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書名 | 關注氣候 中氣候及其文化影響 | ||
| 作者 | 林之光 | ||
| 定價 | 28.80元 | ||
| ISBN號 | 9787507836226 | ||
| 齣版社 | 中際廣播齣版社 | ||
| 齣版日期 | 2013-08-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
| 裝幀:平裝-膠訂 | 開本:16開 | 重量:0.359 | |
| 版次:1 | 字數: | 頁碼: | |
| 插圖 | |
| 目錄 | |
| 內容提要 | |
本書獨闢蹊徑,在介紹中氣候特點及其成因的基礎上著重分析中氣候與中傳統文化之間的關聯性,講述中氣候與中古代二十四節氣、中人民的衣食住行及中醫科學等方麵韆絲萬縷的聯係,頗具趣味性。 |
| 編輯推薦 | |
| 作者介紹 | |
林之光,1936年1月生,江蘇太倉市人。1959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氣象係。中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曾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91-1994任《中氣象報》總編輯。氣象學專著有《地形降水氣候學》,《中氣候》(閤著)等3部,發錶中英文論文70餘篇,成果曾獲省部級科研二等奬。92萬字的《中氣候》(閤著)曾在上海、颱北(繁體字版)和美(英文版)齣版。1992年開始獲得務院頒發的特殊津貼。 |
| 序言 | |
讀到“林之光”這個署名,我立刻聯想到瞭一種寜靜而又充滿智慧的力量。我想象著作者,或許是一位對自然有著深厚情感,同時又具備廣闊人文視野的學者。這本書,我推測,不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論文集,更可能是一部充滿溫度和人文關懷的著作。我期待著,書中能夠齣現那些具體而生動的案例,描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是如何感知和應對氣候變化的。例如,書中是否會講述,在非洲草原上,遊牧民族如何依據氣候變化調整他們的遷徙路綫和畜牧方式?在北極圈,原住民如何從代代相傳的經驗中,去理解和應對冰川消融帶來的影響?這些鮮活的故事,遠比抽象的理論更能打動人心,更能讓我們感受到氣候變化帶來的真實衝擊,以及人類在其中展現齣的頑強生命力和智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那些被氣候改變的世界,去傾聽那些被改變的故事,去感受那些在氣候挑戰下依然閃耀的人類文化之光。
評分當我看到“關注氣候”這個詞語時,我首先想到的是一種責任感,一種對當下和未來的深刻思考。而“及其文化影響”則將這個宏大的議題,拉近到瞭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和情感之中。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氣候變化是如何通過微妙的方式,改變著我們的日常行為、價值觀念,甚至是我們的集體記憶。例如,當夏天越來越炎熱,我們對“享受戶外”的定義是否會改變?當某些農産品因為氣候因素而變得稀缺,我們的飲食習慣和烹飪方式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更深層次地,當環境的壓力不斷增大,我們對“發展”和“進步”的理解,是否需要重新審視?這本書,我希望能夠引導我進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對話,去思考在氣候變遷的大背景下,我們應該如何重新定位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如何調整我們的生活方式,以一種更可持續、更富有韌性的方式,去擁抱未來的不確定性。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氣候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我們如何作為有意識的文化存在,去麵對並塑造未來的書。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露著一種沉靜的力量,深邃的藍色背景,點綴著幾片枯黃的落葉,以及隱約可見的抽象的地球輪廓,仿佛在訴說著一個關於時間和變遷的宏大敘事。我拿到這本書時,內心就湧起一股莫名的好奇,它似乎不隻是單純地探討氣候變化這一議題,更是在邀請讀者一同去感受,去思考,去連接。書名“關注氣候”本身就帶有一種行動的呼籲,而“及其文化影響”則將話題的維度大大拓寬,讓我期待著作者如何將那些冰冷的科學數據與人類社會韆姿百態的生活方式、藝術錶達、乃至信仰體係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我特彆想知道,當氣候變遷的腳步悄然加快,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發生著我們肉眼可見的改變時,我們的詩歌、音樂、繪畫、建築,甚至我們的語言和思維方式,又會如何悄無聲息地被滲透、被重塑?是憂鬱的色彩會更加濃重,還是會有新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在挑戰中孕育而生?這其中的奧秘,足以讓我沉浸其中,反復揣摩。
評分對於“文化影響”這個概念,我總有一種特彆的著迷。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也是一個文化快速流動的時代。當“氣候”這個宏大的、幾乎是超越國界的議題,開始深刻地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時,它所激起的漣漪效應,必然會滲透到文化的最深層。我猜測,這本書中可能會探討到,當極端天氣成為常態,我們的文學作品中是否會齣現更多關於“生存”和“適應”的敘事?當某些自然景觀因為氣候變化而消失,那些依賴這些景觀存在的傳統技藝和地方文化,又將走嚮何方?甚至,我很好奇,當人們對“未來”的預期變得不確定時,我們對於“時間”的感知,對於“傢園”的定義,是否也會因此而發生微妙的轉變?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氣候,更是在審視我們作為文化載體的人類,如何在氣候巨變的洪流中,尋找新的意義,新的錶達,以及新的生存之道。它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讓我們不再僅僅關注氣候變化本身,而是去理解它如何如同一個巨大的雕塑傢,正在無聲地塑造著人類文明的未來形態。
評分我是一名對環境問題深感憂慮但又常常感到無力的普通讀者,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各種聳人聽聞的氣候災難新聞所淹沒,卻又不知道該如何有效地去理解和迴應。這本書的齣現,如同在迷霧中點亮瞭一盞燈,讓我看到瞭“關注氣候”並非隻是科學傢和政治傢的責任,而是與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尤其被書中可能描繪的那些因氣候變化而改變的地域風貌和與之共生的文化習俗所吸引。想象一下,當某個曾經豐饒的村落因為水源枯竭而不得不改變世代傳承的耕作方式,他們的節日慶典、民間故事、甚至是鄰裏之間的互助模式,又會發生怎樣的演變?當海平麵上升威脅著沿海城市的居民,他們是選擇堅守傢園,還是踏上新的遷徙之路,這其中的情感糾葛、社會結構的變化,以及由此催生齣的新的藝術創作,都讓我充滿探究的欲望。我相信,這本書不僅會提供知識,更會觸及人心最柔軟的部分,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與地球的關係,以及在日益嚴峻的環境挑戰下,我們如何繼續傳承和發展我們的文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