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移动通信设备原理与维修 | 作者 | 李延延 |
| 定价 | 34.00元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11342946 | 出版日期 | 2011-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内容简介 | |
本书分三篇,共九章。基础篇内容包括移动通信概述、移动通信信道特性、移动通信组网技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及数字移动电话机;维修篇内容包括移动通信设备维修基础知识、GSM和CDMA手机维修;实训篇包括移动通信设备维修基本技能训练、GSM和CDMA手机故障维修。同时,为便于教学和自学,基础篇和维修篇各章都附有习题,实训篇的各实验均附有总结与思考。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基础篇 第二章 移动通信信道特性 第三章 移动通信组网技术 第四章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第五章 数字移动电话机 第六章 移动通信设备维修基础知识 第七章 GSM和CDMA手机维修 实训篇 第九章 GSM和CDMA手机故障维修 |
| 编辑推荐 | |
| 赠电子课件,习题解答,及模拟试卷。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RT}移动通信设备原理与维修-李延延 机械工业出版社 9787111342946》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带着一种老牌技术书籍特有的严谨感。我当初买它,主要是冲着作者李延延的名字去的,他在业内也算是有一定资历的专家了。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2G、3G时代核心网络架构的详尽梳理,那些关于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的原理性讲解,虽然现在看来有些“怀旧”,但对于理解现代蜂窝网络迭代的基础逻辑,却是绕不开的基石。书中对各种射频前端模块的电路图分析尤其细致,即便是对初学者,配合书中的步骤图示,也能大致勾勒出信号如何在天线和基带芯片之间流转的复杂过程。不过,在涉及最新的5G NR技术和毫米波频段的干扰抑制算法时,内容略显不足,明显可以看出出版时间对技术深度的限制。总体而言,它更像是一部扎实的、偏向硬件底层逻辑的教科书,而非紧跟市场前沿的快速指南,适合希望打牢通信基础,对老旧设备维修和原理溯源感兴趣的工程师。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颇有些“硬核”的挑战。它的文字密度非常高,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微观世界的深度钻探。我记得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啃完了关于信道编码和调制解调理论的那几章。作者的叙述风格是典型的学术派,逻辑链条清晰到近乎刻板,缺乏一些能让非专业读者放松下来的“桥梁”性描述或生动的应用案例。比如,当讲解到OFDM(正交频分复用)的关键技术点时,公式推导占据了绝大部分篇幅,虽然这保证了理论的精确性,但对于那些需要快速掌握“怎么修”而非“为什么这样设计”的维修人员来说,可能会感到晦涩难懂,甚至有点想打瞌睡。它更像是大学里老师划重点时会圈出来的“必考”知识点汇编,知识点之间的跳转略显生硬,需要读者自行在脑海中搭建知识体系的框架。
评分我这次购买这本书的目的性很强,就是为了深入理解过去十年间主流移动终端的功耗管理和故障诊断流程。这本书在这方面确实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它详细剖析了电源管理IC(PMIC)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空闲、通话、数据传输)的功耗分配模型,并给出了几种常见的主板级短路和开路故障的排查思路图谱。我尝试按照书中的步骤,对一台旧款手机的主板进行了理论上的“虚拟维修”,发现书中的故障点定位非常精准,尤其是在射频收发器部分出现间歇性掉线问题的分析路径,提供了多层次的检验标准。然而,随着智能手机集成度的越来越高,现在的设备故障往往发生在软件固件层面,这本书在这方面涉及的篇幅实在太少,它更倾向于对物理电路层面的深度挖掘,对现代基于操作系统的软件调试工具的应用几乎没有提及,这使得它的实用性在“新一代”维修师傅面前打了折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坦白说,不出彩,就是标准的机械工业出版社风格——耐用、结实,适合在布满焊锡灰的车间台面上反复翻阅。我注意到,书中配图的数量虽然不少,但大多是黑白、线条为主的电路原理图和方框图,清晰度尚可,但缺乏现代教材中常见的彩色分层图示来帮助区分不同的信号路径。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反而是附录部分,里面收录了一些早期GSM和WCDMA标准中的关键参数表格,这些数据在网络上已经很难被系统性地收集到,对于进行历史数据对比和性能基线分析非常有价值。如果你是那种喜欢刨根问底,想知道为什么某个参数被设定为那个数值的“技术控”,而不是只想知道“换哪个芯片能解决问题”的动手派,这本书的细节会让您感到满足。
评分从一个资深技术人员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它所承载的“时间印记”上。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视图,展示了移动通信技术是如何一步步从模拟转向数字,再到IP化演进的。书中对基础的调制解调过程的数学描述,扎实得令人印象深刻,它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傅里叶变换和Z变换,而是直接将它们作为分析工具呈现出来。这种对基础理论的坚持,使得这本书即便在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依然可以作为检验我们对底层原理掌握程度的试金石。当然,如果你是零基础的新手,直接啃这本,可能会被其深厚的理论背景直接劝退。它更适合作为中级或高级工程师的案头工具书,用于回顾、查阅和对比不同代际技术的核心差异,而不是作为入门学习的首选教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