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设计基础 9787566817310

影像设计基础 97875668173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汉明 刘丽华 著
图书标签:
  • 影像设计
  • 设计基础
  • 视觉传达
  • 平面设计
  • 图像处理
  • 摄影
  • 构图
  • 色彩
  • 设计理论
  • 艺术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6817310
商品编码:2980037125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影像设计基础 作者 何汉明 刘丽华
定价 49.80元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6817310 出版日期 2017-1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19972004

   目录
总序上编 平面影像设计章 摄影的基本要素第三章 摄影构成下编 动态影像设计第五章 让图像动起来第七章 影片制作参考文献后记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视觉语言的构建:从像素到情感的深度探索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视觉信息已成为我们理解世界、沟通情感、传播思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无论是令人惊叹的电影特效,引人入胜的广告画面,还是清晰易懂的数据可视化,其背后都离不开精妙的影像设计。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对视觉语言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本书并非直接探讨某一本特定书籍,而是旨在为所有对影像设计怀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朋友们,铺就一条通往视觉艺术殿堂的坚实道路。 我们将从最基础的像素和色彩理论出发,深入剖析它们在视觉表现中的作用。像素,作为数字影像的最小单位,其密度、排列方式和色彩信息共同构成了我们所见的图像。理解像素的本质,是掌握数字影像制作的基础。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像素的组合来创造出不同的纹理、细节和层次感,以及像素密度对图像清晰度和分辨率的影响。色彩,则是视觉语言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元素之一。我们将系统地学习色彩的物理属性(如色相、饱和度、明度),探讨不同色彩组合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和文化含义。从经典的三原色理论到现代的色彩模型(如RGB、CMYK、HSB),再到色彩搭配的原则和技巧,如互补色、邻近色、同类色等,我们将一一解读色彩在影像设计中如何被用来营造氛围、引导视线、传达情感。 在掌握了基础的像素和色彩知识后,我们将转向视觉构图和形式构成。构图是影像设计的骨架,它决定了画面元素的组织方式和整体布局。我们将深入学习黄金分割、三分法、对称与不对称、引导线、框架构图等经典构图法则,并探讨它们在不同类型影像设计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将触及形式构成的基本原则,如对比、平衡、韵律、统一等,了解这些原则如何帮助我们创造出和谐、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例如,通过大小、形状、色彩、明暗的对比,我们可以突出主体,增强画面的张力;通过元素的重复和变化,我们可以赋予画面以节奏感和动感。 光影是影像的灵魂。光线的运用,能够极大地影响画面的质感、氛围和情感表达。我们将从基础的光学原理出发,理解不同光源的特性(如自然光、人造光、点光源、线光源、面光源),以及它们如何投射出不同的阴影和高光。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学习各种布光技法,如三点布光、侧光、逆光、顶光等,并分析它们在电影、摄影、广告等不同领域的典型应用。通过对光影的细腻处理,我们可以塑造人物的立体感,强调场景的深度,营造出温馨、神秘、戏剧性等多种不同的视觉效果。 动态影像的魅力在于其时间和空间的流动性。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运动镜头、镜头切换、镜头组合等方式来叙事和引导观众的情绪。运动镜头的类型,如摇镜头、推拉镜头、轨道镜头、斯坦尼黑镜头等,各有其独特的表现力。它们可以用来营造紧张感、展现空间的广阔、跟随人物的行动,甚至表达人物的内心状态。镜头切换的速度、角度和方式,也对叙事节奏和信息传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蒙太奇,作为电影剪辑的核心技法,更是将无数个静态的镜头巧妙地组合,创造出超越个体镜头意义的全新含义。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蒙太太奇,如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节奏蒙太奇等,理解它们在叙事、情感渲染和思想传达方面的强大力量。 在深入探索了视觉元素的构成与表现力之后,我们还将把目光投向影像设计的实际应用领域。从电影叙事到广告宣传,从游戏设计到平面设计,影像设计无处不在。我们将分析不同领域的影像设计特点和挑战,了解如何在特定媒介和目标受众的约束下,创造出既有艺术性又具传播力的作品。例如,在电影中,影像设计需要服务于故事的完整性和情感的深化;在广告中,影像设计则需要迅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并有效地传达产品信息和品牌价值。 此外,我们还将触及数字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三维动画、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兴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影像设计的面貌。我们将初步了解这些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并思考它们将如何影响未来的视觉传播和人机交互。例如,VR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沉浸式的视觉体验,AR技术则将虚拟信息叠加到现实世界中,这些都为影像设计师带来了新的创作可能性和挑战。 本书的目的,是为你打开一扇通往影像设计世界的门。我们不追求速成,而是倡导对视觉语言的深入理解和持续探索。通过系统地学习基础理论,掌握核心技法,并结合实践的反复磨练,你将能够逐渐培养出敏锐的视觉感知能力,构建属于自己的视觉表达体系。无论你是希望成为一名专业的影像设计师,还是仅仅想提升自己的视觉素养,本书都将是你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伙伴。我们将激励你去观察、去思考、去实践,用你的创意和智慧,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视觉世界中,留下属于你独特的印记。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将始终强调“设计”的核心理念。影像设计不仅仅是技术的操作,更是思想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每一次构图的选择,每一个色彩的搭配,每一束光影的安排,都蕴含着设计师的思考和意图。我们将鼓励你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批判性思维去分析,不断地尝试和调整,最终找到最能触动人心、最能有效沟通的视觉语言。 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段视觉探索的旅程,去感受像素的律动,去聆听色彩的旋律,去驾驭光影的魔力,去构建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视觉世界。这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艺术,一种对美的追求,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还有一个让我非常欣赏的地方,就是它对“视觉节奏”的深刻理解。我过去在观看一些优秀的影像作品时,常常会被那种流畅自然的观看体验所吸引,但却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这种“节奏感”是如何形成的。而这本书,则系统地解析了这种节奏感背后的构成要素。它详细介绍了关于“动态平衡”、“视觉流”等概念,并结合了大量的视觉动效案例,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画面如何引导观众的视线,如何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保持观众的注意力。对于我这种习惯于静态设计的人来说,这部分的学习,极大地拓展了我的思维边界,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画面中创造出更富于变化和层次感的视觉体验。

评分

在学习影像设计的过程中,我常常会遇到瓶颈,感觉自己似乎掌握了一些技巧,但却很难创造出真正具有感染力的作品。这本《影像设计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帮助我突破了这种困境。它在“情绪表达”这一块的内容,是我觉得最有价值的部分。书中通过分析大量经典电影、广告、海报等案例,拆解了不同色彩、光影、景别如何共同作用,营造出特定的情绪氛围。我反复研读了关于“光影叙事”的章节,作者不仅仅讲解了硬光、软光、逆光等基础概念,更重要的是,他引导读者去思考,光线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语言,能够诉说故事,传递情感。这种对深层含义的挖掘,让我在未来的创作中,不再只是简单地堆砌视觉元素,而是开始思考如何用光影去“讲故事”。

评分

这次拿到这本《影像设计基础》,说实话,我本来是抱着一种“看看基础知识点有什么新意”的心态去翻阅的。但翻开来,扑面而来的信息量和严谨的逻辑结构,让我立刻被打动了。书的开篇部分,虽然是基础内容,但作者并没有用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案例,将抽象的视觉语言具象化。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构图”的章节,不同于以往我接触到的那些生硬的法则,这里详细阐述了黄金分割、三分法等理论在实际作品中的应用,甚至还深入分析了为什么这些法则能够触动人心的深层原因。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是在引导你“为什么这么做”,这种思维方式的启迪,是我阅读过程中最大的收获之一。

评分

在接触《影像设计基础》之前,我一直认为影像设计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艺术,很多时候依赖于设计师的直觉和经验。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认知。它用一种极其“理性”和“科学”的方式,将影像设计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条分缕析的阐述。尤其是在关于“色彩心理学”和“字体传达”的部分,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数据和心理学理论,解释了为什么某些颜色会引发特定的情感联想,为什么某些字体能够传递出特定的品牌调性。这使得影像设计不再是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严谨的理论基础之上。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对比度”的运用,作者通过生动的图解,展示了如何通过调整对比度来突出重点、增强视觉冲击力,这对于我理解设计中的“张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觉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清晰、有效地传达信息是影像设计最核心的价值。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阐释,无疑是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停留在色彩搭配、字体选择这些表面功夫,而是从更宏观的层面,去探讨“意图”与“视觉表达”之间的关联。比如,关于“信息层级”的设计,作者给出了非常多实用的技巧,如何通过排版、留白、视觉引导等方式,让观众在第一时间抓住最重要的信息,并能够顺畅地理解整个内容。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用户体验”的讨论,将影像设计置于更广阔的用户交互场景中去考量,这对于我这种之前只关注“美观度”的设计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往作品的不足之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