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空间信息传输与处理 | 作者 | 朱立东著 |
| 定价 | 45.00元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21315770 | 出版日期 | 2017-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主要介绍空间信息传输与处理的基本技术,包括空间信息传输与处理的特殊性、卫星轨道设计、卫星信道特性、星上处理与交换技术、卫星通信系统的资源管理和移动性管理、对地观测系统中的合成孔径成像技术、卫星导航基本技术、深空通信等。此外,还结合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介绍一些前沿技术,为从事该领域研究工作的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的参考。 |
| 作者简介 | |
| 朱立东,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实验室,教授,主编了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卫星通信导论》。 |
| 目录 | |
| 目 录 章 空间信息传输与处理概述(1) 1.1 空间信息技术(1) 1.1.1 空间信息技术的定义(1) 1.1.2 空间信息传输链路的特点(1) 1.1.3 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2) 1.1.4 空间信息传输处理的核心技术(2) 1.1.5 中国空间信息技术的进展(8) 1.2 空间信息网及组成(8) 1.2.1 空间信息网结构(8) 1.2.2 空间互联网(9) 1.2.3 空间信息系统(10) 1.3 空间信息传输技术(10) 1.3.1 空间信息传输模型(10) 1.3.2 空间信息传输关键技术(11) 1.4 空间信息处理技术(11) 1.5 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12) 1.5.1 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12) 1.5.2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发展(12) 1.5.3 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12) 1.5.4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12) 习题一(13) 本章参考文献(13) 第2章 卫星轨道及编队构形设计(15) 2.1 卫星轨道(15) 2.1.1 卫星运动原理(15) 2.1.2 卫星轨道摄动(16) 2.1.3 地心坐标系与卫星轨道参数(17) 2.1.4 卫星轨道分类(19) 2.1.5 卫星的星下点轨迹(21) 2.1.6 卫星覆盖特性计算(21) 2.2 卫星星座(23) 2.3 卫星编队构形设计(24) 2.3.1 编队飞行卫星的概念及应用(24) 2.3.2 编队卫星的相对运动分析(26) 习题二(30) 本章参考文献(30) 第3章 卫星链路预算及信道模型(32) 3.1 卫星链路传播特性(32) 3.1.1 卫星链路传播问题(32) 3.1.2 星间和星地链路传播特性(32) 3.2 噪声和等效噪声温度(35) 3.2.1 系统热噪声(35) 3.2.2 噪声温度和噪声系数(35) 3.3 卫星全链路质量分析及链路设计(36) 3.3.1 链路预算分析(36) 3.3.2 全链路传输质量(37) 3.4 卫星移动通信链路特性(38) 3.5 卫星信道模型及信道模拟器(40) 3.5.1 卫星信道建模方法(40) 3.5.2 信道建模常用概率密度函数(41) 3.5.3 卫星移动通信信道模型(42) 3.5.4 Ka频段宽带卫星信道模型(46) 3.5.5 卫星信道模型的仿真实现(49) 3.5.6 卫星信道模拟器(51) 习题三(52) 本章参考文献(53) 第4章 星上路由交换与处理技术(55) 4.1 星上交换(55) 4.1.1 星上交换的意义(55) 4.1.2 星上交换体制(55) 4.2 卫星网络路由技术(59) 4.2.1 卫星网络拓扑结构特点及控制(59) 4.2.2 卫星网络路由概述(59) 4.2.3 两种典型的路由算法(62) 4.3 卫星转发器及星上处理(64) 4.3.1 卫星转发器的组成(64) 4.3.2 转发器的EIRP和G/T(65) 4.3.3 卫星转发器分类(65) 4.3.4 星上处理(65) 4.4 星上抗干扰技术(67) 4.4.1 卫星通信面临的干扰威胁(67) 4.4.2 星上抗干扰技术(69) 习题四(73) 本章参考文献(74) 第5章 星间链路及星座组网技术(75) 5.1 星间链路(75) 5.1.1 星间链路的概念及组成(75) 5.1.2 建立星间链路的意义(75) 5.1.3 星间链路的种类(75) 5.1.4 星间链路的传输介质及频段(75) 5.1.5 星间链路的方位角和仰角(76) 5.1.6 星间链路的几何动态特性(77) 5.1.7 星间链路需要解决的问题(80) 5.2 卫星通信系统的多址接入协议(81) 5.2.1 时隙ALOHA(81) 5.2.2 扩频S-ALOHA(82) 5.3 卫星通信系统的多址方式(83) 5.3.1 卫星频分多址(FDMA)技术(83) 5.3.2 卫星时分多址(TDMA)技术(84) 5.3.3 卫星码分多址(CDMA)技术(85) 5.4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资源管理及移动性管理(86) 5.4.1 资源管理(87) 5.4.2 移动性管理(88) 5.5 多星测控(91) 5.5.1 测控系统概述(91) 5.5.2 多星测控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92) 5.5.3 新测控技术(92) 5.5.4 星座卫星系统测控(92) 5.5.5 星座卫星系统的多星测控途径(93) 习题五(93) 本章参考文献(93) 第6章 深空通信技术(96) 6.1 深空通信概述(96) 6.2 深空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98) 6.3 深空通信的跟踪、测量技术(100) 6.4 深空通信的主要技术(101) 6.5 深空微弱信号接收技术(103) 6.5.1 单台接收机的相干接收技术(103) 6.5.2 天线组阵技术(105) 6.5.3 组阵相关算法(109) 习题六(110) 本章参考文献(110) 第7章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111) 7.1 概述(111) 7.2 卫星导航定位基础(112) 7.3 双静止轨道卫星定位系统(115) 7.4 GPS导航定位系统(117) 7.4.1 GPS系统结构(117) 7.4.2 GPS系统工作原理(117) 7.4.3 定位和相对定位(118) 7.5 低轨卫星导航定位系统(121) 7.6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选星算法(122) 7.6.1 单一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选星(122) 7.6.2 卫星融合系统的选星(124) 7.7 卫星导航信号捕获技术(126) 7.7.1 串行搜索(126) 7.7.2 并行频率搜索(127) 7.7.3 并行码相位搜索(127) 7.7.4 捕获算法比较(128) 习题七(130) 本章参考文献(130) 第8章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技术(132) 8.1 合成孔径雷达工作原理(132) 8.2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回波信号模型及回波模拟(133) 8.2.1 点目标回波信号模型(133) 8.2.2 点目标回波信号模拟(136) 8.2.3 面目标回波信号模拟(138) 8.3 卫星编队构形对空间分辨率的影响(141) 8.3.1 单星SAR空间分辨率(141) 8.3.2 直线型编队构形对空间分辨率的影响(142) 习题八(150) 本章参考文献(151)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是一本非常晦涩难懂的书,内容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数学公式,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感到力不从心。虽然我试图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但许多章节的逻辑跳跃和概念的抽象性让我难以把握。我翻阅了很多篇章,也尝试了不同的阅读方式,但始终无法建立起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书中似乎涉及了许多前沿的理论和技术,但对于入门者来说,缺少必要的铺垫和解释,仿佛直接将读者置于一个高深的领域。我期望能有一些更基础的背景介绍,或者更多的案例分析来辅助理解。比如,在讲解某个算法时,如果能先介绍一下它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再逐步展开数学推导,可能会更容易让人接受。此外,一些关键概念的定义也显得不够明确,我多次需要查阅其他资料才能勉强理解,这极大地影响了阅读的流畅性。或许这本书更适合有一定基础的专业人士阅读,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实在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感受可以用“意犹未尽”来形容,但这种“意犹未尽”并非是因为内容不足,而是源于其引人深思的深度。书中关于空间信息的处理和传输的论述,触及了许多我之前从未思考过的角度。例如,在关于数据压缩的章节,作者不仅介绍了常见的压缩算法,更深入地探讨了在保证信息完整性的前提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小数据量,这对于海量空间数据的存储和传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非常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逻辑清晰和条理分明。然而,这本书也并非易于轻松读完的读物。其中一些章节涉及的计算方法和模型,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数学和编程基础才能完全理解。我曾尝试着去理解其中的某些公式推导,但由于我在这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回顾和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这使得我的阅读进度受到了影响。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著作,但需要读者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钻研。
评分对于我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次艰深的学术巡游,而非轻松的知识探索。作者在书中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造诣,对于空间信息的各个环节都有着深入的剖析。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数据融合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从理论层面详细阐述了不同来源、不同精度的数据如何被整合,以及其中遇到的各种挑战。然而,这种深入的学术探讨也带来了阅读上的门槛。许多章节都充斥着我从未接触过的专业术语和抽象的数学模型,即使我花了大量时间去查阅相关的背景知识,也常常感到云里雾里。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可视化图表来辅助理解那些复杂的概念,或者一些简单的类比来帮助我建立直观的认知。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列表非常详尽,这说明其研究的严谨性,但也意味着读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消化其中的内容。对于想要快速入门或者寻求应用性解决方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不是最理想的选择。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像是为那些已经在空间信息领域深耕多年的专业人士量身定制的。书中对于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应用等各个环节的探讨,都达到了相当高的学术水平。我尝试着去理解其中关于网络传输效率优化的章节,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传输协议在空间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优劣,以及如何通过算法优化来提高传输速度和稳定性。这些内容对于我来说,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让我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潜力。然而,书中大量篇幅充斥着大量的公式和算法的推导,对于没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可能会非常困难。我曾经尝试着去动手实践书中的某些算法,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工具和环境,以及对底层原理的不够熟悉,我不得不放弃。这本书更像是一份严谨的学术研究报告,而非一本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它适合那些需要深入了解空间信息技术理论和前沿研究的专业人士,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具备更强的自学能力和专业背景。
评分我抱着学习地理信息系统(GIS)相关知识的目的购买了这本书,希望能够提升我在空间数据分析和应用方面的能力。然而,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并不在于实际的GIS软件操作或者具体的应用场景,而是更偏向于理论的深度探讨。书中充斥着大量的算法描述、模型构建以及理论推导,这对于希望快速掌握实用技能的我来说,显得有些理论过剩。我期待的是能够看到更多关于如何利用空间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例如城市规划、环境监测、交通优化等。书中虽然提到了这些领域,但更多的是以理论框架的形式出现,缺少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工具的介绍。我尝试着在阅读中思考如何将书中的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但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的指导,我感到有些无从下手。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理论研究的论文集,而不是一本面向广大GIS爱好者的实用教程,这让我感到有些失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