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武汉会战-徐康 航空工业出版社 9787516510353

{RT}武汉会战-徐康 航空工业出版社 978751651035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康 著
图书标签:
  • 武汉会战
  • 抗战历史
  • 徐康
  • 航空工业出版社
  • 军事历史
  • 回忆录
  • 战争纪实
  • 历史人物
  • 近代史
  • 中国抗日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6510353
商品编码:2978995023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武汉会战 作者 徐康
定价 40.00元 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516510353 出版日期 2016-07-01
字数 页码 222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内容简介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历时*长的一次会战。参战双方共投入100多万兵力,在长江沿岸广袤地区开展了激烈战斗。会战中,国共合作提升全民抗战热情;中国空军三战三捷,更是运征日本本土;万家岭一役,中国军队灵活作战,围歼了日军一〇六师团……武汉会战*终以中国军队撤退,日军占领武汉结束,但此战极大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和财力物力,是抗战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相持的分水岭。《武汉会战》借助大量史料,真实重现更要事件。《武汉会战》作为历史普及读物,可供广大读者阅读,也可供历史研究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徐康,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北洋档案》分册副主编;《吴佩孚档案资料选编》编辑。曾发表《抗战前德国军事顾问团对中国军事教育的改进和贡献》等论文。

   目录
重要人物表

章 燃烧的大地
徐州会战之后的抗战形势
沸腾的武汉
无奈的选择——花园口决堤

第二章 中国雄鹰翱翔天空
“二一八”空战
失落的天长节
“五三一”空战
目标:日本本土!

第三章 怒吼的长江
骄狂的波田支队
无奈的张发奎
黄梅失守
湖广大捷

第四章 大别山麓谱春秋
六安、霍山失色
宋希濂的坚持
“第二个台儿庄”——小界岭战斗

第五章 南浔会战显辉煌
金官桥阻击战
岷山喋血
死守麒麟峰
万家岭大捷
英雄万家岭

第六章 保卫大武汉
中国党的积极努力
国民参政会的召开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抵抗到底!”

第七章 武汉陷落
主动撤退
一寸河山一寸血
相持阶段的到来

第八章 历史不容忘却
武汉会战总结与评价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编辑推荐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文摘
《武汉会战》:
  徐州会战之后的抗战形势
  南京,1937年12月13日,日军正在举行入城式,这一天是中国百年来屈辱的日子之一。1938年5月,日军占领徐州,徐州会战画上句号。中国的全面抗战自1937年7月7日开始,到1938年5月徐州会战结束时为止,已经独立抵抗了日本大半年的进攻。大半年来,中国虽然经历了华北、华东和首都的沦陷,但在战略上,中国取得了成功。淞沪会战延续将近4个月,使日军付出了约20万军队伤亡的重大代价,粉碎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更重要的是,淞沪会战使日本的侵略重心由华北地区转向华东地区,从而使得日本进攻由南北向改为东西向。在占领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南京和上海后,日军不得不开始了自东而西溯江而上的攻击。所以,中国的抗战正在向相持阶段发展,“以空间换时间”正在变为现实。
  国民加快速度向广阔的西部撤退,建立起稳固的大后方,而日军在占领了徐州之后,下一个目标自然是位于中国中部的武汉。1938年6月,40万日军凭借飞机大炮等现代化武器沿着长江两岸和大别山北麓,开始了攻占武汉的作战。在长达4个半月的会战中,在安徽、江西、湖北、河南、湖南五省区长达一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展开了大规模的作战。“武汉会战的规模不仅是抗战中规模大的,而且也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史上规模大的一次战役。①”
  武汉会战的规模如此之大取决于武汉的军事战略地位。武汉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处在长江与汉水的交汇处,有“九省通衢”之称,是平汉、粤汉两铁路的交汇点,承东联西、承北联南,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就水路而言,武汉东距上海1125公里,西距重庆1370公里。顺江而下,中经鄱阳湖、巢湖、太湖抵赣、皖、苏、浙四省;溯江而上,经洞庭湖可达湘、川二省;沿汉水而上,还可以到达陕西。①”沿平汉铁路北上可抵河南中原腹地,沿粤汉路南下可到广东华南沿海。武汉地处中国的地理中心地区,由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所决定,谁占据武汉,谁就能控制华中,并挟制中原。因此若日军占领武汉,即可轻易地向周围诸多省区进军,并切断华北与华南、西南与东南的联系,造成中国军队调动、物资运输和人员联络受阻。
  在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先后沦陷后,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仅有武汉还在中国控制之下。“自从上海、南京失守,我们的政治外交经济的中心就在武汉。②”张之洞在武汉任湖广总督期间,曾先后建立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等军工企业,这些企业对于武器装备极其简陋的中国军队而言,具有重要的军火保障作用。武汉也是当时中国没有沦陷的贸易中心城市,在东部沿海都被日军封锁的情况下,国际运输渠道只剩下从香港沿粤汉铁路通往武汉,然后从武汉分配作战物资至全国各个战场。1938年6月,日本智囊团昭和研究会中国问题研究所在一份报告中认为,攻下武汉对日本来说,“可以谋求经济的独立,以及实现华中战区的复兴。相反地,对于国民来说,就意味着丧失了湖南湖北的粮仓地带和中地的大经济中心,从而造成该经济自给的困难。③”
  ……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好的,以下是一本关于现代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著作的图书简介,该书与您提到的历史军事著作《{RT}武汉会战-徐康 航空工业出版社 9787516510353》完全无关: --- 《韧性之城:面向未来的城市形态与生态治理》 内容提要 在全球化与气候变化双重压力下,城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脆弱性。本书并非仅仅是对现有城市理论的梳理,而是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前瞻性的规划理念、创新的技术应用以及跨学科的治理模式,构建真正具有“韧性”(Resilience)的未来城市。我们聚焦于城市应对突发冲击(如极端天气、公共卫生危机、经济波动)的能力,以及在日常运营中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路径。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未来的城市规划必须从传统的静态空间布局转向动态的系统管理。我们摒弃“一刀切”的解决方案,转而强调基于地方情境(Context-Specific)的适应性策略。全书结构围绕城市韧性的三大支柱展开:物质基础设施的抗压性、社会经济网络的协同性,以及生态环境的自愈力。 第一部分:韧性思维与规划范式转型 第一部分追溯了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从早期的理性主义规划到后现代的批判反思,最终落脚于韧性理论的兴起。我们探讨了将复杂系统科学引入城市研究的必要性,指出城市是一个开放的、非线性的复杂适应系统(CAS)。 第一章:从效率到韧性:规划哲学的代际更迭 本章详细剖析了“韧性”概念的多元内涵,将其分解为吸收能力(Absorption)、恢复能力(Recovery)和适应能力(Adaptation)。我们通过一系列全球案例对比,阐释了为什么过度追求“效率最大化”往往是以牺牲“冗余度”为代价,从而加剧了系统在面临黑天鹅事件时的崩溃风险。重点分析了规划师如何从传统的“问题解决者”转变为“风险管理者”和“能力构建者”。 第二章:数据驱动的城市感知系统 现代城市治理离不开对实时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应用。本章聚焦于“数字孪生”在城市韧性中的应用。我们介绍了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技术路径,包括物联网(IoT)、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集成框架。着重探讨了如何构建城市“健康监测”指标体系,例如空气质量、交通拥堵指数、能源消耗弹性等,以实现从“事后反应”到“事前预警”的转变。 第二部分:物质基础设施的重塑与弹性化 本部分深入研究了城市硬性基础设施——能源、交通和水系统——在应对冲击时如何保持功能性和可修复性。 第三章:分布式能源网络与能源韧性 传统的集中式能源供应模式在面对物理破坏或网络攻击时极易瘫痪。本章倡导发展高度分布式、微电网化的能源系统。详细阐述了“能源区块化”(Energy Block Management)的概念,即允许局部社区在电网主系统故障时,能够通过本地化的太阳能、储能设施维持关键服务。同时,探讨了氢能作为城市应急备用能源的潜力与挑战。 第四章:交通系统的多模态冗余与快速恢复 交通系统是城市的生命线。本章分析了在灾害发生后,交通网络中断对城市经济活动的致命影响。我们提出“多模态冗余策略”,强调步行、自行车道、公共交通和应急通道网络的互补性设计。通过图论模型分析,展示了在不同连接度下,城市交通网络抵抗局部中断的能力差异,并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应急交通疏导优化算法。 第五章:海绵城市进阶:水循环的生态工程 水资源管理是城市韧性的核心要素。本书超越了简单的“海绵城市”概念,提出了“整合型水资源韧性系统”。这包括地表径流的精细化管理、地下水资源的涵养与回用,以及城市防洪标准的动态调整。详细介绍了基于自然过程的绿色基础设施(GI)在应对极端降雨事件中的效能,以及城市灰色基础设施(如排水管网)的智能化升级路径。 第三部分:社会经济网络的协同与包容性发展 韧性不仅是基础设施的抗压能力,更是社会凝聚力和经济活力的体现。本部分关注城市“软性”资源的构建。 第六章:社区层面的自组织与邻里互助网络 灾害发生时,政府的响应速度受制于信息传递和资源调配的滞后性。本章强调自下而上的社区韧性建设。通过对全球多个成功案例的田野调查,总结了有效的社区应急培训机制、邻里互助契约的建立流程,以及“韧性邻里中心”的空间定位与功能配置。探讨了如何利用社区资产(包括人力、空间和技能)来构建快速响应的第一道防线。 第七章:经济韧性:供应链的多元化与本地化循环 全球化供应链的脆弱性在近年的危机中暴露无遗。本章探讨了如何通过规划手段促进城市经济的韧性。关键在于“适度的本地化”(Appropriate Localization)。我们分析了城市农业(Urban Agriculture)如何作为供应链中断时的食物缓冲器,以及“共享经济”模型在危机中如何提供快速的物资调配能力。重点讨论了鼓励中小企业建立冗余供应商网络的重要性。 第八章:公平韧性:消除规划中的脆弱性偏差 韧性规划必须是包容性的。本章批判了在灾后重建和基础设施投资中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的现象。我们提出了“公平韧性指标”,用于评估城市系统对不同社会经济群体的保护差异。强调将弱势群体的需求(如老年人、低收入社区的交通可达性、医疗资源分配)纳入韧性设计的核心考量,确保恢复过程不会遗漏任何群体。 结论:迈向自我优化的城市生态系统 本书总结了构建韧性城市的总体框架,并展望了城市规划的未来方向——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演化。未来的城市将是一个不断学习、自我调节、与自然环境深度融合的复杂生命体。本书为政策制定者、规划师、工程师以及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公众,提供了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工具箱和全新的战略视野。它呼吁业界超越短期的政治周期和经济目标,将构建一个能够持久繁荣的、应对不确定性的城市系统,作为我们时代最重要的使命。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关注的是作者在叙事手法上的创新,从目前初步的浏览来看,他似乎在极力避免那种教科书式的、冷冰冰的流水账记录。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更加鲜活、更富有人情味的叙事角度。历史的厚重感不应该只建立在数据的堆砌上,而更应该来源于对个体命运的关怀。如果作者能够巧妙地穿插当时的信件、日记片段,或者通过对战役参与者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将那些宏大的战略决策与前线士兵的真实感受联系起来,那么这本书的感染力将是无与伦比的。我希望它能揭示出,在那些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普通人在面对绝境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复杂、矛盾却又无比坚韧的人性光辉。这种将“大历史”熔铸于“小细节”中的叙事功力,是衡量一部优秀历史著作的关键标尺。

评分

从目录的初步结构来看,这本书似乎对整个战役的背景铺陈和战术细节的剖析都下了深功夫,这让我对其中关于军事战略部署的论述抱有极高的期待。我一直对二战时期中国军队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复杂的多兵种协同作战感到好奇。理想情况下,我希望看到作者能够引入更多的原始作战命令、通信记录等一手资料,来佐证其对特定战术的解读,而非仅仅是基于后世的推演或二手资料的转述。尤其是对于关键节点的攻防转换,如果能用清晰的流程图或详细的战术推演来展现,无疑能极大地提升理解的深度。毕竟,一场战役的胜负往往系于毫厘之间的战术选择,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找到那些被主流叙事忽略的,但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军事学洞见。

评分

阅读历史,最终是为了理解我们从何处来,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未来。因此,我期望这本书在提供扎实史料和精彩叙事的同时,还能提供某种程度上的历史反思。它不应该仅仅是功过得失的简单罗列,而应该引导读者去思考:在面对远超自身力量的敌人时,我们所采取的抵抗策略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下,是否还能提供某种借鉴?历史的教训往往是沉重的,而优秀的史学作品,应具备穿透时空,与当下对话的能力。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超越纯粹历史复述的视角,对这场浴血奋战的意义进行一次深刻的哲学层面的梳理,让读者在合上书页后,能留下的不仅仅是悲壮的记忆,更有对民族韧性与战略智慧的深刻体悟。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机构——航空工业出版社,本身就带给我一种特殊的专业性联想。虽然书的主题是军事史,但航空工业背景的出版社往往意味着对武器装备、技术细节的描述会更加严谨和深入。我非常期待看到关于当时双方空军力量对比、地面防空能力以及后勤补给线维护的专题性分析。现代战争中,空中优势几乎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因此,任何对武汉会战的讨论,如果不能充分涵盖航空领域的作用与影响,都显得有所欠缺。我希望作者能够凭借出版社提供的专业资源,为我们呈现出那个时代航空技术在实战中的应用困境与突破,这比单纯描述地面步兵的英勇事迹,更能体现那个时代军事现代化的艰难历程。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斑驳的历史质感,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字体的排版疏密得当,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一些关键历史地图的插页,不仅清晰度高,而且标注得非常专业,让人在梳理复杂战局脉络时,能够一目了然。装帧的厚重感本身就在无声地诉说着内容的严肃与分量,让人在捧起它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作者和编辑团队付出的巨大心血。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深入到文字内容本身,但仅从物理媒介的呈现来看,这已经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佳作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历史文物,摆在书架上都散发着一种沉静的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