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激光原理技术及应用/国防科工委十五规划教材
定价:36.00元
作者:李相银
出版社: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0-01
ISBN:97875603208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从激光应用角度考虑,系统地介绍了激光形成的基本原理、基本的激光器件、基本的激光技术及应用。主要内容包括激光的原理及技术基础、激光工作物质及基本原理、光学谐振腔、激光器工作原理、典型的激光器件、其他激光器、激光技术、激光技术器件的设计及选用原则、激光器件及激光技术实验、激光技术在国防科技领域中的应用、激光技术在工业及其他方面的应用。书中融入了一些高新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启发性、研究性、实用性强。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应用物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仪器、电子科学与技术以及机械、化工、电子类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教材,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工程硕士以及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人员参考。
目录
章 激光的原理及技术基础
1.1 激光的特点
1.2 激光的产生
1.3 激光器的基本组成
1.4 光线在谐振腔内的行为和腔的稳定条件
1.5 激光振荡模式
1.6 光腔的损耗和激光振荡的阈值条件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激光工作物质及基本原理
2.1 黑体辐射与普朗克公式
2.2 光和物质的三种相互作用及爱因斯坦关系式
2.3 谱线加宽及谱线宽度
2.4 激光器速率方程
2.5 增益系数与增益饱和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光学谐振腔
3.1 共焦腔中的光束特性
3.2 共焦光学谐振腔中基模的分布
3.3 谐振腔中高阶振荡模
3.4 高斯光束通过薄透镜时的变换及传输规律
3.5 介稳共振腔结构与特性
3.6 非稳腔结构及特性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激光器工作原理
4.1 激光产生的阈值条件
4.2 连续激光器的工作特性
4.3 连续激光器的输出功率和佳透过率
4.4 脉冲激光器工作特性
4.5 激光放大器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典型的激光器件
5.1 激光器的分类及特点
5.2 固体激光器
5.3 气体激光器
5.4 半导体激光器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其他激光器
6.1 孤子激光器
6.2 自由电子激光器
6.3 化学激光器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激光技术
7.1 光波的调制
7.2 电光调制
7.3 声光调制
7.4 磁光效应与磁光隔离器
7.5 调Q技术
7.6 锁模技术
7.7 选模技术
7.8 稳频技术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光电技术器件的设计及参数选用原则
8.1 激光偏转器
8.2 光隔离器
8.3 光电探测器
8.4 光纤维
8.5 光学天线
8.6 激光倍频及光参量放大
8.7 光学元件的损伤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九章 激光器件及激光技术实验
第十章 激光技术在国防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 激光技术在工业及其他方面的应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编排风格透着一股浓厚的工程实用主义色彩,这种务实态度是很多偏重理论的物理教材所欠缺的。它很少陷入纯粹的数学证明的泥潭,即使是不可避免的公式推导,也会紧密地与其背后的物理意义和工程应用场景相结合。例如,在介绍腔体设计时,书中不仅给出了稳定性和光束质量的计算公式,还配有大量的表格和图示,直观展示了不同腔长、不同反射率对输出功率和模式特性的影响曲线。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写作路线,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步理论推导最终会转化为设备上的哪个参数调整。对于我们这些在实验室里需要动手搭建和调试激光系统的工程师而言,这种强调可操作性和可预测性的叙事方式,无疑是最为宝贵的财富,大大减少了试错成本。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实在令人赞叹,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非常厚实,即便是长期翻阅,估计也不会轻易出现磨损或泛黄的迹象。封面设计上,虽然走的是教材一贯的严谨风格,但细节处理上透露出一种专业和权威感,让人一看到就知道这不是一般的入门读物,而是经过深思熟虑、面向专业领域的深度学习资料。尤其是内页的排版,字体清晰锐利,图表的布局也极为考究,复杂的公式和示意图都能够清晰地呈现出来,这对于需要反复对照理解深奥物理概念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赏它在术语表和索引部分所下的功夫,查找起来非常方便快捷,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和参考的效率。作为一个对光学基础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我发现即便是对于那些我自认为已经掌握的部分,书中某些细微的阐述角度也带来了新的启发,足见编著者在内容组织上的匠心独运,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和反复研读的精装本。
评分初次翻阅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叙事的逻辑性和层次感构建得极其出色。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上来就堆砌公式和复杂的数学推导,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最基础的光的波动性、电磁场理论的引入开始,逐步过渡到激光产生的核心机理。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初学者的思维定势和容易产生困惑的地方,在关键概念的引入时,总会穿插一些精妙的比喻或者历史背景的交代,这使得原本抽象的物理过程变得生动可感。例如,在讲解受激辐射的概念时,书中对玻尔兹密度的阐述,结合了宏观的粒子行为和微观的能级跃迁,这种多维度的解析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整个阅读体验下来,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位经验丰富、耐心十足的导师的带领下,一步步攀登知识的高峰,而不是被生硬的知识点推着走,这一点非常难得。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着实超出了我基于其教材定位的初步预期。它不仅扎实地覆盖了半导体激光器、气体激光器等主流类型的工作原理和结构设计,更深入探讨了诸如腔模选择、频率锁定、以及高功率激光的安全防护等工程实践中至关重要的前沿议题。尤其是关于非线性光学效应的部分,作者的处理方式显得尤为老练和全面,不仅罗列了现象,更给出了深入的理论分析框架,这对于希望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激光系统设计与调试的研究人员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我花了好几个小时专门研究了其中关于光纤激光器性能优化的章节,其中涉及到的一些优化算法和仿真模型的描述,其精确度和可操作性,完全达到了专业文献的水准,这本教材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一般本科或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工具范畴,更像是一部集大成的工具书。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在案例分析和历史脉络的梳理上做得相当到位,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把技术描绘成凭空出现的完美成果,而是通过讲述历代科学家们在攻克特定技术难题时所经历的曲折道路,让读者真切体会到科学发现的艰辛与伟大。比如,关于脉冲激光技术发展的章节,它详细描绘了Q开关和锁模技术从概念萌芽到实际应用的演变路径,并对比了不同技术路线的优劣。这种融入“人”的故事和“历史”的厚重感的写法,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使得那些冷冰冰的物理定律仿佛都带上了温度。它不再仅仅是一堆知识的集合,更像是一部浓缩的激光技术发展史诗,让人在学习技术细节的同时,也能领悟到科学精神的本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