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每天一堂国学常识课
定价:38.00元
作者:墨菲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11337139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每天一堂国学常识课》由墨菲编著,本书以国学的实用性、趣味性为出发点,精选了民风礼俗、朝堂常识、天文历法、传统艺术、经典古籍、考古探秘等12个板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言简意赅的阐述,向读者传播国学的精华,令读者方便、轻松、快捷地掌握和运用基本的国学常识,领略国学的无穷魅力。在当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下,拥有五千年发展史的文明古国正在向世界展现它的独特魅力,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具有良好的国学素养屹立于世界之林,将东方文化的精髓展现于世界的舞台。
内容提要
“国学”,广义来说就是中国之学,是经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累积所沉淀出来的瑰宝。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每一个华夏儿女自降生在这片神州大地起,就和国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国学这种东西并不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临时抱佛脚,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就抱上几天。古人说“学致以用”,学习国学就是实在的典范。例如,一个人自呱呱坠地起,就当心存孝敬父母的感恩之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自从踏进学堂起,就应清楚学习的意义和自己学习的目标是什么。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自步入大学起,就应该明白自己肩负的使命是什么,如何才能在这个大千世界立稳脚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开始自己的人生征程时,更要懂得如何从基础做起,将自己的平生所学付诸行动。“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简单地说,一个人从生到死,如果想安然立世,扬名于后,名垂青史,首先自己要存得一身“活水”,源从何来?从国学来。正如章太炎老先生所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中国之所以能成立,它背后的精神性的东西就是国学。身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懂国学,就如无根之水。
《每天一堂国学常识课》以国学的实用性、趣味性为出发点,精选了民风礼俗、朝堂常识、天文历法、传统艺术、经典古籍、考古探秘等12个板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言简意赅的阐述,向读者传播国学的精华,令读者方便、轻松、快捷地掌握和运用基本的国学常识,领略国学的无穷魅力。在当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下,拥有五千年发展史的文明古国正在向世界展现它的独特魅力,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具有良好的国学素养屹立于世界之林,将东方文化的精髓展现于世界的舞台。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雅致,那种淡雅的米色调配上烫金的宋体字,一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静下来的感觉。我一直觉得,知识的传播不应该总是那么功利和急躁,而这本《每天一堂国学常识课》恰恰体现了这种从容不迫的美学。初次翻开时,我并没有期望它能有多么深刻的见解,毕竟“常识”二字听起来似乎有些浅尝辄止。然而,随后的阅读体验完全颠覆了我的初始判断。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堆砌名词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温和而博学的长者,在午后的阳光里,慢悠悠地为你沏上一壶香茗,然后信手拈来地讲述那些被我们遗忘在角落里的文化瑰宝。比如,它对“孝”的阐释,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赡养层面,而是深入到了古代士大夫阶层如何通过祭祀、居官等方式来实践“慎终追远”的哲学思辨。这种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让原本严肃的国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又不失其应有的厚重感。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一些古典园林布局时,那种诗意的描述,仿佛能透过文字闻到江南雨后的青苔味。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安静的锚点,让现代人纷乱的思绪得以停泊,重新审视我们文化血脉中那些至关重要的精神坐标。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简直是强迫症患者的福音,每一个字的间距、每一页的留白都拿捏得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几乎找不到任何视觉上的干扰。我是一个对阅读体验有近乎苛刻要求的人,很多号称“普及读物”的书籍,要么字体小得像蚂蚁,要么设计得花里胡哨,让人心烦意乱。但这一本完全不同,它采用了上佳的纸张,墨色浓郁而不反光,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内容组织上的匠心独运。作者似乎深谙“循序渐进”的教育精髓,从最基础的诸子百家流派的简单区分,到对一些特定历史事件背景下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度剖析,逻辑链条极其清晰。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古代礼仪的那一章节,它并没有一股脑地塞给你繁琐的跪拜、拱手细节,而是先勾勒出古代社会“礼”的本质——秩序与和谐,然后再将具体的规范作为例证来阐释,这样理解起来就立体多了,不再是死记硬背的条文,而是对古人处世哲学的体悟。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很高,但叙述的节奏却把握得极好,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期待,生怕错过了一丝一毫的精妙之处。
评分说实话,我买过很多号称“弘扬传统文化”的书,但大多都是东拼西凑的“文化快餐”,读完后印象模糊,很快就忘了。这一本给我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它仿佛是作者多年功力沉淀后的结晶,行文间透露出一种罕见的、内敛的学养。最让我惊艳的是,它对一些看似离经叛道的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采取简单的“好人”或“坏人”的二元论,而是着眼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局限性进行辩证分析。例如,在谈到某个被后世诟病的思想家时,书中没有急于批判,而是先用大量的篇幅还原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与思想挣扎,这种带着同理心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这种严谨又不失温度的笔触,让原本冷硬的历史知识瞬间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复杂。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探究事物根源的习惯,对于提升个人的思辨能力是极其宝贵的财富。这本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轻轻地推开了一角。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一点是它的“生活化”倾向。我们常觉得国学高深莫测,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但这本书巧妙地将那些遥远的典故与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待人接物联系起来。比如,在讲解“节气”时,它不仅介绍了天文知识,还穿插了古代不同地区在特定节气时节的民间食俗和劳作方式,甚至延伸到了现代人如何利用这些古老的智慧来调理身心。这种“古为今用”的阐释方式,让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和实用性。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雅”与“俗”的讨论,作者并没有将二者对立起来,而是探讨了如何在世俗的生活中提炼出雅致的审美情趣。这对我这个在快节奏都市中挣扎的普通人来说,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它让我意识到,提升文化素养并非是要去背诵晦涩的诗词歌赋,而是要学会用一种更精致、更有底蕴的方式去体验生活中的每一个寻常瞬间。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有效和持久。
评分从整体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像是设计精巧的迷宫,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但又始终能找到出口。它不是简单的章节累加,而是像一首精心谱写的交响乐,有起承转合,有高潮与缓和。作者似乎对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了精妙的权重分配,既保证了对核心思想的覆盖,又避免了某些冷门知识的过度冗余。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学派观点的平衡处理。例如,在讨论“道”与“德”的关系时,它能够并行展示儒家、道家甚至法家的不同侧重点,不偏不倚,让读者自己去品味其中的张力。更难得的是,文字的表达力极其出色,用词精准到位,翻译和解释的注释详略得当,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而有一定基础的人也不会感到肤浅。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导览图,它指引你看到了风景的壮阔,但又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让你自己去探索和感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高质量的文化“体检”,对自身文化的根基有了更踏实、更清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