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永山裕子的水彩课Ⅲ:如何画出透明感
定价:49.80元
售价:32.4元,便宜17.4元,折扣65
作者:[日]永山裕子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5960263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解密描绘水彩的法则,画出透明感不再难!水彩画因其水润通透的独特质感而深受大家喜爱,但在实际的创作中,水彩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却经常会面临认真画水彩,却总是画不出“水的感觉”的窘境,部分学习者还会因此而沮丧万分,甚至中途放弃。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充分使用水,发挥出水彩特性,表现出水彩的斑斓之美呢?日本水彩大师永山裕子来揭晓答案,她结合水彩特性,详解画水彩的画的独门绝技,让你轻轻松松掌握描绘水彩的法则。掌握关键技巧,胸有成竹下笔有神!水彩学习者通常都会对这两个问题深感困惑:这组静物或这里的风景明明看起来很容易描绘,下笔时却总画不出想要的样子;画面像平涂,毫无纵深感和生动性。本书中水彩大师永山裕子以多个典型的创作案例为切入点,全面解析静物、风景和人物的创作要点,教你根据不同事物特性寻找不同的表现方法,描绘心中所想,创作出生动有趣的绝妙作品。本书集中展示了水彩大师永山裕子的水彩画作品和她对水彩画创作独到的心得感悟。本书全面解析风景、人物、花卉等主题的水彩画创作的要点和技巧,让水彩学习者在轻松愉悦的欣赏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如何发现美,潜移默化地掌握表现美的技巧,激活潜在的艺术才能,从而在日常的生活中发现更多美的素材,创作更多美的作品!
内容提要
在学习水彩的过程中,学习者常会遇到各种问题,例如描绘物体前需要先仔细观察还是提笔就画?运笔时应该细心谨慎还是大胆果断?各种物体有特定的描绘方式吗?明明看起来很简单的物体,却为什么总画不出自己想要的样子?这些问题看似复杂,难以解决,其实只要掌握其中的规律和绘画诀窍,就能事半功倍,乐学水彩。
本书就是一本关于如何画好水彩的解密之作,从基础的画材知识讲起,进而详细介绍了基础水彩技法和利用明暗关系轻松作画,用背景烘托主题等实用的技巧,并有针对性地介绍了画风景和人物的实用方法,帮你迅速把握要点,突出重点。本书中大量的实例教程是创作时的参考,可供读者按步骤循序渐进地学习,即使是绘画新手也能轻松入门,捕捉事物之美,创作特色的生动作品。
目录
前言
关于画材
1 基础水彩技法尽情发挥水的力量
绘画的步骤
描绘水彩的6个基本点
活用渗色法
描绘百合和玻璃杯—让我们开始画吧—
●在作画之前
●通过裱纸充分发挥水的张力
2 利用色彩的明暗效果轻松作画
明暗的效果—描绘背景的明暗—
画出季节的味道—观察轮廓线—
描绘添加了器皿和衬布的静物—先描绘明暗再画细节—
了解明暗
画以水为主题的作品
●一些适合与花组合的物品
●尽情使用自己喜欢的颜色
3 创造烘托主题的背景
为了使背景能烘托主题—四种方式—
1.在纸张上留白
2.参照主体物的颜色选择背景色
3.使用富有表现力的灰色
4.描绘真实的室内场景
进阶学习如何选择背景
区分明暗,在暗色调背景中上色
参照风景照片作画
4 用剪影法画风景速写
用剪影法来表现街道的氛围
在画纸上涂绘各式各样的底色
威尼斯·写生—用水溶性彩色铅笔描绘影子—
●用色彩表现街道的气氛
●把当地的特产作为绘画对象
5 用水彩描绘人物的要点从画鸡蛋开始
线稿要画到什么程度
描绘年轻的女性—刻画表情—
描绘穿着民族服装的女性—描绘背景和主体人物—
作者介绍
永山裕子,日本代表性的水彩画家。1963年出生于东京,1985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油画系,同年获安宅奖、大桥奖,1987 年完成东京艺术大学研究生学习,现为武藏野美术大学油画系讲师。她出版了一系列水彩画教程和作品集,并参加了许多知名的美术展览,如东京中央艺术博物馆年展、中国(苏州)亚洲水彩邀请展、泰国世界水彩博览会等。
译者简介
婠婠,本名钱茜。曾留学日本,对绘画有独到见解。现为插画师、自由译者。出版原创绘画教程《萌果绘》《绘自然:迷情花园》《绘生活:休闲下午茶》等,翻译出版《永山裕子的水彩课:重新开始学水彩》《永山裕子的水彩课:叠色渲染技法》《非常识》等。
豆瓣ID:婠婠,微博ID:女官_ 女官。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简直是水彩爱好者们的福音!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精美的封面设计所吸引,简约又不失雅致,一看就知道是出自大师之手。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就是永山裕子老师那独有的细腻笔触和对光影的绝妙把握。虽然我才刚开始接触水彩不久,但一直以来都对“透明感”这个概念感到困惑,总觉得自己的画作缺乏那种灵动和生机。这本书的标题一下就击中了我的痛点,我迫切地希望能从中找到解答。迫不及待地翻阅,老师的讲解条理清晰,循序渐进,即使是初学者也能理解。她并没有直接给出“秘籍”,而是通过对水彩基本功的讲解,以及对不同材质、不同光源下物体色彩变化的细致分析,来引导读者自己去体会和领悟。书中大量的范例都经过了精心的挑选,无论是鲜花、蔬果还是玻璃器皿,都展现了极强的生命力,让人忍不住想要模仿。我特别喜欢老师在讲解过程中反复强调的“水分的控制”和“颜色的叠加”,这些看似简单的技法,在她手中却能变幻出无穷的色彩魅力。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程,更像是一次与大师的深度对话,让我对水彩的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充满了继续探索的动力。
评分终于入手了这本备受期待的水彩画册!作为一名资深的水彩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升画面表现力、特别是捕捉光影和色彩质感的书籍。永山裕子老师的名字在水彩界早已是如雷贯耳,她的作品以其卓越的透明感和细腻的色彩层次著称,每一次欣赏都如同置身于一个充满阳光和露珠的梦境。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一如既往地保持了日式出版物的精致,纸张的触感非常好,印刷质量也无可挑剔,充分展现了每一幅画作的细节。我尤其欣赏这本书中对绘画过程的呈现方式,它不仅仅是展示最终的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一步步的解析,让读者能够窥探到艺术家是如何思考和下笔的。书中的构图安排巧妙,将不同题材的画作穿插其中,既有静态的静物写生,也有充满动态的生活场景,展现了水彩艺术的广泛应用。我反复研读了关于如何表现不同材质纹理的部分,比如对陶瓷的釉面反光,对织物的褶皱感,以及对植物叶片的脉络描绘,这些都是我一直以来想要突破的瓶颈。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更加理解了“透明感”并非仅仅是颜料本身的特性,更是通过对光线、色彩和水分的深刻理解,以及娴熟的技法来实现的。
评分作为一个曾经对水彩画望而却步的人,这本书的出现绝对是个奇迹。我一直觉得水彩画很难掌握,尤其是要画出那种轻盈、通透的感觉,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直到我看到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水彩画可以如此迷人。书中的图片质量非常高,每一幅画都像是一首诗,充满了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永山裕子老师的笔触细腻而富有表现力,她对于光影和色彩的运用更是出神入化。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如何捕捉不同物体表面的光泽和质感的讲解。比如,画水果时的那种水润感,画花朵时的那种半透明感,以及画陶瓷时的那种光滑感,都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的文字部分也写得非常到位,老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复杂的绘画技巧娓娓道来,让人听了就懂,试了就想做。我特别注重学习书中关于“层次感”的营造,老师是如何通过层层叠加,让色彩既有丰富的变化又不失透明度的,这对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画画,更是让我学会了如何去观察世界,如何去感受光影和色彩的美。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来都对水彩画的“透明感”感到非常好奇,总觉得很多教程里的水彩画都显得有些“厚重”,缺乏那种晶莹剔透的感觉。永山裕子老师的名字我之前就有所耳闻,据说她在水彩领域的造诣非常高。这次终于有机会接触到这本书,真的是相见恨晚!我最喜欢的是书中的讲解方式,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实例,一点一点地引导读者去理解。比如,在画水果的时候,老师会详细讲解如何通过色彩的冷暖对比和明暗变化来表现水果的立体感和光泽感。在画玻璃器皿的时候,更是让我惊叹于她对反光和折射的精准捕捉。我特别注意学习了书中关于“水分控制”的部分,这绝对是水彩画的灵魂所在。老师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不同水量下的色彩晕染效果,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效果来表现不同的肌理和质感。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一些小技巧去练习,发现自己的画作真的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那种“透”的感觉似乎也慢慢地显现出来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程,更像是一本充满灵感的宝典,让我对水彩艺术的探索充满了无限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的到来,让我对水彩画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一直以来都认为水彩画的精髓在于它的“透明感”,但如何才能真正地实现这一点,却是一个困扰我多年的难题。永山裕子老师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是我心中水彩画的标杆,那种细腻、灵动、充满生命力的画面,总能给我带来无限的启发。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近距离学习大师创作思路的绝佳机会。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色彩的运用”这一部分的讲解。老师不仅仅教我们如何调配颜色,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如何去理解颜色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冷暖、明暗、纯度等对比来营造画面的空间感和层次感。书中的范例多种多样,从简单的静物到复杂的场景,都展现了水彩画的无限可能。我反复观摩了书中关于如何表现“光感”的章节,老师是如何通过微妙的色彩变化和笔触的运用,将光线“画”出来的,这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的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对水彩艺术更深层次的欣赏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