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TD-LTE移动宽带系统
定价:78.00元
作者:真才基,王映民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1153106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81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对TD-LTE/LTE-Advanced技术、标准及系统设计的全面的介绍,包括针对TD-LTE-Advanced系统特有技术的深入探讨和论述,并且也包括了作为完整LTE-Advanced系统技术与标准的全面分析和描述。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从基本原理和系统设计的角度对TD-LTE-Advanced技术进行分析和理解,并能够从体系定义和协议流程的层面去梳理和掌握TD-LTE-Advanced的系统设计。
内容提要
《TD-LTE移动宽带系统》是一本专门介绍TD-LTE移动宽带系统的图书,主要内容包括:TD-LTE背景与概述、协议架构与标准体系、物理层关键技术、高层协议及过程、TD-LTE系统射频、TD-LTE系统新技术特性、SAE网络的架构和功能。
《TD-LTE移动宽带系统》可供从事移动通信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的人员、网络规划设计工程师、系统运营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通信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真才基:无线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5年后历任中国邮电电信总局副总工程师、信息产业部北京邮电设计院院长、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兼计划部总经理等职务。2006年6月起到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作。现任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同时担任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董事长、总裁。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引人注目的,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白色字体,给人一种专业而又不失现代科技感的印象。我原本是冲着这个标题来的,想着能找到一些关于TD-LTE技术在实际部署和网络优化方面的深入探讨,毕竟“移动宽带系统”这个词汇暗示了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然而,当我翻开目录时,心里就开始有些打鼓了。它似乎把重点放在了对TD-LTE作为一个整体技术标准——从物理层到应用层的全面概述上,这对于一个已经对4G技术有基本了解的工程师来说,信息密度反而显得有些分散。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大规模MIMO、波束赋形在TD-LTE网络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或者至少是针对特定运营商网络架构的优化策略。书中对这些前沿或具体实践的描述,感觉像是蜻蜓点水,总是在关键的深入点戛然而止,留下了大量的空白需要读者自己去填补。这就像是看了一份详尽的技术白皮书的摘要,而不是一本深入研究的专著。整体上,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为初学者准备的入门教材,而不是为资深从业者提供的进阶参考资料,这与我对一个聚焦于“系统”的专业书籍的期待有所出入。
评分我对书中对于网络演进路径的描绘感到有些失望。既然书名强调了“宽带系统”,读者自然会关注TD-LTE在向5G演进过程中的桥梁作用,特别是关于载波聚合(CA)和网络切片在LTE-A阶段的早期实践。这本书似乎更像是在2013年或2014年左右定稿的,对于LTE-Advanced Pro阶段的技术热点,例如eMTC或NB-IoT在TD-LTE基础设施上的融合部署策略,几乎没有涉及,或者只是用了一两段话轻轻带过,缺乏深度挖掘。这使得这本书的“时效性”大打折扣。在如今这个万物互联、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已经成为主流的时代,一本侧重于传统空口参数和核心网基础架构(EPC)的教材,显得有些滞后。我希望看到的是,如何利用现有TD-LTE资源,在不进行大规模硬件更换的前提下,通过软件升级和智能调度算法,实现更灵活的服务保障,但书中这方面的讨论非常薄弱,更像是对历史标准的忠实记录,而非面向未来的技术展望。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坦白说,有些过于学院派和僵硬了。每一章的论述都遵循着教科书式的严谨结构,先定义,后阐述,再举例,这种模式在介绍基础概念时无疑是有效的,比如对帧结构和物理信道定义的讲解,清晰明了,逻辑链条完整。但是,一旦进入到系统性能评估和网络规划的部分,文字的温度就骤降了。例如,在讨论覆盖和小区间容量提升的章节,我本希望看到的是图表驱动的分析,或是对不同部署场景下仿真数据的解读,来直观感受技术取舍的权衡。可惜,大部分内容依然是文字堆砌,描述性语句过多,缺乏那种能让人立刻在脑海中构建出三维网络模型的画面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不断地前后翻阅,对照着附录中的各种参数表格,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这种阅读体验,对于需要快速掌握核心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的实战人员来说,无疑是低效的。它提供的是“是什么”的答案,但很少能有力地解释“为什么”和“如何做”的深层原因。
评分这本书在涉及到协议栈实现细节时,处理得比较保守,这对于那些需要进行底层调试或开发定制化软件的工程师来说是一个明显的短板。比如,在讨论RRC连接建立流程时,它详细列出了各个信令流程的状态机转换,这很好。然而,当涉及到数据包在S1接口上的传输延迟优化,或者如何处理切换失败场景下的快速重配置算法时,描述就变得模糊不清。作者似乎有意避开了那些容易引发争议或需要大量篇幅来解释底层硬件加速和操作系统交互的复杂细节。我曾期待能找到一些关于特定厂商设备在TD-LTE部署中遇到的常见软件Bug的分析,或者至少是一些关于如何利用信令跟踪工具来诊断速率瓶颈的实用技巧。遗憾的是,整本书的语气都保持在一种宏观、抽象的层面,缺乏那种“拆开来看”的工程实践精神,这使得这本书在实际的故障排除和性能调优场景中的指导价值大打折扣,更像是一本理论指导手册,而非操作指南。
评分从排版和图表的质量来看,这本书的制作水平透露出一种仓促感。虽然文字内容尚算工整,但图表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流程图的线条不够清晰,箭头指向模糊,尤其是在描绘复杂的干扰抑制算法时,图例的解释也常常需要对照正文才能理解,大大增加了读者的认知负荷。更令人费解的是,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标准编号和技术文档名称,但很多关键的公式推导过程被直接跳过,只给出了最终结果,这对于希望理解其数学基础的读者来说,是非常不友好的。例如,在介绍信道编码增益时,它直接引用了一个复杂的迭代解码算法的性能曲线,却没有给出任何关于该算法复杂度或收敛速度的讨论。这种“只给结果,不给过程”的呈现方式,虽然节省了篇幅,却牺牲了学术的严谨性和读者的求知欲。总而言之,这本书在内容深度和制作精细度上,都未能达到我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无线通信领域专业人士所期望的高度,更像是一份快速整合的市场资料集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