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与摄影批评家——1839年至1900年间的文化史

摄影与摄影批评家——1839年至1900年间的文化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玛利亚,郝红尉 著
图书标签:
  • 摄影史
  • 摄影批评
  • 文化史
  • 19世纪
  • 艺术史
  • 视觉文化
  • 媒介研究
  • 法国
  • 欧洲
  • 技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807131656
商品编码:2989423645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5-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摄影与摄影批评家——1839年至1900年间的文化史

定价:28.00元

作者:(美)玛利亚 ,郝红尉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0-01

ISBN:97878071316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剑桥摄影纵览系列丛书提出并论述了有关摄影史的种种问题。该丛书特别将文化史、科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史、政治学和人类学联系起来。*为突出的特点是,该书详细论述了摄影对其他学术领域起到的催化作用,以及摄影自问世以来受到的其他艺术形式和知识学科的影响。
摄影既是一种变化着的技术,又是个人经历和社会经验方面有益和有害的变革的一种方便的隐喻;摄影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在自然和文化之间不断地勾画其明显的分界线。本书详细论述了摄影对其他学术领域起到的催化作用,以及摄影自问世以来受到的其他艺术形式和知识学科的影响……

内容提要


本书对19世纪美国和欧洲有关摄影的作品进行了颇具见地的概述,他涉及到艺术理论、社会改革和生理学不同的领域。早期的摄影批评,具有大量关于客观性、外观和复制等种种传统性的概念。同时,被普遍接受的艺术中有关中性视觉、直觉天赋和艺术进步等观点构成了人们对摄影的理解方式。玛丽·沃纳·玛利亚认为,摄影是重要的社会和文化符号,它折射出艺术和社会变革诸领域中的现代性和变化。另外,她还阐明了摄影作为现代性和变化的象征迅速崛起的方式,既能轻易地反对进步,又能促进民主的发展。
《摄影与摄影批评家》对19世纪美国和欧洲有关摄影的作品进行了颇具见地的概述,它涉及到艺术理论、社会改革和生理学等不同的领域。早期的摄影批评,具有大量关于客观性、外观和复制等种种传统性的概念。同时,被普遍接受的艺术中有关中性视觉、直觉天赋和艺术进步等观点构成了人们对摄影的理解方式。玛丽·沃纳·玛利亚认为,摄影是重要的社会和文化符号,它折射出艺术和社会变革诸领域中的现代性和变化。另外,她还阐明了摄影作为现代性和变化的象征迅速崛起的方式,它既能轻易地反对进步,又能促进民主的发展。

目录


插图目录
前言 摄影即当今世界
章 摄影话语的起源
后来,达盖尔来了
随心所动的复制:用摄影所阐释的自然和自然性
制造图片的机器
汤姆斯·威基伍德与摄影史前史:界定失落的环节
知识政治:摄影话语
长久的持续
副本、摹本、幻影
现代成批制作的影像
结论
第二章 19世纪思潮中的摄影和现代性
作为现代主义神话的摄影史
摄影与技术的变革
科学之进步/艺术之进步
摄影与进步
摄影,支持与反对
民主的艺术
普通照片
总结
第三章 艺术、摄影与社会
导论
高雅艺术摄影
天才与牺牲的科学
像绘画的照片
与艺术的关系
后摄影与前提斐尔派运动
艺术、摄影与社会:艰难的休战
总结
第四章 被迫获得自由:摄影、扫盲与大众文化
导论
扫盲:概述
有教育意义的革命
大型图片画廊
人们将从事各种收藏
事实,事实,事实
知识界精英
严格的黑白特征
心灵世界
结论
第五章 现代性的诱惑
导论
爱默生:概论
科学与艺术
形而上学之后的摄影
实证主义、进化、文化与摄影
颓废
英国人对印象派的印象
我们是新人类
挽歌式的现代主义:一些总结
结束语 幽灵——摄影与现代人
注释
参考书目概述

作者介绍


玛丽·沃纳·玛利亚是美国锡拉库扎大学摄影史与摄影理论史教授。教授的课程包括艺术史、当代艺术理论与摄影史。发表过众多关于所授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论文和评论。该书英文版于1997年出版,被誉为当年出版的两种*的摄影史图书之一。近期又出版了《摄影:文化史》。

文摘


序言



现代世界的回响:19世纪欧洲的社会转型与文化景观 聚焦1839年至1900年间的欧洲大陆,本书深入剖析了工业革命、政治动荡与科学进步如何共同塑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生态。 我们将避开对特定媒介(如摄影)的聚焦,转而考察支配这一时期知识分子思想、大众生活方式以及艺术创作的宏大叙事与潜在的结构性变化。 第一部分:铁与血的时代:工业化的重塑与社会阶层的剧变 19世纪是欧洲社会结构遭受剧烈冲击的时代。蒸汽机的轰鸣和工厂的烟囱不仅改变了地理面貌,更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社会契约。本书将详细考察以下几个核心议题: 1. 城市化的涡流与新的空间体验: 随着农村人口向新兴工业中心的大规模迁移,城市空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我们研究了海厄姆(Haussmann)对巴黎的改造,以及伦敦和柏林等地的市政规划如何试图管理这种失控的增长。重点分析了公共空间(如林荫大道、火车站)如何成为新的社会互动场所,以及贫民窟(Slums)的出现如何成为现代社会治理的棘手难题。我们探讨了新兴的“城市景观”概念,以及知识分子对城市异化感的初次记录。 2. 资产阶级的崛起与“公共领域”的成熟: 工业革命催生了一个空前富裕且掌握话语权的资产阶级。本章分析了这一阶层如何通过消费文化、建立私人沙龙和赞助艺术来巩固其社会地位。同时,我们将考察报纸、小册子和咖啡馆文化如何构建起一个更加成熟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使得政治辩论和文化品味开始从宫廷走向市民社会。对晚期约翰·穆勒的自由主义思想如何被资产阶级实践所诠释和扭曲的分析是本节的重点。 3. 工人阶级的形成与意识形态的对立: 城市化也意味着一个庞大且受压迫的工业无产阶级的诞生。本书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起,将其置于工人罢工、工会组织和政治社会主义运动的具体历史背景中。我们考察了1848年革命的遗产,以及工人阶级如何通过合作社运动和大众教育尝试建立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政治力量,这与资产阶级的“文明”叙事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第二部分:理性的边界:科学、进步观念与信仰危机 19世纪被誉为“进步的世纪”,科学的成就似乎为人类理性提供了一张无限的路线图。然而,这种乐观主义很快遭到了哲学和神学的挑战。 1. 达尔文主义的冲击与自然史的重写: 查尔斯·达尔文的理论不仅仅是对生物学的贡献,更是对人类在宇宙中地位的根本性挑战。本章详细阐述了“物竞天择”的观念如何渗透到社会学、历史学乃至帝国主义的辩护之中(社会达尔文主义)。我们分析了宗教机构对此的反应,以及普通民众对“神创论”的松动所带来的形而上学焦虑。 2. 考古学的发现与“时间深度”的扩展: 随着地质学和考古学的发展,人们对人类历史的感知被极大地拉长了。我们考察了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遗址的发掘如何冲击了《圣经》的编年史,以及这种“时间深度”的扩展如何影响了历史学的书写方式,使其更倾向于宏大的、非线性的叙事。 3. 经验主义的胜利与哲学的转向: 面对科学的成功,传统形而上学的地位受到质疑。本节考察了实证主义(Comte)如何试图建立一种基于可观察事实的社会科学,以及这种思维模式如何影响了教育体系和政府管理。同时,我们也关注尼采等思想家对“虚无主义”的早期预警,探讨了在上帝缺席的世界中,意义何在的问题。 第三部分:情感的殿堂:艺术与文学中的现代性焦虑 在剧变的社会背景下,艺术不再是贵族阶层的附庸,而是探寻新经验和表达内心冲突的主要场域。 1. 浪漫主义的余晖与现实主义的兴起: 19世纪初期的浪漫主义运动强调个人情感、自然崇拜与对启蒙理性(Enlightenment)的反思。我们研究了歌德、拜伦等人的作品如何作为对工业化早期冷漠的抵抗。随后,随着中产阶级的成熟,文学转向了对日常生活的精确描摹——现实主义(Realism)。重点分析了巴尔扎克和狄更斯如何通过详尽的社会描绘,构建了一个可以被“阅读”的现代社会地图,揭示了财富与道德之间的复杂张力。 2. 符号与氛围的追求:象征主义的诞生: 在现实主义的精确性达到顶峰后,一部分艺术家和作家开始转向对内在精神、梦境和不可言喻之物的探索。本章聚焦于象征主义(Symbolism)的兴起,探讨了马拉美、波德莱尔等人如何试图用高度风格化的语言和意象来捕捉现代都市经验中难以言喻的“氛围”(Atmosphere)和“忧郁”(Spleen)。这种对形式的极端关注,预示了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的到来。 3. 音乐的民族化与大众化: 在音乐领域,我们观察到两股主要力量:一是民族乐派(如德沃夏克、穆索尔斯基)如何利用民间音乐和本土传说来构建国家文化认同,以对抗德奥传统的主导地位;二是在瓦格纳歌剧等宏大叙事中,音乐如何试图实现“总体艺术作品”(Gesamtkunstwerk),融合所有艺术形式来创造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吸引了日益壮大的购票观众群体。 结论:迈向新世纪的文化调性 本书最后总结了19世纪末期弥漫的文化氛围:一种在技术进步与深刻的道德困境之间摇摆不定的复杂情感。无论是科学的确定性、政治的暴力,还是艺术形式的不断试验,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结论:旧有的世界秩序已经不可逆转地崩塌了,而新的、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文化景观正在浮现。本书旨在为理解20世纪的文化冲突提供坚实的历史与社会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文化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它不再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试图通过一个具体媒介——摄影,来剖析19世纪社会文化的核心议题。作者在书中探讨了摄影如何介入到政治、经济、社会阶层等方方面面,并对这些领域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摄影如何塑造公众形象和集体记忆的论述印象深刻。在那个时代,摄影成为了一种强大的叙事工具,它既能记录历史,也能重塑历史。而摄影批评家们的出现,则为这种叙事提供了一个反思的维度,他们质疑照片的真实性,探讨其背后的权力运作,这让我对我们今天所接触到的图像信息,有了更警惕和批判性的审视。

评分

《摄影与摄影批评家——1839年至1900年间的文化史》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发现的,当时我正在寻找关于19世纪艺术史的资料,被这个充满学术气息的书名深深吸引。拿到书后,我首先被它厚重的纸张和精美的装帧所打动,仿佛预示着书中蕴含的深厚内容。虽然我并非摄影专业的学生,对19世纪的具体历史事件了解也有限,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书中的开篇,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枯燥的理论,而是娓娓道来,从摄影术的诞生之初讲起,详细描绘了当时社会对这一新兴技术的好奇、惊叹乃至担忧。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最早的摄影师们,在昏暗的暗房里,小心翼翼地处理着湿版,每一次成像都是一次奇迹。而围绕着这些早期摄影作品,也涌现出了一批批具有敏锐洞察力的批评家,他们有的赞美摄影的写实力量,有的则担忧它会取代绘画的艺术地位。作者在这一部分的处理非常巧妙,没有直接引用大量的学术文献,而是通过生动的语言,还原了当时社会各界对此的不同声音,让人读来津津有味。

评分

这本书最令我着迷的部分,在于它如何将抽象的文化史概念,通过对摄影艺术和批评的细致梳理,变得触手可及。作者并没有用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而是以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将19世纪末摄影界发生的种种事件、人物和观点娓娓道来。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沙龙、画廊,亲耳听到艺术家们争论摄影的地位,亲眼看到批评家们对新作品的褒贬不一。 尤其是在讨论摄影如何挑战传统绘画媒介时,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他探讨了摄影的“客观性”如何被用来质疑绘画的主观性和虚构性,以及绘画艺术家们又是如何通过学习摄影的构图和光影技巧来拓展自己的艺术语言。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关系,在书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对19世纪艺术史的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摄影与摄影批评家——1839年至1900年间的文化史》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展现出的严谨态度和深厚功底,令人钦佩。他能够从浩瀚的文献中梳理出清晰的脉络,并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理论观点,用生动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摄影批评家们如何为摄影“正名”的过程。在摄影术诞生初期,许多人认为它只是一种技术,缺乏艺术价值。而正是这些有远见的批评家们,通过对摄影美学的深入研究和理论建构,逐渐提升了摄影在艺术领域的地位。作者对这些批评家们的观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我看到了思想的力量是如何改变一个领域的发展方向。

评分

我一直对19世纪的社会变迁和文化思潮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作者将摄影术的崛起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探讨了它如何影响了人们的视觉习惯、身份认同,甚至是社会观念。读到关于摄影在科学研究、新闻报道以及家庭肖像等方面的应用时,我感到非常震撼。原来,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一张张照片所承载的意义远比我们现在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 作者对摄影批评家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他们不仅仅是评论照片的好坏,更是对摄影的本质、艺术性以及社会功能的深度思考。我尤其被那些对摄影抱持怀疑态度的批评家所吸引,他们提出的关于摄影“复制性”和“缺乏原创性”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探讨的价值。这种多角度的审视,让整本书的论述更加立体和富有张力,也让我对摄影的文化意义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