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辽史
定价:210.00元
作者:脱脱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1011277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 与通行四十多年的点校本《辽史》相比,本次修订,严格遵循底本校勘原则,采用了明初内廷朱丝栏抄本和《永乐大典》所引《辽史》进行通校,他校文献更加丰富,不仅利用《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三朝北盟会编》等古籍及高丽史料,还参校石刻出土资料约120种,前人的校勘成果和散见于各种书刊的今人相关研究成果亦俱在吸收参考之列。
2. 改动标点数百处,增补校勘记1000余条,删减原校勘记400条左右,保留的原校勘记700余条也多有充实和改写。校勘记合计1716条。
3. 新增底本、通校本和参校本彩色书影6幅,新撰修订前言、凡例并附主要参考文献和修订后记。
内容提要
《辽史》,元脱脱等奉敕撰修,是研究辽朝历史基本、重要的史料。
全书116卷,包括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国语解》1卷,记载从耶律阿保机即可汗位至辽朝灭亡二百余年的历史,兼及辽末耶律大石所建西辽的史事。
《辽史》在“二十四史”中成书极速,问题也较多,整理难度较大。点校本《辽史》起初由冯家昇负责整理,后由陈述完成,于1974年出版。原点校本以百衲本为工作本,以乾隆殿本为通校本,参校南、北监本和道光殿本,又用《永乐大典》所引《辽史》全校一过,同时运用本校、他校方法,订正了不少错谬,成为一个比较完善的整理本。
本次修订,选择以百衲本为底本,以原内阁大库所藏明初内廷朱丝栏抄本、《永乐大典》引《辽史》为通校本,参校以明南、北监本及乾隆殿本,以版本校为基础,充分利用本校,重点利用五代、辽、宋、金、元、高丽文献等进行他校,非常注意运用出土文献参校,同时全面搜集和吸收已出重要考订和研究成果,严格遵循古籍整理规范,审慎去取,全书改动标点数百处,增补校勘记1000余条,删减原校勘记400条左右,保留的原校勘记700余条也多有充实和改写。可以说,修订本体现了当今《辽史》整理研究的新水平,达到《辽史》点校整理的新高度。
目录
书影彩页
《辽史》整理人员名录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缘起
点校本《辽史》修订前言
点校本《辽史》修订凡例
册分目录
第二册分目录
第三册分目录
第四册分目录
第五册分目录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组织机构
作者介绍
修订组成员
主持人
刘浦江(1961—2015),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专业领域为宋辽金史、中国北方民族史,兼及四库文献学及思想文化史研究。先后发表各类学术文章百余篇,并出版《辽金史论》、《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契丹小字词汇索引》四部论著。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特殊津贴获得者。
成员
康鹏,邱靖嘉,陈晓伟,任文彪,苗润博,林鹄,高宇,曹流,乐日乐,聂文华,肖乃铖,赵宇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啊,初拿到手的时候,还真有点摸不着头脑,封面设计得挺朴实,没什么花哨的图形,就是那种老派历史书籍的厚重感。我本来是想找点关于宋朝边境风俗的资料,结果误打误撞拿到了这本,拆开塑封膜,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油墨混合着陈旧纸张特有的微酸气息,挺怀旧的。内页的排版,坦白说,不算现代审美,字号偏小,行间距也比较紧凑,对于我这种上了年纪的读者来说,有时候得眯着眼才能看清那些密密麻麻的标注。不过,一旦沉下心去读,那种深入骨髓的史料感就开始显现出来,它不像那种通俗历史读物那样给你讲故事,而是更像一个老学究在整理他的案牍,每一个论断背后似乎都藏着无数的卷宗和考据。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大致摸清它在哪个时间段的叙述脉络上做足了功夫,那种严谨到近乎苛刻的笔法,着实让人佩服,但也确实对阅读体验提出了不小的挑战,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这本书仿佛是一座需要攀登的知识高峰,初见时只觉陡峭,但每向上移动一寸,看到的风景就越发开阔。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一开始对这本书抱持着一种“应付差事”的心态,把它视为一个必须完成的学术任务。毕竟,这么厚的一本书,不带点敬畏之心去对待,很容易半途而废。然而,随着我逐渐深入到其中关于边疆民族与中原王朝的长期博弈分析时,我发现作者的视角是极其宏大且富有远见的。他并不将历史事件简单地归咎于某位君主的英明或昏庸,而是着重分析了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和长期文化渗透如何共同作用,形成了一种缓慢而不可逆转的历史推力。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去戏剧化”,它没有刻意去渲染冲突和高潮,而是平静地展示了趋势的力量。它让你看到,历史的洪流是如何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下积蓄能量,最终以一种难以阻挡的姿态展现出来。这种对宏观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远超出了我阅读其他同类书籍的平均水平,让我对这段历史的理解,从平面知识点上升到了一个立体的、动态的系统性认识。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意外的,反而是它在某些不为人注意的细节上的详尽程度,这一点倒是超出了我对一本厚重史书的预期。比如,在描述某次对外战争的后勤补给部分,我本以为会是一笔带过,没想到作者居然花了整整三页篇幅,细致描绘了粮草运输的路线、不同季节的难度系数,甚至连不同地区运粮官的升迁记录都有所涉及。这种近乎偏执的关注点,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思考,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是如何影响了整个历史走向的。它让你意识到,历史绝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更是无数底层事务精确运作的结果。我记得当时看到那里,我甚至情不自禁地在书页旁边的空白处画了一个简易的后勤路线图,试图在脑海中重构那个复杂的运输网络。这种主动参与构建历史场景的体验,是很多教科书式的历史书无法给予的,虽然阅读过程缓慢,但收获的知识颗粒度极其细腻,让人感觉自己真的触摸到了历史的毛细血管。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一种非常典雅,但同时也带着鲜明时代烙印的文言白话夹杂体。它没有采用那种为了迎合大众而刻意“翻译”成现代口语的写作手法,而是尽可能地保留了原始文献的语感和韵味。这使得我在阅读时,时常需要调动我大学时期所学的古汉语知识储备,来准确把握每一个词语的细微差别。有时候,一个看似简单的句子,里面可能蕴含着数个不同朝代的典故或特定的官场术语,如果理解稍有偏差,很可能就会对作者的论点产生误判。我甚至感觉自己像是在破译一份密码文件,而不是在阅读历史。尽管这种挑战性十足,但一旦成功解读,那种豁然开朗的满足感是非常强烈的。这本书,它不是在向你讲述历史,它是在邀请你加入到那段时空的语境中,用那个时代的方式去思考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阅读体验,前提是你得有足够的时间和学术积累去应对这种“反向适应”。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对耐心的终极考验。我习惯了现在市场上那些图文并茂、充满戏剧化叙事的历史作品,而这本,简直是另一个极端。它几乎完全由文本构成,没有一张清晰的地图,更别提那些用于辅助理解的图表或插画了。如果你想快速了解某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这本书显然不是你的菜。我试着在通勤的地铁上翻阅,结果没几页,就被那些复杂的官职名称和地名搞得晕头转向,不得不放弃,改回听有声书。后来我把它带到图书馆,找了个安静的角落,才勉强啃下一章。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有一种执念,那就是对史料的忠诚度,他仿佛不愿用任何“现代人”的解读来污染原始的记载。这就导致了阅读过程中,我需要频繁地停下来,拿出手机或者另一本工具书去查证那些晦涩的术语,这极大地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性,读起来像是在做研究而非休闲阅读。它更适合那种已经对这段历史框架非常熟悉,只想深入挖掘细节的专业人士,对于入门者来说,简直是“劝退”级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