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民国时期中国农业合作金融研究(1923~1949)
定价:65.00元
售价:44.2元,便宜20.8元,折扣68
作者:康金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0304102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民国时期中国农业合作金融研究:1923~1949》以民国时期中国农业合作金融事业的起源及发展变迁历程胃研究内容,以时间为序,以合作金融模式变迁胃自然分期,对不同时期、不同模式下农业合作金融的发展规模、组织设立、业务开展、运行机制与绩效等方面进行全面论述,并对其由社会力量启动,逐步介入并终演化胃垄断指导的制度变迁历程制作深入解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及国家理论等分析工具,比较不同模式合作金融的发展特点,总结近代中国农业合作金融发展的经验教训。
目录
目录
民国时期中国农业合作金融研究(1923~1949)
目录
序
前言
章绪论
节中西方农业合作金融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合作金融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民国时期中国农业合作金融
第二章社会力量主导下的农业合作金融
节20世纪初期中国农村金融枯竭与信用合作事业
之萌起
第二节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与早期农村信用合作事
业的发展
第三节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指导下河北信用合作社
的资金支持
第四节河北早期合作金融事业分析
第三章多元主体主导下的农业合作金融
节南京国民前期农村经济危机与农业合作高
潮的兴起
第二节南京国民前期中国农业合作组织自金
概况
第三节南京国民前期农业合作金融外部资金支持
第四节南京国民前期农业合作金融分析
第四章力量主导下的农业合作金融
节主导下农业合作事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主导下农业合作金融发展概况
第三节国民后期农业合作金融分析
第五章民国时期中国农业合作金融的理论思考
节民国时期农业合作金融制度变迁
第二节近代农业合作金融事业运营机制及绩效分析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初次翻开《民国时期中国农业合作金融研究(1923~1949)》,我带着一种既好奇又略带忐忑的心情。民国,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其间的农业发展和金融体系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尤其是“合作金融”这一概念,在当时的中国语境下,对我而言是个相对陌生的领域。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那个时期中国农村经济肌理的窗户。作者并未停留在宏观叙事,而是深入到各个具体案例和政策细节中,通过详实的数据和史料,勾勒出一幅生动却也充满挑战的图景。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地区合作金融组织形态的差异化分析印象深刻。比如,书中对比了江浙一带发达的钱庄互助模式与北方相对原始的粮栈借贷机制,生动地展现了地域文化、经济基础和政治环境对合作金融模式形成的影响。这些分析不仅仅是历史的梳理,更像是对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的“解剖”,让我们看到当时农民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尝试构建自己的金融互助体系,以应对收成不稳、地主盘剥等诸多困境。书中对一些具体的合作金融机构的案例分析,如农民银行、信用合作社等,也做得非常扎实,它们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兴衰历程,折射出那个时代中国农村经济的脆弱性与韧性。整体而言,这本书的研究非常细致,信息量大,读起来需要一定的耐心,但收获的知识和对那个时代农业金融运作的理解,绝对是值得的。
评分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史颇感兴趣,而《民国时期中国农业合作金融研究(1923~1949)》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一些认知空白。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在学术层面上进行理论探讨,更重要的是,它将那些冰冷的数字和政策条文,转化为鲜活的历史故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材料上的严谨态度,引用了大量当时的地方志、报刊、档案资料,甚至是一些口述历史的片段,使得书中的论证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合作金融在救济灾荒、支持农业生产方面的具体作用的阐述。例如,书中提到在某个时期,一些合作金融组织通过提供低息贷款,帮助农民度过旱涝灾害,购买种子和农具,有效地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风险,稳定了农村经济。这让我看到了在那个动荡年代,尽管政府的扶持力量有限,但民间力量在自我组织、自我救赎方面的潜力。同时,本书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合作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重阻碍,如官僚腐败、地主阶级的阻挠、以及战争对金融体系的破坏等等。这些“失败”的案例,反而使得成功的案例更加可贵,也更能引发读者对历史深层原因的思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偏向学术,但其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见解,让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很多启发,是一部了解民国农村金融生态的不可多得的著作。
评分对于《民国时期中国农业合作金融研究(1923~1949)》,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厚重感”。不是那种空洞的理论堆砌,而是源于作者对海量一手史料的梳理和运用。这本书就像一个精密的显微镜,将民国时期中国农业合作金融的各个层面,从宏观政策到微观实践,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我特别被书中对于“合作”理念在当时中国农村的萌芽与生长过程的描绘所吸引。作者详细阐述了在深受传统宗族观念和互助思想影响的农村社会,合作金融是如何在实践中逐渐成型,以及这种“合作”模式如何与西方引入的金融制度发生碰撞与融合。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合作金融实践的对比分析,如江南地区的“会”与“钱庄”、北方地区的“互助会”等,都展现了中国农民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了应对经济压力而进行的创造性努力。同时,本书也深刻地剖析了合作金融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包括资金的来源与运作、内部的管理与监督、以及外部环境的制约等。这些分析都非常到位,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复杂性。这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规律,以及民间金融的运作机制,都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评分在我阅读《民国时期中国农业合作金融研究(1923~1949)》的过程中,最令我感到振奋的是,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农民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通过集体智慧和互助精神,努力改善自身经济状况。这本书并没有局限于枯燥的理论框架,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将民国时期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脉络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不同类型合作金融组织,如信用合作社、农民互助会、甚至是一些非正式的民间借贷网络,进行细致的梳理和比较。这些分析让我看到,在那个缺乏强大中央金融体系支持的年代,基层农民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构建起自己的金融“生态圈”,以应对季节性资金短缺、购买农资、甚至应对突发的家庭急需。书中对这些组织在实际运行中遇到的问题,如道德风险、管理效率低下、以及如何平衡内部公平与外部盈利等,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使得读者能够深刻地理解,合作金融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充满了探索与试错。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农业合作金融不仅仅是一种金融工具,更是一种社会力量,一种农民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生动体现。
评分《民国时期中国农业合作金融研究(1923~1949)》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扎实”且“深刻”。作者通过对大量原始史料的爬梳和细致的考证,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关于民国时期中国农业合作金融的宏大而又精细的历史画卷。书中对于合作金融的概念界定、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实践模式的梳理,都做得非常到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合作金融如何与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环境相互作用的分析。例如,作者探讨了土地制度、租佃关系、以及农村社会结构对合作金融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书中对一些具体的合作金融案例的分析,如由教会、政府或民间力量发起成立的合作组织,它们在提供信贷、储蓄、甚至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作用,都进行了详实的描述。然而,本书也毫不掩饰地揭示了合作金融在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如资金的稳定性、管理上的弊端、以及外部政治经济环境的变迁带来的冲击。这些分析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在中国这样一个转型时期,农业合作金融的道路充满了曲折与复杂性。这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是对历史文献的梳理,更是一种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对于理解近代中国经济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