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性的真相
定价:28.00元
作者:大智若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2-01
ISBN:978722903041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
内容提要
牛郎织女代表洁白的爱情吗?
有是一种的表现吗?
甲骨文写的是的汉字吗?
本书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以上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100年前,弗洛伊德告诉你,性本能是人一切活动的动力,男人都用下半身思考。
佛洛依德说得不错,但他没说完,现在本书来告诉你那些被佛洛依德遗忘的秘密:
人究竟为什么会?
70男为什么不能碰80女?
女追男为什么都是悲剧?
如今的男女为什么阴盛阳衰?
我们为何在通往原始欲望的大道上一路狂奔?
……
作者运用精神和性的理论分析工具,对网络文学中呈现出来的男女关系和自古及今的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故事进行了分析、讨论,对性和权力的关系进行了当下式的解读。整部书稿是作者在进行了大量阅读、严肃思考,以及在网络观察、笔耕近四年的的基础上,结集而成。讲述文明掩盖下,你所不知道的身体秘密。其语言、文风有着明显的网络时代特征,能为读者带来阅读快感、智力挑战、现实指引,并引发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判断。
目录
序 我为什么要分析性
70后和80后的情感冲突
70年代的流行文化
初中时代的两
70男千万别碰80女
80年代惊世骇俗的情感
我们这代人的爱和怕
70后写小说的为何阴盛阳衰
寻找80年代的荒诞情结
如今为啥流行姐弟恋
从丢书包到丢爱情
女性的觉醒与骚动
苏妲己:中国私奔人
七仙女、祝英台、白娘子:中国式女追男
花木兰:伪造出来的传奇女英雄
从女巫到
女海盗制定性规则的背后
黑帮女老大江湖风云录
美女的标准都是谁定的
为什么那么有文化
:玩的是灵,不是肉
网络里的女权主义
女人怎么灵魂出窍去
男权意识的真相
男人的从何而来
出狱的男人见到老婆会怎样
男人为什么喜欢仙女
男人进入女儿国之后
太监为什么不会绝种
哲学家的性取向
16岁的男孩剃着光头上吊了
没有女人的英雄只能自慰
中国人情感进化线路图
原始男女怎么谈恋爱
发现是男女关系重大进步标志
甲骨文里的男女关系
抢婚:从男色时代到时代
野合:文明时代的性回归
:道德在性面前沦陷
男女关系的返祖
光头背后的性暗示
婚礼上奇异的暴力
读过的文学,没读过的性
非常情感问答
性的延伸
后记 当性进化到网络时代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大智若,安徽全椒人,1971年生,游荡京城20多年,混迹媒体10多年。一个生活简单的男人,一个从20世纪流浪到21世纪的跨世纪民工,一个时刻总结异化和寻找荒诞的犬儒者,一个记录时代精神策反的装傻族。沉湎于西方哲学,以鼓捣西方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和后现代哲学为乐,近年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章节递进方式,而是将不同的视角像拼图一样散落在全书各处,需要读者主动去连接和构建全局观。我个人最喜欢的章节是关于非人类灵长类动物行为模式的对比分析。通过对不同物种社会结构和繁殖策略的细致观察,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他者”视角,让我们得以跳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这部分内容写得极其细致入微,充满了生物学家特有的精准观察力,描述了从求偶仪式到群体内部权力斗争的每一个微妙细节。它没有进行任何拟人化的解释,而是纯粹基于行为观察和环境适应性的逻辑链条进行推导。这种纯粹的自然科学叙事,反而为全书更宏大的社会哲学探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片热带雨林中,近距离观察着生命最原始的搏动,这种体验是任何虚构作品都无法给予的震撼。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它会落入那种老生常谈、人云亦云的俗套。毕竟市面上关于这个话题的读物已经太多了,很多都是零散的观点拼凑,缺乏内在的逻辑主线。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采取了一种非常宏大且跨学科的视角。它不仅仅停留在生物学或心理学的层面,而是将人类行为模式置于进化论、人类学甚至神经科学的广阔背景下去审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现代社会中出现的各种困境时,那种冷静到近乎冷酷的分析态度。他没有使用任何煽动性的语言,所有的论断都建立在扎实的研究基础之上,使得即便是那些听起来颇为颠覆性的结论,也让人难以反驳。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流畅,虽然信息量巨大,但作者总能找到巧妙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转化为可以理解的叙述。比如,他在描述特定文化群体对待亲密关系的差异时,引用了大量的民间故事和谚语,这使得原本枯燥的文化人类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世界的奇妙构造。
评分这本厚厚的精装书,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股沉甸甸的知识分量。我最初是被它那极具冲击力的标题吸引的,虽然我对这个主题本身抱持着谨慎的好奇心,但真正让我决定一头扎进去的,是它前言中流露出的那种近乎学术的严谨和对传统观念的毫不留情的解构。作者显然在这方面投入了巨大的心血进行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书中的图表和数据分析部分尤其详尽,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科普读物可以比拟的。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啃完前三章,它们几乎完全聚焦于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这一核心议题的制度构建和文化禁忌的演变过程。例如,书中对维多利亚时代那种双重道德标准的剖析,细致到连当时的服装样式和社交礼仪都被纳入了论证体系,读起来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世纪的社会学考察。它没有急于给出“真相”是什么,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展示了“我们是如何被教导去相信某种真相”的构建过程。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是缓慢而深邃的,需要读者放下预设,准备好接受挑战性的信息输入。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层又一层的历史迷雾,让人忍不住感叹,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复杂且充满权谋的运作机制。
评分要给这本书下一个精准的定义非常困难,因为它横跨了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甚至是对未来趋势的预测。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消化完最后关于个体自由与社会规范之间永恒张力的讨论。作者在这里的论述达到了哲学思辨的顶峰,他没有提供任何简单的答案,而是将问题抛回给读者,要求我们自己去面对这种内在的悖论:我们渴望彻底的解放,但同时又依赖于群体秩序才能生存。全书的结论部分,风格变得异常凝练和诗意,与前文的严谨数据分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形成了一种螺旋上升的张力。它最后并没有给出任何“真相”,而是强调了“探索过程本身的重要性”。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一张现成的地图,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无比精密的指南针,让你有勇气和工具去绘制你自己的地图。读完后,我合上书页,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我原先对很多事情的看法进行了彻底的梳理和重构,这无疑是一次精神上的深刻洗礼。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颠簸起伏的。它不像一本小说,读起来酣畅淋漓;它更像是一次对自身认知边界的极限拉扯。这本书在深入探讨了人类的本能驱动力之后,突然笔锋一转,开始详尽地分析现代媒体、商业资本是如何精确地瞄准并利用这些古老的驱动力进行消费诱导和信息控制的。这部分的论述非常犀利,让我对日常接触到的广告和流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怀疑。作者精准地指出了“符号”是如何被制造和强化的,以及这种符号系统如何反过来塑造了个体的欲望和自我认知。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完美形象”构建的章节,它用大量的案例说明了这种完美是如何成为一种市场化的商品,而个体为了获取这种商品而付出的精神代价是多么高昂。这本书不是要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让你看清“正在发生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样”。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刚从一场盛大幻术中走出来的人,对周围的一切都多了几分警惕和清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