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超过1000万家庭解决育儿问题
59个关键教育细节,帮助孩子重塑习惯,走上YX之路!
你的方法对了,孩子J会了,你的方法错了,孩子J毁了!
Chapter 1 从孩子的角度看SJ 001
1.尊重是一切好的开始 002
2.不管是否认同,尊重孩子的决定 005
3.除了尊重,孩子还需要信任 007
4.用商量替代命令 010
5.多一点包容,多一点爱 013
6.沟通是Z好的解决方法 015
7.夸奖比责骂更有效果 018
8.让孩子成为家里的一员 021
9.不要嘲笑孩子的“小问题” 024
10.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朋友圈” 026
Chapter 2 孩子的好性格,是你一点点给的 029
1.性格才是正能量 030
2.自爱、自信、开朗,一个都不能少 032
3.“你真棒!你是D一无二的!” 034
4.D众批评Z伤自尊心 037
5.你的鼓励J是他的勇气 039
6.赏识教育应该怎么做? 041
7.引导孩子发现自身的闪光点 044
8.“你不行”说得太多,J会真不行 047
9.别让孩子自己否定自己 049
10.你向孩子微笑,孩子J不会皱眉 052
11.把幽默“传染”给孩子 055
12.挫折教育提升孩子抗压能力 057
13.别把孩子的心关在家里 060
14.让孩子爱上表达 063
15.做孩子Z忠实的“粉丝” 066
Chapter 3 穷养富养,都不如好教养 069
1.让孩子从小有教养 070
2.有教养的孩子到哪儿都受欢迎 072
3.你的一言一行都是榜样 075
4.过度溺爱的孩子很“丢人” 078
5.礼貌是教养的外在表现 080
6.练习是教养的内在基础 083
7.好习惯带来好教养 085
8.懂得尊重别人的意义 087
9.每个场合都有它的规矩 090
10.为什么孩子变成了“捣蛋鬼”? 093
11.“不听话”未必是孩子的错 096
12.不要随便评论别人 098
13.表扬孩子的礼貌是门功课 101
14.纠正孩子行为中的攻击性 104
15.谦虚既是美德,也是教养 106
Chapter 4 如何培养出学习棒的孩子? 109
1.学习不是成绩是能力 110
2.做个会“偷懒”的父母 112
3.保护好孩子的学习自信心 114
4. 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和阅读? 117
5.试试让孩子快乐学习 119
6.写作业困难户,找准原因提高效率 121
7.课上45分钟应该怎样过? 124
8.鼓励孩子课上课下多提问题 126
9.让“小短板”变长,齐头并进 128
10.马虎的本质是欠缺注意力 130
11.选择课外班,去粗取精 133
12.课外阅读到底应该读什么? 135
我常常在想,现代社会对“学习棒”的定义是不是过于单一了?它似乎被固化成了擅长应试、知识储备丰富。然而,真正面对未来世界的挑战,需要的核心能力是批判性思维、跨领域整合能力以及解决未定义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不太可能通过系统性的、线性的知识灌输来实现。它们更像是“副产品”,诞生于大量的自由探索、试错,以及与不同领域、不同思维模式的碰撞之中。如果一本书过于强调如何让孩子“学习”得更有效率,我担心它会陷入“为了学习而学习”的误区。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如何创造一个鼓励孩子提问、挑战权威、甚至容忍“笨拙探索”的环境。一个真正“学习棒”的孩子,应该是一个永恒的提问者,而不是一个完美的答案复述者。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拥有为自己的人生设计蓝图的能力,而不是成为别人蓝图上的一个优秀执行者,这种视野的转变,比任何学习技巧都来得珍贵。
评分天哪,我最近读完了一本让我茅塞顿开的书,虽然我手头没有那本《父母这样教,孩子性格好,有教养,学习棒》的具体内容,但我必须得说说我最近在育儿这条路上遇到的那些“感悟”,它们简直可以单独写本书了。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追逐那些立竿见影的方法论,恨不得孩子看完一本“育儿圣经”就能瞬间变成我们理想中的模样。可现实是,养育一个独立、有韧性、内心丰盈的孩子,就像培育一株植物,需要的是持续、细微的调整,而不是一次性的重剪。我最近特别体会到,比起刻意教导“要有教养”,不如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真正的“有教养”是什么样。比如,在餐桌上,我不再强求孩子说那些标准化的感谢词,而是引导他观察食物的来源,体会劳动的辛苦。我发现,当孩子真正理解了“感恩”背后的含义,而不是机械地重复话语时,他的眼神里才有了真正的光芒。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远比那些印在书页上的标准答案来得有效。它要求父母放下焦虑,回归到最原始的观察者和陪伴者的角色,这本身就是一种修行,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自省。
评分关于性格的塑造,我最近的体会是,我们做父母的常常把“好性格”定义得过于狭隘了。我们希望孩子自信、外向、适应力强,却常常忽略了,内向、敏感,甚至是适度的焦虑,都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有个朋友的孩子,就是典型的内向型,家长一直试图把他推向更热闹的场合,结果适得其反,孩子变得更加退缩。我自己的感悟是,接纳孩子所有的“不完美”,才是培养他强大内心力量的第一步。性格的好坏,不在于他是否符合社会的期待,而在于他能否接纳并管理好自己复杂的情绪。一个能平静地面对自己挫败感、并知道如何向他人寻求帮助的孩子,远比一个在人前永远阳光灿烂但内心脆弱的孩子,拥有更坚韧的“好性格”。因此,任何声称能一劳永逸塑造“好性格”的书籍,都可能忽略了情绪教育和自我接纳这一核心议题,而这恰恰是决定孩子未来幸福感的关键。
评分这本书如果真的像书名暗示的那样提供了一套明确的“方法”,我可能会持保留态度。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宇宙,他们的成长轨迹和需求是独一无二的。我更倾向于那种探讨“底层逻辑”而非“操作手册”的育儿哲学。比如说,关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观察到,当父母把学习等同于分数和排名时,孩子会本能地产生抗拒。真正的学习动力,源于好奇心和探索欲。我尝试过几次,在孩子对某个自然现象表现出兴趣时,哪怕我一无所知,也会和他一起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者在网络上寻找相关的纪录片。这个过程,我们两个都是学习者,没有“教”与“被教”的权力落差。当他发现知识的获取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冒险时,那种内在的驱动力是任何外在奖励都无法比拟的。这种经验告诉我,教育的本质是点燃,而不是灌输。如果一本书能深入探讨如何保护和激发这种与生俱来的火焰,那它才真正有价值,否则,那些条条框框只会束缚住孩子飞翔的翅膀。
评分读后感这种东西,往往带着强烈的个人印记。如果我没有读过这本书,我更想探讨的是父母自身的“减负”艺术。我们这一代家长,似乎都背负着“补偿式教育”的巨大压力,总想把我们自己没能实现的价值投射到孩子身上。这种沉重的期待,无形中转化成了对孩子的微观管理。我观察到,很多“有教养”的表现,比如排队、礼貌用语,如果是在父母高度紧张的监视下完成的,那只是行为的模仿,而非内化了的品格。真正的教养,来源于父母放松下来的状态——当你自己从容不迫,孩子自然会习得那种从容。所以,比起关注孩子“学到了什么”,我更关注自己“放下了什么”。放下了对完美的执念,放下了对“别人家孩子”的比较,放下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只有父母先从内耗中解脱出来,才能真正有心力去欣赏孩子当下的样子,这种自我的松弛感,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榜样,远比任何“口诀”都来得有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