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贵州石漠化片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旅游减贫研究
定价:35.00元
作者:彭建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56600560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贵州石漠化片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的实地调研,借助问卷调查、访谈、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方法以及数理统计工具,全面分析贵州喀斯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以及旅游业在区域减贫中的效应,为我国石漠化地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内容包括:贵州石漠化片区资源与环境特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评价、贫困问题及其原因、旅游业发展及其减贫效应以及贵州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反贫困策略。
目录
章 绪论
节 研究背景
一、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是今后我国农村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二、西南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
三、贵州石漠化问题的典型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为我国连片贫困地区扶贫问题的科学研究提供典型区域案例
二、为整个滇、黔、桂石漠化片区的扶贫攻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为石漠化地区的旅游扶贫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第三节 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一、石漠化地区贫困问题研究
二、旅游扶贫问题研究
第四节 研究内容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主要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贵州石漠化片区资源与环境特征
节 地理环境特征
一、地理位置与范围
二、自然地理特征
三、人文环境特征
第二节 自然资源禀赋
一、土地资源
二、生物资源
三、矿产资源
第三节 主要资源环境问题
一、人地关系紧张,石漠化问题突出
二、土壤瘠薄,喀斯特干旱问题普遍
三、污染物排放量大,区域整体环境质量下降
第三章 贵州石漠化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评价
节 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二、影响和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第二节 区域社会发展概况
一、居民生活质量
二、农村基础设施
三、社会保障
第三节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空间差异评价
一、评价思路与方法
二、评价指标
三、评价结果
四、结果分析与解释
第四章 贵州石漠化片区贫困问题及其原因
节 贫困现状与特征
一、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分布连片
二、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
三、贫困与环境问题交织,地域特征明显
第二节 宏观致贫原因
一、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二、区位和交通因素
三、人口因素
四、经济因素
五、基础设施因素
第三节 微观致贫原因
一、可持续生计资本理论概说
二、乡镇可持续生计资本
三、村寨可持续生计资本
四、农户可持续生计资本
五、农户对贫困原因的认知和态度
第五章 贵州石漠化片区旅游业发展及其减贫效应
节 区域旅游资源禀赋特征
一、旅游资源丰富,分布广,类型齐全
二、喀斯特风光秀丽,自然旅游资源特色鲜明
三、少数民族众多,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四、旅游资源品位高,组合条件好
第二节 旅游开发与区域国民经济发展
一、促进经济总量增长
二、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三、增加就业机会
四、促进城乡居民经济收入增加
四、改善基础设施
第三节 区域旅游开发与农村社区发展
一、旅游开发对农村社区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旅游开发与农村减贫的区域案例
第四节 区域旅游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经济基础薄弱,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不高
二、社区参与程度低,旅游减贫效应有待提高
三、缺乏金融资本,旅游开发难度大
第六章 贵州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反贫困策略
节 区域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参与式发展理论
第二节 区域反贫困策略与路径构建
一、区域发展策略
二、农村减贫策略
三、旅游减贫策略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节 结论
一、关于区域资源环境特征
二、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征
三、关于喀斯特地质环境的影响
四、关于其他因素的作用与影响
五、关于区域旅游减贫效应
第二节 讨论
一、研究区的问题
二、问卷调查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 贵州石漠化片区照片
附录2 《贵州石漠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查》农户调查问卷
附录3 《贵州石漠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村干部访谈提纲
附录4 《贵州石漠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村庄调查表
作者介绍
彭建,1975年生于贵州省习水县,20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2010年1月至2011年2月在美国克莱姆森(ClefTISOll)大学公园、游憩与旅游管理系访问学习。主要从事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开发与民族地区发展方面的研究,主持和参与***、省部级课题以及各类横向课题十多项,出版有学术著作3部,参编教材3部,在《地理研究》、《旅游科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
文摘
序言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那种沉稳又不失流畅的学术表达,它既保持了专业性所必需的准确和严谨,又避免了陷入过度晦涩的术语泥潭。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常常会穿插一些精炼的总结性语句,或者使用对比论证的方式,使得原本需要反复揣摩的理论点能够被较快地消化吸收。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背景读者来说,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涩感被有效地降低了,很多关键性的分析段落,读完后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作者在为你清晰地描绘出一幅复杂的社会经济地图。这种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满足了专业读者的要求,也对渴望了解该议题的普通读者保持了极高的可读性。
评分这本书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对于关注区域平衡发展和生态脆弱区治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它不仅仅是对一个特定地理区域的描述,更像是一份关于发展路径选择的深刻教训与未来启示录。我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即学术研究应如何反哺社会实践,如何通过精准的分析来助力地方决策的科学性。特别是在当前强调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这本书提供的基于实证的分析框架和对减贫机制的剖析,为我们理解和应对相似区域面临的挑战,提供了非常具体和可操作的参照系,其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学术探讨范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评分这本书在内容呈现上,明显体现出一种跨学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它似乎不仅仅满足于描述现象,更着重于探究现象背后的复杂驱动力,将地理、社会、经济等多个维度的数据和理论有效地编织在一起。我尤其留意到它对区域发展中“人”的能动性的探讨,这让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宏大叙事,增添了许多鲜活的案例和具体的人文关怀。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实地调研的扎实度,从文字中可以感受到那种深入田间地头的考察痕迹,而不是单纯的案头整理。这种脚踏实地的研究态度,使得书中的结论更具说服力和实践指导意义,绝非空中楼阁式的理论构建,而是根植于真实社会肌理的深刻洞察。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目录结构设计得颇为精妙,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章节标题,而是呈现了一种清晰的逻辑递进关系,从宏观的背景介绍,到中观的现状分析,再到微观的案例剖析,层层深入,逻辑链条非常紧密。每一部分的划分都像是为读者的认知建立了一个稳固的阶梯,引导着你逐步深入复杂的研究领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章节标题的拟定时所使用的那种学术的精准性,既有概括性,又不失内容的指向性,避免了那种空泛的口号式标题。这种结构上的精心编排,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即使是初次接触这个研究领域的读者,也能通过目录对全书的脉络有一个全面的把握,让人在阅读前就能对知识的“骨架”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这比那种杂乱无章的编排要高效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的第一印象非常扎实,封面材质选用了一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手感沉稳,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感觉。字体排版也看得出出版方下了功夫,主标题和副标题的层级划分清晰,让人一眼就能捕捉到核心信息。尤其是那个ISBN码,印制得非常规整,体现了正规出版物的严谨性。我翻开内页时,纸张的白度适中,不至于过于刺眼,阅读起来比较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特别疲劳。装订方面,采用的是线装与胶装结合的方式,打开平摊时书页的服帖度很好,没有出现那种硬邦邦的抵触感,这对于需要频繁翻阅查找资料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整体而言,这本书从外到内的制作工艺都透露出一种对学术内容的尊重,让人在捧起它的时候,就对其中蕴含的知识质量有了一种初步的、积极的预判,这种实体书的质感,是电子版永远无法替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