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地震知识问答
定价:15.00元
作者:马宗晋 杜品仁 高祥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5-01
ISBN:978703022174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1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问答形式介绍了如地震、地震波、地震震级和地震的时空分布及为什么这样分布等地震基础知识;概述了地震造成的各类灾害,并以一些典型地震实例做了说明;讨论了地震是否有前兆、地震预报为什么这么难等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阐述了地震前兆异常的复杂性和目前地震预测达到的水平;提供了一些防震减灾的措施和要点,如怎样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普通民房如何抗震,地震时如何应急避震,震后如何自救、互救等。本书可供大众了解一些地震知识,掌握一些防震减灾方法之用,也可供有关教育部门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前言
地震基础知识
地震是怎么回事?
地震分哪几类?哪类地震对人类的危害大?
什么叫地震波,有哪些主要类型?
地震仪是怎样记录地震的?
什么是震源机制?
什么叫地震序列,有哪些类型?
地震的大小和破坏程度如何表示?
世界上哪些地方地震多?
为什么全球的地震会集中分布在几个地震带内?
我国有哪些主要地震带?
我国的深源地震主要发生在哪些地区?
为什么我国西部是世界上大陆地震强、集中的地区?
太平洋和菲律宾海板块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有什么影响?
我国地震在时间分布上有什么规律性?
什么叫地震迁移?
地震带与活断层有什么关系?
20世纪以来我国发生了哪些8级和8级以上的地震?
地震灾害
地震会直接造成哪些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有哪些?
什么叫地震延伸灾害?
水库会不会诱发地震?
什么叫沙土液化,有什么危害?
全球大的地震是哪次?
我国历史上伤亡人数多的是哪次地震?
我国历史上震情严重的有哪些时期?
我国历史上波及范围广的是哪次地震?
我国历史上严重的地震滑坡是哪一次?
我国历史上大的地震火灾是哪一次?
我国历史上大的地震水灾是哪一次?
20世纪我国发生了哪些造成严重损失的7级以上地震
地震预测和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的内容是什么?
我国对地震预报的发布有哪些具体规定?
什么是渐进式地震预报?
怎样预测地震?
地震有前兆吗?
什么叫地光?
什么叫地声?
发生过强震的地方会不会再发生强震?
没有发生过强震的地方会不会发生强震?
我国有哪些地震监测方法和手段?
地形变和断层位移测量可以监测地震吗?
根据地球物理场的异常变化可以预测地震吗?
观察地下水变化能预测地震吗?
地震和旱涝或天气异常有关系吗?
有异常就有地震吗?
对于宏观自然异常怎样识别?
有动物异常就有地震吗?
目前地震预测达到什么水平?
为什么地震预报这么难?
防震减灾
当前如何做好防震减灾?
从哪些方面评估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为什么要搞好地震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工作?
为什么说地震谣言也能带来灾害?
什么是地震区划工作?
怎样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为什么要进行工程抗震性能复查?
什么是基本烈度?与工程设计有什么关系?
城市建设中应采取哪些防震措施?
普通民房如何抗震?
怎样检查鉴定房屋的抗震能力?
老旧房屋如何加固?
什么叫地震发生时的12秒钟自救机会?
地震真来了该如何紧急避震?
地震后如果被埋压如何自救?
灾民如何进行震后互救?
进行救援时,如何寻找伤员?
为什么要进行防震演习?
基层单位怎样做好抗震救灾准备?
家庭如何制定防震措施?
怎样开展医疗救护工作?
怎样减轻地震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的损失?
搭建临时住房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作者介绍
马宗晋,男,1933年生,吉林省吉林市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主任,原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组长,国家减灾委下设专家委员会主任。
文摘
序言
我对《地震知识问答》这本书的整体感受是,它填补了我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空白。作为一名长期居住在地震带上的居民,我一直觉得,了解地震的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好奇,更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于“地震预警”和“地震科普”的区分。它清晰地解释了,目前的科学水平,能够做到的是“预警”,而不是“预测”,并且详细介绍了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在收到预警信息后,我们应该如何做出快速反应。书中还用了很多图文并茂的案例,展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地震科普和防震减灾方面的经验。我尤其喜欢关于“儿童地震安全教育”的部分,它提供了很多适合孩子的讲解方式和互动游戏,让孩子们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基本的防震避险知识。而且,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告诉你怎么办”,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这么做”,比如,在回答“地震来了,应该躲在哪里?”这个问题时,它详细分析了桌子、床、卫生间等不同位置的优劣,并强调了“生命三角”的概念。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全面,从地震的成因、监测,到避险、救援,再到科普教育,几乎涵盖了与地震相关的所有重要方面。它以一种非常负责任的态度,为读者提供了一份全面、系统、实用的地震知识指南。
评分这本《地震知识问答》刚拿到手,我最先被它扎实的排版和清晰的图文吸引了。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没有那种花哨的“科普”感,反而透着一股专业和严谨。我一直觉得地震这种自然灾害,我们普通人了解得太少了,总是在灾难来临时才手足无措。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灯。翻开目录,满满的都是我一直想知道但又无从下手的问题,比如地震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有些地方地震多,有些地方少?遇到地震,我们到底该躲哪里?躲桌子下真的有用吗?还有,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地震来了,小动物们好像总能提前知道?这些问题,这本书似乎都给出了详尽的解答。我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发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问题和答案,而是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原理拆解开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每一个概念的提出,都伴随着相关的图示或者案例,让我这个对地质学一窍不通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而且,书中的知识点非常实用,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包含了大量的避险指南和自救技巧。我特别喜欢关于“如何在家中进行防震加固”和“地震后如何辨别建筑物的安全性”的部分,这些内容对于我们日常生活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内容扎实,体系完整,而且非常接地气。
评分我最近在读一本叫《地震知识问答》的书,感觉它就像一本“地震百科全书”,什么都讲到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讲解“地震预测”这个话题时,并没有简单地给出“能不能预测”的结论,而是非常详细地梳理了历史上各种预测地震的方法,从古老的观天象、动物行为,到现代的地质勘探、地震仪监测,每一种方法都进行了优劣分析,并且清晰地解释了它们背后的科学原理,以及为什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做到准确预测。这种“不回避争议,全面呈现”的态度,让我觉得非常可信。它不仅告诉你“是什么”,还告诉你“为什么”,甚至还告诉你“现在面临什么挑战”。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的部分,不仅仅是讨论灾难本身,还深入探讨了地震如何影响城市规划、建筑结构设计、甚至是人们的心理健康。读到关于“历史上著名的几次大地震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时,我真是大开眼界。原来,每一次灾难,都在推动着人类在科学技术和防灾减灾方面的进步。书中的案例非常丰富,引用的数据和研究也都很扎实,看得出来作者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它不是那种“一问一答”的碎片化信息集合,而是一个有逻辑、有深度、有广度的知识体系。对我来说,这本书不仅增长了我的见识,更让我对地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这本书《地震知识问答》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一本“应试”的书,而是一本真正“求知”的书。我一直对地震的发生机制感到好奇,比如“板块漂移”到底是怎么回事?它们又是怎么“碰撞”或者“分离”的?这本书里有一章专门讲这个,用了很多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把地球的地壳比作漂浮在岩浆上的“拼图碎片”,它们相互挤压、摩擦、断裂,最终引发地震。我最欣赏的是,它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接着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地方地震多,有的地方相对平静,比如“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成因,以及“断层”在地震发生中的作用。它甚至还介绍了“地震矩”这个概念,并且解释了它比传统的“里氏震级”更能准确地反映地震的能量。我之前对震级一直理解不清,总以为数字越大,破坏力就越大,但这本书让我明白,震级和烈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地震矩”则更能体现地震的本质。此外,书中关于“地震后的救援和重建”部分,也提供了很多非常实用的信息,比如如何辨别震后可能存在的次生灾害,以及在救援现场如何有效配合。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字都充满了知识的力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地震的理解,已经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变成了一个清晰的、有条理的科学认知。
评分说实话,我当初买这本《地震知识问答》的时候,没抱太大期望,心想也就是个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但事实狠狠地打了我的脸。我尤其要强调它在“科学严谨”和“通俗易懂”之间拿捏得恰到好处的功力。很多科普书要么过于艰深,看得人云里雾里,要么就过于简单,流于表面,一点营养都没有。但这本书不一样,它面对的是最基础、最常见的疑问,比如“地震的震源深度和地震强度到底有没有关系?”,它不会直接甩给你几个公式,而是先给你讲清楚“什么是震源”,然后一步步剖析不同震源深度对地面震感的影响。我特别欣赏它那种“追根溯源”的写作方式,每一个问题的背后,都牵扯出一系列相关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又被巧妙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在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地质学家,耐心地给我讲课。它并没有回避那些科学上的难点,而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举个例子,它解释板块构造理论的时候,就用了“巨大的拼图”、“挤压和拉伸”这样的词汇,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那种宏观的运动。此外,书中的很多细节都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关于地震波的传播,它不仅解释了P波和S波的区别,还用图示说明了它们到达地面的时间差,这对于理解地震仪的工作原理非常有帮助。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把读者当成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白”,而是尊重读者的好奇心,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去满足每一个疑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