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丽江之水
定价:48.00元
售价:32.6元,便宜15.4元,折扣67
作者:云南省水利厅著
出版社: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6-01
ISBN:9787508443867
字数:177000
页码:17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全书共分四篇。篇上善若水,主要介绍纳西族以水为基础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及其在东巴文化中的具体体现、大禹在丽江的传说、金沙江是长江之源的发现等;第二篇古城之魂,介绍了古城的水系与桥梁、雪山与泉、纳西的水习俗与水环境保护、古城的水之利和纳西文化活化石的束河古镇;第三篇丽江水韵,介绍了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泸沽湖、古城补水工程、玉龙新县城规划及水利设施、张冲与滇中调水、水利系统行业文化等;第四篇天雨流芳,收录了古今中外有关丽江水文化的部分文学作品;前言和尾声突出阐述了本书的立意和见解,读者可先行切入,以窥全貌。
本书以生动的文字、精美的图片、的诗篇。介绍丽江的上善若水、古城之魂、丽江水韵、壮丽风光和名胜古迹、民间传说、名人轶事。内容丰富,融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于一炉,是了解祖国大好河山的良好读物,也是浏览丽江的旅伴。本书为大众读物,适合于各界人士阅读欣赏。
这本《丽江之水》的作者,真是个将山川草木写活的魔术师。我原本以为这不过是一本描绘云南风光的游记,然而翻开扉页,便立刻被卷入了一场关于时间与记忆的哲学思辨中。书中对古城石板路上苔藓的细腻描摹,绝非简单的景物堆砌,它仿佛能让你闻到雨后泥土的清香,听到泉水潺潺流过纳西族老奶奶门前时那份古老的韵律。作者似乎不满足于用眼睛去“看”丽江,他试图用皮肤去“触摸”历史的温度,用耳朵去“聆听”风声中隐藏的传说。特别是关于玉龙雪山脚下那片海子的描写,寥寥数笔,却勾勒出一种近乎永恒的静谧感,那种“不似人间”的空灵,让人在阅读时常常需要停下来,深吸一口气,仿佛自己真的置身于那高海拔的清冽空气中。文字的节奏感极强,时而如涓涓细流般温柔舒缓,叙述着当地人日复一日的生活琐事,充满人间的烟火气;时而又陡然拔高,探讨起“水”这种意象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文笔的跨度和深度令人称奇。这绝不是一本可以囫囵吞枣的书,每一次重读,都会发现新的光影和角度,如同面对活水的源头,总有新的涟漪泛起。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被狠狠地拉扯了一番,仿佛经历了一次高强度的精神洗礼。它完全颠覆了我对地方志类书籍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碎片化特征,信息密度大到令人眩晕,却又奇妙地保持着一种内在的逻辑张力。作者在叙述丽江的物产和民俗时,会毫无预警地插入一段晦涩难懂的符号学分析,或者突然跳跃到对某个古代哲学家观点的引用,让人不得不时刻保持警惕。这种跳跃性,与其说是风格,不如说是一种刻意的“干扰”,迫使读者去主动构建意义,而不是被动接受。我尤其佩服作者对“声音”的捕捉能力,他不仅仅记录了酒吧里震耳欲聋的音乐,更深入挖掘了那些几乎被遗忘的声音——比如织布机上经纬交错时的规律摩擦声,或者清晨第一声鸟鸣划破寂静时的那种“存在感”。这本书的后半部分,笔锋转向了对现代旅游业对原生态冲击的隐晦批判,但批判得非常克制和高明,没有流于简单的口号,而是通过描写一些细微的矛盾和失真,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失落感。这需要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才能做到不让说教的意味盖过文学的美感。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挑战”的,它就像一块未经打磨的璞玉,棱角分明,光芒却被厚厚的尘土暂时掩盖。我必须承认,初读时,我感到了一阵强烈的挫败感,大量的专业术语和作者自创的隐喻体系,初期阅读时让人摸不着头脑。它似乎故意在与主流的、易于理解的叙事方式保持距离。但正是这份“难懂”,反而激发出了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我甚至动用了好几次工具书,去查询书中提到的少数民族历史分支和那些拗口的地理名词。这种需要“主动学习”的阅读过程,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消费一个故事,而是在参与一个智力上的考古挖掘。特别是关于丽江水系与当地宗教信仰之间那种错综复杂、近乎宿命的联系的论述,简直是精妙绝伦,作者将人类学、宗教学和地理学知识编织得天衣无缝,形成了一个自洽的、宏大的知识体系。这本书更像是一本“解密手册”,而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要求读者付出耐心和思考的代价,但回报的,是远超想象的知识深度和思维拓展。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动容的地方,在于它对“失去”这一主题的温和处理。它没有使用那种煽情的笔调去控诉时代的变迁,而是采用了一种近乎记录片式的冷静观察。作者笔下的丽江,似乎永远处在一个“将逝未逝”的临界点上。他描绘了一个老手艺人如何笨拙地试图向游客解释他手中器物的真正用途,但最终,在金钱的诱惑和快速消费的节奏面前,解释变成了一种表演,意义本身被稀释了。这种无声的消亡,比任何激烈的反抗都更令人心酸。文字的语言风格极为简约,像极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大量的留白反而凸显了那些被描绘的对象。例如,对某处老宅院里一株枯萎的玉兰树的描写,寥寥几笔,却饱含了对逝去时光的无限眷恋,却又没有任何抱怨的痕迹。这种不动声色的悲悯,让读者在合上书本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它让人反思,在我们追逐“进步”和“发展”的洪流中,究竟无意间遗弃了多少值得珍藏的“真”与“美”。
评分如果你期待一本能带你轻松漫步在古城小巷的消遣之作,那么这本书可能会让你失望。它更像是一部极其个人化的、近乎偏执的“心灵地图”。作者似乎将自己的全部情感投射到了“水”这一核心意象之上,但这水,却早已不是我们日常所见的那种清澈的物质形态,它被重塑成了一种高度象征化的存在——它是记忆的载体,是家族血脉的流淌,甚至是时间本身的具象化表达。书中对纳西族文字和古老仪式的描绘,与其说是介绍,不如说是作者试图通过“理解”它们来重建自己内心某种失落的秩序。文风非常情绪化,但这种情绪是内敛且高度提纯的,不外放,却直击核心。语句的组织充满了复杂的嵌套结构,一句话可以有三四层含义,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到其中微妙的情感波动。它更像是一份献给“痴迷者”的邀请函,邀请你一同潜入这片由作者的意识构筑的深潭,去体验那种既美丽又令人窒息的、对本源的终极追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