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26
嶺南文化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基本信息
書名:嶺南文化研究
定價:48.0元
作者:郭傑、左鵬軍
齣版社:清華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30239947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在世界上,當人們說起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當然首先是指嚮其內容上的豐富深邃,同時也理所當然地指嚮其時間上的曆史悠久和空間上的地域遼闊。在悠久的曆史長河裏,在遼闊的地域範圍內,中國文化是不斷發展、演進、壯大、繁榮的。因此,要想深入理解中國文化的豐富深邃,在把握中國文化的本質特徵的同時,也要看到它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所呈現齣來的特徵,即時代特徵和地域特徵。王國維在《宋元戲麯考》中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麯,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這是從時代特徵著眼的;劉師培在《南北文學不同論》中說:“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間,多尚實際;南方之地,水勢浩洋,民生其際,多尚虛無。民崇實際,故所著之文,不外記事、析理二端;民尚虛無,故所作之文,或為言誌、抒情之體。”這是從地域特徵上著眼的。他們雖是從文學方麵立論,且其所言也未必完全縝密,但舉以涵蓋中國文化的不同領域和整體風貌,還是言之成理、啓人深思的。
有鑒於此,關於中華大地上不同地域文化的深入研究,對更全麵、更深刻地認識中國文化的整體風貌和本質特徵,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近年來在各地廣泛興起、彼此呼應的地域文化研究,如關於齊魯文化、巴蜀文化、湖湘文化、吳越文化、燕趙文化等專門之學,都高度重視從文獻整理、史料辨析、田野調查、民俗考察、方言研究等基礎工作入手,結閤當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新要求和全球化時代的新趨勢,來開展不同地域文化的研究,這就為豐富和深化對中華民族曆史文化傳統的整體性考察和規律性認識,為21世紀民族文化振興的宏偉曆史進程,發揮瞭重要的推進作用。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來認識和理解在當今時代條件下開展嶺南文化研究的意義,進而解釋和闡發其豐富的內涵、獨特的風貌、嶄新的精神,我們的心胸和眼光自然會更加廣闊和深邃。
說到嶺南文化,自然要先說一說地理學意義上的“嶺南”和“南嶺”。地理學傢指齣:“我國南方的廣東、廣西和江西、湖南之間,東西橫亙著五座山嶺,這五座山嶺,由東到西分彆稱為大庾嶺、騎田嶺、萌渚嶺、都龐嶺和越城嶺,總稱為五嶺。五嶺之間,南北貫穿著許多低平榖地,其中主要有五條。這片東西延展分布的山區,就叫做‘五嶺’山地。五嶺因為它在祖國的南方,所以人們又叫它做‘南嶺’,正如北方的秦嶺被稱為‘北嶺’一樣。五嶺一般高度在1000米以下。較高的達到1600至2000米。五嶺山地在北迴歸綫稍北的地方,即在北緯25°~26°之間,它距離南海三百多公裏。由於它像屏障一樣擋住北方吹來的寒冷氣流,使兩廣鼕天的氣候變得暖和,草木長青,呈現齣熱帶的景色。五嶺是珠江水係和長江水係的分水界,阻隔著我國南北水路運輸,從南到北的水運,到瞭五嶺山足,就要起陸越嶺。韆多年前的唐代,就利用五嶺的地形作為行政區域劃分的依據,‘嶺南道’就是當時全國十大行政區之一。”曾昭璿、黃少敏:《五嶺》,~2頁,廣州,廣東人民齣版社,1977。按,曾昭璿(1921—2007),地理學傢,曾任華南師範大學地理係主任、教授,廣東省地理學會副理事長。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長期從事熱帶地貌學及華南自然地理學的研究。著有《華南自然地理論文集》、《岩石地形學》、《曆史地貌學》等書。黃少敏,華南師範大學地理係教授。由此可知,所謂“嶺南”是指中國南方“五嶺”(亦即“南嶺”)以南地區,主要包括現在的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地區。早在一韆多年以前的唐代,“嶺南”就已經作為行政區劃,成為全國“十道”之一瞭。《舊唐書·地理誌》雲:“貞觀元年(627),悉令並省,始於山河形便,分天下為十道。”如此劃分的依據,恰恰就是嶺南地區山川河流形態等特有的自然地理特徵。
作為文化創造的主體,人是生存在的自然條件下的,由此形成自身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並在此基礎上從事精神文化的創造活動。嶺南地區位於中國南部,處在熱帶、帶之間,在氣候上呈現齣帶季風海洋性氣候特點,高溫多雨,夏長鼕短,森林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在地貌上,呈現齣復雜多樣的特點,山地、丘陵、颱地、平原等錯綜交織,而以山地居多;河流眾多,形成以珠江為主體的龐大水係,水源豐富。嶺南地區這種特定的自然環境,決定瞭人們由此而形成的生産生活方式,進而形成瞭嶺南文化的自然基礎。
嶺南地區在上古時代是百越族居住之地,秦漢之際成為南越、閩越諸藩國的轄地。曆史上曾多次齣現過中原地區漢族人較大規模的南遷,給嶺南地區帶來更為先進的生産方式和文化精神。但由於南嶺山脈這一天然屏障的阻隔,嶺南與中原的交通極為閉塞,經濟文化發展也相對滯後。直到唐元年間,齣自韶關的宰相張九齡主持擴建大庾嶺古道,嶺南地區得到逐步的開發。但在明代以前,這種相對滯後的局麵並沒有齣現很大的變化。在生産方式上,嶺南與中原一樣,也是以農業為基礎。除瞭水稻為首的榖物種植以外,適應著氣候濕熱、水流眾多的特點,漁業、蠶業、果業等多種生産方式也都很普遍。明清時代,嶺南地區進入瞭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展。這主要得益於嶺南具有較長的海岸綫,通過瓷器、茶葉、紡織品等齣口,對外貿易非常發達,廣州成為全國重要的商業城市之一,甚至一度成為全國的外貿港口。對外貿易推動瞭商品經濟的發展,嶺南進入瞭曆史上繁榮的時期。進入近代、現代以後,雖然曆經各種動蕩戰亂,嶺南連接海內外的沿海地區,這種在國傢格局中具有重要輻射性和影響力的地緣優勢,卻一直不曾發生多大改變。
韆百年來,在特定的自然環境下,嶺南人民創造齣瞭具有鮮明地域特徵的嶺南文化。他們在山高丘多、地少田瘠的環境下,從事農業生産,不怕吃苦受纍、不斷堅持奮鬥,這就形成瞭嶺南文化中勤勞堅韌的地域特徵。這是嶺南文化基於特定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而形成的地域特徵。研究嶺南文化,既要看到,由於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諸多原因,嶺南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呈現齣鮮明的地域特徵;更要看到,嶺南文化畢竟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廣袤的華夏大地上浸潤著中華民族文化傳統血脈的各個區域文化之一,嶺南文化豐富瞭中華民族文化的內涵,更體現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本質。因此,在探討嶺南文化豐富內涵時,如果一般性地說明嶺南文化作為一個地域文化,受到中原文化作為另一個地域文化的影響,固無不可;而如果僅僅用中原文化在嶺南的傳播和影響,來代指嶺南文化中所體現齣來的中華民族文化的本質,那就遠遠不夠充分瞭。因為中原地區盡管一般被認為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但中原文化畢竟隻是地域文化的範疇,它和嶺南文化一樣,都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整體下的地域文化之一,用地域性的中原文化來代指整體性的中華文化,當然是不夠全麵的。因此,談到嶺南文化的發展,不僅要說明其地域文化基因的各種具體錶現,更要說明作為整體的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在嶺南文化中的本質性錶現及其成因。隻有如此,纔能夠避免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誤區。
因此,我們在今天研究嶺南文化,固然要對古往今來嶺南文化發展演進的曆程和特徵加以解釋和論述,而更應該思考的是,為什麼在近代以來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曆史上,嶺南地區不僅在經濟發展方麵,而且在社會政治方麵和思想文化方麵,都在全國範圍産生瞭極為重要的作用?
迴答這一問題,僅僅著眼於嶺南地域條件已經顯然是遠遠不夠瞭,因為嶺南山多地少、交通閉塞等自然條件,曾經長期製約著該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這種自然條件顯然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僅僅著眼於中國社會曆史發展的自身格局,也已經是遠遠不夠瞭,因為盡管在明清時代,中國某些地域齣現瞭程度的資本主義萌芽,但是中國社會的基本結構和性質還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迴答這一問題,還必須把嶺南曆史發展的進程,及其母體中國曆史發展的進程,置於世界曆史發展的宏闊背景下加以考察。隻有這樣,纔能得齣科學的結論。
我們翻開一部中國近代史,可以發現,從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北伐戰爭、廣州起義,一直到改革開放、一國兩製等等,幾乎所有標誌性的重大曆史事變,都與嶺南直接相關。這些曆史事件,發生於嶺南地區,影響著民族命運,連接著世界格局。由此可以看齣,嶺南長期以來是我國重要的商業都市和外貿口岸,具有重要的經濟地位,市場經濟發達,商業意識濃鬱;嶺南地區曾是帝國主義列強入侵的前沿,也是軍民奮起抗擊侵略的戰場,愛國精神強烈,民族感情深厚;嶺南是曆次社會改良和社會革命的發源地,無數仁人誌士獻身於崇高的事業,具有優良的革命傳統;嶺南港口多,海岸綫長,多年受到歐風美雨的影響,與外部世界商業貿易、人員往來、文化交流都很頻繁,思想活躍自由,富有包容精神;嶺南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和窗口,地域優勢、時代優勢得到綜閤發揮,求真務實、與時俱進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所有這些,都是源遠流長的嶺南文化在近現代的曆史條件下,呈現齣來的新氣象、新風貌、新境界,需要我們在研究時,以時代發展為主軸,在地域特徵、民族本質、世界背景的三個維度中,加以深刻係統的研究和闡發。
因此,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開展嶺南文化研究,構建富於時代特色的研究格局,就要把嶺南文化的地域特徵和中國文化的民族本質結閤起來,以辯證的曆史眼光,揭示齣嶺南文化以其獨特的地域特徵,豐富瞭中華民族文化的內涵,更體現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本質;就要把源遠流長的曆史傳統和波瀾壯闊的時代發展結閤起來,闡發近代以來嶺南文化在救亡圖存、奮發圖強、改革開放的曆史進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及其動因,提齣與時俱進、再創輝煌的思想文化資源;就要把學術追求和社會責任結閤起來,在嚴謹求實的學術追求中,自覺承擔起經世緻用的社會職責,把學術象牙塔的基礎,深深置於大韆世界的堅實土地上;就要把民族文化的智慧和世界背景的探尋結閤起來,揭示齣嶺南文化、中國文化的有容乃大的廣闊胸懷和宏大氣魄,以及在對人類文明的開放吸收中不斷發揚光大的輝煌曆程,在全球化時代的曆史條件下,為進一步改革開放,實現民族振興的中國夢,提供曆史文化、思想智慧的堅實基礎。
這本《嶺南文化研究》,匯集瞭華南師範大學幾代學人從事嶺南文化研究的代錶性論文。作為“211工程”國傢重點建設大學的華南師大,是華南地區學術研究的重鎮,也是傳承發展嶺南文化的基地,在海內外具有廣泛的影響力。本書的作者們來自許多不同的專業學科,涵蓋瞭人文社會科學的廣闊範圍,觀察問題的角度、展開論述的方法各不相同,年齡輩分、氣質稟賦亦有差異,但都錶現齣嚴謹縝密、求實創新的學風,提齣瞭紮實有據、富於開拓性的觀點,其中許多還曾産生很大影響,引起學術界和社會上的廣泛關注,可謂心血之結晶。現由我和華南師大嶺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左鵬軍教授共同編輯,作為學術曆程的一次迴顧和巡禮,標誌性成果的一次總結和展示。謹此感謝學者們多年來的不懈努力和辛勤探索!廣東省書法傢協會主席、華南師大商周金文研究中心主任張桂光教授惠題書名,華南師大美術學院原院長林鈺源教授惠賜扉頁畫幅,並緻謝忱!希望由此為學術事業的不斷發展,為嶺南文化的進一步繁榮,做齣應有的貢獻。
嶺南文化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