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015室内设计模型集成 公共空间
定价:248.0元
作者:叶斌,叶猛
出版社:福建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7
ISBN:97875335473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由“2014年度中国建筑装饰设计机构50强”、“2014住宅装饰装修行业**设计机构”国广一叶装饰机构倾心打造,专业性毋容置疑。 书中包含375个设计效果图及其对应的3ds Max 场景模型文件(刻于6张DVD-ROM光盘中) 。模型按效果图顺序编排,易于查阅并直接调用,也可再做进一步的调整成为自己属意的作品。
内容提要
本书汇集了国广一叶装饰机构2014 ~ 2015年制作的375个公共空间——办公、酒店、商业、房产空间的设计效果图及其对应的3ds Max 场景模型文件(含6张3ds Max模型的DVD-ROM光盘) 。模型按效果图顺序编排,易于查阅并直接调用,也可再做进一步的调整成为自己属意的作品。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叶斌:国广一叶装饰机构董事长兼首席设计师,荣获“中国室内设计杰出成就奖”、“中国十大室内设计师”称号;叶猛,国广一叶装饰机构副总设计,被评为中国设计师。国广一叶装饰机构是“2012年度中国建筑装饰设计机构50强”、“2013住宅装饰装修行业佳设计机构”企业。
文摘
无
序言
本书配套光盘的内容包含效果图原始3ds Max模型和使用到的所有贴图文件……书中收录的效果图均为原始模型经过lightscape渲染和photoshop后处理过的成图,是为读者了解后处理效果提供直观准确的参考。
我一直对公共空间的设计充满着浓厚的兴趣,渴望能找到一本能提供丰富灵感和实用方法的书籍。《2015室内设计模型集成—公共空间》这本书,虽然名字听起来像是直接提供了大量的模型范例,但实际内容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公共空间设计理念与策略的集成”。书中并未直接展示“模型”的堆砌,而是通过深入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公共空间设计的核心要素和思维模式。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流线与空间组织”的章节,作者们用生动的语言和详实的图示,展示了如何通过巧妙的空间布局,引导人流,提升空间效率,并营造出独特的场所氛围。这让我意识到,一个成功的公共空间,其流动性与稳定性同样重要。书中对于“光影艺术”的探讨,也让我对空间的设计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满足照明的需求,更是通过光线的明暗、色彩的运用,来塑造空间的情感和体验。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人性化设计”的强调,它不仅仅是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更是要关注使用者的情感、心理和社交需求,从而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包容性的空间。虽然书中没有直接提供“模型”的“集成”列表,但它所提供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论,为我构建自己的设计模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模型集成”,是将各种设计要素进行有机的组合与创新。
评分我一直对“模型”这个概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抱有浓厚的兴趣,而《2015室内设计模型集成—公共空间》这本书,虽然在直观的模型展示上可能并未完全满足我最初的期待,但其所蕴含的设计方法论和思考框架,却让我对“模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并非直接提供堆砌式的模型图库,而是更侧重于解析“模型”背后的设计逻辑和生成机制。它引导我思考,如何通过抽象化的设计语言,提炼出公共空间的核心要素,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设计策略。作者们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多种设计模型,从功能性模型到体验性模型,再到生态性模型,每一个模型都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路径。我被书中关于“体验性模型”的阐述深深吸引,它强调设计需要关注用户在空间中的情感、感知和互动,而不仅仅是静态的空间布局。这促使我去思考,如何在设计过程中,更主动地去引导和塑造用户的空间体验,使其更加丰富、多元和令人难忘。书中所举的案例,虽然可能不是那种一步到位的“模型集成”,但它们所展示的设计过程和最终成果,都体现了作者们对不同模型理念的灵活运用。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将理论模型转化为实际设计,如何通过对空间的细腻雕琢,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公共场所。对于我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本“设计思想的集成”,它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方法,来构建我自己的设计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评分阅读《2015室内设计模型集成—公共空间》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意料之外的“启发式”学习。我最初的想法是寻找一本能直接提供各种公共空间设计模型的图库,以便快速借鉴和应用。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指向了一个更深远的维度。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模型,而是深入探讨了构建这些模型的“背后逻辑”。书中对各种公共空间的设计案例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不仅仅关注最终的视觉呈现,更深入挖掘了设计的动因、考量和策略。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可持续性设计”的讨论,它将环保理念和生态原则融入到公共空间的规划和建设中,这一点在当时(2015年)来看,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作者们强调,优秀的设计不应仅仅追求短暂的美观,更应承担起对环境和未来的责任。此外,书中对于“材料的肌理与触感”的细腻描绘,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提醒我,在设计公共空间时,需要调动使用者的多种感官,不仅仅是视觉,还包括触觉、听觉,甚至是嗅觉,从而创造出更丰富、更立体的空间体验。虽然书中没有直接提供“模型”的“集成”列表,但它所传递的设计思维和方法论,无疑帮助我构建了属于自己的“设计模型库”,这个库更加注重设计的原创性和针对性,而非简单的模仿。
评分坦白说,当我拿到《2015室内设计模型集成—公共空间》这本书时,我期望看到的是一本包含大量精美3D模型效果图和详细模型构建步骤的实用指南。然而,读完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我的最初设想。它并非一本纯粹的“模型展示”手册,而更像是一部关于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深度探索。书中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和理论阐释,揭示了公共空间设计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场所精神”的论述所打动。它不是简单地描述一个空间的美观程度,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设计,赋予空间独特的情感、历史和文化内涵,使其能够与使用者产生深刻的情感连接。作者们以一种严谨的态度,剖析了从城市尺度到微观节点,各个层级的设计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构建出富有魅力的公共空间。书中关于“流线设计”的章节,让我对空间的组织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动线规划,更是对人类行为模式、社交需求以及空间效率的综合考量。我还从书中学习到,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光影的运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引导视线、界定区域、营造氛围,甚至影响人们的情绪。尽管书中没有直接提供大量的“模型”素材,但它所提供的深邃的设计理念和方法论,无疑为我提供了构建高质量设计模型的坚实基础。我开始意识到,真正的“模型集成”,并非简单的图纸堆叠,而是对设计理念、功能需求、美学原则和技术手段的有机整合。
评分作为一名对室内设计充满热情的读者,我最近有幸翻阅了《2015室内设计模型集成—公共空间》这本书,虽然书中并未直接呈现我想象中的那种“模型集成”的直观展示,但它所提供的深刻见解和理论框架,无疑为我的设计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书中所探讨的公共空间设计原则,从功能性、人性化到美学表达,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作者们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带领读者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内,最大化地满足使用者多样化的需求,并同时营造出独特的场所精神。例如,书中对于流线设计、空间组织、光影运用以及材质选择的论述,都极具启发性。它让我意识到,一个成功的公共空间不仅仅是建筑元素的堆砌,更是对人类行为模式、情感体验和社会互动进行精细化考量的结果。尤其是在关于“人性化”的章节,书中提出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详实的理论阐释,将其落到了实处。它提醒我,作为设计师,我们肩负着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责任,需要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体现出对使用者的尊重和关怀。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类型公共空间(如交通枢纽、文化场馆、商业街区等)的比较研究,通过对这些差异化场景的分析,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不同功能诉求对设计策略的影响。这种宏观的视角,对于我这样还在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设计爱好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它帮助我跳出了单纯的“画图”思维,开始更系统、更全面地审视设计项目。
评分作为一名希望提升公共空间设计能力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实践指导的书籍,而《2015室内设计模型集成—公共空间》这本书,虽然在名称上带有“模型集成”的字样,但它实际提供的价值,更侧重于“设计思维的集成”。我并没有从书中找到可以直接复制粘贴的“模型”,但却收获了更为宝贵的——设计方法与理论框架。书中对各类公共空间(如图书馆、博物馆、交通枢纽等)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作者们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视觉效果,而是深入探究了每个设计背后的功能需求、用户行为分析以及文化考量。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尺度感”的探讨,如何通过设计手段,在宏观的公共空间中营造出既开放又私密的尺度,让使用者在其中感到舒适和安全。书中的案例分析,虽然没有直接展示“模型”的集成,但它们都体现了设计者如何从抽象的概念出发,逐步构建出具体的空间形态。这让我明白,真正的“模型集成”,并非简单的素材堆砌,而是将设计理念、功能需求、用户体验以及美学原则进行有机整合的系统性过程。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如何通过对细节的把握,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这本书更像是给我提供了一套“设计工具箱”,让我能够自行“集成”出满足特定需求的“模型”。
评分我抱着学习如何“集成”各种公共空间设计模型的初衷,翻开了《2015室内设计模型集成—公共空间》这本书。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给了我一次“理念集成”的学习经历。它并未提供直接可用的模型素材,而是深入探讨了公共空间设计的核心原则和思维方式。书中对不同类型公共空间(如图书馆、展馆、机场等)的设计案例进行了详尽的解读,作者们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揭示了设计者是如何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创造出独特而富有吸引力的空间体验。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可达性与包容性”的讨论。它强调设计需要考虑到所有人群的需求,包括老年人、儿童以及残障人士,确保公共空间能够为所有人提供公平和便捷的体验。这让我意识到,优秀的设计不仅要有美学上的追求,更应具备社会责任感。书中的案例分析,虽然没有直接展示“模型”的集成,但它们都体现了设计者如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空间策略。这让我领悟到,真正的“模型集成”,是设计理念、功能需求、用户体验以及社会价值的全面整合。我还从书中学习到了,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灵活性与适应性”的重要性。如何设计出能够适应不同活动和变化的灵活空间,从而延长其生命周期。
评分《2015室内设计模型集成—公共空间》这本书,给了我一次非常深刻的“设计思维重塑”的体验。我本来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如何“搭建”和“组合”各种现成公共空间设计模型的指南,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公共空间设计逻辑的集成”。书中并没有直接提供可以直接套用的模型,而是通过对大量经典和创新的公共空间案例的深入剖析,展现了设计者是如何从概念出发,逐步演化出空间形态的。我被书中对于“文化元素的融入”的论述所吸引。它强调设计不应是孤立的,而是要与当地的文化、历史背景紧密结合,从而创造出具有场所特质和地域风情的公共空间。书中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设计师如何在功能性、美观性和文化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此外,书中关于“材料的创新运用”的章节,也让我大开眼界。它展示了如何通过对不同材料特性的理解和运用,来丰富空间的层次感和触感,从而提升使用者的感官体验。我从中学习到,真正的“模型集成”,并非简单的拼凑,而是对设计理念、技术手段和材料特性的深度理解与创新应用。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跳出“模型”的束缚,去思考设计的本质。
评分当我拿到《2015室内设计模型集成—公共空间》这本书时,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够为我提供丰富“模型”素材的实用工具书。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让我进行了一次“设计方法论的集成”的学习。它并没有直接罗列大量的模型,而是通过深入的案例分析和理论阐释,揭示了公共空间设计的背后逻辑和创新思维。书中对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如公园、广场、社区中心等)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作者们不仅仅关注最终的视觉效果,更深入地探讨了设计过程中的各种考量,包括功能性、人性化、环境因素以及社会文化背景。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城市肌理与场所营造”的讨论。它强调设计需要与城市环境相互呼应,如何在宏观的城市背景下,为公共空间赋予独特的身份和场所感。这让我意识到,设计不应是孤立的,而是要融入到更大的环境中去思考。书中的案例分析,虽然没有直接展示“模型”的集成,但它们都体现了设计者如何将抽象的设计理念转化为具体的空间形态。这让我领悟到,真正的“模型集成”,是设计思维、功能需求、美学原则以及技术手段的有机整合。我还从书中学习到了,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可持续性与生态性”的重要性。如何通过设计,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创造出更健康、更绿色的公共空间。
评分在我看来,《2015室内设计模型集成—公共空间》这本书,是一部关于“公共空间设计精髓的集成”。我并没有从书中找到一本直接列举了各种“模型”的模型库,但它所呈现的内容,无疑为我的设计学习之路带来了巨大的启发。书中对众多公共空间的案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作者们不仅仅关注空间的外观,更深入地探讨了其背后的设计理念、功能考量以及用户体验。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叙事性空间”的讨论所吸引。它强调设计需要具备讲述故事的能力,通过空间的组织、元素的设置,引导使用者在其中进行一场独特的“旅程”。这让我想到了,设计不仅仅是创造一个物理空间,更是在创造一种体验和情感。书中的案例,虽然没有直接展示“模型”的集成,但它们都体现了设计师如何将抽象的设计理念转化为具体的空间形态。这让我明白,真正的“模型集成”,是设计思维、功能需求、美学原则和技术手段的有机融合。我还从书中学习到了,在公共空间设计中,“互动性”的重要性。如何通过设计,鼓励使用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增强空间的活力和生命力。这本书让我对公共空间的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建筑的构成,更是对人类行为和情感的深刻洞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