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09
荀子 (中華國學經典精粹 儒傢經典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書名:荀子 (中華國學經典精粹 儒傢經典本)
定價:12.0元
售價:8.8元,便宜3.2元,摺扣73
作者:(戰國)荀子,徐艷華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699
字數:13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荀子》邏輯嚴密,分析透徹,善於取譬,以排比增氣勢強議論,富有感染力。
★本書是適閤初級讀者的無障礙閱讀本,對生僻字、多音字、古今異音字進行隨文注音,以確保閱讀通暢。
★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大巧在所不為,大智在所不慮。——《天論》
★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榮辱》
★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不苟》
★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觀人以言,美於黼黻文章;聽人以言,樂於鍾鼓琴瑟。——《非相》
★《荀子》:自秦漢以來,政治學術,皆齣於荀子。 ——梁啓超
《荀子》不僅僅是對於儒傢思想的集大成,更兼采瞭道傢、墨傢、名傢、法傢等諸傢學說中的思想成分,郭沫若將《荀子》與《孟子》、《莊子》、《韓非子》並列,稱為先秦文學的“四大颱柱”。
本書中集閤瞭能夠代錶荀子思想水平的作品集,雖然涉及哲學、政治、治學、立身、學術等多個方麵,卻仍能代錶其思想的精髓,還有的是早已朗朗上口的名篇。前者的代錶篇目如《天論》、《禮論》、《解蔽》、《正名》等,後者的代錶篇目如《勸學》、《修身》、《非十二子》、《非相》等。因篇幅限製問題,很多篇目隻摘選瞭其中的經典段落和精彩部分,其目的就在於幫助讀者確立對荀子的基本認識和瞭解。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今山西南部)人。時人尊而號為“卿”,故又稱荀卿。先秦思想傢、文學傢,先秦儒傢的代錶人物。
一、勸學
【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①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②以為輪,其麯中規,雖有槁暴③,不復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④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⑤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注釋】
①藍:即“蓼(liǎo)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葉子可供提煉深藍色有機染料靛藍。
②(róu):通“煣”,指通過用火熏烤的辦法讓木料彎麯。
③槁暴(ɡǎopù):像火烤一樣地曬。槁,通“熇”,烤。暴,通“曝”,曬。
④礪:砥礪,這裏指的是磨刀石。
⑤參省:反省、檢查。
【譯文】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靛藍,是從藍草中萃取齣來的,卻比藍草的藍色更青;冰,是由水結晶而成,卻比水更加寒冷。木材平直是因為有墨綫給它做標準,如果用火烤彎,就可以用來製作車輪,彎麯後的木材是符閤圓的標準的,即便是受到烈日曝曬,木材也不會重新變得筆直,這是因為它已經經過瞭火烤等加工過程。所以,木材有瞭墨綫做標準,纔能變得更加筆直,刀劍經過磨刀石的打磨,纔能變得鋒利。君子學識淵博,還要每天不斷地反省自己,纔能變得更加聰明,行為上也不會齣現什麼過錯瞭。
【原文】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乾①、越、夷②、貉③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注釋】
①乾:同“邗”,古代諸侯國,位於今江蘇揚州東北,春鞦時為吳國所滅,此指代吳國。
②夷:對我國古代居住在東部地區少數民族的一種泛指。
③貉(mò):通“貊”,是對我國古代居住在東北部民族的一種泛指。
【譯文】
所以,不登上高山的山頂,就不可能知道天到底有多高;不親自潛入深澗,就不可能知道大地到底有多厚;不親耳聆聽先王留下來的話,就不可能知道學問到底有多麼廣博高深。生活在吳國、越國、東夷、北貉一帶的人民,剛剛生下來的時候,啼哭的聲音都是一樣的,在長大後纔有瞭不同的風俗習慣,是教育讓他們有瞭如此的不同。《詩經》上說:“君子啊,不要總是想著過安定的生活。態度恭謹地對待自己的本職工作,愛好正直之道。如果神明聽到瞭你所做的這一切,就會把巨大的幸福賜給你。”沒有比接受道德教化更大的神明,也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的福分瞭。
荀子本名況,又號荀卿,是戰國後期的思想傢、文學傢,也被認為是繼孟子之後的又一位儒傢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儒傢學派代錶人物之一,其確切生卒年月早已無法考據,大約生活在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38年之間。
荀子不僅僅集儒傢思想之大成,更兼采道傢、墨傢、名傢、法傢等諸傢學說中的精華,並在人性、禮法、人的社會地位、名與實之間的關係上,形成瞭創造性的、帶有極強個人色彩的思想觀點。郭沫若將《荀子》一書與《孟子》《莊子》《韓非子》並列,稱這四部作品為“孟文的犀利,莊文的恣肆,荀文的渾厚,韓文的峻峭,單拿文章來講,實在是各有韆鞦”,足見荀子文風之特色。
荀子思想中具特色的,是他對於人性的觀點和看法,甚至成為其整個思想體係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在這一點上,荀子與他的前輩孟子有著截然相反的觀點主張。
在人性的問題上,孟子主張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概括起來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主張“性惡論”,認為人們日常所錶現的追名逐利、嫉賢妒能等行為,都是人的本性的體現,都是惡的。這些所謂的“欲望”,都是與建立“善”的價值觀相對立的,是導緻社會走嚮混亂的重要因素。所以,他提倡統治者以“德政”“教化”的手段來實現對人本性的改造,培養齣符閤社會禮法規範、遵行禮法道義的真正的“人”,並強調法製在此過程中的重大作用。而這種倡導法製作用的觀點,是《荀子》中受後世儒學傢詬病的地方,但也恰恰是荀子思想中的獨特之處。
值得注意的是,在對於“禮”的理解上,荀子也與兩位前輩孔子和孟子有著較大的不同。在孔子看來,所謂“禮”也就是西周時期的文明,錶現齣的是對過去的留戀和嚮往。而孟子的“禮”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礎之上的,強調源自人內心的自覺,以及自我的道德修養。而荀子則提齣“隆禮”的觀點,重視“禮”對於社會安定的作用,並結閤“人性本惡”這個前提,加入瞭一些法傢的思想主張,將“重法”與“隆禮”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雖然荀子認為“人性本惡”,但他認為人區彆於動物的大特徵就是人有智慧,能夠藉用智慧的力量來擺脫自身的“惡”,從而達到“善”的美好境界。並且,荀子還認為自然界中存在著三種的力量,也就是所謂的天、地、人,這三種力量同等重要卻又各司其職,並且隻有當三者各司其職的時候,纔能為人類謀得大的利益。這也就是《天論》中所提到的“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的思想。這種思想主張,為中國古代“天人”學說的形成做齣瞭重大貢獻,也是其思想中有價值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荀子還就“名”與“實”的關係提齣瞭自己的理論主張。所謂“名”與“實”,其實就是“具象”與“抽象”、“虛幻”與“現實”、“概念”與“實在”之間的關係,也是先秦諸子中論述非常多的一組關係。而荀子正處在戰國後期,動蕩的社會現實讓他對這組關係有瞭更為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所以,他纔在《正名》篇中,從倫理意義的角度進行瞭深刻的解讀,在正反的對比中,彰顯瞭“正名”對於維護正常社會秩序的重要作用。
荀子的作品原是以單篇形式流傳的,並沒有被輯錄成書,西漢時期,劉嚮從單篇流傳的三百二十三篇據傳的荀子著作中,刪去重復,選擇三十二篇,編成十二捲,並取名為《孫卿新書》(漢代人避漢宣帝的諱,改“荀卿”為“孫卿”)。而《荀子》之名早齣現,則是在唐人楊倞注解《孫卿新書》之後。經過楊倞的注解和調整,纔形成瞭如今我們所見到的這個版本,篇目包括《天論》、《禮論》、《解蔽》、《正名》、《勸學》、《修身》、《非十二子》、《非相》等,涉及哲學、政治、治學、立身、學術等多個方麵。雖然名為《荀子》,但實際上並非全部為荀子的作品,也有部分篇目是荀子弟子的作品,甚至是漢代儒生的雜錄。
本書參照清人王先謙的《荀子集解》,同時參考上海古籍齣版社齣版的《荀子譯注》中的注釋和譯文。由於參考版本的不同,難免存在注釋及翻譯上的不當或錯訛之處,敬請讀者朋友批評指正。
荀子 (中華國學經典精粹 儒傢經典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