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部分 个人的评价与回顾
人怎么会感到孤独的
音乐创作中的情与理
自我剖析
我的演变
新音乐:我的音乐
拼凑的音乐
我的技巧和风格
第二部分 现代音乐
新音乐、过时的音乐、风格与创意
评论音乐作品的标准
新音乐
时代的转折
与文字的关系
第三部分 民间音乐与民族主义
民间音乐式的交响乐
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
民族音乐(1)
民族音乐(2)
为何美国没有出现伟大的音乐作品
第四部分 十二音作曲法.
十二音作曲法
豪埃尔(Hauer,J.M.)的理论
“勋伯格的音列”
用十二音作曲
用十二音创作(2)
这公平吗?
第五部分 理论与作曲
调性与曲式
为作曲论文写的一篇文章
有关和声的问题
音乐创意的连接
新、旧对位法
线性对位
线性对位;线性复调
赋格
第六部分 教学
艺术教学中的问题
现代作曲的教学问题
教学与音乐中的现代思潮
第七部分 作曲家
巴赫
革新派勃拉姆斯
古斯塔夫?马勒
阿尔班?贝尔格
乔治?格什温
译后记
这是一本关于现代音乐的重要文献。阿诺德·勋伯格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其具有预见性的洞察力,使这本书成为吸引人们对复杂的二十世纪音乐历史产生浓厚兴趣的必不可少的原始资料。通过这本巨著你可以进人二十世纪重要的作曲家的头脑,去理解、探究勋伯格本人和他的音乐,以及勋伯格对其他作曲家的研究、对艺术和整个世界的思考。
目录
第I部分 个人的评价与回顾
人怎么会感到孤独的
音乐创作中的情与理
自我剖析
我的演变
新音乐:我的音乐
拼凑的音乐
我的技巧和风格
第二部分 现代音乐
新音乐、过时的音乐、风格与创意
评论音乐作品的标准
新音乐
时代的转折
与文字的关系
第三部分 民间音乐与民族主义
民间音乐式的交响乐
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
民族音乐(1)
民族音乐(2)
为何美国没有出现伟大的音乐作品
第四部分 十二音作曲法.
十二音作曲法
豪埃尔(Hauer,J.M.)的理论
“勋伯格的音列”
用十二音作曲
用十二音创作(2)
这公平吗?
第五部分 理论与作曲
调性与曲式
为作曲论文写的一篇文章
有关和声的问题
音乐创意的连接
新、旧对位法
线性对位
线性对位;线性复调
赋格
第六部分 教学
艺术教学中的问题
现代作曲的教学问题
教学与音乐中的现代思潮
第七部分 作曲家
巴赫
革新派勃拉姆斯
古斯塔夫?马勒
阿尔班?贝尔格
乔治?格什温
译后记
这是一本关于现代音乐的重要文献。阿诺德·勋伯格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其具有预见性的洞察力,使这本书成为吸引人们对复杂的二十世纪音乐历史产生浓厚兴趣的必不可少的原始资料。通过这本巨著你可以进人二十世纪重要的作曲家的头脑,去理解、探究勋伯格本人和他的音乐,以及勋伯格对其他作曲家的研究、对艺术和整个世界的思考。
这本号称“原版”的教材,拿到手上就感觉不太对劲。封面设计朴素得有些过分,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教科书,油墨味还挺重的。我本来是冲着“勋伯格”这个名字来的,希望能接触到更前沿、更深刻的音乐思潮,结果翻开目录,发现内容组织极其传统,基本就是老掉牙的和声学、对位法那一套,只是换了个名字包装了一下。比如讲到功能和声时,对导音的强调,以及对三和弦连接的僵硬规则,简直是高中音乐课本的回放。更让人恼火的是,书里的例证几乎全部来自于巴赫和莫扎特,对于二十世纪及以后的音乐语言,比如自由调性和无调性,介绍得极其简略,仿佛那不是“音乐理论”的主流,而是某种异端邪说。我试图在其中寻找一些关于“风格与创意”的启发,比如如何打破既有框架进行创作,但收获的只有一堆需要死记硬背的规则。整本书的语气,更像是一位不苟言笑的旧式教授在训诫学生,而非引导探索者。对于那些渴望理解现代音乐复杂性的学习者来说,这本教材提供的视角是远远不够的,它更像是一份历史文献,而非实用的创作指南。读完前几章,我几乎可以断定,它更多是在复述已有的体系,而不是激励新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原版”标签,我严重怀疑是误导性的。如果作者真是某位理论大家,那么他的思想深度完全没有体现在这些枯燥的文字里。与其说这是一本理论书,不如说是一本特定时期内,某个教学体系的产物。它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对话性”。书中的每一个陈述似乎都是不容置疑的真理,没有提供任何反思的空间。比如,关于调性中心的选择和转移,它给出的解释非常机械化,仿佛只要按照步骤操作,就能得到“好听”的结果。但音乐创作的魅力恰恰在于那些“不合规矩”的瞬间。我尝试用书中教的方法去分析我正在听的一些现代室内乐作品,结果发现,只要稍微偏离了书中设定的“完美连接”,作者的理论就无法自圆其说,仿佛这些作品是不应该存在的异类。这种零容忍的态度,对于一个希望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学习者来说,是非常有害的。它扼杀了好奇心,鼓励了死板的模仿,而不是真正的理解与创新。
评分从学习材料的实用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乐理教程”部分也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陷。它往往是先抛出一个复杂的概念,然后才慢慢去解释它背后的原理,导致初学者在第一遍阅读时就会被大量的术语和符号压垮。例如,介绍一种复杂的对位技巧时,作者直接引用了一段高难度范例,然后才开始讲解如何构建这种结构,这无疑是本末倒置。一个好的教程应该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先铺设平坦的道路,再引导我们攀登险峰。而这本书的做法更像是直接把我空投到了山顶,让我自己摸索下来的路。此外,书后附带的练习题少得可怜,而且质量不高,多是些简单的音阶练习或和弦分解,完全无法检验读者是否真正掌握了书中所阐述的那些复杂概念。总而言之,如果把学音乐比作盖房子,这本书提供了砖块和水泥的名称,却没教你怎么和水泥,更没给出一个合格的建筑蓝图,仅仅是堆砌了一些理论的砖头,让人无从下手。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朝圣”的心态,期待能从中学到如何像大师一样“思考音乐的结构”。但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灾难。排版混乱到令人发指,小标题和正文之间没有足够的留白,段落之间挤得密不透风,读起来非常吃力,眼睛很快就疲劳了。更别提那些乐谱示例了,字体小得像蚂蚁爬,关键的音高和节奏标记经常重叠在一起,我不得不拿出放大镜才能勉强分辨出到底是四分音符还是八分音符。如果作者真的想推广他的“乐理教程”,至少应该保证文本的可读性吧?这已经不是风格问题,是制作工艺的疏忽了。内容上,对一些核心概念的解释也显得含糊不清,比如谈到“主题发展”时,只是罗列了几种技法名称,却从未深入剖析作曲家是如何在具体作品中运用这些技法的,缺乏深入的、案例驱动的分析。我更像是被扔进了一堆孤立的理论术语的海洋里,找不到任何可以抓住的浮木。这完全背离了“教程”的初衷,它更像是一份未经校对的、内部使用的讲义草稿。
评分我对“风格与创意”这几个字的期待值相当高,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音乐风格爆炸的时代。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分析工具,让我能够解构流行、爵士、电子乐中的和声进行和织体布局,哪怕是作为一种对比参照。然而,这本书固守的“音乐”范畴,似乎仅限于古典时期的欧洲音乐。当我翻到讨论配器的章节时,那种年代感扑面而来——充斥着对弦乐四部、木管组的详细要求,但对合成器、采样技术,甚至是对非西方传统乐器的声音处理,只字未提。这简直是在用十九世纪的工具箱,试图修理二十一世纪的工程。更让人感到一种被冒犯的是,书中某些地方对当代音乐的“实验性”流派带有明显的轻蔑口吻,将其视为“噪音”而非“探索”。这种傲慢的姿态,使得整本书的理论框架显得异常狭隘和不合时宜。它不是在教你如何理解音乐的广阔疆域,而是在教你如何把自己关进一个越来越小的盒子里,并且为这个盒子感到骄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