n

自惭形秽 38

n

言语篇 40

n

谤书盈箧 40

n

赤口上天,白舌入地 41

n

大放厥词 41

n

大声疾呼 41

n

道听途说 42

n

飞短流长 42

n

沸沸扬扬 43

n

丰干饶舌 44

n

鼓闻百里 44

n

花言巧语 44

n

惠子善譬 45

n

击鼓骂曹 45

n

街谈巷议 46

n

绝口不道 46

n

侃侃而谈 47

n

空来风 47

n

口若悬河 48

n

老生常谈 48

n

李逵骂宋江 49

n

满城风雨 50

n

美女破舌 50

n

巧发奇中 51

n

巧言令色 51

n

鸲鹆效声 52

n

鹊集噪虎 52

n

人言可畏 53

n

三寸不烂之舌 53

n

生公说法 53

n

声色俱厉 55

n

拾人牙慧 55

n

驷不及舌 55

n

滔滔不绝 56

n

为人说项 56

n

信口雌黄 56

n

信誓旦旦 57

n

言不由衷 57

n

言过其实 58

n

言犹在耳 58

n

言之凿凿 59

n

一傅众咻 59

n

以讹传讹 60

n

有理言自壮,负屈声必高 60

n

俞伯牙不遇钟子期 61

n

渊材禁蛇 62

n

辙中有鲋 62

n

郑人争年 63

n

直言贾祸 63

n

指桑骂槐 63

n

众口铄金 64

n

转弯抹角 64

n

形貌篇 66

n

抱头鼠窜 66

n

暴跳如雷 66

n

不卑不亢 67

n

步步金莲 67

n

不翼而飞 68

n

察言观色 69

n

沉鱼落雁 69

n

出水芙蓉 69

n

车水马龙 70

n

垂头丧气 70

n

春风得意 71

n

从容不迫 71

n

大发雷霆 71

n

大腹便便 72

n

鹅行鸭步 73

n

返老还童 74

n

蜂目豺声 74

n

狗尾续貂 74

n

汗流浃背 75

n

河东狮吼 75

n

挥汗如雨 76

n

魂飞魄散 76

n

惊心动魄 77

n

乐不可支 77

n

慷慨激昂 78

n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79

n

慢条斯理 80

n

门庭若市 80

n

扪虱而言 81

n

眉飞色舞 81

n

面面相觑 82

n

目瞪口呆 83

n

平易近人 83

n

千金一笑 84

n

倾国倾城 85

n

犬牙交错 86

n

山鸡舞镜 86

n

身首分离 86

n

盛气凌人 87

n

落魄 88

n

手舞足蹈 88

n

谈笑自若 89

n

萎靡不振 90

n

我见犹怜 90

n

小丑跳梁 91

n

小鸟依人 91

n

笑容可掬 92

n

兴高采烈 92

n

欣欣向荣 93

n

虚张声势 93

n

扬眉吐气 94

n

怡然自得 94

n

于思于思 94

n

源源而来 96

n

辗转反侧 96

n

正襟危坐 97

n

趾高气扬 97

n

重足而立,侧目而视 98

n

世态篇 99

n

巴豆孝子 99

n

半面识人 99

n

白云苍狗 99

n

…………

n


n


n

置之度外 400

n

作祟自毙 401

n

交往篇 403

n

饱不忘饥 403

n

闭关却扫 404

n

伯牙鼓琴 405

n

驳逐客令 405

n

卜昼卜夜 408

n

不打不相识 408

n

不知其人,视其友 409

n

不自食其言 410

n

曹邱之责 410

n

陈雷胶漆 411

n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411

n

臭味相投 412

n

倒屣相迎 412

n

东道主人 413

n

东家之丘 413

n

飞熊入梦 414

n

风雨同舟 415

n

感戴二天 416

n

高朋满座 416

n

割席绝交 416

n

刮目相看 417

n

管鲍分金 417

n

患难之交 418

n

黄耳寄书 419

n

交浅言深 420

n

见笑大方 420

n

解衣推食 421

n

金石为开 421

n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22

n

敬而远之 422

n

开诚布公 422

n

枯鱼过河 423

n

兰根白芷,渐之涤中 423

n

两人一心 424

n

两友极厚 425

n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425

n

莫逆之交 426

n

轻诺寡信 426

n

穷鸟入怀,仁人所悯 427

n

曲高和寡 427

n

如鱼得水 428

n

入幕之宾 429

n

三生有幸 429

n

善搏与善噬 430

n

势不两立 430

n

守望相助 430

n

水火不相容 431

n

说人喜嗔喻 432

n

土相扶为墙,人相扶为王 432

n

推心置腹 433

n

乌合之众 433

n

息壤在彼 434

n

相人之友 434

n

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 434

n

休戚相关 435

n

雁足捎书 435

n

杳如黄鹤 436

n

一饭千金 437

n

一钱不值 437

n

一衣带水 437

n

一语为重百金轻 438

n

以貌取人 439

n

义不容辞 439

n

萤光之火 440

n

有缘千里能相会 440

n

与人为善 441

n

忠信得罪 441

n

忠言逆耳 442

n


作者介绍


文摘


言志篇

n

版筑饭牛

n

典出《书·说命上》、《吕氏春秋·举难》。

n

殷商盘庚中兴之后,小辛、小乙继位,殷商重又中落。武丁即位之后,想复兴殷商大业,可就是找不到好臣子来辅佐朝政。

n

有一天,武丁做了个好梦,梦见自己遇到一个身高肤黑、两目炯炯有神、名叫“说”的圣人。第二天,武丁遍视群臣百官,其中没有一个像梦中圣人的。武丁跑遍全国寻找圣人,来到了傅岩。傅岩下有一条重要道路,常被大水冲垮,官员们调来一批囚徒,修筑大墙,堵截山洪,保护道路。在修路工中,武丁发现一个身材很高、皮肤黝黑、目光如电的人,就是自己梦中见到的圣人。他是个隐士,混杂在囚徒中一起筑墙护路。武丁跟他交谈后,大喜说:“你就是我梦中见到的圣人。”立即任他为国相,殷商从此大治。隐士没有名姓,就以傅岩为姓,称为“傅说”。“版筑”就是用版作范,中间填土石筑墙的意思。

n

而“饭牛”讲的则是春秋时的故事。齐桓公要迎接周天子派来的使臣,天未亮就带领仪仗队开门出城,等候贵宾。城河边,有一队商旅驾着牛车,点着火把,等候天亮开关入城做买卖。桓公驱车上前,私察民情。他见到有个人弯着身子,手捧青草喂牛,边喂边以手拍打牛角,用悠长的声调唱着歌:

n

从昏饭牛至夜半,

n

长夜漫漫何时旦?

n

黄犊上坂且休息,

n

吾将舍汝相齐国!

n

桓公想:“好大口气,一个穷喂牛的,竟想当齐国的宰相不过嘛,奇人好发奇论,说不定他真的有本事。”

n

迎宾结束,桓公带着歌者回宫,发现对方果真是个怀大志、有奇才的人物,就毫不犹豫地将国政交给他管理。这个人名叫宁戚。

n

由以上两则故事形成了“版筑饭牛”的成语。版筑:造土墙。饭牛:喂牛。造土墙和喂牛的人后来做了大官。指出身贫贱,胸怀大志,有奇才的人物。

n

背水一战

n

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

n

汉将韩信率兵攻赵,出井陉口,令万人背水列阵,大败赵军。诸将问背水之故,韩信曰:“兵法不曰:‘陷之死口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n

韩信进攻赵地,派一万士兵首先出发,直抵黄河边,然后回过头来对付赵军。赵军见他如此用兵,都大笑起来:“天下哪有这样用兵的?背靠河水,面对敌军,万一打败了,只能跳河。”第二天,经过激烈的战斗,韩信大获全胜。手下的将领问他:“如此背水一战,我们连想都不敢想,而将军却以此获胜,这是什么原因呢?”韩信说:“兵法说,把士兵放在没有退路的地方,他们都会拼命去争取生存。我正是用的这种战术。我们的士兵,很多都是新投降过来的,不把他们放在危险的处境中,他们是不会努力作战的。”

n

后人用“背水一战”的典故比喻后无退路,只能决一死战。

n

不因人热

n

典出《东观汉记·梁鸿传》。

n

梁鸿省孤,以童幼诣太学受世,治《礼》《诗》《春秋》。常独坐止,不与人同食,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

n

东汉时,文学家梁鸿为人孤傲,清贫自守。由于生活困难,梁鸿常常寄居在别人家里。

n

有一次,梁鸿寄住在一户当地人家里,这家人做完饭后,见梁鸿还没有生火做饭,就关心地说:“我的饭已经好了,灶里的火还燃着,你何不趁着余火,接着做饭呢?”梁鸿听后,就像受到了羞辱一样,正色说:“你的好意,我心里是知道的,但一个人处世,怎么能利用别人的余火来为自己加热呢?”梁鸿说完,舀来水灭掉灶中的火,重新升起火做饭。

n

后人用“不因人热”比喻性情孤傲、不依赖别人。

n

拆城记

n

典出《史记·孔子世家》。

n

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n

鲁定公收回了失地,为什么反倒不怎么高兴呢?原来这几个地方是当初鲁僖公封给季友的。如今虽说名义上退还给鲁国,实际上只是给季孙斯多加了些土地。季孙斯多了土地,王侯家的势力就更小了。季孙斯却相当感激孔子,准备格外重用他和他的门生。

n

季孙斯收孔子的门生子路和冉有当家臣。季孙斯的势力越来越大了。有一天,季孙斯问孔子说:“阳虎是跑了,可是公山不狃(季孙氏的家臣)的势力眼看着又起来了,怎么办?”孔子说:“家臣的势力一大,大夫反倒受了他们的压制。必须把他们的城墙再改矮了,家臣们才不敢随便背叛大夫。”

n

那时候,不必说一般的诸侯失去了势力,就是掌握在大夫手里的大权也跑到家臣们的手里去了。鲁国在外表上是被“三桓”占了,其实这三家的土地又给他们的家臣占了。那时候,诸侯和大夫只是政治上的贵族,家臣们倒很实际地做了地主。比方说,季孙斯的老家那个地方叫费城(在山东省临沂市西北),由他的家臣公山不狃掌握着。孟孙何忌的老家叫成城(在山东省宁阳县东北),由他的家臣公敛阳掌管着。叔孙州仇的老家叫磪城(在山东省东平县东),由公若貌掌管着。这三家大夫就知道拼命地扩充自己的势力,不受国君管束。可是他们三家的家臣也一样都扩充自己的势力,也照样不受大夫管束。这三个家臣把那三座城墙修得又高又厚实,跟鲁国的国都曲阜一样。因此,孔子主张把城墙改矮了。

n

季孙斯把孔子的意思告诉了孟孙何忌和叔孙州仇。他们都相当赞成。三个大夫就通知三个家臣,叫他们赶紧把城墙削矮三尺。那三个家臣没想到会发生这种事,一时都没有主意了,费城的公山不狃想起一个人来,要跟他去商量一下。他就是那时候鲁国颇有名气的少正卯。公山不狃请他出个主意。少正卯反对孔子。他说:“为了保卫国家才把城墙砌得又高又结实。要是怕掌管这城的臣下造反就把城墙改矮,那倒不如把城墙都拆去不是更干脆吗?可是有一点,遇到别国打过来,这儿一点防御工事都没有,那又怎么办呢?那位孔先生是打算把国君的势力把持到他的手里去,才出这个主意来拆散家臣的势力。他哪儿知道大夫失去势力另有缘由。再说,有这些家臣们牵制着大夫,大夫才不敢过分地为难国君。要是把家臣的势力拆散了,那不是给大夫增加势力了吗?大夫的势力一大,国君的势力就更小,君位就更不牢靠了。为了保卫国家,城墙应当往高修,不应当改矮。孔先生这种办法恐怕不太合适吧!”

n

三家的家臣本来就恨不得把自己的地盘巩固起来,如今听了少正卯这番话,大伙儿就把主人的命令扔到脖子后头去了。三家大夫一见家臣们还没把城墙改矮,就带着士兵把城围住。费城的公山不狃首先叛变,又去约会成城的公敛阳和磪城的公若貌一起反抗。公若貌胆子小,不敢跟他们一起干,就被他的一个手下侯犯杀了。侯犯代替了公若貌,跟公山不狃联合在一起。公敛阳可没动手。三家大夫有孔子出主意帮忙,大伙儿联合起来对付这两个家臣,可就好办多了。公山不狃和侯犯打了败仗,跑到别国躲起来了。

n

叔孙州仇把磪城的城墙削去三尺。季孙斯也把费城照样改了。孟孙何忌也叫公敛阳把城墙拆掉三尺。公敛阳找少正卯想法子。少正卯说:“磪城和费城是因为公山不狃和侯犯背叛过,才把城墙改矮了。您要是也把城墙改矮了,您不是自己承认跟他们一块儿背叛主人了吗?再说,成城是鲁国北面重要的一座城,要是城墙不高、不结实,万一齐国打过来,那可就守不住了!”公敛阳就回复孟孙何忌说:“我把守成城,不光是为了孟孙一家,也是为了整个鲁国!万一齐国打过来,城墙改矮了,怎么守呢?我为了鲁国的安全,宁可把自己的命丢了也不能听别人的话折去一块砖!”

n

孔子听见这话,就对孟孙何忌说:“这话是别人要公敛阳这么说的。”他叫孟孙何忌和季孙斯把这件事告诉鲁定公,叫鲁定公召集大臣们商量一下,这城墙到底应不应该拆。鲁定公就召集大臣们商量这件事,叫孔子判断。大伙儿一讨论,有的主张应该拆,有的主张不应该拆,各有各的理由。少正卯一向是反对孔子的,这会儿反倒故意随着孔子心意,说:“我赞成孔司寇的主张,应该把城墙拆掉三尺。因为这么一来,至少有六种好处:,尊重了国君;第二,巩固了国都的形势;第三,可以减少私人的势力;第四,让那些反叛的家臣没有依靠;第五,能叫三家大夫心平气和;第六,能叫各国诸侯也照样做。”孔子看出了少正卯的奸,当时就站起来反驳他,说:“这太不像话了!三家大夫都是鲁国的左右手,难道他们是培养私人势力的吗?公敛阳忠心为国,他难道是反叛的家臣吗?少正卯明明是挑拨是非,叫君臣上下彼此猜疑怨恨。这种挑拨是非、扰乱国家大事的人应当判死罪!”大臣们觉得孔子这么说有点过分,都为少正卯辩解。有人说:“少正卯是鲁国有名望的人,就算是他说错了话,也不至于死罪。”孔子说:“你们哪儿知道少正卯的奸?他的话,听起来好像挺有理,其实都是些坏主意;他的举动,看着好像叫人挺佩服,其实,都是假装出来的。像他这种心术不正,假充好人的小人能够颠倒是非地诱惑人,非把他杀了不可。”少正卯终于被杀了。

n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那种道貌岸然、左右逢源的人,会不择手段地耍弄阴谋诡计,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要善于辨别这种人,并义正词严地指责这种人。

n

乘风破浪

n

典出《宋书·宗悫传》。

n

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n

宗悫,字元干,南北朝宋时人。他在年纪小的时候,就已抱有远大的志愿,并且学得一身好武艺,又非常勇敢。他哥哥宗泌结婚的那天,来的客人很多。有十几个强盗趁他家忙着办喜事,夜里去抢劫。这时,宗悫挺身而出,奋力抗拒,终把强盗赶跑了。他的叔叔宗少文问他的志向,他仰起头来激昂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要利用和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冲破面前有如万里波浪的困难,干一番的事业。后来宗悫果然替国家打了不少胜仗,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皇帝让他做了左卫将军,封他为洮阳侯。

n

后来的人就将宗悫所说的那句话,简化为“乘风破浪”这个成语,来说明人有远大而崇高的理想;也用以形容人刻苦勤劳,努力向上,冲破重重困难,去创立事业的精神。

n

初生之犊不畏虎

n

典出《三国演义》。

n

东汉末年,刘备占领汉中,自称汉中王,准备进攻中原。这时,曹操与孙权之间发生了冲突,于是刘备命令镇守荆州的关羽率兵北上,进攻襄阳与樊城。曹操部将曹仁领兵抵抗,被关羽部将廖化、关平打败。曹操接到战报,立即派大将于禁和先锋庞德统领七支人马,前去增援。

n

庞德率锋部队来到樊城,为了表示与关羽决一死战的决心,他让士兵抬着一口棺材,走在队伍前面。两军对阵,庞德耀武扬威,指名道姓要关羽出战。关羽欣然出阵,与庞德大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负。

n

关羽回到营寨,对众将说:“初生之犊不畏虎,我看庞德年轻气盛,只可以用计赚他,不可凭恃武力取胜啊!”

n

这时正是秋季,樊城地区秋雨连绵,汉水漫上堤岸,樊城被围于大水中。关羽派人堵在水口,等到江水暴涨,扒开水口,洪水漫天遍地,汹涌而下,淹没了于禁率领的7支人马。关羽命令将士登上预先造好的船筏,向敌军发起猛攻。庞德率领部下奋勇抵抗,从早晨一直战斗到中午,后落水被俘,因不肯投降被关羽所杀。

n

犊:小牛。刚生下的小牛不害怕老虎。原比喻年轻胆勇敢,缺少经验。现比喻青年大胆勇敢,敢于创新。

n

气壮山河

n

典出《老学庵笔记》。

n

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n

南宋大臣赵鼎21岁考中进士,受到宰相吴敏赏识,被调到都城开封任职。

n

1125年冬,金国出兵南侵。次年秋攻陷太原,宋钦宗惊慌失措,赶紧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一些贪生怕死的大臣,主张割让土地向金国求和。赵鼎却说:“祖先留下来的国土,怎能拱手送给别人?望陛下千万不要考虑这种意见!”

n

可是,钦宗非常惧怕金兵。金军要求把黄河以北的土地割让给金国,钦宗竟答应了。但是,金军继续南下。这年底,抵达开封城下。钦宗不等金军攻破就亲自到金军营中乞求投降。不久,金兵统帅扣留了钦宗,让部下进城掠夺,钦宗和他的父亲徽宗沦为俘虏,连同搜刮到的大量金银财宝,一起被押至金国。北宋王朝就此灭亡。

n

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了南宋王朝,史称宋高宗。即位初期,起用了一批主战派大臣,赵鼎也在其中,后来还当了宰相。在金兵不断的南侵下,高宗被迫撤退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后来,宰相秦桧知道高宗只想偏安江南,而不真心抗金,便竭力唆使他与金国讲和。赵鼎对他自然反对。于是,秦桧经常在高宗面前说赵鼎的坏话。后来,高宗终于将赵鼎贬到外地去当官。

n

赵鼎在朱崖住了3年,生活非常困苦。秦桧知道他的处境后,认为他不可能活得长久,便叮嘱地方官每月向自己呈报他是否还活着。

n

赵鼎62岁那年,终于患了重病。临死前,对儿子悲愤地说道:“秦桧非要置我于死地不可。我不死,他可能会对你们下毒手;我死了,才可不再连累你们。”说罢,他叫儿子取来一面铭旌(竖在灵柩前标志死者官衔和姓名的长),在上面书写了一行字:“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意思是说:“我身骑箕、尾两座星宿回归上天,我的气概像高山大河那样雄壮豪迈地存在于本朝。”几天后,赵鼎不食而死。

n

“气壮山河”比喻人的豪迈之气好像高山大河那样雄伟壮观。

n

人鼠之叹

n

典出《史记·李斯列传》。

n

秦朝的大臣李斯年轻时,做过郡里的小官吏。一天,李斯去厕所里解便。当他跨进厕所时,不禁大吃一惊。原来,一群老鼠正在厕所里抓蛆吃,见有人来,就四下里惊惶逃窜。过后,李斯想,这老鼠抓蛆吃又何必这样诚惶诚恐呢?

n

又一天,李斯去郡里的仓库里,发现粮食堆里有几只大老鼠正在细嚼慢吞,安安稳稳地吃着粮食。李斯去赶它们,老鼠毫不理会。原来仓库里很少有人进来,所以老鼠没有半点儿恐惧感。看到仓里的老鼠养尊处优,长得又肥又大,李斯联想到厕所里的老鼠,不由得感慨万分:同是老鼠,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其生活竟有天壤之别!人不也是一样的吗?同样的人,爬上去了就是贤者、君子,沦落下层就是愚民、小人!

n

从这以后,李斯发誓要做人上人。经过多年的努力,他获得了成功,受到秦始皇的重用,对秦国统一六国起了很大作用。

n

“人鼠之叹”多用来感叹世道之不公平,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悬殊。

n

听人穿鼻

n

典出《南史·张宏策传》。

n

徐孝嗣才非柱石,听人穿鼻。

n

南朝齐武帝当政时,有个贵族叫徐孝嗣,他做事没有什么主见,一直听命于齐武帝的差遣,武帝把他作为忠臣看待。

n

公元493年,齐武帝去世,由皇太孙萧昭业继位。武帝临终时,相信徐孝嗣的忠心,嘱托他辅佐嗣主。第二年,皇族西昌侯萧鸾企图谋夺帝位,他得知徐孝嗣受了托孤之命,而且了解到徐孝嗣为人没有主见,胆小怕事,便想依靠徐孝嗣的作用实现他的野心。为了试探一下徐的反应,萧鸾便派心腹暗地里告知徐孝嗣自己的阴谋,以讨取意见,徐孝嗣得知西昌侯生性残暴,不敢得罪,也不加反对。

n

徐孝嗣的好友乐豫知道了这件事,对他说:“当年齐武帝待你不薄,将托孤之重任交于你,你怎么可以默许萧鸾谋反,这不是有负于当年武帝对你的信任吗!”

n

徐孝嗣不言,他明知乐豫讲得有理,却又害怕萧鸾。乐豫走后,他一个人在屋里徘徊。

n

这时,正好萧鸾驾到,徐孝嗣不敢怠慢,忙起身迎接。萧鸾把篡夺帝位的具体步骤告知了徐孝嗣,并要他一起协助完成篡位之事,徐孝嗣思考再三,还是答应了。在他的帮助下,萧鸾派人杀死了皇帝。

n

皇帝死后,国不可一日无君,萧鸾怕自己现在篡位会引起公愤,便想借用太后名义立十五岁的新安王萧昭文为帝,自己可在暗地里操纵新帝。徐孝嗣便取出早就拟好的太后诏令,满足了萧鸾的心愿。

n

同年,萧鸾又相继诛杀了齐高帝、齐武帝的子孙,借皇太后的名义再次废去萧昭文的帝位,自己称帝,史称齐明帝。

n

4年后,齐明帝去世,他的二儿子萧宝卷继承皇位。萧宝卷比其父萧鸾更加残暴专横,整天吃喝玩乐,不理朝政,一不称心就要。朝廷大臣谁也不敢多言。徐孝嗣本性怕事,他虽已担任尚书令,但仍不敢进谏,听任暴君胡作非为。

n

后人把徐孝嗣的软弱无能的行为,称之为“听人穿鼻”,指听候别人的摆弄。

n

行百里者半九十

n

典出《战国策·秦策五》。

n

秦王依靠秦国强大的实力、有利的地形,成功地实行了“远交近攻”的“连横”政策。几年来,六国或被攻破,或被削弱,眼看着大局已定,为此秦王逐渐放松了努力,把政事交给相国,自己在宫中饮酒作乐,恣意享受起来。

n

一天,侍卫向秦王报告说,有一个年近90岁的老人,刚从百里路外赶到京城,要进宫求见秦王。秦王亲自接见了他。

n

秦王说:“老人家,你刚从远地赶来,路上很辛苦吧!”

n

老人说:“是啊!老臣从家乡出发,赶了10天,行了九十里;又走了10天,行了十里,好不容易赶到京城。”

n

秦王笑道:“老人家,你算错了吧?开头10天走了九十里,后来的10天怎么只走了十里呢?”

n

老人回答说:“开始的10天,我一心赶路,全力以赴。待走了九十里以后,实在觉得很累,那剩下的十里,似乎越走越长,每走一步都要花出许多力气,所以走了10天才到了咸阳。回头一想,前面的九十里,只能算是路程的一半。”

n

秦王点点头,说:“老人家赶了那么多的路来见我,可有什么话要对我说呢?”

n

老人回答说:“我就是要把这走路的道理禀告大王。我们秦国统一的大业眼看就要完成,就像老臣百里路已经走了九十里一样。不过我希望大王把以往的成功只看作是事业的一半,还有一半更需要去努力完成。如果现在懈怠起来,那以后的路就会特别难走,甚至会半途而废,走不到终点呢!”

n

秦王谢过老人的忠告,再也不敢懈怠,而是把精力都放到统一六国的大业上去了。

n

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只能算是走完了一半路程。比喻越接近成功,越不能松懈,要坚持到底,去争取后的胜利。

n

一日千里

n

典出《荀子·修身》。

n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

n

在一个晴朗的日子,周穆王把朝政交给几个亲信大臣,只带了几个贴身侍卫,坐上由造父驾驶的马车,向西方进发。造父驾着马车行了一程后,猛一松缰绳,口中一声轻呼,那八匹骏马便撒开四蹄欢快地跑了起来。穆王见此情景,不由得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n

他们一直跑啊跑,后来到了昆仑山下的西王母国。西王母国建立在一片绿洲之中,仿佛世外桃源一般。

n

年轻美貌的西王母热情接待了穆王,亲自为他接风洗尘,穆王也送给她许多珍贵礼物,表示答谢。穆王沉浸在欢乐之中。转眼一个月过去了,穆王几乎已经忘了他远在东方的国家。造父见此情景,焦虑万分,多次劝穆王回国,穆王却始终不肯。

n

一天傍晚,穆王与西王母正在纳凉闲坐,突然,造父带着一个满头大汗的武士送来密封文书。原来,东方的徐堰王知道天子久离镐京,便乘机起兵造反。穆王恍如从睡梦中惊醒,立即命造父备车,启程东归。

n

造父知道时间刻不容缓,就举起鞭子猛力一抽,八匹骏马顿时撒蹄飞奔。造父施展全身的本领,一日千里地向东飞奔,只用三天三夜便赶回了镐京。

n

回京后,穆王调兵遣将,亲率精锐部队与徐堰王决战。徐堰王被打得落花流水,自己也死于乱军之中。徐国从此灭亡。

n

后人由此而逐步演化为成语“一日千里”,原指速度快,现用以形容进步神速。

n

义无反顾

n

典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n

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

n

汉武帝很赏识司马相如的才学,让他在自己身边做官。

n

这时正赶上唐蒙在修治通往夜郎、僰中的西南夷道。由于他征集民工过多,又是采取高压手段,引起了巴蜀人民的不安,发生了骚乱。汉武帝便派司马相如去责备唐蒙,并让他写一篇文告,向巴蜀人民作一番解释。

n

这段文告的大意是:有人不晓得国家的法令制度,惊恐逃亡或自相残杀是不对的。士兵作战的时候,应该迎着刀刃和箭镝而上,绝不容许回头看,宁可战死也不能转过脚跟逃跑。你们应该从长计议,急国家之难,尽人臣之道。

n

“义无反顾”就是从司马相如的文告中“义不反顾”一句中引申出来的,指为正义的事业而勇往直前。

n


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