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剪纸创新技艺

中国剪纸创新技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闻淑兰,王永芬 著
图书标签:
  • 剪纸
  • 中国传统艺术
  • 手工
  • 创意
  • DIY
  • 艺术设计
  • 民俗文化
  • 技艺
  • 装饰
  • 图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ISBN:9787508281346
商品编码:2972953330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剪纸创新技艺

:20.00元

售价:13.6元,便宜6.4元,折扣68

作者:闻淑兰,王永芬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50828134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剪纸创新技艺》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剪纸基础知识、方法,包括剪纸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几何折叠剪纸技巧,对称折叠剪纸技巧;二是专题剪纸技法,包括花卉蔬果剪纸,景物剪纸,动物剪纸,人物剪纸;三是创意作品的剪纸。
  《中国剪纸创新技艺》内容系统,讲解深入浅出,生动细致,图文并茂,既可作为中国剪纸各种培训班的使用教材,也适合剪纸爱好者个人自学。通过80~100课时的学习,可使读者达到中等技艺的剪纸水平。

目录

绪论
章剪纸的方法与技巧
节剪纸的操作方法
第二节剪纸的基本技法
第三节剪纸的纹饰符号剪法
第四节剪纸作品的保存与装裱
第五节剪例点评

第二章几何折叠剪法
节一叠多剪技法
第二节折叠多角多边形剪法
第三节折叠剪双喜字技法
第四节寿字和万字剪法
第五节折叠剪盘长类技法
第六节折叠剪例介绍

第三章对称折叠剪纸技法
节左右对称折叠剪纸技法
第二节用对称折叠法剪角花
第三节用对称折叠法剪团花

第四章花卉蔬果剪纸技法
节花卉蔬果剪纸的特点
第二节梅花类剪纸技法
第三节牡丹类剪纸技法
第四节莲花剪纸技法
第五节菊花类剪纸技法
第六节蔬果类剪纸技法

第五章景物剪纸技法一
节山石树的剪法
第二节名胜古迹的剪法
第三节古玩器物的剪例
第四节吉祥字的装饰剪法
第五节交通工具的剪法

第六章动物剪纸技法
节动物剪纸的特点和技法
第二节蝴蝶的剪纸技法
第三节鸟禽类剪纸技法
第四节鱼类剪纸技法
第五节兽畜类剪纸技法
第六节十二生肖剪纸技法

第七章人物剪纸技法
节人物剪纸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人物剪纸的剪影型剪法
第三节人物的装饰造型剪法
第四节人物的夸张变形剪纸技巧
第五节人物剪法
第六节传统人物剪法
第七节佛像的剪法
第八节寿星的剪法
第九节人物姿势的剪法
第十节体育比赛的八类动作剪法

第八章创意剪纸
节什么是创意剪纸
第二节迎奥运颂辉煌创意剪纸14幅
第三节和谐城区创意剪纸4套28幅
第四节花卉创意剪纸2套8幅
第五节春夏秋冬创意剪纸2套8幅
第六节花鸟创意剪纸5套20幅
第七节年历创意剪纸3套34幅
第八节传说故事创意剪纸3套30幅
第九节中堂配联创意剪纸3套10幅
第十节安全健康常识创意剪纸13幅
第十一节《中华民族大团结》长卷创意剪纸56幅


作者介绍

闻淑兰(女),满族,黑龙江宾县人;王永芬,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夫妇二人从小在各自家乡受到民间剪纸文化的熏陶,培养了对剪纸的浓厚兴趣。退休后,二人致力于中国剪纸艺术的研究,提出了创意剪纸的理念。十多年来,他们共创作大中型创意剪纸作品六百余幅,举办剪纸培训班三十多期,多次参与作品的交流展示,有数十件作品被国内外人士收藏。
  二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术委员会会员。北京市朝阳区望京街道专门为他们成立了《望京王闻创意剪纸工作室》。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徽州古建的时代变迁与保护实践》的图书简介,完全不涉及《中国剪纸创新技艺》的内容,力求详实、自然,避免任何技术痕迹。 --- 徽州古建的时代变迁与保护实践 书籍简介 《徽州古建的时代变迁与保护实践》是一部深度聚焦于中国皖南徽州地区传统建筑遗产的综合性研究著作。本书超越了传统建筑史的简单罗列,将徽州建筑置于其独特的社会、经济、文化与地理环境中,系统梳理了明清以来徽州民居、祠堂、牌坊等核心建筑类型的发展脉络、技术特征及其在当代面临的挑战与保护策略。 徽州,不仅是明清商帮的摇篮,更是中国地域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之一。其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在徽杭古道与山水之间,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粉墙黛瓦马头墙”。本书旨在为读者,无论是专业建筑学者、文物保护工作者,还是对传统文化怀有热忱的普通爱好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现场感的解读视角。 第一部分:历史语境与建筑溯源 (1500-1850) 本部分着重于构建徽州建筑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我们将探讨徽商的崛起如何驱动了建筑规模的扩大与装饰的精细化。 1. 徽州地理与人居环境的塑造: 深入分析徽州“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特征对建筑选址、布局(如风水理论的实际应用)的影响。重点剖析“依山傍水”、“聚族而居”的空间组织模式。 2. 建筑形态的演化轨迹: 详细描绘从早期简朴的木骨泥墙结构,到明代中后期成熟期的“四水归堂”布局的转变过程。对比分析不同时期祠堂(宗族权力的象征)和民居(家族生活的载体)在功能与形制上的差异。特别设立章节讨论马头墙的结构力学意义与象征意义,揭示其防火、防盗及等级区分的多重功能。 3. “三雕”艺术的融入与地位: 虽然本书聚焦建筑本体,但不可避免地要探讨木雕、砖雕、石雕这“徽州三雕”在建筑立面上的集成应用。本书将侧重于分析这些装饰元素如何与结构构件(如梁枋、门罩、窗棂)实现功能与审美的统一,而非单纯的装饰技法介绍。例如,分析门罩的层叠结构如何反映了家族的社会地位与审美取向。 第二部分:技术精微与空间哲学 本部分深入剖析徽州建筑的建造工艺与蕴含的文化精神,侧重于结构体系的独特性。 1. 独特的抬梁穿斗体系: 徽州木构架的承重逻辑与江南地区的差异性。详细解析“穿枋”、“穿枋木”在联结空间、稳定结构的微妙作用。通过对经典案例(如呈坎、棠樾)的剖面图分析,阐释其抗震性能的来源。 2. 错落有致的光影处理: 徽州建筑对外封闭(高墙、深巷),对内开放(天井、天井)。本书用专门的篇幅探讨“天井”这一核心空间元素。天井不只是采光通风的“天窗”,更是家族礼仪、祭祀活动的场所,以及雨水收集的生态系统。研究不同类型天井(如“方井”、“月亮井”)对室内气候调节的细微影响。 3. 居住环境的物质文化: 关注建筑的内部系统,包括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坪处理、墙体的防水防潮技术(如“冷巷”设计),以及用于储藏与酿造的地下空间构造。分析这些技术实践如何适应徽州湿润的气候条件。 第三部分:现代挑战与抢救性保护实践 进入近现代,随着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的剧变,徽州古建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本书的后半部分着眼于当代,结合田野调查数据,探讨保护的现实困境与有效路径。 1. 衰败的内在动因与外在冲击: 探讨自清末以来徽商衰落、人口外流导致的“空心化”现象对建筑维护体系的瓦解。同时,分析20世纪中后期城市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拓宽、电力入户)对传统街巷格局的物理性破坏。 2. 保护理念的冲突与融合: 深入探讨“原真性”在徽州古建保护中的应用难题。例如,如何平衡对建筑材料的“旧如旧”要求与现代生活功能(如供暖、卫生设施)的植入需求?本书对比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层级的保护政策的优劣。 3. 创新性再利用的案例剖析: 本部分提供了数个具有借鉴意义的保护与再利用案例。重点分析如何通过文旅融合和活化利用(如将祠堂改造为小型博物馆、将废弃民居转化为精品民宿或文化创意空间),在维持建筑历史风貌的同时,注入可持续的经济活力。这些案例分析将侧重于技术层面的改造难度、材料的适配性选择以及对原住民生活的影响。例如,在不破坏原有结构的前提下,如何解决现代消防和无障碍通行的问题。 结语:面向未来的徽州遗产 本书最后总结了徽州建筑遗产的不可替代性,并展望了在数字化保护、社区参与式管理等新方法背景下,如何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保护体系,确保这一世界级的地域建筑典范能够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留存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美学魅力。 本书特色: 图文并茂: 包含大量作者团队实地测绘的平面图、立面图、节点详图及高分辨率现场照片。 跨学科视角: 融合了建筑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田野深度: 基于长达十年的田野考察数据,确保了对建筑现状和地方工匠技艺的真实记录。 ---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拿到这本《中国剪纸创新技艺》,我怀揣着对传统工艺的敬意和对创新可能性的好奇,翻开了扉页。书中的图例精美绝伦,那些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的剪纸作品,仿佛自带生命力,在纸上跳跃、舒展。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其中对民间传说故事的剪纸演绎。作者巧妙地将那些家喻户晓的故事,如《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等,用全新的视角和技法进行再创作。不再是简单的人物描绘,而是通过意境的营造、象征元素的运用,赋予了故事更深的内涵。例如,在表现“牛郎织女”相会时,作者并非只展现两人,而是通过一轮弯月、几颗星辰,以及象征天河的丝带状纹样,营造出一种既遥远又触手可及的思念之情。这种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和升华,让我看到了剪纸艺术在传承中的无限可能。书中对不同地区剪纸风格的梳理也十分到位,从北方的粗犷奔放到南方的细腻婉约,我都仿佛置身于不同的地域,感受着风土人情带来的艺术气息。每一幅作品都像一个精心雕琢的故事,等待着我去品味、去解读。

评分

我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而《中国剪纸创新技艺》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对这门艺术深层探索的渴望。书中的内容让我看到了剪纸艺术在当下社会的独特价值和发展前景。作者不仅仅停留在技法的介绍,更着重于剪纸的文化意涵和美学价值的挖掘。我被书中对于“象征性”剪纸的解读所吸引,理解了不同纹样、色彩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寓意,这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例如,书中对“祥云纹”、“龙凤纹”等经典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运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展示了如何使其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对文化基因的精准把握和创造性转化,让我看到了剪纸艺术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这本书让我更加坚信,优秀的传统艺术,在不断的创新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中,能够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评分

对于一个对手工艺充满热情的人来说,《中国剪纸创新技艺》就像一本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书中的内容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实践的指导。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具体创新技法时,所提供的详尽步骤和精美示范。比如,在讲解“负空间”的运用时,书中不仅解释了其原理,还列举了多个实际应用案例,从简单的花纹设计到复杂的场景构建,都展示了如何通过巧妙的留白来突出主体,形成独特的视觉张力。我尝试着书中介绍的一种“层叠剪纸”技法,将不同颜色、不同镂空程度的纸张叠加,最终创作出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的作品。虽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挑战,但最终的成果让我颇为惊喜。这本书让我明白,剪纸并非只能拘泥于传统的二维平面,它可以承载更丰富的艺术表达,可以与生活空间产生更紧密的联系。它鼓励我打破思维定式,大胆尝试,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属于我的剪纸世界。

评分

我一直觉得,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突破与融合。《中国剪纸创新技艺》恰恰展现了这一点。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是如何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剪纸的。那些几何图形的大胆运用,不同材质(如金属箔、特殊纸张)的结合,以及对光影效果的考究,都为剪纸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个章节,探讨了如何利用剪纸进行空间装饰和装置艺术的设计。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剪纸作品如何从平面走向立体,如何与其他艺术形式(如灯光、雕塑)相结合,创造出令人惊艳的视觉效果。书中提出的“光影剪纸”概念,更是让我耳目一新。通过对镂空程度、色彩层次的精细控制,让剪纸在光线的照射下投射出斑斓的图案,仿佛一场纸上的光影魔术。这种将传统技艺与当代审美相结合的探索,让古老的剪纸焕发出勃勃生机,也让我看到了它在更广阔的艺术领域中发展的潜力。

评分

阅读《中国剪纸创新技艺》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惊叹于作者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游刃有余的切换。书中对于“跨界合作”的剪纸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剪纸艺术与其他设计领域的碰撞所产生的火花。例如,书中介绍了几位设计师如何将剪纸元素融入服装设计、产品包装,甚至建筑立面,都令人眼前一亮。这种将剪纸的独特肌理、图案语言嫁接到不同载体上的尝试,极大地拓宽了剪纸的应用范围,也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欣赏到这门古老艺术的魅力。书中还探讨了剪纸在叙事性方面的潜力,通过连续的剪纸画面,可以讲述一段故事,传达一种情感。这种“纸上电影”的创作方式,让我看到了剪纸作为一种叙事媒介的独特之处。它不依赖于复杂的影像技术,却能以最纯粹的线条和图形,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