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变流技术的实现
定价:25.00元
售价:17.0元,便宜8.0元,折扣68
作者:孙慧峰,熊旭平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2-01
ISBN:97870302357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本书编写人员在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特点编写了本书。其主要特点是在内容的选取与结构安排上本着“源于企业,又服务于企业”的原则,贴近岗位选取教学载体,设计课程内容,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工作过程的完整性,突显高职教育特色。所列举的实例尽量与实际相结合,文字表达力求简单易懂,在保证基本理论的前提下,简化甚至舍去了繁琐的理论推导和复杂的数据计算,突出实用性,侧重于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本书共分9章,内容包括:常用电力电子器件的结构原理与驱动,由此组成的变流电路及其测调,以及变频器应用技术。可供高职高专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电气工程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师生使用。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常用电力电子器件的结构原理与驱动,由此组成的变流电路及其测调,以及变频器应用技术。本书的编写本着“源于现场,又服务于现场”的原则,依据职业岗位、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确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选取教学载体,设计课程内容。
本书可供高职高专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电气工程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师生使用。
绪论
章 可控整流技术的实现
任务1 晶闸管的功能测试
任务2 晶闸管的触发电路调试
任务3 单相半波(Half-Wave)可控整流的实现
任务4 单相桥式可控整流的实现
任务5 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的实现
任务6 三相桥式可控整流的实现
本章小结
第2章 有源逆变技术的实现
任务1 有源逆变及其基本逆变电路
任务2 有源逆变电路的应用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的检测与驱动
任务1 全控型器件的认识与检测
任务2 电力电子器件的保护及缓冲措施
本章小结
第4章 直流斩波技术的实现
任务1 降压式直流斩波电路
任务2 升压式直流斩波电路
任务3 升降压式直流斩波电路
本章小结
第5章 交流调压技术的实现
任务1 单相交流调压电路
任务2 三相交流调压电路
任务3 交流开关及其应用电路
本章小结
第6章 变频技术的实现
任务1 无源逆变技术的实现
任务2 变频器的组成及运行
任务3 脉宽调制技术的应用
本章小结
第7章 变频器的操作运行与功能预置
任务1 变频器的认识与操作
任务2 面板运行模式下的电动机启停及正、反转控制
任务3 外部端子运行模式下电动机的启停和反转
任务4 外接给定信号控制的变频调速
任务5 变频器的功能及预置
任务6 变频器的PID控制
任务7 PLC与变频器的配合使用
本章小结
第8章 变频器的典型应用
本章小结
第9章 变频器的保养、维护与故障对策
任务1 变频器的维护与保养
任务2 变频器的维修与检查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哇,这本书真是让人大开眼界!我本来以为我对电力电子领域已经算是有相当的了解了,特别是关于开关电源和电机驱动方面,但这本书深入探讨的一些高级话题,比如高频脉冲宽度调制(PWM)的优化算法、磁性元件的集成设计,以及如何处理EMI/EMC问题,真的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工程实践案例,比如在电动汽车的牵引逆变器设计中如何平衡效率和热管理,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并网系统中如何实现电网支撑功能。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合理,从基础理论的巩固,到中级应用,再到尖端技术的剖析,层次分明,引导性很强。尤其是关于新型半导体器件,如SiC和GaN在高功率密度应用中的局限性与突破,分析得鞭辟入里,让我对未来电力电子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于那些希望从“会用”到“精通”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必备的工具书,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作者多年实践经验的结晶,读起来让人感到踏实和可靠。
评分说实话,我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感觉有点吃力,因为它涉及的数学推导和建模过程相当严谨,不是那种轻轻松松就能读完的“快餐读物”。但是,一旦你静下心来,跟着作者的思路一步步走下去,你会发现那些复杂的公式背后,隐藏着对物理现象最本质的洞察。比如,在讲解谐振式变换器拓扑的动态响应时,作者引入了状态空间平均法,并通过详细的例子展示了如何通过调整控制参数来抑制次谐波振荡。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健壮性设计”这一概念的强调,他不仅仅教你怎么设计一个“能工作”的电路,更重要的是教你怎么设计一个在各种温度、负载波动下都能“稳定可靠”运行的系统。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质量也值得称赞,很多复杂的波形图和系统框图都绘制得清晰直观,极大地减轻了理解抽象概念的难度。如果你对控制理论有一定基础,并希望在电力电子控制领域有更深层次的突破,这本书绝对值得你投入时间和精力去钻研。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平衡。我原以为一本技术专著要么会过于偏重理论的深挖而脱离实际,要么会流于表面的应用介绍。然而,这本书却巧妙地将两者融合。它不仅涵盖了从传统的电压源/电流源逆变器到多电平拓扑的全面介绍,还专门辟出一章来探讨现代电力电子系统中的软件和固件实现挑战。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传感器技术在电流环和电压环中的应用精度分析部分,作者详细对比了霍尔传感器、Shunt电阻以及光耦隔离采样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误差特性,并给出了实用的校准方案。此外,书中对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和FPGA在实时控制中的编程范式也进行了深入探讨,这对于当前依赖于高性能微控制器进行复杂算法实现的工程师来说,价值无可估量。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参考书,而是一本需要经常翻阅、随时对照的“案头助手”。
评分我是一个偏向于硬件结构和功率器件选择的研究者,起初对偏控制的书籍兴趣不大,但这本书对功率半导体模块化封装的散热设计和寄生参数影响的分析,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没有将功率器件视为理想的开关,而是深入探讨了封装材料的热阻、引线电感对开关损耗和瞬态过冲的实际影响。他展示了一系列通过优化PCB布局和引线连接来最小化寄生电感的案例,这对于设计高频、大功率密度转换器至关重要。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材料科学在电力电子中的应用,比如新型磁芯材料的损耗特性曲线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工作频率选择最优的铁氧体等级。这些内容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明白,一个成功的电力电子系统,绝对是电路拓扑、控制算法和物理实现三者高度耦合的成果。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全面,对于任何想在系统层面进行优化的工程师都是一个宝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引导性,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给你“讲故事”一样,虽然主题是技术性极强的“变流技术”,但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我最喜欢的是其中穿插的一些“设计陷阱”解析,作者会用一个小型的案例研究来展示,如果忽略了某个看似微小的效应(比如死区时间的非对称性,或者控制回路中的相位裕度不足),最终会导致整个系统如何灾难性地失效。这些“反面教材”比单纯的正面理论讲解更有冲击力,让人印象深刻。在系统级调试的章节,作者分享了一套系统的故障排查流程,从最基础的电源域检查,到复杂的软件逻辑验证,层次分明,实用性极强。对于刚步入电力电子行业的新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科学的、严谨的工程思维方式。它教会你如何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设计决策,如何预见潜在的风险,这比任何单一的技术点都更为宝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