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移动通信设备原理与维修-李延延 机械工业出版社 9787111342946

{RT}移动通信设备原理与维修-李延延 机械工业出版社 978711134294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延延 著
图书标签:
  • 移动通信
  • 通信原理
  • 移动设备
  • 维修
  • 电子技术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李延延
  • 9787111342946
  • 教材
  • 通信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342946
商品编码:2975207340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1-06-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移动通信设备原理与维修 作者 李延延
定价 34.00元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11342946 出版日期 2011-06-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三篇,共九章。基础篇内容包括移动通信概述、移动通信信道特性、移动通信组网技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及数字移动电话机;维修篇内容包括移动通信设备维修基础知识、GSM和CDMA手机维修;实训篇包括移动通信设备维修基本技能训练、GSM和CDMA手机故障维修。同时,为便于教学和自学,基础篇和维修篇各章都附有习题,实训篇的各实验均附有总结与思考。
  本书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实用性与先进性,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注重科学性与通俗性的有机结合。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及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通信专业及相关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同类培训教材及通信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手机维修人员等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目录

基础篇
章 移动通信概述
节 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简介
第三节 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第四节 移动通信的特点和分类
第五节 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方式
本章小结
习题

第二章 移动通信信道特性
节 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方式
第二节 移动通信信道的传输衰减
第三节 干扰
第四节 噪声
本章小结
习题

第三章 移动通信组网技术
节 频率管理和有效利用技术
第二节 移动通信系统的区制
第三节 信道的配置与选取
第四节 移动通信交换技术
本章小结
习题

第四章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节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第二节 数字移动通信技术
第三节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编号方案
第四节 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第五节 窄带CDMA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第六节 GPRS移动通信系统
第七节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本章小结
习题

第五章 数字移动电话机
节 SIM卡简介
第二节 GSM手机基本原理
第三节 摩托罗拉GC87/GC87C型手机工作原理
第四节 爱立信GH388/398型手机工作原理
第五节 诺基亚5110/6110型手机工作原理
第六节 摩托罗拉V998型手机工作原理
第七节 摩托罗拉L2000型手机工作原理
第八节 三星SGH600型手机工作原理
第九节 三星A399型手机工作原理
第十节 诺基亚N73型手机工作原理
本章小结
习题
维修篇

第六章 移动通信设备维修基础知识
节 移动通信设备常用元器件
第二节 常用的维修工具与仪器
第三节 频谱分析仪
第四节 LABTOOL-48型编程仪
第五节 GSM手机测试仪
第六节 CDMA手机综合测试仪
第七节 移动通信设备电路识图和维修流程
第八节 GSM和CDMA手机维修方法
第九节 表面贴装元器件的焊接技术
本章小结
习题

第七章 GSM和CDMA手机维修
节 GSM和CDMA手机故障类型
第二节 GC87/87C型手机故障维修
第三节 GH388/398型手机故障维修
第四节 诺基亚5110/6110型手机故障维修
第五节 三星SGH600型手机故障维修
第六节 三星A399型手机故障维修
第七节 诺基亚N73型手机故障维修
第八节 GSM和CDMA手机解锁技巧
第九节 GSM和CDMA手机假故障维修
第十节 GSM和CDMA手机特殊故障维修
本章小结
习题

实训篇
第八章 移动通信设备维修基本技能训练
实训一 移动通信设备常用元器件的识别与焊接
实训二 球栅阵列封装元器件的焊接
实训三 频谱分析仪的使用
实训四 LABTOOL-48型编程仪的使用
实训五 GSM手机测试仪的使用
实训六 CDMA手机综合测试仪的使用
实训七 摩托罗拉维修卡的使用

第九章 GSM和CDMA手机故障维修
实训一 GSM和CDMA手机的拆装和主要元器件识别
实训二 GSM和CDMA手机软件故障维修
实训三 GC87/87C型手机不开机故障维修
实训四 GC87/87C型手机不入网故障维修
实训五 GC87/87C型手机外部接口部件故障维修
实训六 GH388/398型手机不开机故障维修
实训七 GH388/398型手机不入网故障维修
实训八 GH388/398型手机外部接口部件故障维修
实训九 诺基亚5110/6110型手机不开机故障维修
实训十 诺基亚5110/6110型手机不入网故障维修
实训十一 诺基亚5110/6110型手机外部接口部件故障维修
实训十二 三星SGH600型手机不开机故障维修
实训十三 SGH600型手机不入网故障维修
实训十四 SGH600型手机外部接口部件故障维修
实训十五 A399型手机不开机故障维修
实训十六 A399型手机不入网故障维修
实训十七 A399型手机外部接口部件故障维修
实训十八 N73型手机不开机故障维修
实训十九 N73型手机不入网故障维修
实训二十 N73型手机外部接口部件故障维修
实训二十一 进水手机的维修
实训二十二 电路板铜箔脱落手机的维修
实训二十三 GSM和CDMA手机的解锁
附录 手机电路中的中英文对照表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赠电子课件,习题解答,及模拟试卷。


   文摘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RT】移动通信设备原理与维修 第一章:移动通信系统基础 本章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扎实的移动通信系统理论基础,深入剖析其核心构成要素、发展历程以及基本工作原理。我们将从移动通信系统的宏观视角出发,逐步聚焦到构成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协议。 1.1 移动通信的演进与发展 第一代(1G)模拟系统: 回溯历史,介绍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1G系统,如AMPS、NMT等。重点阐述其技术特点,例如模拟信号传输、语音通信为主、容量有限、安全性差等,并分析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 第二代(2G)数字系统: 深入探讨2G时代的革新,以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和CDMA(码分多址)为代表。详细解释数字信号传输带来的优势,如语音质量提升、更高的安全性和更高的频谱效率。重点解析GSM的TDMA(时分多址)技术以及CDMA的码分复用技术,并简要介绍SMS(短消息服务)等新应用的出现。 第三代(3G)移动通信: 聚焦3G技术的突破,特别是UMT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和CDMA2000。阐述其核心目标是支持更高速的数据传输,为多媒体应用(如视频通话、网页浏览)奠定基础。深入分析WCDMA(宽带码分多址)等关键技术,并探讨其在带宽、延迟等方面的提升。 第四代(4G)移动通信: 详细介绍4G LTE(长期演进)技术,强调其在速率、容量、延迟等方面的飞跃。解析OFDM(正交频分复用)和MIMO(多输入多输出)等关键技术,以及其在实现高速数据传输中的作用。探讨4G如何推动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应用的爆发式增长。 第五代(5G)及未来展望: 展望5G时代的特点,包括超高带宽、超低时延、海量连接等,并分析其在工业物联网、自动驾驶、增强现实等领域的巨大潜力。简要介绍5G的关键技术,如毫米波、波束赋形、网络切片等,并对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推测。 1.2 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移动台(Mobile Station, MS): 阐述移动台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终端设备,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等。详细介绍其内部结构,如射频前端、基带处理器、应用处理器、电源管理模块、用户界面等。 基站(Base Station, BS): 解释基站是实现移动台与核心网之间无线通信的节点,负责信号的收发、调度和管理。介绍基站的组成,如天线、射频单元(RRU)、基带单元(BBU)等,并简述其在小区覆盖和资源分配中的作用。 核心网(Core Network, CN): 详细阐述核心网是移动通信系统的“大脑”,负责网络管理、业务控制、计费、漫游等关键功能。根据不同代际的系统,介绍核心网的不同架构,如2G的MSC(移动交换中心)、3G的SGSN(服务GPRS支持节点)和GGSN(网关GPRS支持节点)、4G的MME(移动性管理实体)和SGW/PGW(服务网关/分组数据网络网关)等。 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 PLMN): 解释PLMN是覆盖特定区域的国家或地区的移动通信网络,以及不同PLMN之间的互联互通(漫游)。 1.3 无线接入技术(RAT) 时分多址(TDMA): 详细讲解TDMA的工作原理,即用户在不同的时间片内发送和接收数据,以在同一频率上实现多路复用。分析其优缺点,例如实现简单,但存在时隙同步和干扰问题。 频分多址(FDMA): 阐述FDMA的原理,即不同的用户分配不同的频率通道进行通信。解释其在早期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并分析其频谱利用率相对较低的特点。 码分多址(CDMA): 深入剖析CDMA的核心技术,即所有用户在同一时间和同一频率上通信,通过不同的扩频码来区分用户。详细解释其抗干扰能力强、频谱利用率高、系统容量大等优点。 正交频分复用(OFDM): 重点介绍OFDM在4G及以后系统中的重要性。阐述其将高速数据流分割成多个低速子载波传输的原理,有效解决了多径衰落和码间串扰问题。 1.4 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 信道编码与解码: 解释信道编码的作用是提高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可靠性,抵抗噪声和干扰。介绍常见的编码技术,如卷积码、Turbo码、LDPC码等,并简述解码过程。 调制与解调: 详细讲解调制的作用是将数字信息映射到模拟信号载波上进行传输,以及解调是将接收到的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息。介绍常见的调制方式,如ASK、FSK、PSK、QAM等,并分析其性能差异。 多天线技术(MIMO): 深入阐述MIMO技术如何通过增加发射和接收天线的数量来提升数据传输速率和链路可靠性。介绍空分复用、空分编码等MIMO技术模式。 切换(Handover): 解释切换是在移动台从一个基站移动到另一个基站时,保持通信不中断的过程。详细分析软切换和硬切换的概念及其实现机制。 第二章:移动通信设备硬件组成与原理 本章将深入探讨移动通信设备(如智能手机)的内部硬件构成,并逐一解析各个关键模块的工作原理。我们将从射频前端开始,逐步深入到基带处理、应用处理,以及支撑这些功能所需的电源和接口。 2.1 射频前端(RF Front-End) 天线(Antenna): 介绍移动设备中天线的功能是接收和发射无线电波,并分析不同类型的手机天线,如内置天线、外置天线,以及其在不同频段的辐射特性。 射频开关(RF Switch): 阐述射频开关的作用是在不同的射频路径之间进行切换,例如在发射和接收模式之间、在不同频段之间进行切换。介绍其基本工作原理和选型考虑。 滤波器(Filter): 解释滤波器在射频前端中的重要性,用于滤除不需要的频率信号,防止干扰,保证信号的纯净。介绍常见的滤波器类型,如声表面波(SAW)滤波器、体声波(BAW)滤波器等。 低噪声放大器(LNA): 详细讲解LNA的作用是将接收到的微弱射频信号进行放大,以克服后续电路的损耗,并尽可能地降低引入的噪声。分析LNA的关键性能指标,如噪声系数、增益等。 功率放大器(PA): 阐述PA是用于将基带信号处理后的信号放大到足以进行发射的功率。介绍不同功率等级的PA,以及其效率、线性度等关键指标。 射频收发模块(RF Transceiver): 介绍射频收发模块是将射频前端的放大、滤波、下变频(接收)和上变频、放大(发射)等功能集成在一起的芯片,是射频通信的核心。 2.2 基带处理单元(Baseband Processing Unit, BBP)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详细讲解DSP在基带处理中的核心作用,负责执行复杂的信号处理算法,如信道编码、解码、调制、解调、均衡等。 射频集成电路(RFIC): 介绍RFIC是将部分射频前端功能和基带处理功能集成在一起的芯片,可以提高集成度,减小体积和功耗。 ADC/DAC(模数/数模转换器): 解释ADC和DAC在基带处理中的作用,ADC将模拟射频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供DSP处理,DAC将DSP处理后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发送。 2.3 应用处理单元(Application Processing Unit, APU) 中央处理器(CPU): 介绍CPU是移动设备的大脑,负责运行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并处理用户交互。分析多核CPU、主频等参数对设备性能的影响。 图形处理器(GPU): 阐述GPU的作用是加速图形图像的处理,提供流畅的视觉体验,特别是在游戏和多媒体应用中。 内存(RAM): 解释RAM的作用是存储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数据,容量大小直接影响设备的运行速度和多任务处理能力。 存储器(ROM/Flash): 介绍ROM存储固件和操作系统,Flash存储用户数据(如照片、视频、应用)。 2.4 电源管理单元(Power Management Unit, PMU) 电池(Battery): 介绍锂离子电池作为当前主流的移动设备电源,分析其容量、续航能力等关键参数。 充电管理芯片: 阐述充电管理芯片的作用是控制充电过程,保护电池,并实现快速充电。 电源管理IC(PMIC): 介绍PMIC集成了多种电源管理功能,如电压转换、电量监控、电源开关等,以优化设备的功耗。 2.5 接口与传感器 通用串行总线(USB)接口: 介绍USB接口在数据传输、充电、外设连接中的作用。 显示屏接口: 介绍不同显示屏接口,如MIPI DSI,用于连接显示屏。 相机接口: 介绍相机接口,如MIPI CSI,用于连接摄像头模块。 音频接口: 介绍音频接口,用于连接耳机、麦克风等音频设备。 各类传感器: 介绍加速度计、陀螺仪、指南针、光线传感器、距离传感器、指纹传感器、NFC等各类传感器的功能和应用。 第三章:移动通信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基础 本章将系统地介绍移动通信设备常见的故障现象,并提供一套科学的故障诊断思路和方法。我们将从软件故障和硬件故障两大类入手,结合实际维修经验,引导读者逐步掌握故障排查的核心技巧。 3.1 故障现象分类与分析 电源类故障: 无法开机: 分析可能原因,如电池没电、充电回路损坏、电源管理芯片故障、主板短路等。 电量消耗过快: 探讨软件耗电(如后台应用、系统bug)和硬件耗电(如漏电、屏幕功耗异常)的可能性。 充电异常: 识别充电缓慢、无法充电、充电发热等现象,并分析充电口、充电IC、电池等部件的问题。 显示类故障: 屏幕不亮/花屏/闪烁: 检查屏幕排线、屏幕本身、显卡驱动、主板显示芯片等。 触摸失灵/误触: 排查触摸屏排线、触摸IC、屏幕本身以及系统软件问题。 通信类故障: 无信号/信号弱: 重点检查天线、射频开关、射频IC、基站信号接收能力等。 无法通话/上网: 分析SIM卡识别问题、基带芯片工作状态、网络设置、运营商信号等。 Wi-Fi/蓝牙连接问题: 检查Wi-Fi/蓝牙模块、天线、驱动程序以及网络环境。 音频类故障: 无声/杂音: 检查扬声器、听筒、麦克风、音频IC、耳机接口等。 按键/接口类故障: 按键失灵/接触不良: 检查按键本身、按键排线、主板按键触点。 USB/SIM卡槽损坏: 观察物理损伤,检查接口内部触点。 系统/软件类故障: 系统卡顿/死机/重启: 检查应用冲突、系统缓存、内存不足、病毒木马等。 应用闪退/无法安装: 分析应用兼容性、存储空间、系统权限等问题。 3.2 故障诊断方法与流程 1. 详细询问用户: 了解故障发生的时间、场景、具体表现,以及近期是否有摔落、进水等异常情况。 2. 初步外观检查: 观察设备是否有明显的物理损伤,如屏幕破裂、机身变形、接口松动等。 3. 开机与功能测试: 尝试正常开机,并逐一测试各项基本功能,如通话、短信、上网、Wi-Fi、蓝牙、拍照、听音等。 4. 软件层面排查: 重启设备: 简单的重启可以解决许多临时性的软件问题。 清除应用缓存/数据: 针对特定应用出现的问题。 恢复出厂设置: 作为一种彻底的软件重置方法,可以排除大部分软件配置问题(需提醒用户备份数据)。 更新/刷写固件: 对于系统级故障,更新到最新稳定版本或重新刷写固件可能解决问题。 5. 硬件层面排查(需要专业工具和知识): 拆机检测: 根据设备型号,小心拆解设备,检查内部连接线是否牢固,是否有烧毁、腐蚀、短路痕迹。 替换法测试: 对于怀疑有问题的硬件模块(如电池、屏幕、摄像头),使用已知良好的同型号配件进行替换测试,以确认故障点。 使用专用诊断工具: 部分手机厂商提供专用的诊断软件,可以检测硬件状态。 电路图与维修手册参考: 对于复杂的硬件故障,参考电路图和维修手册至关重要。 3.3 常用维修工具与材料 拆装工具: 精密螺丝刀套装、撬棒、吸盘、防静电腕带、镊子等。 焊接工具: 电烙铁、焊锡丝、助焊剂、吸锡器、热风枪等(针对BGA等焊接)。 清洁工具: 异丙醇、清洁棉签、软布等。 耗材: 屏幕总成、电池、排线、胶水、螺丝等。 测试设备: 万用表、示波器(进阶)、射频信号发生器(进阶)等。 3.4 常见故障的维修技巧与注意事项 静电防护: 维修过程中务必做好静电防护,避免静电损坏敏感电子元件。 螺丝与排线管理: 详细记录螺丝位置,小心拆卸和安装排线,避免损坏接口。 加热与焊接: 掌握合适的加热温度和焊接技巧,避免损坏主板或元件。 防水与防尘: 在重新组装设备时,注意恢复防水密封圈和防尘网。 数据备份: 在进行任何维修操作前,尽可能提醒用户备份重要数据。 专业性与风险: 强调部分维修操作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对于不熟悉的故障,建议寻求专业维修人员的帮助,避免造成更大损失。 第四章:移动通信设备软件系统与固件 本章旨在为读者深入解析移动通信设备所运行的软件系统,包括操作系统、应用程序以及底层的固件。我们将重点阐述这些软件组件如何协同工作,以及在软件故障诊断和修复中的作用。 4.1 移动操作系统概览 Android操作系统: 架构介绍: 详细介绍Android的Linux内核、HAL(硬件抽象层)、Android运行时(ART/Dalvik)、核心库、应用程序框架以及应用程序等层级结构。 关键组件: 阐述Activity、Service、Broadcast Receiver、Content Provider等四大组件的作用。 应用程序生命周期: 解释应用程序从启动到退出的各个状态变化。 权限管理: 探讨Android的权限模型,以及如何保障用户隐私和设备安全。 iOS操作系统(简要提及): 基本特点: 简要介绍iOS的封闭性、用户体验、安全性和App Store生态。 核心组件: 提及Cocoa Touch框架、UIKit、Foundation等。 其他移动操作系统(简要提及): 如HarmonyOS等,并说明其特点和发展方向。 4.2 应用程序的运行机制 应用程序(App)的安装与卸载: 阐述应用程序的安装过程,如何从应用商店或直接安装APK文件,以及卸载的原理。 后台运行与进程管理: 解释应用程序在后台运行时如何被操作系统管理,以及资源限制。 应用程序沙箱机制: 介绍应用程序沙箱的概念,即每个应用程序都在一个独立的隔离环境中运行,以防止相互干扰和恶意行为。 应用程序间的通信: 探讨Intent(Android)等机制如何实现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传递和功能调用。 4.3 移动设备固件(Firmware) 固件的定义与作用: 解释固件是嵌入到硬件设备中的软件,是设备能够运行的基础,通常包含引导程序、驱动程序、底层系统配置等。 引导程序(Bootloader): 阐述引导程序在设备启动时的作用,它负责初始化硬件,并加载操作系统内核。 驱动程序: 解释驱动程序的作用是连接操作系统与硬件设备,使操作系统能够控制和使用硬件。例如,屏幕驱动、摄像头驱动、Wi-Fi驱动等。 基带固件: 重点介绍基带固件(Baseband Firmware)在移动通信设备中的关键作用,它控制着设备的射频通信功能,包括信号的接收、发射、编码、解码、调制、解调等。基带固件的稳定性和兼容性直接影响设备的通信质量。 Recovery模式: 介绍Recovery模式的作用,它是一个独立的启动环境,可以用于系统恢复、刷写固件、清除数据等操作。 Fastboot模式(Android): 介绍Fastboot模式,它是在PC端通过USB与设备进行通信的一种模式,常用于刷写分区、解锁Bootloader等操作。 4.4 软件故障的诊断与修复 系统卡顿/响应缓慢: 检查后台运行应用: 使用任务管理器关闭不必要的后台应用。 清理缓存: 清理系统缓存和应用程序缓存。 存储空间不足: 删除不需要的文件或应用。 系统更新: 检查是否有系统更新可用,更新可能包含性能优化。 应用程序闪退/崩溃: 重启应用: 清除应用数据/缓存: 卸载重装应用: 检查应用权限: 确保应用拥有必要的权限。 系统兼容性问题: 确认应用是否与当前系统版本兼容。 系统无法启动/卡在Logo界面: 强制重启: 进入Recovery模式: 尝试清除缓存分区(Wipe Cache Partition)或恢复出厂设置(Wipe Data/Factory Reset)。 刷写固件: 使用电脑端工具(如Odin for Samsung, MiFlash for Xiaomi)重新刷写官方固件。 特定硬件功能异常(与软件相关): Wi-Fi/蓝牙无法打开: 检查相关驱动程序是否正常,尝试重置网络设置。 GPS定位不准: 检查定位服务是否开启,尝试更新AGPS数据。 Root权限与固件修改风险: Root的定义与作用: 解释Root权限给予用户对系统文件的最高访问权,允许进行更多自定义操作,但也带来安全风险。 刷机(Flashing): 介绍刷写第三方ROM(如LineageOS)的风险,以及可能导致的“变砖”(Brick)现象。 Bootloader解锁: 解释解锁Bootloader是进行刷机的前提,但可能使设备失去保修,并存在安全隐患。 固件更新与回滚: 简要说明固件更新的必要性(安全补丁、功能改进),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回滚到旧版本固件。 第五章:移动通信设备维修实践与安全规范 本章将结合前几章所学的理论知识,重点阐述移动通信设备维修的实际操作流程、常见维修难题的处理方法,以及在维修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安全规范和职业道德。 5.1 维修流程优化与标准化 建立标准的维修流程: 接修登记: 详细记录客户信息、设备型号、故障描述、维修要求等。 故障诊断: 依据前文提到的诊断方法,准确判断故障类型。 维修方案制定: 根据诊断结果,选择合适的维修方法(软件修复、硬件更换、焊接维修等)。 配件准备: 确保拥有充足、可靠的备件。 维修执行: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维修。 功能测试: 维修完成后,全面测试所有功能,确保设备恢复正常。 客户交接: 向客户解释维修内容,并提供必要的售后服务。 常见维修难题的攻克: “疑难杂症”的分析: 对于多重故障、间歇性故障,需要耐心细致,结合经验进行逻辑推理。 主板级维修: 掌握BGA(球栅阵列)芯片的拆焊技巧,如CPU、基带芯片、存储芯片等。学习使用热风枪、红外线加热台等设备。 隐藏故障的排查: 如微短路、虚焊、漏电等,需要借助显微镜、热成像仪等辅助工具。 定制化维修: 针对某些特定型号设备的设计缺陷,可能需要进行额外的优化或加固。 维修效率提升策略: 熟练掌握工具使用: 提高拆装和焊接速度。 建立备件库: 常用易损件(如屏幕、电池)的备货,可缩短维修周期。 利用维修资源: 学习行业内的维修论坛、视频教程,交流经验。 5.2 安全操作规范 用电安全: 使用合格的电源适配器和工具: 避免使用劣质或损坏的电源设备。 注意接地: 在进行焊接等操作时,确保工作台接地良好,防止触电。 避免潮湿环境: 在潮湿环境下维修设备,容易导致短路和触电。 防静电措施: 佩戴防静电腕带: 确保腕带与接地良好的工作台接触。 使用防静电垫: 将设备和工具放置在防静电垫上。 避免在干燥环境中工作: 潮湿环境有助于静电消散。 不要触摸敏感芯片: 尽量触摸设备金属外壳或金属框架,再接触敏感元件。 物理安全: 小心尖锐物体: 拆卸屏幕、撬开外壳时,注意保护自身免受划伤。 避免过度用力: 在拆装过程中,避免使用蛮力,以免损坏连接线、卡扣或元件。 合理使用加热工具: 避免长时间高温加热,以免损坏塑料部件或元器件。 化学品安全: 注意助焊剂和清洁剂的通风: 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使用,避免吸入有害气体。 避免接触皮肤和眼睛: 使用化学品时,注意佩戴防护眼镜和手套。 5.3 职业道德与客户服务 诚信经营: 真实报价: 维修前向客户提供清晰、准确的维修报价,不欺骗客户。 透明维修: 如实告知客户维修内容和更换的配件,不偷换零件。 保护客户隐私: 严守客户设备中的个人信息。 专业技能: 持续学习: 紧跟技术发展,不断更新维修知识和技能。 精益求精: 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维修服务,力求将设备恢复到最佳状态。 客户沟通: 耐心解答: 认真听取客户的疑问,并耐心解答。 提供建议: 在维修完成后,向客户提供设备保养和使用建议。 售后保障: 对于维修后的设备,提供合理的保修期,并履行售后承诺。 5.4 维修记录与知识管理 详细记录维修过程: 建立完善的维修案例库,记录故障现象、诊断过程、维修方法、更换配件、测试结果等信息。 利用维修记录进行分析: 定期分析维修数据,总结常见故障和高发型号,为备件采购和技术培训提供依据。 分享与交流: 在同行之间积极分享维修经验和疑难杂症的解决方法,共同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不仅能够掌握实际维修操作的技巧,更能理解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并从中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成为一名合格的移动通信设备维修技术人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RT}移动通信设备原理与维修-李延延 机械工业出版社 9787111342946》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带着一种老牌技术书籍特有的严谨感。我当初买它,主要是冲着作者李延延的名字去的,他在业内也算是有一定资历的专家了。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2G、3G时代核心网络架构的详尽梳理,那些关于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的原理性讲解,虽然现在看来有些“怀旧”,但对于理解现代蜂窝网络迭代的基础逻辑,却是绕不开的基石。书中对各种射频前端模块的电路图分析尤其细致,即便是对初学者,配合书中的步骤图示,也能大致勾勒出信号如何在天线和基带芯片之间流转的复杂过程。不过,在涉及最新的5G NR技术和毫米波频段的干扰抑制算法时,内容略显不足,明显可以看出出版时间对技术深度的限制。总体而言,它更像是一部扎实的、偏向硬件底层逻辑的教科书,而非紧跟市场前沿的快速指南,适合希望打牢通信基础,对老旧设备维修和原理溯源感兴趣的工程师。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颇有些“硬核”的挑战。它的文字密度非常高,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微观世界的深度钻探。我记得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啃完了关于信道编码和调制解调理论的那几章。作者的叙述风格是典型的学术派,逻辑链条清晰到近乎刻板,缺乏一些能让非专业读者放松下来的“桥梁”性描述或生动的应用案例。比如,当讲解到OFDM(正交频分复用)的关键技术点时,公式推导占据了绝大部分篇幅,虽然这保证了理论的精确性,但对于那些需要快速掌握“怎么修”而非“为什么这样设计”的维修人员来说,可能会感到晦涩难懂,甚至有点想打瞌睡。它更像是大学里老师划重点时会圈出来的“必考”知识点汇编,知识点之间的跳转略显生硬,需要读者自行在脑海中搭建知识体系的框架。

评分

我这次购买这本书的目的性很强,就是为了深入理解过去十年间主流移动终端的功耗管理和故障诊断流程。这本书在这方面确实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它详细剖析了电源管理IC(PMIC)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空闲、通话、数据传输)的功耗分配模型,并给出了几种常见的主板级短路和开路故障的排查思路图谱。我尝试按照书中的步骤,对一台旧款手机的主板进行了理论上的“虚拟维修”,发现书中的故障点定位非常精准,尤其是在射频收发器部分出现间歇性掉线问题的分析路径,提供了多层次的检验标准。然而,随着智能手机集成度的越来越高,现在的设备故障往往发生在软件固件层面,这本书在这方面涉及的篇幅实在太少,它更倾向于对物理电路层面的深度挖掘,对现代基于操作系统的软件调试工具的应用几乎没有提及,这使得它的实用性在“新一代”维修师傅面前打了折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坦白说,不出彩,就是标准的机械工业出版社风格——耐用、结实,适合在布满焊锡灰的车间台面上反复翻阅。我注意到,书中配图的数量虽然不少,但大多是黑白、线条为主的电路原理图和方框图,清晰度尚可,但缺乏现代教材中常见的彩色分层图示来帮助区分不同的信号路径。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反而是附录部分,里面收录了一些早期GSM和WCDMA标准中的关键参数表格,这些数据在网络上已经很难被系统性地收集到,对于进行历史数据对比和性能基线分析非常有价值。如果你是那种喜欢刨根问底,想知道为什么某个参数被设定为那个数值的“技术控”,而不是只想知道“换哪个芯片能解决问题”的动手派,这本书的细节会让您感到满足。

评分

从一个资深技术人员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它所承载的“时间印记”上。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视图,展示了移动通信技术是如何一步步从模拟转向数字,再到IP化演进的。书中对基础的调制解调过程的数学描述,扎实得令人印象深刻,它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傅里叶变换和Z变换,而是直接将它们作为分析工具呈现出来。这种对基础理论的坚持,使得这本书即便在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依然可以作为检验我们对底层原理掌握程度的试金石。当然,如果你是零基础的新手,直接啃这本,可能会被其深厚的理论背景直接劝退。它更适合作为中级或高级工程师的案头工具书,用于回顾、查阅和对比不同代际技术的核心差异,而不是作为入门学习的首选教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