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原理——信息传输的基本原理(上册)

现代通信原理——信息传输的基本原理(上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颖洁 著
图书标签:
  • 通信原理
  • 现代通信
  • 信息传输
  • 信号与系统
  • 调制解调
  • 信道编码
  • 概率论
  • 随机过程
  • 模拟通信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137771
商品编码:2972916250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通信原理——信息传输的基本原理(上册)

:22.00元

售价:15.0元,便宜7.0元,折扣68

作者:李颖洁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5-01

ISBN:97873021377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现代通信原理分上、下两册,本书是上册,主要介绍通信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及信号传输系统。
本书共7章,内容包括绪论、预备基础知识、*信号分析、模拟调制系统、模拟信号数字化、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和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章介绍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第2章介绍信号分析的基础知识,第3章给出通信中的*信号分析方法,第4章阐述模拟调制与解调技术,第5章讨论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转化技术,第6章论述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原理,第7章介绍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技术。每章后面有思考题和习题。
本书可作为通信及信息类专业课教材,适合于短学期制的教学使用,上、下两册合并则可作为长学期的教学使用。本书也可供从事通信、电子工程、自动化等科研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参考书。

目录

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信息及其度量
1.3 通信信道及噪声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预备基础知识
2.1 引言
2.2 信号的频谱分析
2.3 能量和功率
2.4 卷积和相关
2.5 信号带宽
2.6 希尔伯特变换
习题
第3章 随机信号分析
3.1 引言
3.2 随机变量
3.3 随机过程
3.4 平稳随机过程谱分析
3.5 窄带随机过程
3.6 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3.7 马尔科夫过程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模拟调制系统
4.1 引言
4.2 幅度调制原理
4.3 幅度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4 角度调制原理
4.5 角度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6 频分复用
思考题
习题
第5章 模拟信号数字化
5.1 引言
5.2 抽样定理
5.3 量化与信号量化噪声功率比
5.4 脉冲编码调制
5.5 差分脉冲编码调制
5.6 增量调制
5.7 时分复用
思考题
习题
第6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6.1 引言
6.2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6.3 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6.4 间干扰的基带传输
6.5 部分响应系统
6.7 均衡
6.8 扰码和解扰
思考题
习题
第7章 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
7.1 引言
7.2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
7.3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7.4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比较
7.5 多进制调制系统
7.6 数字调制技术在现代通信中的改进和发展
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现代通信原理——信息传输的基本原理(上册)》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通信的定义与发展 1.2 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1.3 信息及其度量 1.4 通信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1.5 本书的组织结构与学习建议 第二章 信号分析基础 2.1 信号的分类(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2.2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表示 2.2.1 直流分量与谐波 2.2.2 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2.2.3 傅里叶级数的性质 2.3 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2.3.1 傅里叶变换的定义与意义 2.3.2 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2.3.3 傅里叶变换的收敛性 2.4 信号的能量与功率 2.5 卷积运算及其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2.6 采样定理(奈奎斯特-香农采样定理) 2.6.1 理想采样与实际采样 2.6.2 采样间隔与采样频率 2.6.3 采样定理的意义与应用 第三章 噪声 3.1 噪声的定义与分类 3.1.1 内部噪声(热噪声、散弹噪声等) 3.1.2 外部噪声(大气噪声、宇宙噪声、人为噪声等) 3.2 噪声的统计特性 3.2.1 噪声的概率密度函数 3.2.2 噪声的功率谱密度 3.2.3 噪声的自相关函数 3.3 高斯白噪声 3.3.1 定义与特性 3.3.2 在通信系统中的重要性 3.4 噪声对信号的影响 3.4.1 信号幅度变化 3.4.2 信号相位变化 3.4.3 信号失真 3.5 噪声的抑制与对抗方法(本章只做概述,详见后续章节) 第四章 模拟调制技术 4.1 调制的基本原理 4.1.1 调制的目的(频谱搬移、抗干扰、多路复用等) 4.1.2 调制器的作用 4.2 幅度调制(AM) 4.2.1 双边带调幅(DSB-AM) 4.2.2 普通调幅(AM) 4.2.3 单边带调幅(SSB-AM) 4.2.4 残留边带调幅(VSB-AM) 4.2.5 AM信号的产生与解调 4.2.6 AM信号的功率效率与频谱特点 4.3 角度调制(FM/PM) 4.3.1 调频(FM) 4.3.2 调相(PM) 4.3.3 FM信号的产生与解调(直接法与间接法) 4.3.4 FM信号的带宽与功率效率 4.3.5 FM与PM的相互关系 4.4 模拟调制的优缺点分析 4.5 模拟调制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实例 第五章 数字调制技术 5.1 数字信号的特点与优势 5.2 数字基带传输 5.2.1 限带信号与基带传输的挑战 5.2.2 信号的波形设计(归零码、不归零码、曼彻斯特码等) 5.2.3 信号的码间串扰(ISI)及其缓解方法 5.3 数字带通传输 5.3.1 数字调制的本质——用离散的信号参数表示数字信息 5.3.2 振幅键控(ASK) 5.3.2.1 二进制振幅键控(2ASK) 5.3.2.2 多进制振幅键控(M-ASK) 5.3.2.3 ASK信号的产生与解调 5.3.3 频率键控(FSK) 5.3.3.1 二进制频率键控(2FSK) 5.3.3.2 多进制频率键控(M-FSK) 5.3.3.3 FSK信号的产生与解调 5.3.4 相位键控(PSK) 5.3.4.1 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 5.3.4.2 四进制相移键控(QPSK) 5.3.4.3 多进制相移键控(M-PSK) 5.3.4.4 PSK信号的产生与解调 5.3.5 正交振幅调制(QAM) 5.3.5.1 QAM的基本原理 5.3.5.2 QAM星座图 5.3.5.3 QAM的性能优势 5.4 数字调制技术的性能比较(误码率、带宽效率) 5.5 数字调制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 图书简介 《现代通信原理——信息传输的基本原理(上册)》是一部系统性阐述现代通信系统核心理论与基础知识的学术专著。本书聚焦于信息如何在不同媒介中实现高效、可靠的传输,深入剖析了从信号的本质特性到各种先进调制解调技术的完整链路。本卷作为整个系列的开篇,旨在为读者构建起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为理解和掌握复杂的通信系统打下坚实基础。 本书的编写,始终贯穿“原理先行,深入浅出”的指导思想。我们力求在严谨的数学推导与清晰的物理概念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使之既能满足研究者和工程师的专业需求,也能引导通信领域的初学者逐步攀登知识高峰。书中包含的丰富示例、图示以及数学模型,旨在帮助读者直观地理解抽象的通信概念,并能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分析。 第一章 绪论,为全书奠定了宏观的认识基础。我们首先从通信的定义出发,追溯其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勾勒出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通信图景。在此基础上,本书将详细解析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信源、信宿、信道、发送设备、接收设备等,并明确它们各自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信息作为通信的核心要素,其度量方法,如比特(bit)的概念,将被清晰地引入。最后,本章将阐述通信在现代社会,从经济、政治到文化、生活等各个层面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并为读者规划出后续章节的学习路径与学习建议,帮助大家高效地掌握本书内容。 第二章 信号分析基础,是理解一切通信过程的钥匙。本章深入探讨了信号的本质——信号的分类(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是区分不同通信体制的根本。我们将详细介绍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表示,揭示信号的频谱构成,包括直流分量与谐波的意义,以及指数形式傅里叶级数在分析中的便利性。对于非周期信号,傅里叶变换的引入是必不可少的,它将帮助我们理解信号在频域的分布规律,并介绍其重要的性质和收敛性问题。此外,信号的能量与功率是衡量信号强弱的重要指标,本书将给出明确的定义与计算方法。卷积运算作为一种强大的数学工具,在信号处理领域应用广泛,本章将对其进行深入讲解。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我们将详细阐述采样定理(奈奎斯特-香农采样定理),这是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实现无失真恢复的理论基石,我们将分析理想采样与实际采样的区别,以及采样间隔与采样频率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章 噪声,是通信系统中不可避免的干扰。本章将对噪声进行系统性的介绍。我们首先区分了噪声的来源,包括通信设备内部产生的热噪声、散弹噪声等,以及外部环境中的大气噪声、宇宙噪声和人为噪声。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噪声的统计特性,例如其概率密度函数(PDF)描述了噪声幅度的分布规律,功率谱密度(PSD)揭示了噪声在不同频率上的能量分布,而自相关函数则反映了噪声在时间上的相关性。高斯白噪声作为一种理想化的、在通信领域应用极为广泛的噪声模型,其定义、特性及其在通信系统分析中的重要性将被重点阐述。本章还将分析噪声对信号的多种影响,如幅度变化、相位变化以及信号失真。虽然噪声的抑制与对抗是通信系统设计的核心课题,本章在此仅做基础性介绍,后续章节将会有更详细的探讨。 第四章 模拟调制技术,是信息传输最早也是最经典的技术之一。本章首先阐述了调制的基本原理,包括调制的目的——将基带信号转换到高频段,以实现频谱搬移、抗干扰、提高传输效率以及实现多路复用。我们将详细介绍各类模拟调制方式。幅度调制(AM)部分,将涵盖双边带调幅(DSB-AM)、普通调幅(AM)、单边带调幅(SSB-AM)和残留边带调幅(VSB-AM),并深入分析它们的产生与解调方法、功率效率和频谱特点。角度调制(FM/PM)部分,将重点介绍调频(FM)和调相(PM),阐述FM信号的产生与解调(包括直接法和间接法),分析其带宽和功率效率。FM与PM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将被揭示。最后,本章将对各种模拟调制的优缺点进行全面比较,并列举其在广播、电视等通信系统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第五章 数字调制技术,代表了现代通信的基石。本章首先阐述了数字信号的独特优势,如抗干扰能力强、易于处理和存储等。我们将从数字基带传输开始,探讨限带信号的挑战以及信号波形设计(如归零码、不归零码、曼彻斯特码等)对传输性能的影响,并着重分析码间串扰(ISI)的成因及其缓解方法。随后,本章将聚焦于数字带通传输,这是现代无线和有线通信的主流技术。我们将深入介绍各类关键的数字调制方式:振幅键控(ASK),包括二进制ASK(2ASK)和多进制ASK(M-ASK),以及其产生和解调;频率键控(FSK),同样涵盖二进制FSK(2FSK)和多进制FSK(M-FSK),及其产生和解调;以及最重要的相位键控(PSK),详细讲解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四进制相移键控(QPSK),以及多进制PSK(M-PSK)的原理、产生和解调。此外,本章还将对正交振幅调制(QAM)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基本原理、星座图的含义以及QAM在提高频谱效率方面的显著优势。最后,本章将对这些数字调制技术的性能进行全面比较,从误码率(BER)和带宽效率等关键指标出发,分析它们各自的适用场景,并重点介绍这些技术在现代通信系统(如蜂窝通信、Wi-Fi等)中的广泛应用。 《现代通信原理——信息传输的基本原理(上册)》的每一章节都旨在构建读者对信息传输过程的深刻理解。通过对信号、噪声、模拟调制及数字调制的细致讲解,本书为进一步学习更高级的通信理论和技术(如信道编码、多址技术、信息论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相信,本书将成为通信领域研究者、工程师和广大学子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充满了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感,厚实的纸张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知识感。内容上,它似乎专注于探索信息如何在复杂的物理世界中被编码、调制与解调的底层机制。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关于信道特性的讨论,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篇幅来剖析噪声、衰落以及多径效应这些“拦路虎”,并用非常直观的数学模型来描绘它们对信号完整性的破坏。特别是关于各种调制技术(比如QAM、PSK等)的性能对比分析,描述得细致入微,从理论上的信噪比下降曲线,到实际应用中的复杂度权衡,都给出了详尽的论述。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为什么我们在设计无线系统时必须做出这样或那样的妥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概念介绍的科普读物,而是真正深入到工程实现细节的教科书级别作品,需要读者有一定的数学基础才能完全领会其精妙之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复杂的公式,而是先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应用场景引入主题,比如早期的电报通信如何克服线路限制,再到现代蜂窝网络如何努力提升频谱效率。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引导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畏惧感。我发现作者在阐述编码理论时,采用了非常巧妙的类比,将纠错码比作语言中的语法规则,用以抵抗传输中的“口误”。对于循环冗余校验(CRC)和卷积码的讲解尤其精彩,不仅展示了它们的数学构造,还详细演示了译码过程,让人豁然开朗。对于那些希望了解“为什么我们的手机信号总能保持稳定”背后的科学原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它强调的重点似乎是,通信的本质是在有限的资源下,最大化信息的可靠性与速率之间的平衡艺术。

评分

翻阅这本书时,我常常被其中对“信息度量”的哲学思考所吸引。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发送比特流,更是在探讨“什么才是真正有用的信息”。香农的信息论部分被处理得尤为精炼,作者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定义了熵、互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信源编码的极限。这部分内容读起来有点像在品味一首结构严谨的古典音乐,每一个定义和定理都环环相扣,逻辑推导无懈可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信源编码时,对霍夫曼编码和算术编码的对比分析,前者直观易懂,后者则展现了更极致的压缩潜力,这种并列讨论的深度,体现了作者对领域内主要流派的全面掌握。它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日常生活中信息的冗余性,以及我们如何不自觉地利用这些冗余来保证交流的顺畅。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质量堪称一流,这一点对于理工科教材来说至关重要。很多抽象的概念,例如傅里叶变换在基带和通带信号处理中的应用,如果没有清晰的图形辅助,很容易让人迷失在数学符号中。然而,这本书中的频谱图、星座图以及眼图(Eye Diagram)都绘制得精准且富有说明性,有效地弥补了纯文本描述的不足。特别是在讨论多载波技术(OFDM)时,作者通过对比单载波系统在高频选择性衰落下的脆弱性,有力地论证了OFDM在现代宽带通信中的必要性。这种图文并茂的讲解方式,使得原本枯燥的数学推导过程变得生动起来,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旁边手把手地指导你搭建一个通信链路。

评分

从整体阅读体验来看,这部上册聚焦于理论的“打地基”工作。它深入探讨了信息的产生、表示以及在理想或受限信道上传输的极限条件。书中涉及的概率论和随机过程知识点分布得非常均匀,它们被巧妙地融入到信道建模和性能评估的章节中,而不是孤立地进行理论灌输。我感觉作者对待读者的态度非常审慎,既没有为了追求晦涩而故作高深,也没有为了迎合初学者而过度简化关键的物理过程。它成功地搭建了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为后续探讨更复杂的系统实现(比如MIMO、网络编码等)做好了充分的铺垫。读完之后,我清晰地意识到,现代通信的每一点进步,都建立在对这些基本原理的深刻理解之上,这本书无疑是通往这个理解之路上的关键路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