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文化的內核與張力
定價:36.0元
作者:丁鋼,
齣版社:江蘇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81130962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這是一本文化社會學的微觀研究著作,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探索分析文化力的社會應用體係。全書論述瞭文化的內涵界定、內在結構、動力係統,從文化與經濟、消費,與法治、教育,與城市、農村,與創新、創業,與企業、管理等五組十個方麵的關係角度,以具體的組織、社區、群體或社會活動為對象和樣本,研究分析瞭文化力的微觀社會應用,*後研究闡述瞭文化在戰略層麵的作用和意義。
內容提要
這是一本文化社會學的微觀研究著作,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探索分析文化力的社會應用體係。全書論述瞭文化的內涵界定、內在結構、動力係統,從文化與經濟、消費,與法治、教育,與城市、農村,與創新、創業,與企業、管理等五組十個方麵的關係角度,以具體的組織、社區、群體或社會活動為對象和樣本,研究分析瞭文化力的微觀社會應用,後研究闡述瞭文化在戰略層麵的作用和意義。
目錄
作者介紹
丁鋼:江蘇泰興人。蘇州大學教育學博士後流動站研究員,鎮江高等專科學校教授。先後齣版《大學:文化與內涵》《大學文化自覺管理的嚮度、模型與方略》等2部專著、4部閤著,在《高等教育研究》《江海學刊》等刊物發錶論文50多篇,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復印資料轉載,完成省級以上人文社科和教育規劃項目10多項,獲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成果奬4項。先後被評為“江蘇省中青年科技領軍人纔”“江蘇省有突齣貢獻中青年專傢”“江蘇省‘六大人纔高峰’培養對象”“江蘇省教育工作者”“鎮江市十大傑齣青年”等。
文摘
社會學界有學者把現象分為兩類: 一類為自然的現象, 一類為文化的現象。 ① 文化現象是人們心靈感受和意象的直接錶達, 傳達瞭一種語詞概念內涵以外的文化信息, 是一種內在體驗的方式, 是對於真理的一種想象性的體現。從某個方麵來說, 社會愈發展, 文化的範圍愈大, 自然的範圍愈小。
節 文化概念的變遷
孫喜亭教授說: “ 概念是思維的起點, 有瞭概念纔能形成判斷, 作齣論證。 ” ②“ 文化” 的定義, 往往是“ 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據美國文化學傢剋羅伯和剋魯剋洪1 9 5 2年齣版的《 文化: 概念和定義的批評考察》 中的統計, 當時世界各地學者對文化的定義就有1 6 0多種。
從詞源上說, 在西方, “ 文化” 一詞源於拉丁文 c u l t u r e , 原意含有種植、 耕種等意思。安托馬·菲雷蒂埃在1 6 9 0年編撰的《 通用詞典》 中給“ c u l t u r e ” 下的定義就是: “ 人類為使土地肥沃、 種植樹木和栽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 ” ③1 8世紀, 隨著遍布整個歐洲的科學、 藝術、 哲學、 政治思想的進步, 特彆是在狄德羅等人領導的“ 百科全書” 學派的努力下, “ 文化” 概念在西方思想史上次獲得瞭重要的轉義, 被解釋為“ 心靈的普遍狀態和習慣” “ 整個社會裏知識發展的普遍狀態” “ 各種藝術的普遍狀態” 。 ④ 文化, 逐漸脫離瞭對改造自然活動的描述性使用, 而與人類的智力發展和精神生活密切地聯係在瞭一起。在德國和法國, 文化概念還獲得瞭“ 教化” 意義。維剋多·埃爾就提齣, “ 文化, 就是對人進行智力、 美學和道德方麵的培養” 。 ⑤ “ 有文化的( c u l t u r e d ) ” 被理解為“ 有教養的” , 而一些原始的地區也被歐洲貴族稱作 u n c u l t u r e d , 意思是“ 沒有教養的” “ 未開化的” 。
1 9世紀中葉以後, 人類學傢對原始部落實地考察( 又稱“ 田野研究” ) , 發現所謂的“ 沒有教養的” 或“ 未開化的” 人們按照他們自己的方式生活也不缺什麼, 於是不得不對産生於1 8世紀的“ 文化” 概念進行重新理解。1 8 7 1年, 英國人類學傢愛德華·伯納特·泰勒( E . B . T y l o r ) 在《 文化的起源》 中給文化下瞭一個明確的定義, 他認為: “ 文化是人類在自身的曆史經驗中創造的包羅萬象的復閤體, 包括知識、 信仰、 藝術、 道德、 法律、 風俗以及其餘從社會上學得的能力和習慣。 ” ①這是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文化定義, 在文化發展史上具有經典性的意義。其貢獻在於消解瞭原先“ 文化” 定義中的精英性, 把“ 信仰”“ 習慣” 等納入“ 文化” 的概念之中, 強調瞭文化的“ 習得性” “ 整體性” 特質。在他之後, 一些人類學傢對文化的意義又有所發展, 其中做齣較大貢獻的有拉爾夫·林頓、 A .L . 剋勞伯、 C . 剋魯剋洪( C l y dK l u c h o h n ) 、 凱利、 斯賓格勒、露絲·本尼迪剋、 皮爾森等人。“ 文化” 概念除瞭泰勒所強調的兩個特質外,又獲得瞭“ 價值性” “ 生活方式” “ 符號象徵” “ 文化戰略” 等若乾特質。 ② 美國文化人類學傢 A .L . 剋勞伯和 C . 剋魯剋洪在1 9 5 2年齣版的《 文化: 要領和定義的批判性迴顧》 ③一書中, 綜閤各種觀點, 歸納瞭一個較為完整的定義:
文化是由各種外顯和內隱的行為模式構成的。這些行為模式是通過符號習得和傳播的, 它們構成瞭人類群體的獨特成就, 其中包括體現在人工製
品方麵的成就。文化的本質內核是由傳統的( 曆史衍生的和選擇的) 觀點, 尤其是其所附帶的價值觀構成的。文化體係, 從一方麵來講, 可以被視為行動的産物; 從另一方麵來講, 可被視為進一步行動的製約因素。 ④
序言
2 0 0 0年前後, 筆者開始關注和思考文化問題, 從校園文化, 到大學文化,再到社會文化, 總想在哲理和應用之間找到一個切口, 研究既有廣泛意義又具有應用價值的文化影響力。其間, 想過“ 文化之力” “ 文化的力量” “ 文化力研究” “ 文化影響力” “ 文化執行力” 等主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 想起瞭“ 張力” 這個詞, 開始對它有瞭一些模糊的理解和認識。
2 0 0 9年5月2 2日早晨, 一傢三口像往常一樣坐在餐桌前準備吃早餐, 九歲的兒子看到自己麵前一碗裝得滿滿的、 有些溢齣沿口的稀飯, 說: “ 你們怎麼把張力大的一碗留給我呀! ” 我有些驚訝, 他怎麼說齣“ 張力” 一詞, 便有意識地問他講什麼, 兒子笑話我說: “ 老土, 連‘ 張力’ 的意思都不懂。 ” 我連忙張開雙臂說: “ 這就是張力? ” 他打瞭個比方說: “ 一隻杯子倒滿水, 而裏麵的水高齣瞭杯口的邊沿, 這就是水的張力。 ”
我恍然大悟, 想起平常斟酒經常會齣現這種現象, 這就是張力。記得有人說過, 如果把葡萄放在地裏, 會很快腐爛、 消失; 如果把葡萄曬成葡萄乾, 可以擺放一段時間; 如果把它釀成酒, 會越擺越醇, 香味會溢齣酒壇, 飄齣深巷。這讓我又一次想起瞭“ 文化的張力” 。
一個組織文化的影響力, 不僅在組織內部發揮著影響作用, 而且會溢齣組織的“ 杯口邊沿” , 對周邊的環境、 人和事發揮影響力。例如, 一所大學的精神或一個企業的文化, 不僅僅“ 彌漫” 在這所大學的圖書館裏、 這個企業的辦公樓裏, “ 彌漫” 在這所大學、 這個企業大門內的草坪上、 樓宇間, 還“ 飄浮” 在這所大學、 這個企業大門外的空氣裏, 影響著周邊甚至更遠、 更大的環境。這就是文化的張力。
這本書的名字叫《文化的內核與張力》,光聽這個名字,就讓人充滿瞭好奇。我拿到書後,迫不及待地翻開,想看看它到底能揭示齣些什麼。書的開頭部分,作者似乎在描繪一個宏大的曆史畫捲,通過一些我不太熟悉的古代文明的片段,來引齣“文化”這個概念的復雜性。我感覺作者是在試圖構建一個基礎,讓我們理解不同文化之間是如何孕育、發展,又如何在內部産生各種矛盾和衝突的。例如,他提到瞭一個關於早期農業社會如何形成等級製度的例子,通過分析當時人們的生産方式、信仰體係以及對資源的分配,來解釋為什麼會齣現分化,以及這種分化又是如何影響後續文化的發展走嚮。我尤其對作者在描述某個已消失文明的儀式性行為時所展現齣的細緻筆觸印象深刻。他不僅僅是簡單地敘述,而是試圖揣摩當時人們的心態,他們為何會對某些符號、神靈産生敬畏,以及這些敬畏是如何轉化為社會規範和行為準則的。這種解讀方式讓我覺得,文化並非是僵化的教條,而是活生生的人們在互動、在創造、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不斷湧現的生命力。作者似乎想告訴我們,每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文化細節,都可能蘊藏著深刻的意義,而這些意義的集閤,就構成瞭文化的“內核”。
評分接下來,作者似乎又將目光投嚮瞭“張力”的另外一個維度,即文化內部不同群體之間的張力。我理解這可能涉及到社會階層、意識形態、代際差異等因素所導緻的文化分歧。這本書在這部分的內容,讓我聯想到很多社會學和政治學的議題。作者並沒有直接對這些議題進行評判,而是通過一些曆史事件和社會現象的分析,來揭示文化內部的多元性和復雜性。例如,他描述瞭一個關於某個社會在經曆瞭快速現代化轉型後,不同年齡段的人們在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上産生的巨大鴻溝,以及這種鴻溝如何引發瞭各種社會討論和衝突。我尤其被作者在分析某個曆史時期社會思潮的激烈交鋒時所展現齣的敏銳洞察力所打動。他並沒有簡單地將一方視為正義,另一方視為邪惡,而是試圖去理解雙方立場形成的曆史背景和文化根源,以及這種張力如何推動瞭社會的進步或停滯。這部分的內容讓我深刻體會到,文化從來都不是鐵闆一塊,而是由無數個相互交織、有時甚至相互博弈的個體和群體共同塑造的,這種內部的張力,也是文化保持活力的重要源泉。
評分讀到後麵,作者的筆鋒一轉,開始深入探討不同文化在接觸和碰撞中所産生的“張力”。我理解的“張力”大概就是那些讓文化不至於停滯不前,而是不斷變化、革新,有時甚至引發劇烈動蕩的內在力量。這本書的這部分內容,讓我聯想到很多曆史上的民族遷徙、商業貿易以及宗教傳播的事件。作者並沒有直接列舉這些事件,而是通過一些理論性的闡述,比如關於文化適應性、文化同化與差異性保留的探討,來解釋為什麼一個文化體係在麵對外來影響時,既可能全盤接受,也可能堅決抵製,或者在兩者之間尋求一種微妙的平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某個宗教如何在一個全新的地域傳播時,描述瞭它如何在保留核心教義的同時,巧妙地融入當地的民俗信仰和節日慶典。這種“在地化”的過程,既是文化張力的一種體現,也是文化生命力的證明。它說明瞭文化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的自我調整和融閤中獲得新的生命。作者的敘述風格在這裏變得更加學術化,但卻不失引人入勝。他似乎在引導讀者思考,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間的張力會以何種方式呈現,以及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和應對這種現象。
評分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作者在“內核”與“張力”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概念之間建立起的深刻聯係。他似乎在強調,正是因為有瞭穩定的“內核”,文化纔有瞭自己的根基和 identity;而正是因為有瞭不斷産生的“張力”,文化纔得以保持活力,不斷發展和演變。這本書的結尾,作者並沒有給齣一個明確的結論,而是留下瞭一些開放性的思考。他似乎在引導讀者去主動地觀察和理解自己所處的文化環境,去思考那些隱藏在日常之下的深層邏輯,以及不同文化之間和文化內部的各種張力。我個人覺得,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新的視角來審視文化。它讓我明白,理解文化,不能僅僅停留在錶麵的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字,而是要深入其內在的邏輯和動力。作者的寫作風格在整本書中保持瞭一種引人入勝的節奏,從宏觀的曆史敘事到微觀的個體體驗,都描繪得繪聲繪色,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這本書的第三部分,我覺得它更像是作者對於“文化內核”的進一步挖掘和闡釋。他似乎在嘗試剝離那些錶層的、易變的文化現象,去探尋隱藏在深處的、相對穩定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和情感共鳴。我讀到這裏時,腦海裏浮現齣瞭很多關於國傢民族精神、集體潛意識之類的概念。作者並沒有直接使用這些詞匯,而是通過分析一些具有代錶性的文學作品、藝術風格甚至是一些社會運動,來展現不同文化在深層次上的獨特性。比如,他描繪瞭一個關於某個民族在麵對曆史創傷時,所展現齣的獨特的集體敘事方式,這種敘事方式既包含瞭對苦難的記憶,也蘊含著對未來的期盼和堅韌。我個人覺得,這部分內容非常有啓發性,它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所處的文化環境,以及那些不自覺地影響著我們行為和思想的深層邏輯。作者的語言在這裏變得更加具象,通過生動的例子,將抽象的文化內核描繪得栩栩如生。他似乎在告訴我們,理解一個文化的“內核”,就如同理解一個人最核心的品格,是認識事物本質的關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