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非洲!——援非医生的四年 9787551418997 李新伟-RT

去!非洲!——援非医生的四年 9787551418997 李新伟-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新伟 著
图书标签:
  • 非洲
  • 援非医疗
  • 医生经历
  • 纪实文学
  • 医疗卫生
  • 个人回忆
  • 海外生活
  • 中国医生
  • 人文关怀
  • 健康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51418997
商品编码:2980129041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去!非洲!——援非医生的四年

定价:48.00元

作者:李新伟

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514189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作者李新伟参加了中国援纳米比亚医疗队,在首都温得和克生活和工作了四年,在那片遥远陌生的非洲大地上,完成了两届援外医疗任务。
  《去非洲:援非医生的四年/远游书系》讲述了四年的援非时光,虽然艰苦,于作者而言,却是梦幻般美妙的日子。神秘奇绝的非洲风光,形形的非洲生物,原始古朴的地域风情,诊疗所里的趣事,亚非文化的冲撞……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妙趣横生的展现。四年里,作者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非洲生活赋予他的,是一种成长。

目录


序:针笔相传
太阳从西边升起的地方
去!非洲!
不宜居之苦
境由心造

走进大西洋
哞啦哞啦

针灸门诊里的故事
Donkey!Bye-bye!
神奇的疗效
感谢上帝
遭遇尴尬
也说
他大坏蛋

我和我的中国朋友
雨季到农场做客
马林塔尔访友
偷猎笔记
中国人说英语

维多利亚瀑布之行
北上途中见闻
北部风光
游玩东北部
感受赞比西河
赞比亚初看瀑布
津巴布韦见闻
进出博茨瓦纳
返回纳米比亚

黑白红黄纳国人
木雕市场巧胜黑人
白人汉斯
坚守传统的红泥人
土著居民布须曼人

访古探幽
平顶山,一位悲惨往事的见证者
吕德里茨,一段沙漠寻宝的传奇
鱼河谷,—方滚滚红尘里的净土

动物世界
小动物园——奥卡普卡农场
埃托沙国家动物园
归来
后记:梦回非洲

作者介绍


李新伟,1975年生,山东青岛人。九三学社社员。医学博士,副主任中医师,浮针II段,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浙江省立同德医院针灸推拿科副主任。于2004—2008年参加了两届中国援纳米比亚医疗队,此次援非医疗生活的经历正是本书写作的素材。工作之余,喜欢读书、看电影、旅游,其中读书内容以历史和传统文化为主。人生格言:有话好好说,没事偷着乐。

文摘


序言



《在希望的土地上播撒生命的绿洲》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奉献、坚韧与生命力量的史诗。它聚焦一群来自中国的医务工作者,在广袤而充满挑战的非洲大陆上,度过了他们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四年时光。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旅行,也不是一次短期援助,而是他们选择将专业所长、青春热血与无私大爱,深深地根植于这片土地,为当地人民带去健康与希望的庄严承诺。 故事从一群年轻而充满激情的医生,怀揣着对医学事业的理想和对世界的未知好奇,踏上非洲的土地开始。他们告别了熟悉的故土、亲人朋友,以及在国内安逸舒适的生活,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充满未知与艰辛的援外之路。非洲,对于他们而言,既是充满原始魅力的异域风情,更是承载着无数生命脆弱与亟待援助的现实。 在漫长的四年援外岁月里,他们所经历的,远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来得更加深刻与真实。他们驻扎在偏远的乡村诊所,或是条件简陋但使命重大的地区医院。医疗条件可能远不如国内,医疗设备常常短缺,甚至药物也需要精打细算地使用。但正是这样的环境,淬炼了他们过硬的医术和临危不乱的应变能力。他们用最少的资源,解决最棘手的问题,一次又一次地挽救着当地民众的生命。 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这些医生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每一次成功的喜悦,也体会他们面对生命无常的悲伤与无奈。他们治愈的不仅仅是身体的病痛,更是心灵的创伤。当孩子们因为他们的治疗而重拾笑容,当老人因为他们的精心照料而重获健康,当整个家庭因为他们的付出而摆脱困境,那种成就感和价值感,是任何物质回报都无法比拟的。 书中将详细描绘他们工作中的具体场景:面对疟疾肆虐的季节,他们如何夜以继日地抢救病人;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他们如何运用智慧和经验,开展高难度的手术;在传染病爆发的危急时刻,他们如何身先士卒,保护一方人民的健康。读者将看到他们如何与当地的医护人员紧密合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更将中国人民的友善和关怀带到了非洲。 然而,援外生活绝不仅仅是临床救治。这四年,也是他们深刻认识非洲社会、了解当地文化,并与当地人民建立深厚情谊的四年。他们需要克服语言的障碍,学习当地的风俗习惯,尊重他们的信仰和生活方式。从最初的陌生与隔阂,到最终的成为朋友、家人,这种情感的连接,是超越国界和种族的。书中会展现他们如何参与当地的社区活动,如何与孩子们玩耍,如何倾听老人的故事,如何为当地的教育和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四年,也必然伴随着挑战与牺牲。他们远离家乡,忍受着思念亲人的煎熬;他们可能面临语言不通带来的沟通困难,也可能遭遇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他们面对的是热带疾病的威胁,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时常爆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书里会真实地呈现这些艰难时刻,展现他们如何在压力之下保持乐观,如何在困难面前展现出惊人的毅力与勇气。他们不仅仅是医生,更是坚强的战士,是和平的使者。 这本书还将着重刻画援非医生与国内医疗机构、家庭之间的联系。每一次通信,每一次视频通话,都是对彼此的慰藉与支持。家人朋友的理解与支持,是他们坚持下去的重要动力。同时,国内医疗机构的远程指导和物资支援,也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这种跨越时空的连接,彰显了国家层面的担当与合作。 通过他们的视角,读者将有机会窥见非洲大陆真实的生活图景,了解当地人民的淳朴善良,感受他们对生命的热爱与顽强。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医疗援助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跨越文化、超越隔阂,用爱与责任连接世界的动人篇章。 四年,对于人生而言,是青葱岁月,是事业起步,是黄金时光。对于这群援非医生而言,这四年是他们将青春的汗水挥洒在异国土地上的无悔奉献,是他们用精湛的医术点亮生命之光的责任担当,是他们将中华民族的大爱精神播撒在非洲大地的光辉足迹。 《在希望的土地上播撒生命的绿洲》将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细节,真挚的情感,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故事,感受医者仁心在地球另一端绽放出的璀璨光芒,体会那份沉甸甸的国际主义情怀,以及在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上,所孕育出的无尽希望与生命的力量。它会引发我们对生命意义、国际援助、以及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思考。这是一曲献给白衣天使的赞歌,是一曲赞美奉献与爱的壮丽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和作者信息透露出的信息,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种“使命感”的传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淹没,而这样一本用四年时间沉淀下来的作品,其分量可想而知。我个人非常推崇那些愿意走出去、深入一线去观察和记录的作者,因为他们的视角往往更加全面和深刻。我期望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描绘出非洲当地的医疗现状,那些我们想象不到的挑战,比如基础设施的匮乏、常见病症的特殊表现,以及如何因地制宜地进行治疗。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看到作者作为一名“外来者”,在融入和适应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挣扎与成长。这种个人成长的弧线,往往是纪实文学中最动人心弦的部分。它不仅仅是关于“我们做了什么”,更是关于“我们成为了谁”,这种内在的蜕变,才是最值得我们去阅读和体会的。

评分

我是一个对社会议题和人文关怀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在地化叙事”的渴求。我常常在想,真正的国际援助是什么样的?它不是单方面的施予,而是深入到当地的肌理之中,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从我有限的了解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把宏大的国家战略,细化到了每一个具体的病例、每一次急促的抢救、每一场与当地文化隔阂的磨合之中。这不仅仅是医疗技术的输出,更是人与人之间最原始的信任建立过程。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和理解的,尤其是在生命攸关的时刻,语言和习俗的障碍如何被爱和专业精神跨越?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想必是跌宕起伏的,既有成功挽救生命的喜悦,也必然伴随着面对无常的深深无力感。它强迫读者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去审视生命的普世价值,以及人类共同面对的脆弱性。我期待它能带来那种直击灵魂的震撼,让我们重新思考“帮助”的真正含义。

评分

从装帧的质感和排版风格来看,这本书似乎走的是一种严肃、冷静的记录路线,没有过度煽情的倾向,这正是我所欣赏的。我倾向于相信,作者在写作时,保持了一种专业人士特有的克制与客观,但这克制之下,必然涌动着对生命的无限敬畏与关怀。这本书提供给我的,很可能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地图”的构建。它不再局限于我们熟悉的地理和文化边界,而是将我们的视野拉向了更广阔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我猜想,书中必然包含了许多关于团队协作、跨文化沟通的精彩案例,这些都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宝贵经验。对于任何一个对公共卫生、国际关系或个人价值实现有思考的人来说,这本书都应该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文本,它用最真实的故事,阐释了“大爱”并非空谈,而是需要在最艰苦的环境中,用行动去兑现的承诺。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那种粗犷的色彩和简约的排版,一下子就把我的思绪拽到了遥远的非洲大陆。我记得当时在书店里翻到它的时候,就被那种质朴又充满力量感的封面吸引住了。作者的名字虽然不是耳熟能详的大腕,但正是这种带着“亲历者”身份的记录,才更让人心生敬畏。我拿起这本书,首先感受到的就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仿佛作者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这些身处安逸环境的人,描绘一幅关于奉献与挑战的宏大画卷。里头的内容,光是看目录和前言的片段,就能感觉到那种充满汗水与泪水的真实感。它绝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游记,更像是一份严肃的、带着温度的医疗日记,记录下白衣天使们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用专业和爱心去对抗疾病和困难。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异域风情,以及在艰苦条件下依然坚守初心的伟大精神。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中国与非洲之间那种深厚的友谊与合作,远超我们日常媒体所能呈现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

说实话,我平日里看的书偏向于历史和哲学类,对于这种纪实性很强的题材,我通常会保持一份谨慎的距离。但这本书的标题,那种直白而有力的“去!非洲!”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带有一种行动的号召感,而不是被动的旁观。我猜测作者的文笔一定是非常朴实、不加雕饰的,因为在那种高压的环境下,没有时间去打磨华丽的辞藻,文字本身就是一种记录工具,记录那些转瞬即逝的真实场景。我想象着那些炎热的午后,简陋的医疗设备,以及当地居民那充满期盼的眼神。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当代中国医疗援助事业的窗口。它会让那些对“援非”抱有刻板印象的人,不得不去面对复杂和多维度的现实。这种真实的重量,是任何虚构的故事都无法替代的,它教育的不仅是医学知识,更是人生的态度和对世界的好奇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