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显示器件技术
定价:42.00元
作者:于军胜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11806848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对当今主流的平板显示技术作了较为全面的叙述和深入浅出的介绍,全书共分8章。章介绍显示技术的相关基础知识,第2章~第8章分别对等离子体显示器(PDP)、液晶显示器(LCD)、发光二极管(LED)、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OLED)、无机电致发光显示器(ELD)、场致发射显示器(FED)、荧光显示(VFD)、立体显示和投影显示的原理、器件结构、制作工艺和驱动电路作了全面的介绍。
本书是在电子科技大学“信息显示物理”课程讲义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平板显示的状况,对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专业多年的教学、科研和实验成果总结编写而成的。本书既可作为大专院校光电子技术、物理电子技术、通信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广大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和研发人员参考。
目录
章 显示技术基础
1.1 概述
1.1.1 显示技术
1.1.2 显示技术的发展史
1.1.3 显示技术分类
1.2 光度和色度
1.2.1 视觉系统介绍
1.2.2 电磁辐射和光的度量
1.2.3 表色系和色度图
1.3 图像的分辨力特性
1.3.1 临界分辨力
1.3.2 空间调制传递函数
1.3.3 分辨力与清晰度
1.4 显示器件画面质量评价
1.5 视频接口
1.5.1 复合视频接口
1.5.2 S—Video接口
1.5.3 YPbPr/YcbCr色差接口
1.5.4 VGA接口
1.5.5 DVI接口
1.5.6 HDMI接口
1.5.7 BNC接口
1.5.8 小结
1.6 平板显示器件的驱动电路原理
1.6.1 平板显示器件的基本结构
1.6.2 平板显示器件专用控制、驱动集成电路
习题1
参考文献
第2章 等离子体显示
2.1 概述
2.1.1 等离子体显示器发展
2.1.2 等离子体显示的特点
……
第3章 液晶显示
第4章 发光二极管(LED)
第5章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技术
第6章 电致发光显示(ELD)
第7章 场致发射平板显示器
第8章 其他显示技术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显示器件技术》真是让我开了眼界!我一直对各种屏幕背后的原理很感兴趣,从最早的老式CRT电视,到现在的OLED手机屏幕,再到电影院里那些巨幕,总觉得里面藏着无数的黑科技。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这个奇妙世界的大门。它没有一开始就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从最基础的光学原理、半导体特性讲起,循序渐进,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逐渐理解。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不同显示技术时,那种“纵向对比”和“横向剖析”结合的方式。比如,在讲到LCD时,它会详细解释背光模组、偏光片、液晶分子排列如何协同工作,产生我们看到的色彩和图像。然后,又会深入分析不同类型的LCD(TFT-LCD、IPS、VA等)在视角、对比度、响应速度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紧接着,它又巧妙地过渡到OLED,从自发光原理讲起,对比OLED在色彩饱和度、黑色表现、响应速度上的巨大优势,同时也不回避OLED的“烧屏”问题和寿命挑战,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缓解这些问题。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对每一种技术的“前世今生”都有了清晰的认识。而且,书中大量的图示和示意图,简直是我的“救星”,那些抽象的概念在图形的辅助下,立刻变得直观易懂。我常常一边看文字,一边盯着图,仿佛自己就在实验室里,亲手操作着那些精密的器件。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知道”了显示技术,更是“理解”了它。
评分我拿到这本《显示器件技术》后,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要知道,显示技术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庞大且快速发展的领域,涉及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电子工程等多个学科。而这本书,却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逐一探索了其中的奥秘。它没有局限于某一种主流技术,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整个显示器件家族。从传统的阴极射线管(CRT),到液晶显示(LCD)的各个分支,再到如火如荼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和量子点(QD)技术,甚至还涉及到了微型LED(Micro LED)和电子墨水屏(E-paper)等新兴或特定应用的显示技术。每一项技术,它都试图从原理、结构、制造工艺、性能指标、应用场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我尤其欣赏它在讨论每一种技术时,都能够将其置于整个行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分析它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演进,克服了哪些技术瓶颈,又带来了哪些颠覆性的变革。例如,它在讲解LCD时,不仅提到了TFT-LCM的基本构成,还详细分析了TN、STN、IPS、VA等面板类型的衍变,以及它们在不同市场(电视、电脑、手机)中的定位和优劣势。当聊到OLED时,它更是从有机材料的发光机理、像素结构、驱动方式(AMOLED),再到色彩滤光膜(QD-OLED)的创新,层层递进,让我看到了技术迭代的逻辑。书中对于一些前沿技术的介绍,比如Micro LED那令人惊叹的亮度、对比度和寿命,以及E-paper在电子书阅读器上的独特优势,更是让我对接下来的显示技术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思考的启发。我一直以为,显示技术无非就是像素点亮然后组合成图像,但《显示器件技术》让我意识到,背后蕴含着多么精妙的工程设计和科学原理。它在介绍每一种显示技术时,都会不厌其烦地探讨“为什么”。比如,为什么LCD需要背光?为什么OLED能够实现真正的黑色?为什么某些屏幕会有“拖影”现象?这些“为什么”都通过清晰的物理过程和化学反应得到了解答。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视角的问题。很多屏幕在侧面看色彩就会失真,书里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液晶分子在不同角度下的光学特性,以及IPS、VA等技术是如何通过优化分子排列来改善视角受限的。而且,它不仅仅是介绍技术本身,还触及到了与显示技术相关的各种“周边”知识。比如,色彩管理、色域标准(sRGB, Adobe RGB, DCI-P3, Rec.2020),以及人眼对色彩的感知原理。这让我明白,屏幕上看到的色彩,并不仅仅是像素的物理属性,还涉及到人眼的生理特性以及行业通行的标准。它甚至还讨论了屏幕的刷新率、响应时间、亮度、对比度等关键指标,并解释了这些指标如何影响我们的观看体验,比如玩游戏时的流畅度,看电影时的细节表现。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让我对显示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敏锐的洞察力。
评分翻阅《显示器件技术》,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全面性”。很多关于屏幕的介绍,往往会侧重于某一款产品或者某一个热门技术,但这本书却像一本百科全书,将市面上几乎所有的显示技术都囊括其中,并且给予了相对均衡的介绍。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技术名称,而是深入到每一种技术的“骨骼”和“肌理”。比如说,在讲解LCD时,它会详细剖析TFT(薄膜晶体管)的构造、工作原理以及在像素控制中的作用,还会深入到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的构成和不同着色技术的优劣。对于OLED,则从有机发光材料的种类(小分子、聚合物)、电荷注入和传输机制,到不同发光颜色(RGB, W-OLED)的实现方式,都做了详细的梳理。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还介绍了许多我之前很少接触到的技术,比如MEMS(微机电系统)驱动的DLP(数字光处理)投影技术,以及利用光衍射原理的衍射光栅显示。这些技术虽然不像LCD和OLED那样普及,但它们在特定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而这本书则让我得以窥见这些“小众”而精湛的技术。此外,书中对于每一种技术的“进化史”也进行了梳理,让我看到了技术是如何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又如何被不断改进和优化,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各种各样的显示产品。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接下来的显示技术发展趋势有了一个更清晰的预判。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显示器件技术》的阅读体验是非常“立体”的。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复杂的显示技术形象地呈现在我面前。我最喜欢的是那些剖析结构的示意图,它们就像是将各种显示面板“切开”,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层材料的构成和功能。比如,在讲解LCD时,有对着背光模组、导光板、扩散膜、棱镜片、偏光片、TFT阵列、液晶层、彩色滤光片等一层层进行细致分解的图解,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背光”是如何转化为“背光模组”,又是如何通过液晶的旋转来控制光线的通过。当讲到OLED时,同样有清晰的像素结构图,展示了有机发光层、电荷注入层、传输层等是如何堆叠在一起,形成能够自发光的像素单元。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原理示意图,比如用“小球”和“通道”来形象地表示电子和空穴的传输,用“箭头”来表示光的偏振方向和液晶分子的扭曲。这些图示,大大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我这种理工科背景不强的人也能轻松掌握核心概念。我还会特意留意书中对于不同技术在“成像原理”上的对比,比如LCD是“透射式”或“反射式”的,而OLED是“自发光”的,这种对比分析,让我对不同技术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对电子产品的“内心世界”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让我们看到缤纷世界的屏幕。《显示器件技术》这本书,就像是一次深入的“解剖”,让我得以窥见各种显示屏背后的复杂构造和精妙设计。它没有止步于表面介绍,而是深入到构成显示器件的每一个“零件”和“原理”。比如,在介绍LCD时,它详细阐述了TFT(薄膜晶体管)的作用,以及其在像素寻址和控制中的重要性,甚至还涉及到了不同TFT材料(如a-Si, LTPS, IGZO)在性能和成本上的权衡。当讨论OLED时,它更是从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分子结构、能级理论,讲到电子和空穴的注入、传输、复合过程,以及最终如何通过发光来实现色彩的显示。我尤其欣赏它对于“色彩”的讲解。不仅仅是说“红色、绿色、蓝色”,而是深入到不同色光是如何产生的,彩色滤光片是如何工作的,以及色域(Color Gamut)这个概念的意义。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不同色彩空间标准(如sRGB, Adobe RGB, DCI-P3, Rec.2020)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这让我明白,我们看到的“真实色彩”,背后是多么复杂的科学和工程在支撑。而且,书中对于各种显示技术的“优缺点”分析,也是非常客观和深入的,不会因为某项技术的热门就一味赞美,而是会坦诚地指出其面临的挑战和局限性,这让我对显示技术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成熟。
评分这本书《显示器件技术》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场关于“光影魔术”的探索之旅。它没有用枯燥的定义堆砌,而是用生动的语言和详实的例子,将复杂的显示原理娓娓道来。我最喜欢的一点是,它在介绍每一种显示技术时,都会将其置于一个“用户体验”的视角下去讲解。比如,在讨论LCD的视角问题时,它会从用户坐在屏幕前不同位置的感受出发,解释为什么有些屏幕在侧面看颜色会偏,以及IPS、VA等技术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当讲到OLED时,它会着重强调其“像素级控光”的能力,以及这如何带来“无限对比度”和“完美黑色”,从而极大地提升观看电影和游戏时的沉浸感。书中还涉及到了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显示问题,比如“烧屏”现象,它不仅解释了OLED烧屏的原因(像素老化不均),还详细介绍了各种防范和缓解措施,让我对OLED屏幕的使用更加放心。而且,它还探讨了屏幕的“亮度”和“HDR”(高动态范围)技术,解释了高亮度如何带来更生动的画面,以及HDR技术如何扩展画面的明暗细节,让整体观感更加逼真。这种从技术原理到用户体验的无缝衔接,让我对显示技术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在我看来,《显示器件技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所展现的“技术演进的脉络”。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当前的主流显示技术,而是将这些技术的发展历程一一呈现,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它们是如何从萌芽、发展、成熟,再到被新的技术所迭代或补充的。例如,它在讲解LCD时,会回顾CRT时代的历史,然后分析LCD是如何凭借其轻薄、低功耗的优势逐步取代CRT,成为主流。接着,它又会分析TFT-LCD如何成为LCD的核心驱动技术,以及各种面板技术(TN, STN, IPS, VA)的出现,是如何不断提升LCD的显示效果。当我阅读到OLED的部分时,我更是能感受到一种“革命性”的变革。书中详细描述了OLED从最初的实验室概念,到小尺寸应用(手机),再到如今进军大尺寸电视市场的全过程,以及其中所克服的材料稳定性、良品率、成本等方面的诸多挑战。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展望了未来的显示技术,比如Micro LED那“完美”的性能指标,以及其在巨幕、AR/VR等领域的巨大潜力。这本书让我明白,技术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不懈努力、不断突破的结果。这种对技术发展历史的深刻洞察,让我对未来的显示领域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显示器件技术》对我来说,是一次“知识的武装”。我一直对电子产品的细节很在意,而这本书,则用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我心中关于屏幕的各种疑问都一一解答了。它不仅仅是列出各种显示技术,而是深入到每一项技术背后的“工程学”和“物理化学原理”。比如,在讲解LCD的“响应时间”时,它会详细分析液晶分子的驱动电压、切换速度,以及这如何直接影响到画面是否会出现拖影。当我看到OLED的“像素结构”时,我才明白,原来每一个发光点都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二极管,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OLED能够实现如此高的对比度和纯粹的黑色。书中还对“色准”(Color Accuracy)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解释了白平衡、色彩校准等概念,以及它们对于专业显示器的重要性。这让我明白,屏幕上看到的色彩,并非是“看上去”那么简单,而是需要精确的控制和校准。而且,它还对“屏幕的功耗”进行了分析,解释了不同技术在能耗方面的差异,以及这对移动设备和大型显示设备的重要性。这本书让我对“看得见”的显示效果,“看不见”的内在技术,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最让我惊叹的是《显示器件技术》这本书在“前沿性”上的表现。它不仅仅是介绍了当下主流的显示技术,更是将目光投向了未来,让我得以窥见显示技术的“下一站”。比如,书中对Micro LED技术的详细阐述,让我对其“像素级自发光”、“超高亮度”、“超长寿命”等特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其在AR/VR、透明显示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感到无比兴奋。此外,它还对量子点(QD)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不仅仅是介绍其在色彩增强方面的优势,还探讨了其在Mini LED背光模组中的应用,以及QD-OLED这种混合技术的潜力。书中对于“裸眼3D显示”、“全息显示”等一些听起来像是科幻的概念,也进行了科学的原理剖析和技术现状的介绍,让我看到了未来显示技术的更多可能性。这种对未来趋势的把握和前瞻性的分析,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技术介绍,更是一种对行业发展的洞察。它让我明白,显示技术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创意和技术革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