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印象美国
:30.00元
售价:20.4元,便宜9.6元,折扣68
作者:张惠民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547202517
字数:
页码:26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有人这样解释美国:“什么是美国?美国是世界上好的加上世界上坏的,是世界强者也是世界弱者。”总的来说,美国不是天堂,也不是。认为美国遍地都是黄金。十全十美,这是非理性的想法。美国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的富裕程度,没有去过美国的人是想象不出来的。在美国的中国人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凭着智慧和辛勤劳动,在科学研究、文化教育方面,甚至在政界都有所作为,星光熠熠。天堂还是,好还是坏,全凭自己跟自己比,全凭自己的感觉。有人说,美国人的财富在犹太人的口袋里,美国人的智慧在华人的脑袋里。占美国人口2.5%的犹太人(占世界犹太人总数的44%)却占国民收入的5%,家庭收入高出全国平均数约72%。1982—1985年《福布斯》杂志公布的美国400名巨富中,犹太人占23%一26%。全美的教授、科学家和工程师约12—13万人,其中华人有3万多人;美国电脑研究中心的19位部主任中,华人有12位,华人研究员达1000多名。华人的平均收入超过了白人,过上了很好的生活。有一位女士谈了中美生活的不同感受:“要想生活得好,在中国;要想挣钱多些,在美国。在中国生活,吃香的、喝辣的,宽松散漫;在美国生活,吃苦的、喝酸的,紧张带喘。
张惠民,乌鲁木齐市69中历史教师,1947年6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泰州市。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近40年。1978年参加高考,以新疆文科名录取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先后在17种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103篇;1993年,出版小册子《历史上的贪官》;2005年10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以家长和教师双重身份著的《儿女双双进清华》一书;2006年10月。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其编著的《历史高考新精炼》;2007年参与编写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献身边疆教育的人们》。
一、飞往美国
1.飞机上的见闻——兼谈美国大学学费
2007年6月21日。我和老伴由北京乘坐美国大陆航空公司的C088航班飞往纽约。在机场,各种手续办得挺顺利,我们按照欢欢写的注意事项,填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出境旅客行李物品申报单”,通过“无申报通道”进入。在左边的E台排队,等着拿登机牌和托运行李。大家都在排队,只有三个中国人夹塞,一男两女。按规定,l2点45分开始办理,实际上提前了五六分钟,我们排在前面,不到l0分钟就办理好了。确实如欢欢说的,拿到两张登机牌:一张是由北京飞往纽约;一张是由纽约飞往锡拉丘兹(Syracuse)。接着托运行李,填写出境卡,通过海关和安全检查。负责的几位姑娘挺友好,办完手续后,说:“拜拜,祝你们旅途愉快,早日回来!”我们等候登机时,一位50岁左右的女士告诉我,她的儿子在美国,她已经去了三四趟了。我问她懂英语吗?她说一句也不懂。我正在为不懂英语发愁,听了这位女士的话,心里踏实了不少。
我们下午3点登机,正点是3点30分起飞,结果晚点50分钟,原因不明,不过到纽约赶回来了。估计是北京与纽约的时差所致。北京与纽约时差为l3个小时,即北京22日凌晨5点是纽约21日下午4点。登机后,我在往行李架上放包时,一位白人姑娘一直面带微笑地在两米外等着,等我意识到赶紧让开时.她用汉语说了声:“谢谢!”这是美国人给我留下的个良好印象。
……
这本《印象美国》读起来,就像是坐上了时光机,把我一下子带回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作者的笔触细腻得让人心惊,每一个场景都仿佛就在眼前:洛杉矶阳光下闪耀的棕榈树,纽约街头匆忙行人的身影,还有中西部小镇上那种特有的宁静与悠远。我特别喜欢他描绘那些普通人生活的片段,比如家庭聚餐时的欢声笑语,邻里之间的互相帮助,那种浓浓的人情味儿,在今天的快节奏生活中已经很难觅得。书里对美国文化符号的解析也十分独到,它不仅仅是罗列了自由女神像、好莱坞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元素,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和时代变迁。阅读过程中,我不时会停下来,回味那些充满哲思的句子,它们像灯塔一样,照亮了我对“美国梦”这个概念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让人能够透过日常的表象,触摸到这个国家更深沉的脉搏。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现场感”抓住了。这不像是一本刻板的游记或者枯燥的社会学分析,更像是一场精彩的纪录片,只不过作者用文字为我们搭建了整个场景。他对细节的捕捉能力简直是大师级的,比如描述美国人开车时那种近乎执着的遵守交通规则,或者在快餐店点餐时那种程式化的礼貌用语,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恰恰是构成一个文化肌理的关键所在。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不同族裔群体之间微妙互动的描绘,那种既融合又疏离的状态,精准地反映了美国社会复杂的人口构成和潜在的张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真的在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张弛有度,让人读起来既不觉疲惫,又能保持高度的专注和思考。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题材的书是抱持一丝怀疑态度的,毕竟“印象”这个词往往意味着主观和片面。然而,《印象美国》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没有走那种肤浅的赞美或者一味地批判的极端路线,而是呈现了一种近乎冷静的、带着人文关怀的审视。作者似乎总能找到那个完美的平衡点,既能欣赏到美国社会的活力和创新精神,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其结构性的问题和潜在的危机。我特别喜欢他讨论美国教育体系那几章,他不仅分析了公立与私立教育的差距,还触及到了教育公平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阶层固化问题,文笔犀利而又不失温度。这种思辨性的深度,让这本书远超一般的大众读物,更像是一份扎实的、具有启发性的社会观察报告,让人读完后忍不住要重新审视自己对世界的既有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之美,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最令人惊喜的部分。它不是那种华丽堆砌辞藻的文风,而是极为凝练、精准,充满了画面感和音乐性。每一次转场都自然流畅,仿佛是精密的镜头切换,将读者从东海岸的金融中心无缝对接到了西海岸的科技前沿。作者对美国自然景观的描绘尤为出色,无论是落基山脉的磅礴大气,还是佛罗里达湿地的神秘莫测,都让人屏息凝神。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冰冷的地理名词转化为有生命、有温度的地理实体。而且,作者在叙事中巧妙地融入了历史的注脚,使得我们理解当下的美国时,总能追溯到更早的历史源头,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的结合,构建了一个立体而丰满的“美国印象”。读这本书,享受的不仅是信息量,更是文字本身带来的愉悦。
评分我向来不太喜欢那些试图给出一个“标准答案”的文化评论书籍,因为任何一个多元文化的复杂体,都不可能被简单的几个标签所概括。而《印象美国》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的“开放性”。它提出了很多引人深思的问题,但很少给出武断的结论,而是把判断和思考的空间留给了读者。比如关于美国人的消费主义倾向,作者没有直接批评,而是通过描绘那些庞大的购物中心和无尽的选择性,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这种物质富裕背后的精神状态。我感觉作者像是一位高明的棋手,他只是在棋盘上布局了不同的元素——政治、经济、文化、个体情感——然后邀请我们一起推演接下来的走势。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巧妙,章节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非常紧密,看完后留下的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关于理解“他者”的思考惯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