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刺绣针法集萃 9787534988844

传统刺绣针法集萃 978753498884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粘碧华 著
图书标签:
  • 刺绣
  • 传统刺绣
  • 针法
  • 手工
  • 艺术
  • 技法
  • DIY
  • 中国传统文化
  • 工艺
  • 教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4988844
商品编码:2972343297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传统刺绣针法集萃 作者 粘碧华
定价 78.00元 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9787534988844 出版日期 2017-09-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十分难得的中国传统刺绣针法集锦。古今刺绣针法的演变,无不由简明走向繁复,由清晰走向驳杂,且有其的脉络可追寻。本书作者将多年来搜集到的中国各式各样的传统针法,依其简繁难易的发展脉络,整理成了九大类型:直针系列,锁针系列,打子系列,平金、钉线系列,贴布、拼布系列,编织针系列,复合针法系列,装饰性针法系列,以及其他类别。 书中还对这九大针法系列配以详细的步骤说明及图示。针法、步骤图、效果图放在一起,非常直观,让喜爱刺绣女红的人可以深入了解绣品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效果,如此也解答了大家在刺绣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很多问题和迷惑,不仅能省去多年摸索之苦,还能从中得到刺绣的乐趣及成就感。

   作者简介
粘碧华,1947年出生于台北市;1971年,毕业于静宜大学外文系;1989-1990年,于英国皇家学院金工首饰设计系硕士班攻读研究生;1995-1996年,于英国诺丁汉大学织品服装系硕士毕业。设计经历:台北市立美术馆“米罗艺术展”全套首饰;台湾历史博物馆“常玉画展衍生首饰组”“楚文化特展衍生首饰组”“玛雅文明展衍生首饰组”。著作有《刺绣首饰》《清代台湾民间刺绣》《珠宝饰品鉴赏》。

   目录

4前言·针法的演变脉络针法的大致类型/不同针法出现的年代/针法类型中的原型/针法演变的原因/针法演变的具体表现和规律

7针法简史

8刺绣的起源与发展工具材料的发明/刺绣的产生/刺绣经久不衰的原因/针法的演进/刺绣针法的专著

31针法示范

32一 直针系列

32I长直针系列齐平针/铺针/斜平针/缠针

35II短直针系列绗针/撒种针/打点/扎针/钉线/扎鳞

40III多方向性直针羼针/施针/松针/人字绣/乱针绣/罗马尼亚针

43IV刺针拉锁/密集穿纬针/摽针/绕刺针/盘曲针/剪绒针

47V虚实针

48VI接针

48VII针与滚针

50VIII抢针正抢/反抢/抢鳞/叠鳞/施鳞

56IX套针单套/双套/集套/木梳套/扁毛套/活毛套

62二 锁针系列

62I单眼锁针

62II连续锁针辫绣/锯齿形连续锁针

63III开口锁针羽毛针/复羽针/克里特岛针/锁边针

66IV交叉锁针珊瑚针/玫瑰花结针/涡纹针

67V空心扣浮凸锁针

68三 打子系列

68I打子及拉尾子针

69II绕针

70四 平金、钉线系列

71I圈金,或称缕金

72II盘金迭鳞

73III锁金

74IV锦上添花针

75V锦上织花针

76VI皮金

78五 贴布、拼布系列

78I堆绫

79II贴花

81III摘绫

82六 编织针系列

82I十字挑花鲱骨针/意大利式挑花/筛滤针/土耳其斯墨那针

85II结边绣

86III戳纱

89IV纳绣

90V格锦

92VI别绒

93VII钉针

93VIII蛛网针

94七 复合针法系列

94I旋针

95II散整针

95III高绣

98IV包梗绣及雕绣

98V网绣三角架构/四方架构/菱形架构/球纹架构/六角架构/万字纹/花卉纹/重叠式/镜面对称式/

斗格纹式/不规则纹/空心扣

114VI双面绣

116八 装饰性针法系列

116I染绣

117II借色

117III补画绣

118IV手绘

118V挖云

119VI缠丝

120VII牙子及织带

122VIII结穗、流苏及空花蕾丝

123IX钉片

124X珠绣

128XI钉铜泡、钉小镜片

129九 其他类别

129I布褶系列折布褶/布褶缝饰

130II抽纱

132III轴编

133IV组带

134附录精妙绣品欣赏134/针法与衍生针法138/刺绣工具一览表142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十分难得的中国传统刺绣针法集锦,将百余种传统刺绣针法系统地整理成了九大类型

●书中对九大针法系列还配以详细的步骤图示及作品欣赏图,针法、步骤图、效果图放在一起,非常直观

●书中还分析了中国传统针法代代相传的发展简史,凸显了文化价值方面的传承意义


   文摘





   序言

华夏衣冠:中国古代服饰演变与文化符号研究 作者:[此处可填入一位假想的、与刺绣无关的文化史或服装史专家姓名] 出版社:[此处可填入一家假想的、专注于文化艺术研究的出版社名称] ISBN:[此处可填入一个与原书ISBN无关的、格式正确的图书编号] --- 内容提要 《华夏衣冠:中国古代服饰演变与文化符号研究》是一部深度挖掘中国服饰制度、审美变迁及其背后社会文化内涵的学术专著。本书突破了传统服饰史仅关注形制演变的窠臼,将服装置于礼制、政治、经济、哲学乃至民族交流的大背景下进行剖析。全书以时间为轴,以制度为骨,以纹样为叶,系统梳理了从先秦至清末数千年间,华夏衣冠从“垂衣裳而天下治”的礼制载体,到“文武分品”的等级标识,再到“风俗兼容”的文化交融物的全过程。 本书特别关注服饰背后的“符号学意义”,探讨冕服、朝服、公服、常服等不同场合的服饰如何精准地传达穿着者的身份、地位、德行乃至王朝的意识形态。我们深入剖析了如“玄色之尊”、“黄色之兴”、“补子制度的内涵”等关键议题,揭示了服饰如何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构建和维护了古代社会的秩序与和谐。 章节结构与核心议题 全书共分为七大部分,辅以大量的出土文物照片、传世名画摹本及详细的服饰结构复原图解。 第一部分: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的礼制初创 本部分聚焦于“衣冠定南北”的初始阶段。重点阐述了周代“垂衣裳而天下治”的哲学思想如何指导了服饰制度的建立。 礼制的核心:玄冕制度的形成与意义。 探讨冕服的形制如何象征天地人三才,以及“玄色”在早期服饰体系中的至高地位。 等级的初始划分: 分析从贵族到平民的服色禁制与面料等级,以及深衣这种兼具礼仪性与实用性的形制如何成为汉代士人阶层的标志。 秦汉大一统下的服饰统一与地方差异的调和。 第二部分:风流变幻——魏晋南北朝的审美重塑 这是一个服饰审美大变革的时期。本书细致考察了游牧民族文化与汉族传统服饰的激烈碰撞与深度融合。 “褒衣博带”的文化意蕴: 探讨魏晋名士推崇的宽大服饰如何反映了对僵硬儒家礼教的反叛与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 胡服汉化与汉服胡用: 考察骑射服饰(如缺胯袍、裤褶)的传入与中原士人对之的吸收和改造过程。 色彩观念的拓宽: 分析这一时期服饰中对鲜亮色彩的接纳,预示着宋代以后审美趣味的转变。 第三部分:典雅定型——隋唐五代的盛世气象 唐代服饰是中华服饰史上最开放、最华丽的篇章。本书将服饰置于唐代开放的国际交流背景下进行分析。 “胡装”的日常化: 深入研究圆领袍、缺胯袍、幞头在唐代中上层社会的普及,及其对性别着装界限的模糊作用。 女性服饰的自由: 详细描绘唐代坦领、襦裙、帔帛的演变,并分析其如何体现盛唐时期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和对异域文化的自信吸收。 丝绸之路与服饰的物质传播: 探讨波斯、中亚织锦、印染技术对唐代服饰面料和纹样的影响。 第四部分:理学约束与精致化——宋代的内敛与规范 宋代服饰的演变反映了宋代理学兴起后社会风气的内敛化和对精致细节的追求。 文官服制的严格化: 重点分析宋代官服(如公服、朝服)的等级标识如何更加精细化,特别是官帽(如幞头、展脚幞头)的形制演变。 生活服饰的审美倾向: 考察宋代士大夫和市民阶层对素雅、简洁风格的偏好,如“褙子”在男女服饰中的广泛应用。 纹样符号的内敛化: 分析宋代纹样中对自然元素的写实与象征意义的深化,如瘦金体风格的图案处理。 第五部分:集大成与强化——元明两代的制度回归与创新 元代的蒙古服饰与汉族服饰的并存,以及明代“复古”与“集大成”的服饰政策是本部分的重点。 元代的服饰并轨: 探讨蒙古贵族服饰(如辫线袍)对汉地官服和民间服饰的影响,以及服色禁制的再次强调。 明代“一袭”的制度回归: 详述明代对周制、唐制、宋制进行整合后形成的独特服饰体系,特别是恢复的冕服、翟衣制度。 补子制度的制度化解析: 本书核心章节之一。 细致分析文官禽鸟(如仙鹤、孔雀)和武官走兽(如狮子、虎豹)的等级对应关系,揭示其作为“品级外显”的政治功能。 第六部分:满汉交融与定型——清代服饰的特殊性 本部分聚焦于“剃发易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服饰文化带来的根本性改变,以及满汉服饰元素在新体制下的融合与再创造。 吉服与朝服的满族主导: 详细辨析马褂、长袍、朝珠、补褂等服饰的形制特征及其礼仪功能。 旗装与便装的社会分流: 区分八旗子弟的特定服饰与平民的“汉式”便服,分析二者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并存的复杂局面。 袍服的结构变化: 探讨马蹄袖、立领等满族元素如何融入日常服饰,并影响了后世的服装廓形。 第七部分:文化的流变与符号的延续 总结服饰在历史长河中的本质作用,超越具体形制,探讨其作为文化基因的传承。 服饰中的宇宙观与哲学表达: 再次梳理衣冠对“天圆地方”、“阴阳五行”等古代哲学思想的物化体现。 纹样的文化密码: 集中解读龙凤、海水江崖、十二章纹等核心纹样跨越朝代的意义转换。 服饰作为“文化记忆”的载体: 探讨现代设计对古代服饰符号的重新提取与诠释。 学术价值与阅读群体 本书立足于详实的文献考证,参考了《周礼》《仪礼》《后汉书·舆服志》《明史·舆服志》等一手史料,并结合考古学、民族学研究成果。它不仅是服装史、文物学、艺术史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历史学、社会学学者洞察古代社会制度运作的窗口。对于汉服文化爱好者、历史影视服装设计人员而言,本书提供了最严谨的形制依据与文化背景解析。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大而细致的视角,让读者得以“阅读”华夏衣冠,理解每一寸布帛、每一根丝线背后所承载的文明重量与权力话语。 --- [此处无任何关于刺绣的描述]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想着可能就是一本普通的技法介绍,翻翻看看也就罢了。但事实证明,我大错特错了。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就像一颗璀璨的宝石,在我粗糙的生活中闪耀出耀眼的光芒。 我之前对刺绣的了解非常有限,只知道一些基本的针法,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刺绣的无限可能。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方式,将那些原本复杂难懂的针法,讲解得如同天书般易懂。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被拆解得清清楚楚,配上精美的插图,让人一目了然。我甚至可以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勾勒出针线在布料上游走的轨迹。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刺绣历史和文化的阐述。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罗列,更是将刺绣融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我了解到,在不同的朝代,刺绣有着怎样的地位,它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习惯。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刺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感受到了这项技艺的博大精深。 这本书还有一个非常打动我的地方,就是它传递出一种“慢生活”的理念。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总是追求效率和速度,而刺绣这项传统技艺,恰恰需要的是耐心、专注和热爱。阅读这本书,让我仿佛放慢了脚步,去感受手工制作的乐趣,去体会一针一线中蕴含的情感。 我并没有奢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顶尖的绣娘,但我从这本书中,收获了太多。它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对美好事物有了更深的追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法书,更是一本人文读物,它触及到了我内心深处对传统艺术的向往,让我对未来的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评分

我一直都觉得,有些传统技艺,就像是时间的沉淀,越是深入了解,越是能够感受到其中的韵味。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让我深深着迷的书。它不像市面上很多速成的教程,而是用一种非常恳切、饱含敬意的态度,去呈现传统刺绣的魅力。 书中对各种针法的讲解,我可以用“炉火纯青”来形容。每一个针法,都不仅仅是形态上的介绍,更包含了它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巧妙的运用,达到出神入化的效果。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研究那些细小的图例,去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技艺的精湛把握。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传统刺绣的复杂性,而是以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将这些复杂性展现在读者面前。他会告诉你,要达到某种效果,需要付出多少努力,需要掌握多少细节。这种真实,反而让我更加敬佩。它没有虚假地承诺什么“轻松学会”,而是引导你一步步去探索,去挑战。 这本书还让我看到了传统刺绣与现代审美的结合。作者在介绍一些技法时,会提及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技法,应用到现代的服装设计、家居装饰中。这让我意识到,传统并非是僵化的,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创新性的视角,让我对刺绣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次非常深刻的文化体验。它让我不再仅仅把刺绣当作一项手工艺,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艺术,一种传承,一种生活方式。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技法上的启迪,更是精神上的滋养。我非常享受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它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有了更深的认同感。

评分

我一直对手工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穿越时光、承载着历史温度的传统工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一本关于传统刺绣针法的书籍。虽然我并非专业的刺绣爱好者,但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了我。它不仅仅是一本技艺教程,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窥见了中国传统刺绣的博大精深。 书中对各种针法的讲解,从最基础的平针、交叉针,到更为复杂的滚针、盘金绣,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每一种针法时,都会配以清晰的图示和详实的步骤说明,这对于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我能够跟着书中的指导,一步步模仿,感受针尖划过布面的细微触感,体会线迹交织成图案的奇妙过程。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作者还穿插了许多关于刺绣的历史渊源、不同地域的刺绣风格差异,以及一些著名绣品的故事。这让我意识到,每一次的下针,每一次的配色,都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艺术审美。我仿佛看到了古代绣娘们在灯火阑珊处,一针一线绣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甚至对命运的祈愿。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内心充满了宁静与感动。 当然,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并非能够立刻掌握所有高深的技巧。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大门,激发了我深入了解和学习的欲望。我开始尝试用书中介绍的一些基本针法,在一些简单的布料上进行练习。虽然我的作品还很粗糙,但每一次的尝试,都让我感受到一种成就感。我明白,这只是一个开始,刺绣的世界广阔无垠,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它不仅提供了实用的技术指导,更丰富了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传统手工、对艺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即使你从未拿起过针线,这本书也能带你领略传统刺绣的独特魅力,或许,你也会像我一样,从此爱上这门古老而迷人的技艺。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古老绣坊里,与一位经验丰富的绣娘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虽然我本身并非绣工出身,但通过这本书,我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针线穿梭的韵律,也理解了每一个针法的背后所蕴含的匠心与智慧。作者并没有用枯燥的技术术语来轰炸读者,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刺绣技巧娓娓道来。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针法的讲解,比如那些能够表现出丝绸光泽的特殊绣法,以及能够勾勒出精致细节的细密针法。作者不仅给出了清晰的图示,还详细地解释了每一种针法的使用场景和效果,以及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细节。我尝试着跟着书中的指示,在自己的小手帕上绣了一个简单的花朵,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但当我看到针脚慢慢地构成一朵花时,那种满足感是无法言喻的。 除了技法本身,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刺绣风格的介绍,让我对中国刺绣的地域性差异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了解到了苏绣的细腻婉约,湘绣的泼辣传神,粤绣的富丽堂皇,以及蜀绣的古朴典雅。这些介绍让我感觉,刺绣不仅仅是一项技能,更是一种地域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一方水土的风情,也展现了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 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它不会强迫你立刻成为大师,而是鼓励你去感受、去尝试、去体会。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最简单的针法,也能够通过精心的设计和熟练的运用,展现出无穷的艺术魅力。我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停下来,想象着自己亲手绣出那些精美的图案,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 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我得以一窥中国传统刺绣的迷人世界。它不仅传授了技艺,更传递了一种热爱传统、传承文化的精神。即使我可能无法完全掌握所有的针法,但这本书已经在我心中播下了对刺绣艺术的深深热爱,让我更加珍惜那些流传下来的传统技艺。

评分

这本书是一次奇妙的“穿越”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几个世纪前的江南水乡,看着那些巧手的绣娘们,在灯火下,一针一线地绣出生活的诗意。作为一个对传统工艺充满好奇的人,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触及到这种古老技艺灵魂的书籍,而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所有的期待。 我尤其被书中对不同刺绣针法的细致讲解所打动。它不像很多现代教程那样,上来就给你灌输大量的专业术语,而是循序渐进,用最直观的方式,将每一种针法的形态、走势、以及它能够产生的视觉效果,都展示得淋漓尽致。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那些图例,去揣摩每一个针法的细微差别,仿佛自己也化身为绣娘,在布匹上游走。 更让我沉醉的是,书中并没有将刺绣仅仅视为一项手工技能,而是将其提升到了艺术的维度。作者在介绍各种针法时,常常会提及它们在古代绣品中的应用,以及这些针法如何服务于图案的表达,如何塑造出人物的生动神态,如何渲染出景物的意境。我开始明白,刺绣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抒发,是思想的表达。 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我感受到一种古老而宁静的力量,它来自于那些世代相传的智慧,来自于对美的极致追求。即使我并没有立即开始动手尝试,但仅仅是阅读这些文字,欣赏这些图例,就已经让我心生敬意。我开始更加留意身边那些带有刺绣元素的物品,对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就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品味。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文化体验。它让我对中国传统刺绣这项技艺,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和感悟。我非常庆幸能够读到这样一本优秀的书,它点燃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也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