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2009~2010)
定价:49.00元
作者:刘煜辉,陈晓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5097226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从2005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支持和协助下开始实施的对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立足于地区层面,对我国不同地区之间金融业的健康程度的巨大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制度经济学意义的分析,构建了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体系,并据此对30个省区和100多个城市的地区金融生态进行了系统地年度测评和分析。
目录
地方债务治理与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一 地方融资平台信贷规模激增凸显地方债务风险
二 金融机构在现有体制下无法摆脱地方隐形干预
三 治理地方债务应允许合理举债并遏制过度投资
四 金融生态评价与市政债券评级可强化地方债务治理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附:地方举债种类有多少?
2009~2010年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结果分析报告
一 2009~2010年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态势分析
二 治理
三 地区经济基础
四 金融发展
五 制度文化
六 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综合比较
七 总结
2009~2010年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报告
一 治理
二 法治环境
三 诚信文化
四 市场中介组织发展
五 小结
2009~2010年中国地区证券生态环境评价结果分析报告
一 2009年中国地区证券生态环境的态势分析
二 证券金融深化程度
三 证券市场培育程度
四 证券市场发育程度
五 证券期货中介机构竞争力
六 总结
附录 指标体系、方法论和评价结果
附录A 指标体系
附录B 关于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方法论
附录C 评价结果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地方金融机构的中层管理者,我一直苦于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框架来评估我们所在区域的金融生态环境,以及这种环境对我们业务发展的影响。当得知有这样一本聚焦于“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书籍,并且涵盖了2009-2010这一特殊时期,我内心是充满期待的。在我看来,金融生态环境不仅仅是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存在,更包含了营商环境、信用体系、创新能力、人才集聚以及监管的有效性等一系列软硬实力。书中提出的评价体系,尽管我还不清楚具体内容,但仅仅从标题就能感受到其试图构建一个多维度、综合性的评估模型。2009-2010年,正是中国经济经历深刻变革的时期,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尤为突出,金融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也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这本书所做的评价,很可能揭示了不同地区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服务民生以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的真实状况。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或者至少能够引发我们对自身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深入反思,找出短板,优化服务,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评分当看到《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2009~2010)》这个书名时,我立刻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经济学爱好者,我深知金融生态环境对于一个地区经济活力的影响至关重要。2009-2010年,这个时间段在中国经济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既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模式转变的探索阶段。在这个时期,不同地区在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金融服务的效率、金融创新的活跃度以及金融风险的防控能力等方面,必然会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很有可能就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套科学、系统、可操作的评价体系,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当时中国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真实图景,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并可能提出一些有益的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的区域不平衡现象,以及金融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样的研究,对于政策制定者、投资者以及关心中国经济发展的普通读者来说,都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名称,我立刻联想到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日益增长的复杂性和多元化。2009-2010年,恰逢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复苏初期,也是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背景下,研究中国不同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其意义不言而喻。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创新活力的释放以及风险的防范能力。对于我这样的金融市场观察者而言,一本能够系统评价这些区域差异的书籍,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我尤其关心书中是否能够描绘出不同地区在金融基础设施、金融产品创新、市场准入、监管协调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具体表现。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应当是能够促进金融创新、提升服务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并最终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相反,如果生态环境恶劣,则可能导致金融风险的积聚,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本书所涵盖的时间段,正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不同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变化,也可能预示着未来发展趋势和潜在的投资机会。
评分收到!以下是以不同读者口吻撰写的,针对您图书《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2009~2010)》的五段图书评价,每段约300字,风格各异,且不包含书中具体内容。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为我这类长期关注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互动关系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窗口。我尤其欣赏其时间跨度的选择,2009-2010年,这个节点恰好是全球金融危机余波未平,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加速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金融生态环境的变化往往具有前瞻性和典型性,能够反映出政策调整的效果、市场机制的韧性以及潜在的风险点。然而,这本书所呈现的内容,即便只是其前言或概述,已经让我对作者在搜集和梳理海量数据方面的功力有了初步的想象。金融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繁多,从宏观政策、法律法规,到微观的市场参与者行为、信息透明度,再到技术创新和普惠金融的普及程度,每一个维度都至关重要。作者能够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内,对如此复杂的系统进行评价,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值得期待。虽然我尚未深入阅读具体篇章,但我相信,这本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定能为理解中国金融体系在特定历史时期所经历的转型与挑战提供宝贵的洞见,其结论对于政策制定者、金融机构管理者乃至普通投资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在评估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金融支撑能力之间关系时,更能提供一个量化的视角。
评分对于那些热衷于深入剖析中国经济发展脉络的研究者来说,这样一本聚焦于特定时期、特定维度的书籍,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2009-2010年,中国的金融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要求中国金融体系更加审慎和稳健;另一方面,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评价不同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不仅是对现有状况的梳理,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我推测,这本书很可能从多个维度,如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金融风险的控制能力,以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等方面,对中国各地区进行细致的分析。这种分析,对于理解区域经济差异的根源,识别不同地区在金融发展方面的优势与劣势,以及探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金融政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本好的研究著作,往往能够提供新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我相信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建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