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通信原理英文第二版樊昌信电子工业出版社考研全新9787121264238

正版通信原理英文第二版樊昌信电子工业出版社考研全新978712126423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樊昌信 著
图书标签:
  • 通信原理
  • 英文版
  • 第二版
  • 樊昌信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考研
  • 通信工程
  • 信号与系统
  • 9787121264238
  • 正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64238
商品编码:29854957283
页数:409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 通信原理(英文版)(第二版)
丛书名: 特色·通信工程·核心课程规划教材
作者/主编: 樊昌信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号: 9787121264238    
出版年份: 2015年8月1日  
 
版次:  第2版
总页数:  409页
开本:  16
图书定价:  69元
实际重量:  640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樊昌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通信学会咨询委员会委员。先后被评选为中国通信学会会士、中国电子学会会士、(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终身会士(IEEE Life Fellow)。发表过通信工程领域学术论文100余篇、著译10余本,其中《通信原理》(1980年)一书曾获电子工业部教材特等奖、国家教委教材奖。




PARTⅠ 

Chapter 1Introduction 
1.1Historical Review of Communication 
1.2Message,Information,and Signal 
1.3Digital Communication 
1.3.1Basic Concept 
1.3.2Advantages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 
1.3.3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 Model 
1.3.4Specifications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 
1.4Channel 
1.4.1Wireless Channel 
1.4.2Wired Channel 
1.4.3Channel Models 
1.4.4Influence of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on Signal Transmission 
1.5Noise in Channel 
1.6Brief Summary 
Questions 
Exercises 
Chapter 2Signals 
2.1Classification of Signals 
2.2Characteristics of Deterministic Signals 
2.2.1Characteristics in Frequency Domain 
2.2.2Characteristis in Time Domain 
2.3Characteristics of Random Signals 
2.3.1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Random Variable 
2.3.2Probability Density of Random Variable 
2.4Examples of Frequently Used Random Variables 
2.5Nume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andom Variable 
2.5.1Mathematical Expectation 
2.5.2Variance 
2.5.3Moment 
2.6Random Process 
2.6.1Basic Concept of Random Process 
2.6.2Stationary Random Process 
2.6.3Ergodicity 
2.6.4Autocorrelation Function and Power Spectral Density of Stationary Random Process 
2.7Gaussian Process 
2.8Narrow Band Random Process 
2.8.1Basic Concept of Narrow Band Random Process 
2.8.2Characteristics of Narrow Band Random Process 
2.9Sinusoidal Wave plus Narrow Band Gaussian Process 
2.10Signal Transfer through Linear Systems 
2.10.1Basic Concept of Linear Systems 
2.10.2Deterministic Signal Transfer through Linear Systems 
2.10.3Random Signal Transfer through Linear Systems 
2.11Brief Summary 
Questions 
Exercises 
Chapter 3Analog Modulation System 
3.1Introduction 
3.2Linear Modulation 
3.2.1Amplitude Modulation(AM) 
3.2.2Double�瞫ideband Modulation(DSB) 
3.2.3Single�睸ideband Modulation(SSB) 
3.2.4Vestigial Sideband Modulation(VSB) 
3.3Nonlinear Modulation 
3.3.1Basic Principles 
3.3.2Frequency Spectrum and Bandwidth of Modulated Signal 
3.3.3Reception of Angular Modulated Signal 
3.4Brief Summary 
Questions 
Exercises 
Chapter 4Digitization of Analog Signal 
4.1Introduction 
4.2Sampling of Analog Signal 
4.2.1Sampling of Low�睵ass Analog Signal 
4.2.2Sampling of Band�睵ass Analog Signal 
4.2.3Analog Pulse Modulation 
4.3Quantization of Sampled Signal 
4.3.1Principles of Quantization 
4.3.2Uniform Quantization 
4.3.3Nonuniform Quantization 
4.4Pulse Code Modulation 
4.4.1Basic Principles of Pulse Code Modulation 
4.4.2Natural Binary Code and Fold Binary Code 
4.4.3Quantization Noise in PCM System 
4.5Differential Pulse Code Modulation 
4.5.1Principles of Differential Pulse Code Modulation 
4.5.2Quantization Noise and Signal to Quantization Noise Ratio in DPCM System 
4.6Delta Modulation 
4.6.1Principles of Delta Modulation 
4.6.2Quantization Noise in Delta Modulation System 
4.7Brief Summary 
Questions 
Exercises 
Chapter 5Represent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Baseband Digital Signal 
5.1Introduction 
5.2Coding Method of Character 
5.3Waveform of Baseband Digital Signal 
5.4Symbol Code Types of Baseband Digital Signals for Transmission 
5.5Frequency Characteristic of Baseband Digital Signal 
5.5.1Calculation of Power Spectral Density of vc(t) 
5.5.2Calculation of Power Spectral Density of uc(t) 
5.5.3Calculation of Power Spectral Density of s(t) 
5.5.4Examples of Power Spectral Density Calculation 
5.6Transmission and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of Baseband Digital Signal 
5.6.1Model of Baseband Digital Signal Transmission System 
5.6.2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and Nyquist Criterion 
5.6.3Partial Response System 
5.7Eye Pattern 
5.8Time�瞕omain Equalizer 
5.8.1Introduction 
5.8.2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Transversal Filter 
5.8.3Realization of Transversal Filter 
5.9Brief Summary 
Questions 
Exercises 
Chapter 6Elementary Digital Modulation System 
6.1Introduction 
6.2Binary Amplitude Shift Keying(2ASK) 
6.2.1Basic Principle 
6.2.2Power Spectral Density 
6.2.3Symbol Error Probability 
6.3Binary Frequency Shift Keying(2FSK) 
6.3.1Basic Principle 
6.3.2Power Spectral Density 
6.3.3Minimum Frequency Space 
6.3.4Symbol Error Probability 
6.4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2PSK) 
6.4.1Basic Principle 
6.4.2Power Spectral Density 
6.4.3Symbol Error Probability 
6.5Binary Differential Phase Shift Keying(2DPSK) 
6.5.1Basic Principle 
6.5.2Power Spectral Density 
6.5.3Symbol Error Probability 
6.6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Binary Digital Keying Transmission System 
6.7M�瞐ry Digital Keying 
6.7.1M�瞐ry Amplitude Keying(M—ASK) 
6.7.2M�瞐ry Frequency Shift Keying(M—FSK) 
6.7.3M�瞐ry Phase Shift Keying(M—PSK) 
6.7.4M�瞐ry Differential Phase Shift Keying(M—DPSK) 
6.7.5Amplitude/Phase Combination Keying(APK) 
6.7.6Examples of M�瞐ry Digital Keying Practical Systems 
6.8Brief Summary 
Questions 
Exercises 
Chapter 7Synchronization 
7.1Introduction 
7.2Carrier Synchronization Method 
7.2.1Pilot Insertion Method 
7.2.2Direct Extraction Method 
7.2.3Performance of Carrier Synchronization 
7.3Bit Synchronization 
7.3.1External Synchronization 
7.3.2Self Synchronization 
7.3.3Influence of Bit Synchronization Error on Symbol Error Probability 
7.4Group Synchronization 
7.4.1Introduction 
7.4.2Concentrated Insertion Method 
7.4.3Dispersed Insertion Method 
7.4.4Performance of Group Synchronization 
7.5Network Synchronization 
7.5.1Introduction 
7.5.2Open�瞝oop Method 
7.5.3Closed�睱oop Method 
7.6Brief Summary 
Questions 
Exercises 
PARTⅡ 
Chapter 8Optimum Receiving of Digital Signal 
8.1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Signal 
8.2Optimum Receiving Criterion of Digital Signal 
8.3Optimum Receiver for Deterministic Digital Signal 
8.4Symbol Error Probability of Optimum Receiver for Deterministic Digital Signal 
8.5Optimum Receiving of Random Phase Digital Signal 
8.6Optimum Receiving of Fluctuation Digital Signal 
8.7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Practical Receiver and Optimum Receiver 
8.8Matched Filtering Receiving Principle of Digital Signal 
8.8.1Matched Filtering Receiving of Digital Signal 
8.8.2Correlation Receiving of Digital Signal 
8.9Optimum Baseband Transmission System 
8.10Brief Summary 
Questions 
Exercises 
Chapter 9Multiplexing and Multiple Access 
9.1Introduction 
9.2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FDM) 
9.3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TDM) 
9.3.1Plesio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PDH) 
9.3.2Multiple Connection and Symbol Rate Justification 
9.3.3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SDH) 
9.4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CDM) 
9.4.1Basic Principles 
9.4.2Orthogonal Code 
9.4.3Pseudo�瞨andom Code 
9.5Multiple Access 
9.5.1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 
9.5.2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9.5.3Multiple Access Techniques for Local Area Networks 
9.6Brief Summary 
Questions 
Exercises 
Chapter 10Channel Coding and Error Control 
10.1Introduction 
10.2Basic Principles of Error Control Coding 
10.3Performance of Error Correction System 
10.4Parity�睠heck Codes 
10.5Linear Block Codes 
10.6Cyclic Codes 
10.6.1Concept of Cyclic Codes 
10.6.2Operation of Cyclic Codes 
10.6.3Coding of Cyclic Codes 
10.6.4Decoding of Cyclic Codes 
10.6.5Truncated Cyclic Codes 
10.6.6BCH Codes 
10.6.7RS Codes 
10.7Convolution Codes 
10.7.1Coding of Convolution Codes 
10.7.2Decoding of Convolution Codes 
10.8Turbo Codes and LDPC Codes 
10.9Brief Summary 
Questions 
Exercises 
Chapter 11Advanced Digital Bandpass 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11.1Introduction 
11.2Offset QPSK and π/4 QDPSK 
11.2.1Offset QPSK 
11.2.2π/4 QDPSK 
11.3Minimum Shift Keying and Gaussian Minimum Shift Keying 
11.3.1Basic Principles of MSK Signals 
11.3.2Phase Continuity of MSK Signals 
11.3.3Orthogonal Expression of MSK Signals 
11.3.4Generation and Demodulation of MSK Signals 
11.3.5Power Spectrum of MSK Signals 
11.3.6Symbol Error Probability of MSK Signals 
11.3.7Gaussian MSK 
11.4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11.4.1Introduction 
11.4.2Basic Principles of OFDM 
11.4.3Implementation of OFDM 
11.5Trellis Coded Modulation 
11.5.1Basic Concept of Trellis Coded Modulation 
11.5.2Generation of TCM Signals 
11.5.3Demodulation of TCM Signal 
11.6Spread Spectrum Modulation(62,63) 
11.6.1Introduction 
11.6.2Direct�睸equence Spread Spectum 
11.6.3Frequency�睭opping SS 
11.6.4Synchronization of SS Code 
11.6.5Separation of Multipath 
11.7Brief Summary 
Questions 
Exercise 
Chapter 12Source Coding 
12.1Vector Quantization 
12.2Compression Coding for Speech 
12.2.1Speech Parameter Coding 
12.2.2Mixed Coding 
12.3Compression Coding for Image 
12.3.1Compression Coding for Still Image 
12.3.2Compression coding for moving image 
12.4Compression Coding for Digital Data 
12.4.1Basic Principles 
12.4.2Huffman Code 
12.5Capacity of White Additive Gaussian Noise Channel 
12.6Brief Summary 
Questions 
Exercises 
Chapter 13Communication Security 
13.1Introduction 
13.2Single—key Cryptography Communication System 
13.3Block and Stream Ciphers 
13.4Information—Theoretic Approach for Cryptography 
13.4.1Perfect Security 
13.4.2Unicity Distance 
13.4.3Role of Data Compression in Cryptography 
13.4.4Diffusion and Confusion 
13.5Data Encryption Standard 
13.6Public Key Cryptography 
13.6.1Basic Principles 
13.6.2Diffie�睭ellman Public Key Distribution 
13.7RSA algorithm 
13.7.1RSA Public Key Cryptographic System 
13.7.2Application of RSA Algorithm in Digital Signatures 
13.8Brief Summary 
Questions 
Exercises 
Appendix AParseval's Theorem 
Appendix BError function 
Appendix CASCII code 
Appendix DCCITT No.5 code 
Appendix EChina Standard 7 bit code 
Appendix FBessel functions 
Appendix GGalois field GF(2m) 
Appendix HOften—Used Identities and Constants 
Abbreviations 
Glossary 
References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the principles of analog communication,the book is focu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and describes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constitute,the specifications,the operation principles,the performance analysis,and the design methods. New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developed recently are emphasized.




《通信原理》:洞悉信息传输的奥秘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浅出地阐释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核心概念和关键技术。通过系统性的讲解,读者将能够全面理解信息是如何被编码、调制、传输、解调和解码的,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和应对策略。本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求帮助读者建立扎实的通信理论基础,并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相关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篇:信息与信道 第一章:信息论基础 信息的度量: 本章首先引入信息熵的概念,解释如何量化信息的“不确定性”和“消息量”。我们将探讨信息熵的定义、性质,以及它与概率分布的关系。读者将学习到如何计算离散随机变量的信息量,以及信息熵在衡量数据压缩潜力方面的作用。 信源编码: 接着,本章将深入讨论信源编码的目标——去除信息中的冗余,以实现数据的压缩。我们将详细介绍各种信源编码方法,包括: 定长编码: 介绍固定长度编码的原理,并分析其局限性。 变长编码: 重点讲解如何设计变长编码,以使出现概率高的符号具有较短的码字,从而实现更高的压缩率。我们将详细介绍霍夫曼编码(Huffman Coding)的构造过程、最优性证明及其应用。 算术编码: 介绍算术编码的原理,它能够将整个消息映射到一个区间内的实数,实现比霍夫曼编码更高的压缩比,但计算复杂度也更高。 互信息与信道容量: 本章还将介绍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的概念,它衡量了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的依赖程度,是信源与信道之间信息传输效率的关键指标。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引出香农信道容量(Channel Capacity)的概念,它是离散无记忆信道能够可靠传输信息的最大速率。读者将理解信道容量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它对通信系统设计的重要性。 连续信道与高斯白噪声信道: 进一步将信息论的分析扩展到连续变量,讨论连续信道的容量,特别是对于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信道,我们将推导出其信道容量的公式。 第二章:信道模型与噪声 通信系统模型: 本章将建立一个通用的通信系统模型,从发送端到接收端,清晰地描绘出信号传输的各个环节,包括信源、信源编码、信道编码、调制、信道、解调、信道译码、信宿等。 信道的分类: 我们将对各种常见的信道进行分类,例如: 按信号类型: 模拟信道与数字信道。 按传输介质: 有线信道(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与无线信道(如自由空间、大气层、电离层)。 按噪声特性: 高斯噪声信道、脉冲噪声信道、衰落信道等。 噪声的分类与特性: 噪声是通信系统中不可避免的干扰,本章将详细介绍各种噪声的类型及其统计特性: 热噪声(Johnson-Nyquist Noise): 由导体中自由电子的热运动产生,其功率谱密度是均匀的(白噪声)。 散粒噪声(Shot Noise): 由载流子(如电子、空穴)的不连续流动引起,在半导体器件中尤为明显。 闪烁噪声(Flicker Noise): 主要发生在半导体材料的表面或界面,其功率谱密度与频率成反比(1/f噪声)。 外部噪声: 包括大气噪声、宇宙噪声、人为干扰等。 噪声的统计模型: 我们将学习如何用数学模型来描述噪声,特别是概率密度函数(PDF)和功率谱密度(PSD)。重点关注高斯白噪声,因为它在许多通信系统中是重要的近似模型。 信号与噪声的功率比(SNR): SNR是衡量信号质量的关键参数,本章将详细解释SNR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它如何影响通信系统的性能。 第二篇:基带传输 第三章:基带信号的波形设计 基带信号的表示: 本章将介绍如何表示基带数字信号,包括脉冲序列、码型等。 码型: 详细讲解各种常用的基带码型,分析它们的优缺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选择考量: 单极性不归零码(Unipolar NRZ): 结构简单,但容易造成直流分量和位间串扰。 双极性不归零码(Bipolar NRZ): 具有自同步能力,但仍然存在位间串扰。 单极性归零码(Unipolar RZ): 解决了直流分量问题,但增加了带宽。 双极性归零码(Bipolar RZ): 结合了双极性码和归零码的优点。 曼彻斯特码(Manchester Code): 具有位同步和自同步能力,但频谱效率较低。 差分码(Differential Code): 通过状态变化表示信息,抗干扰能力强。 码间串扰(ISI): 解释码间串扰的产生原因,即前一个码元在当前码元的时间间隔内仍然存在,导致接收端信号失真。 理想低通滤波器与奈奎斯特准则: 介绍理想低通滤波器在基带传输中的作用,以及奈奎斯特第一准则——为了避免码间串扰,基带信号的最高频率分量应小于或等于码元速率的一半。 升余弦滤波器(Raised Cosine Filter): 介绍升余弦滤波器作为实现奈奎斯特准则的实际滤波器,分析其滚降系数(roll-off factor)对频谱利用率和抗ISI能力的影响。 第四章:基带信号的检测 最优接收准则: 本章探讨如何在噪声环境下最大程度地从接收信号中恢复原始信息,介绍最大似然(ML)接收准则和最大后验概率(MAP)接收准则。 匹配滤波器(Matched Filter): 详细推导并解释匹配滤波器的原理,它是在线性系统中,在给定信道脉冲响应和噪声模型下,最大化输出信噪比的滤波器。我们将讨论匹配滤波器的特性和在基带信号接收中的应用。 最佳基带传输系统: 结合码型设计和匹配滤波器,本章将构建一个最优的基带传输系统模型,分析其性能。 误码率(BER): 引入误码率(Bit Error Rate)的概念,它是衡量数字通信系统性能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我们将分析在AWGN信道下,不同码型和匹配滤波器下的误码率公式,并探讨如何通过增加信号功率或降低传输速率来降低误码率。 时钟恢复: 讨论在接收端如何准确地确定码元边界,从而正确地采样和判决。介绍常用的时钟恢复技术,如早-晚定时法、锁相环(PLL)等。 第三篇:带通传输 第五章:带通信号的调制 调制的基本概念: 介绍调制的目的——将基带信号映射到高频载波上进行传输,以适应信道特性并实现多路复用。 调幅(AM): 双边带调幅(DSB-SC): 介绍载波被抑制的调幅方式,以及其功率效率和带宽需求。 单边带(SSB): 介绍仅传输一个边带的方式,以提高频谱利用率,但解调复杂度较高。 常规调幅(AM): 介绍包含载波成分的调幅方式,其优点是解调简单(包络检波),但功率效率较低。 调频(FM): 调频的基本原理: 介绍载波的瞬时频率随调制信号变化,实现恒定包络的调制。 FM信号的频谱: 分析FM信号的频谱特性,以及其带宽与调制指数的关系(卡森法则)。 FM的优点: 强调FM抗噪声能力强的优点。 调相(PM): 调相的基本原理: 介绍载波的瞬时相位随调制信号变化。 PM与FM的关系: 阐述PM和FM之间的内在联系。 数字调制技术: 重点介绍在数字通信中广泛应用的带通调制技术,这些技术将数字基带信号映射到模拟载波的不同参数上: 振幅键控(ASK): 改变载波的幅度来表示数字信息。 频率键控(FSK): 改变载波的频率来表示数字信息。 移相键控(PSK): 改变载波的相位来表示数字信息。重点介绍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和正交相移键控(QPSK)的原理、星座图和性能。 正交振幅调制(QAM): 结合ASK和PSK,同时改变载波的幅度和相位,以提高频谱效率。详细介绍M进制QAM的原理。 调制解调器的设计考量: 讨论在实际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如功率效率、带宽效率、实现复杂度、抗噪声能力等。 第六章:带通信号的检测 最优接收原理: 将带通信号的检测问题转化为与基带信号检测类似的框架,应用最大似然(ML)和最大后验概率(MAP)准则。 相干解调: 介绍需要本地载波与接收信号同频同相的解调方式,适用于ASK、PSK等。分析相干解调的优点和缺点。 非相干解调: 介绍不需要本地载波同步的解调方式,适用于FSK、非相干ASK等。讨论其性能劣于相干解调。 最小均方误差(MMSE)判决: 介绍另一种判决准则,旨在最小化接收信号与原始信号之间的均方误差。 带通系统的误码率分析: 针对各种数字调制方式(ASK, FSK, PSK, QAM),在AWGN信道下推导其误码率公式。分析不同调制方式的性能差异,以及星座图大小对误码率的影响。 符号间干扰(ISI)与多径效应: 讨论在带通传输中,由于非理想的信道特性(如多径传播)可能引入的ISI。 第四篇:数字通信系统的高级主题 第七章:信道编码(纠错编码) 纠错编码的必要性: 阐述在传输过程中,由于噪声和干扰导致错误不可避免,信道编码的作用是通过增加冗余来检测和纠正错误,提高通信的可靠性。 编码的基本概念: 编码效率: 定义编码效率为信息比特数与码字总比特数的比值。 监督比特(Parity Bit): 介绍最简单的错误检测方法。 汉明距离(Hamming Distance): 定义汉明距离,并说明它与错误检测和纠错能力的关系。 线性分组码: 定义与结构: 介绍线性分组码的线性结构,以及生成矩阵(Generator Matrix)和校验矩阵(Parity-Check Matrix)的作用。 码的参数: 讨论码字的长度、信息比特数、校验比特数、最小汉明距离等参数。 代表性码: 详细讲解汉明码(Hamming Code)的构造和纠错原理,以及它在实际中的应用。 卷积码: 编码过程: 介绍卷积码的编码过程,它不像分组码那样将信息分割成固定长度的组,而是对连续的信息流进行编码。 编码器结构: 讲解移位寄存器和模2加法器构成的卷积编码器。 译码: 介绍维特比算法(Viterbi Algorithm)作为卷积码最优译码算法,以及其工作原理。 现代编码理论: 纠错编码的理论极限: 引入香农定理中关于纠错编码的理论极限,即存在能够以任意低误码率传输的编码方案,只要传输速率低于信道容量。 Turbo码和LDPC码: 简要介绍这两类现代高性能纠错码,它们在接近香农极限的性能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是现代通信系统(如4G、5G)的关键技术。 第八章:多路访问与多址技术 多路访问问题的提出: 讨论在共享通信信道中,多个用户如何同时进行通信而不相互干扰。 频分多址(FDMA): 将可用带宽分割成若干个独立的子信道,每个用户分配一个或多个子信道。 时分多址(TDMA): 将时间轴分割成若干个时隙,每个用户在分配的时隙内传输数据。 码分多址(CDMA): 为每个用户分配一个特定的伪随机码序列,通过该码序列将用户的信号与其他用户的信号区分开。 正交频分复用(OFDM): 一种将高速数据流分解成多个低速子流,并在多个正交子载波上同时传输的技术,常用于无线局域网和移动通信。 混合多址技术: 介绍在实际系统中,经常将上述多种技术结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系统性能。 第九章:多径传播与均衡 多径传播的形成: 详细解释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如建筑物、山丘)后发生反射、散射、衍射,形成多条路径到达接收端,导致信号失真。 多径效应的影响: 码间串扰(ISI): 不同路径到达的信号在接收端发生叠加,导致ISI,这是多径效应最主要的负面影响。 衰落(Fading): 由于多径信号的相干叠加,信号幅度会发生周期性的起伏,称为衰落。 均衡技术: 介绍用于补偿多径效应和ISI的技术,以恢复原始信号。 判决反馈均衡器(DFE): 利用过去的判决结果来预测和抵消当前的ISI。 线性均衡器(LE): 利用线性滤波器来抵消ISI。 自适应均衡器: 能够在信道特性变化时自动调整滤波器参数,以达到最佳的均衡效果。 分集技术(Diversity): 介绍通过接收来自不同路径的信号,并对它们进行合并,以提高信号的可靠性,对抗衰落。例如,空间分集、频率分集、时间分集。 第十至第十二章:应用系统实例 电话系统(PSTN): 探讨传统电话网络中的语音信号传输原理、编码、调制和交换技术。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如GSM, CDMA, LTE): 分析移动通信系统中涉及的基带和带通调制、多址技术、信道编码、功率控制、切换等关键技术。 无线局域网(WLAN,如Wi-Fi): 讲解Wi-Fi标准中使用的OFDM、MAC层协议、纠错编码等技术。 卫星通信系统: 介绍卫星通信中的信道特性、调制解调、多址接入、天线技术等。 光纤通信系统: 探讨光信号的产生、传输、调制、解调以及光纤的损耗和色散问题。 结论 通过对本书内容的学习,读者将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技术,理解信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信道中可靠、高效地传输。本书不仅为考研复习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进入通信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打下良好开端。希望读者能够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通信系统中的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教材,其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能否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探索欲。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在某些章节的结尾,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者引用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导读者去思考通信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当前存在的一些挑战。这让我感觉,我不仅仅是在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中。例如,在谈到信道编码时,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卷积码和LDPC码等经典编码,还留有关于极性码(Polar Codes)的简要介绍,并且暗示了它在5G标准中的重要地位,这促使我主动去查找更多关于极性码的资料,深入了解其独特的编码思想和性能优势。

评分

对于考研党来说,选择一本好的参考书至关重要。我非常庆幸选择了这本《通信原理》。它不仅内容全面,覆盖了考研大纲的绝大部分知识点,而且讲解深入浅出,逻辑清晰。我尤其看重书中对基本概念的反复强调和不同章节之间的联系。作者并没有孤立地介绍某个知识点,而是会不断地将其置于整个通信系统的大背景下进行讲解,让我能够建立起对通信系统整体架构的清晰认识。例如,在介绍香农定理时,作者会将其与信源编码、信道编码以及调制解调等内容联系起来,让我深刻理解信道容量的理论极限以及工程上如何逼近这个极限。

评分

我之前一直觉得,学习通信原理是一件非常“硬核”的事情,需要大量的数学功底。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非常注重培养读者的“物理直觉”和“工程思维”。他会在讲解数学公式的同时,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公式背后所代表的物理意义和工程含义。例如,在推导某些概率分布的公式时,作者会先解释清楚这些概率分布是如何在实际通信场景中产生的,以及它们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这种“由表及里”的学习方式,不仅让我掌握了数学工具,更重要的是让我理解了通信系统的“灵魂”,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也是我非常欣赏的地方。很多关键的公式和定理,都用醒目的方式突出显示,便于记忆和复习。而书中大量的图示,无论是原理示意图还是信号波形图,都绘制得非常精美、准确,并且能够很好地辅助文字的说明,让我对抽象的概念有了直观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不同编码方案的波形对比图,它能直观地展示出不同编码方式在抗干扰能力上的差异,让我对编码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种图文并茂的设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

评分

坦白说,刚开始接触这本书时,我被它厚重的篇幅和严谨的数学推导所震撼。作为一名在职人员,时间有限,我对是否能完全掌握其中的内容感到一丝担忧。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种担忧是多余的。作者在处理数学部分时,非常讲究“道”与“术”的结合。他会先解释清楚某个数学工具的由来和作用,然后才给出具体的推导过程。更重要的是,他会在推导过程中穿插大量的图示和类比,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尤其是在傅里叶变换和功率谱密度的讲解上,书中通过生动的图形变化,让我对信号的时域和频域之间的转换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教学,让我领略到知识的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讲解通信原理的入门教材,更是一本能够伴随读者深入研究的参考书。作者在某些前沿领域,如认知无线电、软件定义网络等,也有所涉猎,虽然篇幅不多,但足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并为后续的学习指明方向。我曾经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一个关于网络拥塞控制的问题,偶然间在书中找到了相关的章节,虽然不是重点讲解,但已经包含了基本的原理和思路,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通信原理》是一本集理论性、实用性、启发性于一体的优秀教材。它不仅为我打下了坚实的通信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通信技术更深入的探索欲望。我将这本书视为我通信学习旅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并且相信它将在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持续的作用。我非常推荐所有对通信领域感兴趣的读者,尤其是正在备考通信类专业的学生,认真研读这本书。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读过几本通信原理的书,但都感觉差了点什么。要么过于理论化,让人读起来枯燥乏味;要么过于浅显,缺乏深度。直到遇到这本,我才真正找到了“对味”的书。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能够巧妙地将复杂的概念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又不失严谨性。例如,他在讲解信道容量时,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将信道比作一个水管,而信息量比作水流,生动地解释了信道容量的含义以及影响因素。这种“寓教于乐”的写作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保持了高度的兴趣,并且能够深刻地理解那些看似难以捉摸的概念。

评分

这本《通信原理》确实是一本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教材,它的内容之丰富,讲解之细致,让我每次翻阅都能有新的体会。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一些复杂概念时的逻辑清晰和层层递进的梳理方式。例如,在讲解数字调制解调技术时,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各种复杂的公式和图表,而是先从最基础的信号表示、频谱特性入手,逐步引入不同调制方式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考量。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对于我这样并非科班出身,但又对通信领域充满好奇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帮助我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理解每一个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而不是死记硬背。

评分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一点是,它始终保持着与实际应用的紧密联系。作者没有将理论知识“神化”,而是时刻提醒我们,这些理论最终是为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通信问题而存在的。书中随处可见对经典通信系统(如GSM、CDMA)的分析,以及对现代通信技术(如OFDM、MIMO)的深入探讨。这些案例分析,让我能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仿佛在为我提供一套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工具箱”。我曾经在工作中遇到一个关于信号干扰的问题,翻阅这本书时,竟然惊喜地发现书中有一个非常相似的案例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处理思路,这极大地启发了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