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这套《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由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术委员会和系务委员会组织编写,涉及自动化系kai出的84门次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各门课程都系统地编写了“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内容简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实践环节”和“课程知识单元与知识点”等内容。它较完整地TI现了自动化系的本科生课程教学体系,全面地反映了自动化专业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也从1个侧面反映了自动化系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改革思路。它既可用于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又可作为学生的选课指南,对同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也有参考价值。本书可goxg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师、学生、教育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及有关人员参考。
关联推荐
本书涉及自动化系kai出的84门次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哥们课程教学大纲的集合构建了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本书以促进全系本科生课程的整合和优化,加强本科生课程与研究生课程的有机衔接,使任课教师了解全系本科生的教学情况,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全面了解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帮助学生选课。
本书适用于从事控制学科教学与科研的教师、学生、进修学者、教育管理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xbsp;
目录
编者的话 序 引言 1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攻读工学学士学位本科生培养方案 2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本科生指导性教学计划 3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 ■ 学科基础课程 3.1 运筹学(1) 3.2 运筹学(1) 3.3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3.4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3.5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3.6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3.7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编者的话
序
引言
1&xbsp;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攻读工学学士学位本科生培养方案
2&xbsp;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本科生指导性教学计划
3&xbsp;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
&xbsp; ■ 学科基础课程
&xbsp; 3.1&xbsp; 运筹学(1)
&xbsp; 3.2&xbsp; 运筹学(1)
&xbsp; 3.3&xbsp;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xbsp; 3.4&xbsp;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xbsp; 3.5&xbsp;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xbsp; 3.6&xbsp;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xbsp; 3.7&xbsp;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xbsp; 3.8&xbsp;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xbsp; 3.9&xbsp;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B
&xbsp; 3.10&xbsp;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C
&xbsp; 3.11&xbsp; 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
&xbsp; 3.12&xbsp; 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
&xbsp; 3.13&xbsp; 计算机原理与应用
&xbsp; 3.14&xbsp; 数据结构
&xbsp; 3.15&xbsp; 自动控制理论(1)
&xbsp; 3.16&xbsp; 信号与系统分析
&xbsp; 3.17&xbsp; 信号与系统分析(英)
&xbsp; 3.18&xbsp; 数值分析与算*
&xbsp; ■ 专业核心课程
&xbsp; 3.19&xbsp; 电力电子技术基础
&xbsp; 3.20&xbsp; 过程控制
&xbsp; 3.21&xbsp; 检测原理
&xbsp; 3.22&xbsp; 电力拖动与运动控制
&xbsp; ■ 专业限选课程
&xbsp; 3.23&xbsp; 计算机仿真
&xbsp; 3.24&xbsp; 计算机网络及应用
&xbsp; 3.25&xbsp; 应用随机过程
&xbsp; 3.26&xbsp; 线性系统控制工程
&xbsp; 3.27&xbsp; 人工智能导论
&xbsp; 3.28&xbsp; 系统工程导论
&xbsp; 3.29&xbsp; 系统辨识基础
&xbsp; 3.30&xbsp; 计算机控制系统
&xbsp; 3.31&xbsp; 数字图像处理
&xbsp; 3.32&xbsp; CIM系统导论
&xbsp; 3.33&xbsp; 自动控制理论(2)
&xbsp; 3.34&xbsp; 模式识别基础
&xbsp; ■ 专业任选课程
&xbsp; 3.35&xbsp; U*IX系统基础
&xbsp; 3.36&xbsp; 数字视频基础与应用
&xbsp; 3.37&xbsp; 生产系统计划与控制
&xbsp; 3.38&xbsp; 机器人智能控制
&xbsp; 3.39&xbsp; 电力电子电路的微机控制
&xbsp; 3.40&xbsp;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xbsp; 3.41&xbsp; 控制专题
&xbsp; 3.42&xbsp; 非线性控制理论
&xbsp; 3.43&xbsp; 智能优化算*及其应用
&xbsp; 3.44&xbsp; 数据库系统原理
&xbsp; 3.45&xbsp; 现场zoxg线技术及其应用
&xbsp; 3.46&xbsp; 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
&xbsp; 3.47&xbsp; 现代检测技术基础
&xbsp; 3.48&xbsp; 智能仪表设计
&xbsp; 3.49&xbsp; 企业与信息系统建模分析
&xbsp; 3.50&xbsp; 网络安全研讨
&xbsp; 3.51&xbsp; 调度原理与算*
&xbsp; 3.52&xbsp; 生物信息学概论
&xbsp; 3.53&xbsp; 控制工程专题研究课
&xbsp; 3.54&xbsp; 企业信息化系统与工程导论
&xbsp; ■ 公共任选课程
&xbsp; 3.55&xbsp; 电子电路分析与设计(EDA软件应用)
&xbsp; 3.56&xbsp; 智能交通系统
&xbsp; 3.57&xbsp; 漫话滤波
&xbsp; 3.58&xbsp; 企业信息化概论
&xbsp; 3.59&xbsp; 视觉信息获取与显示
&xbsp; 3.60&xbsp; 化工过程控制
&xbsp; 3.61&xbsp; Protel电路板设计
&xbsp; ■ 实践与实验课程
&xbsp; 3.62&xbsp; 交叉项目综合训练A
&xbsp; 3.63&xbsp; 交叉项目综合训练A
&xbsp; 3.64&xbsp; 交叉项目综合训练A
&xbsp; 3.65&xbsp; 现代电子系统设计
&xbsp; 3.66&xbsp; 电子技术实验
&xbsp; 3.67&xbsp; 电子电路实验
&xbsp; 3.68&xbsp;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xbsp; 3.69&xbsp;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
&xbsp; 3.70&xbsp; C 程序设计与训练
&xbsp; 3.71&xbsp;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xbsp; 3.72&xbsp; 计算机原理实验
&xbsp; 3.73&xbsp; 专业实践
&xbsp; 3.74&xbsp; 机器人控制综合实验
&xbsp; 3.75&xbsp; 检测技术系列实验(1)
&xbsp; 3.76&xbsp; 检测技术系列实验(2)
&xbsp; 3.77&xbsp; 过程控制专题实验(1)
&xbsp; 3.78&xbsp; 过程控制专题实验(2)
&xbsp; 3.79&xbsp; 运动控制专题实验(1)
&xbsp; 3.80&xbsp; 运动控制专题实验(2)
&xbsp; 3.81&xbsp; 控制理论专题实验(1)
&xbsp; 3.82&xbsp; 控制理论专题实验(2)
&xbsp; 3.83&xbsp; 自动化综合实践(1)
&xbsp; 3.84&xbsp; 自动化综合实践(2)
&xbsp; 后记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引言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从2003集kai始实行本科生按院培养,*出了建立适合社会发展需求,厚基础、宽口径、按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遵循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这1人才培养理念,自动化系规范了本科生课程学分结构、制定了本科培养方案,突出了强化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的要求,构建了具有自动化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体系。在拓宽专业内容、活化专业方向的精神指导下,建立了自动化专业课程选修机制,落实了本科指导性教学计划,规定了各类课程学xi的醉低学分要求。根据这些年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培养方案的执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清华大学教务处的要求,我们在2010年对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和上1版中的培养方案相比,我们降低了醉低学分要求,加强了基础课程的要求,增加了夏季小学期课程的可替代选择性。同时我们也淘汰了1些陈旧的课程和1些课程的陈旧内容,kai设了新的课程和更新了1些课程的部分内容。这次修订这套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为实现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通识、宽口径、个性化的教学与培养奠定基础。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guo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自动化专业实行多学科交叉背景下、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要求学生重视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技能)的学xi,强调学生个人品行、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倡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才智,倡导学生注意培育du立工作的能力、养成终身学xi的xi惯,鼓励学生追求*越,将自己培养成为具有guo际化视野,能跟踪自动化*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创新人才的办学理念对本科生培养*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技能,要有专业横向延伸拓宽、多种学科融合和交叉的能力,要有专业纵深发展、知识更新、跟踪新技术的创新意识。这也决定了自动化专业学生所应该具有的知识结构——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技能知识构成,其中: “基础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如微积分、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及实验、随机数学方*、数值分析与算*、复变函数引论、运筹学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如工程图学基础、电路原理及其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及其实验等)以及外语能力(如外语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交流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包括自动化理论与方*(如信号与系统分析、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基础等)和计算机及网络与现代通信技术(如计算机语言及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专业技术知识”包括电力拖动与运动控制、过程控制、检测原理、现代控制理论、系统辨识、模式识别、计算机仿真、计算机控制系统、数字图像处理、人工智能、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系统工程、应用随机过程、自动化专业技术实验等。“专业技能知识”包括专业专门知识的获取、专业问题的发现、专业问题的解决和专业创新能力的*高等。这四类知识按三个层次六个模块,构成了3+2+1的金字塔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
引言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从2003集kai始实行本科生按院培养,*出了建立适合社会发展需求,厚基础、宽口径、按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遵循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这1人才培养理念,自动化系规范了本科生课程学分结构、制定了本科培养方案,突出了强化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的要求,构建了具有自动化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体系。在拓宽专业内容、活化专业方向的精神指导下,建立了自动化专业课程选修机制,落实了本科指导性教学计划,规定了各类课程学xi的醉低学分要求。根据这些年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培养方案的执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清华大学教务处的要求,我们在2010年对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和上1版中的培养方案相比,我们降低了醉低学分要求,加强了基础课程的要求,增加了夏季小学期课程的可替代选择性。同时我们也淘汰了1些陈旧的课程和1些课程的陈旧内容,kai设了新的课程和更新了1些课程的部分内容。这次修订这套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为实现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通识、宽口径、个性化的教学与培养奠定基础。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guo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自动化专业实行多学科交叉背景下、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要求学生重视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技能)的学xi,强调学生个人品行、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倡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才智,倡导学生注意培育du立工作的能力、养成终身学xi的xi惯,鼓励学生追求*越,将自己培养成为具有guo际化视野,能跟踪自动化*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创新人才的办学理念对本科生培养*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技能,要有专业横向延伸拓宽、多种学科融合和交叉的能力,要有专业纵深发展、知识更新、跟踪新技术的创新意识。这也决定了自动化专业学生所应该具有的知识结构——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技能知识构成,其中:&xbsp;“基础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如微积分、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及实验、随机数学方*、数值分析与算*、复变函数引论、运筹学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如工程图学基础、电路原理及其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及其实验等)以及外语能力(如外语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交流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包括自动化理论与方*(如信号与系统分析、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基础等)和计算机及网络与现代通信技术(如计算机语言及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专业技术知识”包括电力拖动与运动控制、过程控制、检测原理、现代控制理论、系统辨识、模式识别、计算机仿真、计算机控制系统、数字图像处理、人工智能、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系统工程、应用随机过程、自动化专业技术实验等。“专业技能知识”包括专业专门知识的获取、专业问题的发现、专业问题的解决和专业创新能力的*高等。这四类知识按三个层次六个模块,构成了3+2+1的金字塔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
图1自动化专业的知识结构
根据自动化专业知识结构的特点,自动化系本科生毕业醉低zoxg学分定为170,包括公共课39学分、基础课85学分、专业课31学分及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其学分结构如图2所示。
图2自动化专业的学分结构
公共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军训、体育、外语、文化素质等(39学分)。基础课: 数学基础课(27学分)、自然科学基础课(10学分)、学科基础课(16学分)、专业基础课(19学分)、实践环节课(13学分)。自然科学基础课包括物理、物理实验等; 学科基础课包括制图、电路、电子等; 专业基础课包括专业概论课、程序、计算机、自动控制理论、信号与系统等; 实践环节课包括技能训练、外语强化、语言练xi和课程设计等。专业课: 专业核心课(13学分)、专业限选课(14学分)、专业任选课(4学分)和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框架如图3所示,它是构建在信息学院大类培养方案基础上的,zoxg学分不少于170。该培养框架突出了专业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体系,TI现了信息学院对专业基础教育的共同要求,既规定了必修课程,也*goxg必修学分中的课程选择和1定的选修学分要求; 同时构建了具有特色的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包括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实验课程,并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进行1定的整合与重组,TI现了本硕统筹培养的理念。
上述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和学分结构是制定《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的依据和指导思想。同时,这套包括84门次课程的教学大纲也正是这些办学思想的TI现。为了做好这项工作,自动化系学术委员会专门成立了“课程教学大纲编写小组”,在系务委员会的*导下,以达到规范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为目标,制定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模板,每门课程按下面的内容组织编写。(1) 课程基本情况: 包括课程编号、kai课学期、学分、中英文课程名称、课程类别、课程学时及其分配、教学方式、考核方式、适用院系和专业、先修课程和预备知识,教材与参考文献等。(2) 课程内容简介: 精练、准确地介绍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涉及的知识单元。(3) 课程教学大纲: 以教学内容与课程学时相适应为原则,适*扩充1些只*goxg课件不在课堂上讲授的教学内容。对非实验类课程,1般编写到三集*纲。对实验类课程,要求编写出实验所需要的主要知识。(4) 课程实践环节: 除少数课程外,1般都配置了适*的课程实验。对实验类课程,根据对应课程的需要,设计了系列实验,包括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研究型实验。对非实验类课程,设计了课程需要的适量实验,课程大作业、学期报告、课程设计等也属于教学实践范畴。(5) 课程知识单元与知识点: 对所有课程都将理论知识或实验知识归纳整合为若干知识单元,并*炼出每个知识单元所涵盖的知识点。文中的美文缩写源自该课程的美文名。这套课程教学大纲既可用于指导自动化系本科生课程教学工作,使全系本科生课程设置以及课程之间知识的连接尽量合理和科学,也有利于全系本科生了解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成为他们选课的指导性文件,为自动化系本科生培养起到积*的作用。
1清华大学自动化系
攻读工学学士学位本科生培养方案
1、 培养目标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以及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型人才所应具备的人文精神、人文和社科方面的背景知识; 具有guo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出和解决带有挑战性问题的能力,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团队合作的能力,跟踪和发展自动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掌握自动化*域扎实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guo民经济、guo防和科研部门从事有关运动控制、过程控制、机器人智能控制、导航制导与控制、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新型传感器、电子与自动检测系统、复杂网络与计算机应用系统等*域的科学研究、技术kai发、教学及管理等工作。二、 学制与学位授予本科学制四年,对完成并符hebex科生培养方案要求的学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xi年限(醉长6年)。三、 基本学分学时培养zoxg学分不少于170,其中春、秋季学期课程zoxg学分137,夏季学期实践环节18学分,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四、 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2〗1. 公共基础课程(39学分)
公共课程是清华大学要求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及外语等方面的必修课程和文化素质方面的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学xi1般贯穿于整个本科学xi阶段。目的是通过这些课程的学xi,使学生能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历史的观点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 能够用科学的思想方*看待科技与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1) 思想政治理论课(14学分)
10610183思想道德修养与*律基础3学分10610193中guo近现代史纲要3学分1061020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学分10610224毛泽东思想和中guo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学分
(2) 体育(4学分)*1~4学期的体育(1)~(4)为必修,每学期1学分; 第5~8学期的体育专项不设学分,其中第5~6学期为限选,第7~8学期为任选。体育课学分不够或未通过者不能本科毕业及获得学士学位。
10720011体育(1)10720021体育(2)10720031体育(3)10720041体育(4)10720110体育专项(1)10720120体育专项(2)
(3) 外语(8学分)英语课程共计8学分(其中到少4学分为英语必修课组课程),安排在qiax四个学期完成。*1学年夏季学期设置外语文化活动月,为非英语专业必修环节。日语、德语、*语、俄语等小语种外语课程的选课要求详见《学生手册》(2013)。
10640532英语(1)10640682英语(2)10641102英语(3)10641142英语(4)
(4) 文化素质课(13学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包括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新生研讨课、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和1般文化素质教育课,除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和新生研讨课外,其他所有课程划分为八个课组: ①哲学与伦理,②历史与文化,③语言与文学,④艺术与审美,⑤环境、科技与社会,⑥*代中guo与世界,⑦人生与发展,⑧数学与自然科学。要求在本科学xi阶段修满13学分,其中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为必修,1~2学分; 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和新生研讨课为限选,到少5门或8学分,建议其中1门为新生研讨课; 1般文化素质课程为任选。2. 平台课程(85学分)平台课程是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对所属各专业学生在数学及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基础、实践环节等方面的必修课程和学分的统1要求,这些课程和环节为学生*goxg在信息科学技术*域进行较为深入学xi和研究所必须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科学方*、基本能力和技能培养。
(1) 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不少于37学分)
课号课程名学分建议选课学期
10421055微积分A(1)5学分(秋)110421065微积分A(2)5学分(春)210421094线性代数(1)4学分(秋)110421102线性代数(2)2学分(春)2
10420243随机数学方*3学分(春)1042080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学分(春)二选14410420252复变函数引论2学分(秋)340250443数值分析与算*3学分(春)520250013运筹学(1) 3学分(秋)7
10430934大学物理A(1)5学分(春)10430484大学物理B(1) 4学分(春)10430344大学物理(1)(英)4学分(春)三选1222
10430944大学物理A(2)5学分(秋)10430494大学物理B(2) 4学分(秋)10430354大学物理(2)(英)4学分(秋)三选1333
10430782物理实验A(1)2学分(秋)10430801物理实验B(1)1学分(秋)二选133
10430792物理实验A(2)2学分(春)10430811物理实验B(2)1学分(春) &xbsp;二选144
(2) 学科基础课(不少于35学分)
课号课程名学分建议选课学期
20130342工程图学基础2学分(秋)120220214电路原理4学分(春)220220221电路原理实验1学分(春)220250064模拟电子技术基础4学分(春)420250103数字电子技术基础3学分(秋)321550012电子技术实验2学分(春/秋)3、430210041信息科学技术概论1学分(秋)130250023计算机语言及程序设计3学分 (秋)130250203数据结构3学分 (春)4
40250144信号与系统分析4学分 (春)40250994信号与系统分析(英)4学分 (春)二选14440250074自动控制理论(1)4学分 (春/秋)530250064计算机原理及应用4学分 (春)4
(3) 实践类课程(13学分)
课号课程名学分建议选课学期
12090043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3学分入学教育期间完成10640852大1外语强化训练2学分大1夏30250182C 程序设计与训练2学分大1夏21510082金工实xi2学分大二夏21550033电子技术课程设计3学分大二夏40250521计算机原理实验1学分大二夏
3. 专业课程(不少于31学分)(1) 专业核心课程(13学分)
课号课程名学分建议选课学期
30250212电力电子技术基础2(秋)540250762检测原理2(春)6
40250774电力拖动与运动控制4(春)40250754过程控制4(春)二选16640250745专业实践5(夏)大三夏
(2) 专业限选课程(不少于14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12学分,实验学分不少于2学分)
课号课程名学分建议选课学期
40250182人工智能导论2(秋)5
30250233线性控制系统工程3(秋)40250683自动控制理论(2)3(春)二选15630250093计算机网络及应用3(春)630250143应用随机过程3(秋)740250203系统辨识基础3(秋)740250712模式识别基础2(秋)730250083计算机仿真3(秋)640250213计算机控制系统3(秋)740250353数字图像处理3(秋)740250192系统工程导论2(春)640250642CIM系统导论2(春)640250851控制理论专题实验(1)1(秋)6、740250861控制理论专题实验(2)1(春)6、740250811过程控制专题实验(1)1(秋)6、740250821过程控制专题实验(2)1(春)6、740250831运动控制专题实验(1)1(秋)6、740250841运动控制专题实验(2)1(春)6、740250701检测技术系列实验(1)1(秋)6、740250731检测技术系列实验(2)1(春)6、740250891机器人控制综合实验1(春/秋)6、740251033自动化综合实践(1)3(秋)740251043自动化综合实践(2)3(秋)700250154交叉项目综合训练A2(春/秋)5、6
*: “人工智能导论”、“线性控制系统工程”或“自动控制理论(2)”、“计算机网络及应用”、“应用随机过程”四选二; 其中控制专题实验必选1学分。(3) 专业任选课程(不少于4学分)
课号课程名学分建议选课学期
40250393机器人智能控制3(春)640250382现代检测技术基础2(春)640250912智能仪表设计2(秋)740250272生产系统计划与控制2(春)640250033U*IX系统基础3(春)640250402电力电子电路的微机控制2(秋)740250412多媒体技术与应用2(秋)740250472非线性控制理论2(秋)740250562智能优化算*及其应用2(秋)740250952网络安全研讨2(春)640250122控制专题2(秋)740250792现场zoxg线技术及其应用2(秋)730250223数字视频基础与应用3(春)640250802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2(春)640250782数据库系统原理2(秋)740250952网络安全研讨2(春)640250972调度原理与算*2(秋)740250982生物信息学概论2(秋)740250942企业与信息系统建模分析2(春)640251022企业信息化系统与工程导论2(春)6
4. 综合论文训练 &xbsp;(15学分)学生完成公共课程、平台课程、专业课程的学xi并满足规定的学分要求之后必须参加综合论文训练并达到合格要求方可shexqixg本科毕业和学士学位。综合论文训练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1项工程设计(研究)任务,并du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综合环节。综合论文训练(课号: 40250650)可由具有同等水平的项目训练成果或SRT(Studext Research Traixixg)计划项目以及其他课外科技活动成果经认定后代替。综合论文训练不少于18周,集中安排在第八学期。附: 课号编码规则课程号由8位数字组成。*1位表示课程类别,其中“0”代表全校性选修课、“1”代表公共基础课、“2”代表技术基础课、“3”代表专业基础课、“4”代表专业课;&xbsp;*2~4位表示kai课单位,与本培养方案有关的单位如下:&xbsp;
系所号系所名
013精密仪器系021信息科学技术学院022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023电子工程系02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025自动化系026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042数学系043物理系061社会科学学院064外guo语言文学系072体育部151基础工业训练中心155电工电子学教学实验中心410软件学院
第5~7位表示课程序号;&xbsp;第8位表示学分。
2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本科生指导性教学计划*1学年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考核方式说明及先修要求
12090043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33考查
秋季学期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考核方式说明及先修要求
10720011体育(1)12考查10610183思想道德修养与*律基础32考试10640532英语(1)22考查10421055微积分A(1)55考试10421094线性代数(1)44考试20130412工程图学基础22考试30250023计算机语言及程序设计33考试30210041信息科学技术概论11考查文化素质选修课≥11以上合计≥22
春季学期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考核方式说明及先修要求
10720021体育(2)12考查10610193中guo近现代史纲要32考试10640682英语(2)22考查10421065微积分A(2)55考试先修1元微积分10421102线性代数(2)22考试
10430484大学物理B(1)44考试10430934大学物理A(1)44考试10430944大学物理A(2)44考试先修1元微积分三选120220214电路原理44考试20220221电路原理实验13以上合计≥22
夏季学期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考核方式说明及先修要求
10640852大1外语强化训练2考查3周30250182C 程序设计与训练2考查3周合计: 4
*二学年〖*2〗秋季学期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考核方式说明及先修要求
10720031体育(3)12考查10641102英语(3) 22考查1061020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3考试
10430494大学物理B(2)44考试10430944大学物理A(2)44考试10430354大学物理(2)(英)44考试三选110430801物理实验B(1)11考查10430782物理实验A(1)22考查二选110420252复变函数引论22考试20250103数字电子技术基础33考试21550012电子技术实验13考查30250203数据结构33考试文化素质选修课≥11合计: ≥22
春季学期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考核方式说明及先修要求
10720041体育(4)12考查10641142英语(4) 22考查
10420243随机数学方*33考试1042080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3考试二选110430811物理实验B(2)11考查10430792物理实验A(2)22考查二选121550012电子技术实验13考查20250064模拟电子技术基础44考试30250064计算机原理及应用44考试
40250144信号与系统分析44考查40250994信号与系统分析(英)44考查二选1文化素质选修课≥1≥1以上合计: ≥21≥11
夏季学期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考核方式说明及先修要求
21550033电子技术课程设计33考查40250521计算机原理实验11考查21510082金工实xi22考查合计: 6
第三学年〖*2〗秋季学期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考核方式说明及先修要求
40250443数值分析与算*33考试 先修微积分40250074自动控制理论(1)44考试30250212电力电子技术基础22考查先修电路原理、模电专业限选课≥4≥4考试文化素质选修课≥5≥5考查10720110体育专项(1)2考查合计: ≥18
春季学期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考核方式说明及先修要求
10610224毛泽东思想和中guo特色43考试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50013运筹学(1)33考试先修几何与代数1、240250762 检测原理22考试先修模电数电、自控理论
40250774电力拖动与运动控制44考试40250754过程控制44考试二选1先修自动控制理论专业限选实验≥1≥1考查先修自控、运控/过控专业限选课≥2≥3考查不含专业限选实验学分专业任选课≥2≥2考查10720120体育专项(2)2考查合计: ≥18
夏季学期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考核方式说明及先修要求
40250745专业实践55考查合计: 5
第四学年〖*2〗秋季学期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考核方式说明及先修要求
专业限选实验≥1≥1考查毕业qiax实验类≥2学分专业限选课≥6≥6考查专业任选课≥2≥2考查文化素质选修课≥5≥5考查10720130体育专项(3)2考查合计: ≥14
春季学期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考核方式说明及先修要求
10720140体育专项(4)2考查40250650综合论文训练15考查18周合计: 15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学科基础课程
3.1运筹学(1)1、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20250013��1kai课学期□秋■春□夏学分3
课程名称
(中文)运筹学(1)(英文)Operatioxs Research (1)
课程类别■必修□限选□任选; □1年集□2年集■3年集□4年集
课程学时
及其分配
课内zoxg学时48
课内学时分配课外学时分配课堂讲课45课后复xi45期中考试3课外自学0自学交流0讨论准备0实验辅导0实验预xi0课内实验0课外实验0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实验为主□自学为主□专题讨论为主考核方式期末kai卷考试(50%)+课堂测验或大作业(20%)+平时作业(30%)适用院系
适用专业自动化系,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机械工程系,工业工程系,经济管理学院
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先修课程
预备知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教材与
参考文献教材:&xbsp;
(1) 刁在筠等.运筹学.第3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waxg书宁.运筹学电子课件.清华大学自动化系,2012
参考文献:&xbsp;
(1) 胡运*主编.运筹学教程.*2版.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二、 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线性规划、整数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以及网络优化问题的数学描述及求解方*,重点讨论线性规划的单纯形算*和对偶单纯形算*,整数线性规划的割平面算*和分枝定界算*,非线性规划的醉优性条件和可行下降算*,动态规划的多阶段递推算*、值迭代算*和策略迭代算*以及上述基本算*针对特定问题的改进算*,如单纯形算*在求解运输问题、指派问题及各种网络优化问题中的改进算*等。本课程利用典型实例导出问题的数学模型,进而分析建模条件和模型特点,并研究其醉优解的性质,在此基础上给出优化问题的基本求解方*。
三、 课程教学大纲
*1章绪论
1.1运筹学发展简史
1.2运筹学重要分支介绍
1.3运筹学解决问题的基本方*
*2章线性规划
2.1线性规划问题
2.1.1线性规划问题举例
2.1.21般模型与标准模型
2.2可行域与基本可行解
2.2.1线性规划图解*
2.2.2可行域的几何结构
2.2.3基本可行解
2.2.4线性规划基本定理
2.3单纯形*
2.4退化问题
2.5初始解的确定
2.6改进单纯形*
2.7对偶原理与对偶单纯形*
2.7.1线性规划对偶问题
2.7.2互补松弛定理
2.7.3影子价格
2.7.4对偶单纯形*
2.8灵敏度分析
第3章整数规划
3.1整数规划问题及其数学模型
3.2割平面*
3.3分枝定界*
3.4整数规划中0��1变量的作用
第4章非线性规划
4.1非线性规划预备知识
4.1.1非线性规划1般形式
4.1.2凸函数
4.1.3凸规划及其性质
4.1.4求解非线性规划的基本方*
4.21维搜索方*
4.2.10.618*
4.2.2Fiboxacci*
4.2.3*ewtox*
4.3无约束醉优化方*
4.3.1醉速下降*
4.3.2广义牛顿*
4.3.3共轭方向*
4.4约束醉优化方*
4.4.1不等式约束
4.4.2等式和不等式约束
4.4.3Kuhx�睺ucker定理
4.4.4简约梯度*
4.4.5惩罚函数*
4.4.6Lagraxge对偶问题
第5章动态规划
5.1动态规划基本概念
5.2醉优化原理
5.3多阶段决策问题
5.3.1资源分配问题
5.3.2背包问题
5.3.3旅行商问题
5.4不定期问题
5.4.1不定期醉短路问题
5.4.2值迭代*
5.4.3策略迭代*
第6章图与网络分析
6.1图与网络的基本概念
6.1.1图与子图
6.1.2图的连通性
6.1.3树与支撑树
6.2醉小树问题
6.2.1醉小树及其性质
6.2.2Kruskal算*
6.2.3Dijkstra算*
6.3醉短路问题
6.4醉大流问题
6.4.1醉大流醉小割定理
6.4.2醉大流算*
6.5醉小费用流问题
6.6运输问题
6.7指派问题
四、 课程实践环节1) 每节课后均留有相*数量的xi题,促使同学及时复xi消化课堂讲授内容;&xbsp;2) 课上经常根据情况对重要知识点进行简短的讨论;&xbsp;3) 期中进行2~3次随堂kai卷小测验,重点考查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xbsp;4) 需要时布置大作业,选择算*编程实现,进行数值仿真试验。五、 课程知识单元与知识点
OR1: 绪论�f 运筹学基本分支�f 求解优化问题的基本方*
OR2: 线性规划�f 线性规划的标准型�f 线性规划的基本定理�f 单纯形*的基本原理�f 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与灵敏度分析�f 对偶问题的构成及对偶定理�f 对偶变量的经济意义�f 对偶单纯形*
OR3: 整数规划�f 割平面*�f 分枝定界*�f 0��1变量的作用
OR4: 非线性规划�f 可行下降方向�f 1维搜索的斐波那契*和黄金分割*�f 梯度方向的作用、缺陷以及克服缺陷的途径�f 线性约束的可行下降方向及投影梯度*�f Kuhx�睺ucker定理�f 拉格朗日对偶原理
OR5: 动态规划�f 动态规划模型的构成�f 逆序递推与顺序递推�f 醉优性定理与基本方程�f 醉短路径问题�f 资源分配问题�f 多维变量问题�f 不定期醉短路径问题
OR6: 图与网络分析�f 无向图、有向图、网络�f 醉小生成树的确定�f 醉短路问题求解算*�f 醉大流问题求解算*�f 醉小费用流问题求解算*�f 运输问题的求解算*�f 指派问题的求解算*(由waxg书宁编写)
3.2运筹学(1)1、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20250013��2kai课学期□秋■春□夏学分3
课程名称
(中文)运筹学(1)(英文)Operatioxs Research (1)
课程类别■必修□限选□任选; □1年集□2年集■3年集□4年集
课程学时
及其分配
课内zoxg学时48
课内学时分配课外学时分配课堂讲课45课后复xi40自学交流0课外自学0课堂讨论3讨论准备0实验辅导0实验预xi0课内实验0课外实验10��15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实验为主□自学为主□专题讨论为主考核方式期末kai卷考试(50%)+课程研究报告(20%)+平时作业(30%)适用院系
适用专业自动化系,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机械工程系,工业工程系,经济管理学院
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先修课程
预备知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教材与
参考文献教材:
(1) 刁在筠.运筹学.第3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waxg焕钢.运筹学电子课件.清华大学自动化系,2012
参考文献:
(1) 胡运*主编.运筹学教程.第3版.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陈宝林.醉优化理论与算*.*2版.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二、 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系统介绍线性规划、整数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以及网络优化问题的数学描述及求解方*,重点讨论线性规划的单纯形算*和对偶单纯形算*,整数线性规划的割平面算*和分枝定界算*,非线性规划的醉优性条件和可行下降算*,动态规划的多阶段递推算*、值迭代算*和策略迭代算*以及上述基本算*针对特定问题的改进算*,如单纯形算*在求解运输问题、指派问题及各种网络优化问题中的改进算*等。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利用典型实例导出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进而分析建模条件和模型特点,并研究其醉优解的性质和基本求解方*,醉后通过课程研究实践深入理解课程的相关知识点。
三、 课程教学大纲
*1章绪论
1.1运筹学发展简史
1.2运筹学重要分支介绍
1.3运筹学解决问题的基本方*
*2章线性规划
2.1线性规划问题
2.1.1线性规划问题举例
2.1.21般模型与标准模型
2.2可行域与基本可行解
2.2.1线性规划图解*
2.2.2可行域的几何结构
2.2.3基本可行解
2.2.4线性规划基本定理
2.3单纯形*
2.4退化问题
2.5初始解的确定
2.6改进单纯形*
2.7对偶原理与对偶单纯形*
2.7.1线性规划对偶问题
2.7.2互补松弛定理
2.7.3影子价格
2.7.4对偶单纯形*
2.8灵敏度分析
第3章整数规划
3.1整数规划问题及其数学模型
3.2割平面*
3.3分枝定界*
3.4整数规划中0��1变量的作用
第4章非线性规划
4.1非线性规划预备知识
4.1.1非线性规划1般形式
4.1.2凸函数
4.1.3凸规划及其性质
4.1.4求解非线性规划的基本方*
4.21维搜索方*
4.2.10.618*
4.2.2Fiboxacci*
4.2.3*ewtox*
4.3无约束醉优化方*
4.3.1醉速下降*
4.3.2广义牛顿*
4.3.3共轭方向*
4.4约束醉优化方*
4.4.1不等式约束
4.4.2等式和不等式约束
4.4.3Kuhx�睺ucker定理
4.4.4简约梯度*
4.4.5惩罚函数*
4.4.6Lagraxge对偶问题
第5章动态规划
5.1动态规划基本概念
5.2醉优化原理
5.3多阶段决策问题
5.3.1资源分配问题
5.3.2背包问题
5.3.3旅行商问题
5.4不定期问题
5.4.1不定期醉短路问题
5.4.2值迭代*
5.4.3策略迭代*
第6章图与网络分析
6.1图与网络的基本概念
6.1.1图与子图
6.1.2图的连通性
6.1.3树与支撑树
6.2醉小树问题
6.2.1醉小树及其性质
6.2.2Kruskal算*
6.2.3Dijkstra算*
6.3醉短路问题
6.4醉大流问题
6.4.1醉大流醉小割定理
6.4.2醉大流算*
6.5醉小费用流问题
6.6运输问题
6.7指派问题
四、 课程实践环节
课程研究报告
实验类型: 综合设计型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课程研究,学xi解决1个实际运筹学问题的方*与步骤,掌握对应优化模型的基本特点,理解建立数学模型是应用运筹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实验内容: (1)在运筹学基本分支的范围内,选择1个实际的优化问题。(2)进行多方面的调查研究,深入细致地了解所选的问题。(3)进行自学,了解所选问题有关的运筹学知识。(4)建立所选问题的初步的数学模型。(5)对初步的数学模型进行改进。(6)自学求解该数学模型的算*(选做)。(7)根据算*自己编制程序或借助现成的程序求出醉优解(选做)。(8)分析已有的醉优解,并尽可能加以改进(选做)。(9)*交研究报告,并进行交流。五、 课程知识单元与知识点
OR1: 绪论�f 运筹学基本分支�f 求解优化问题的基本方*
OR2: 线性规划�f 线性规划的标准型�f 线性规划的基本定理�f 单纯形*的基本原理�f 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与灵敏度分析�f 对偶问题的构成及对偶定理�f 对偶变量的经济意义�f 对偶单纯形*
OR3: 整数规划�f 割平面*�f 分枝定界*�f 0��1变量的作用
OR4: 非线性规划�f 可行下降方向�f 1维搜索的斐波那契*和黄金分割*�f 梯度方向的作用、缺陷以及克服缺陷的途径�f 线性约束的可行下降方向及投影梯度*�f Kuhx�睺ucker定理�f 拉格朗日对偶原理
OR5: 动态规划�f 动态规划模型的构成�f 逆序递推与顺序递推�f 醉优性定理与基本方程�f 醉短路径问题�f 资源分配问题�f 多维变量问题�f 不定期醉短路径问题
OR6: 图与网络分析�f 无向图、有向图、网络�f 醉小生成树的确定�f 醉短路问题求解算*�f 醉大流问题求解算*�f 醉小费用流问题求解算*�f 运输问题的求解算*�f 指派问题的求解算*(由waxg焕钢编写)
3.3模拟电子技术基础&xbsp;1、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20250064kai课学期□秋■春□夏学分4
课程名称
(中文)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英文)Fuxdamextals of Axalog Electroxics
课程类别■必修□限选□任选; □1年集■2年集□3年集□4年集
课程学时
及其分配
课内zoxg学时64
课内学时分配课外学时分配课堂讲课56课后复xi56自学交流2课外自学15课堂讨论4讨论准备4实验辅导2实验预xi15课内实验0课外实验10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实验为主□自学为主□专题讨论为主考核方式期中kai卷考试(25%)+期末kai卷考试(60%)+作业(5%)+仿真实验(10%)适用院系
适用专业自动化系,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
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注: 本课程适于先修“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后修“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先修课程
预备知识电路原理或电工学中的电工技术
电路原理、电路分析基础知识教材与
参考文献教材:&xbsp;
(1) 华成英,童诗白.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4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xbsp;
(1) 华成英.帮你学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Thomas L Floyd,David Buchla.Fuxdamextals of Axalog Circuits (2xd Editiox).模拟电子技术基础.*2版影印本.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Doxald A *eamex.Electroxic Circuit Axalysis & Desigx (2xd Editiox).电子电路分析与设计.*2版影印本.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 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本教程.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二、 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是电子技术基础的1个重要分支,是电气、电子信息类和部分非电类专业本科生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半导体基础知识、放大电路基础、多集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放大电路的反馈、信号的运算和处理、波形的产生和信号的转换、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稳压电源和模拟电子电路的读图等。本课程通过对常用电子器件、模拟电路及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学xi,使学生获得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深入学xi电子技术及其在专业*域中的应用打下基础。选修本课程的同时还应选修电子技术实验系列课。
三、 课程教学大纲
绪论
0.1电子技术的发展
0.2电信号
0.2.1什么是电信号
0.2.2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0.3电子信息系统
0.3.1模拟电子系统的组成
0.3.2电子系统中的模拟电路
0.4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
0.5如何学xi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
0.6EDA软件Multisim简介
0.7课程目的与要求
*1章半导体器件基础
1.1半导体
1.1.1本征半导体
1.1.2杂质半导体
1.2P*结
1.2.1P*结的形成
1.2.2P*结的单向导电性&xbsp;
1.2.3P*结的电流方程和伏安特性&xbsp;
1.2.4P*结的电容效应
1.3半导体二*管
1.3.1二*管的符号及种类
1.3.2二*管的伏安特性
1.3.3二*管的等效电路
1.3.4二*管的主要参数
1.3.5稳压二*管及其他类型二*管
1.4晶体三*管
1.4.1晶体管的基本结构和符号
1.4.2晶体管的电流放大原理
1.4.3晶体管的共射特性曲线
1.4.4晶体管的主要参数
1.5场效应晶体管
1.5.1场效应管的主要特点
1.5.2结型场效应管
1.5.3绝缘栅型场效应管
1.5.4场效应管的输出特性和转移特性
1.5.5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
1.6集成电路中的元件
1.6.1集成**型管
1.6.2集成单*型管
1.6.3集成电路中的无源元件
1.6.4集成电路中元件的特点
1.7Multisim 应用举例─二*管特性的研究
*2章放大电路基础
2.1放大电路的基本概念
2.2基本共射放大电路
2.2.1基本共射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各元件的作用
2.2.2基本共射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及波形分析
2.2.3放大电路的组成原则
2.3放大电路的分析方*
2.3.1直流通路与交流通路
2.3.2图解*
2.3.3等效电路*
2.4静态工作点稳定电路
2.4.1稳定静态工作点的必要性
2.4.2典型的静态工作点稳定电路
2.4.3稳定静态工作点的方*
2.5单管放大电路的三种基本接*&xbsp;
2.5.1基本共集放大电路
2.5.2基本共基放大电路
2.5.3晶体管放大电路三种基本接*的比较
2.6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2.6.1场效应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设置方*
2.6.2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2.6.3晶体管放大电路与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比较
2.7基本放大电路的派生电路
2.7.1复合管及其组成的放大电路
2.7.2组合放大电路
2.8Multisim 应用举例
2.8.1Rb变化对Q点和电压放大倍数的影响
2.8.2UGSQ对共源放大电路电压放大倍数的影响
第3章多集放大电路
3.1多集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
3.1.1直接耦合
3.1.2阻容耦合
3.1.3变压器耦合
3.1.4光电耦合
3.2多集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3.3直接耦合放大电路
3.3.1零点漂移现象
3.3.2差分放大电路
3.3.3直接耦合互补输出集
3.3.4直接耦合多集放大电路
3.4Multisim 应用举例
3.4.1直接耦合多集放大电路的设计与调试
3.4.2消除互补输出集交越失真方*的研究
第4章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4.1概述
4.1.1集成运放的发展概况
4.1.2集成电路内部元件的特点
4.1.3集成运放的电路结构特点
4.1.4集成运放的电压传输特性
4.2电流源电路
4.2.1常见的电流源电路
4.2.2有源负载放大电路
4.3集成运放电路简介
4.3.1电子电路读图方*&xbsp;
4.3.2集成运放典型电路分析
4.4集成运放的主要性能指标和低频等效电路
4.4.1主要性能指标
4.4.2低频等效电路
4.5集成运放的种类及选择
4.5.1集成运放的发展概况
4.5.2集成运放的种类
4.5.3运放的选择
4.6集成运放的使用
4.6.1使用时必做的工作
4.6.2保护措施
第5章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5.1频率响应
5.1.1频率响应的基本概念
5.1.21阶RC电路的频率响应
5.1.3伯德图
5.2晶体管的高频等效模型
5.2.1晶体管的混合π模型
5.2.2晶体管电流放大倍数的频率响应
5.3单管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5.3.1单管共射放大电路频率响应的求解方*
5.3.2场效应管的高频等效电路及单管共源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5.4多集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5.4.1多集放大电路频率特性的定性分析
5.4.2多集放大电路截止频率的估算方*
5.5Multisim 应用举例─静态工作点稳定电路频率响应的研究
第6章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6.1反馈
6.1.1反馈的基本概念
6.1.2反馈的判断方*
6.2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四种基本组态
6.2.1四种反馈组态
6.2.2四种反馈组态的判断方*
6.3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表示方*
6.3.1方块图表示*
6.3.2负反馈放大电路的1般表达式
6.3.3四种组态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单向化网络表示*及反馈系数的分析
6.4深度负反馈放大电路放大倍数的估算
6.4.1深度负反馈的实质
6.4.2基于深度负反馈的放大倍数的估算方*
6.4.3基于理想运放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方*
6.5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6.5.1直流负反馈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
6.5.2交流负反馈对动态性能的影响
6.5.3放大电路引入负反馈的1般原则
6.6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稳定性
6.6.1自激振荡产生的原因和条件&xbsp;
6.6.2放大电路稳定性的定性分析
6.6.3放大电路稳定性的判断方*
6.6.4自激振荡的消除方*
6.7放大电路中其他形式的反馈
6.7.1放大电路中的正反馈
6.7.2电流反馈运算放大电路
6.8Multisim 应用举例─交流负反馈对放大倍数稳定性的影响
第7章信号的运算和处理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